基本介紹
村名由來,村民生活,科學致富,村辦學校,文明建設,醫療保健,計畫生育,養老保險,蘆葦資源,村政歷史,地圖信息,
村名由來
該村自建村以來一直在原址,在沾利河以東3公里處,過去,這裡是黃河新淤地,地勢低洼。村東邊有一片東西寬5公里,南北長10公里的窪地,整年水汪汪一片,人稱“汪子”。一九三0年,利津縣綦家廟村綦喜慶等人逃荒來到這裡,在汪子的西邊擇高處居住下來。在汪子的東邊也住了幾戶人家,隨著居民逐漸增加形成村落叫東夾汪,一九五八年從東平湖又遷來一批移民,後改為民生村,根據地形,得名“夾汪”,後來,陸續從壽光、博興、桓台、萊蕪、濱縣、利津等地遷入很多戶,在“汪子”的西邊沿南北向形成三個自然村,該村居中,故名中夾汪,隸屬於惠民地區霑化縣義和公社,1983年10月東營市成立,該村隨義和鎮劃歸新設定的河口區。1944年—1951年由前、中、東夾汪(即民生村),四村合併為一個行政村叫夾汪村。1952年又分設為四個村,該村恢復原名。
村民生活
解放後,村民生活有很大改善,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全村有 40%戶住上磚瓦房,100%戶有電視機,45%戶有電冰櫃,40%戶用上洗衣機,有 95%戶安裝了固定電話,65%的戶有手機,80%的戶有機車,68的戶有三輪車,轎車5輛,部分家庭購入電腦。
科學致富
該村投入一定資金,鼓勵村民搞科研,村裡有養貂戶、養雞戶、養豬戶,他們科學管理,張福華大規模養貂的事跡被河口電視台宣傳報導,寧鵬搞的養豬人工授精技術給附近多村養豬戶帶來了很大效益。
村辦學校
1952年創辦中夾汪國小,學校占地面積250平方米,建築面積50平方米 ,校舍4間,設教學辦1個。1986年將該村適齡學生轉至夾汪聯校就讀,入學率達到100%,1995年建幼稚園。
文明建設
隨著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中夾村投資15萬元,建造了村文化大院,設有村委辦公室、會議室、活動室、圖書室(藏書1000多冊)、黨員電教室等。
醫療保健
1978年實行合作醫療,建衛生所,備有常規藥品,劉金偉任衛生員,“文革”時稱“赤腳醫生”2005年村里建造標準醫療衛生室,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100%。2006年村里建起6人組成的保潔隊伍,集中收集和處理村民的生活垃圾。
村里部分老人早起散步、健身。其他從事體力勞動者體育活動幾乎沒有。
計畫生育
1960年代,國家開始提倡計畫生育。1970年代起,計畫生育堅持“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實行結紮節育措施。自80年代起,在村民中進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宣傳教育,並嚴格貫徹落實計畫生育基本國策,積極採取措施,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長。1988年在村規民約中,特別列入計畫生育內容。92年村成立計畫生育協會,組織會員學習有關檔案,育齡婦女按時查體,杜絕計畫外生育,對獨生子女戶每年獎勵600元。經過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效果。2006年,全村育齡婦女94人,全年出生數4人,出生率占全村人口的0.0089%,獨生子女領證率100%。年死亡數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呈負數。
養老保險
2001年開始實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到2006年,全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138人,占村人口的30%,參加其他保險79人,占全村人口的18%。自2002年起,村民就醫實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村民參加合作醫療保險達到100%。全村五保戶2戶,重殘貧困戶2戶,每年救濟1500元;70歲以上老人17人,每人年補助金額360元。該村還為一戶特困家庭申請辦理最低生活保障,有2戶入住農村安居工程房。
蘆葦資源
由於該村是黃河新淤地,該村擁有豐富的蘆葦資源。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蘆葦成了鐵桿“莊稼”,年產蘆葦數百噸,使該村民平安渡過災荒。隨著經濟的逐年好轉,葦子成了農民辦副業的好原料,該村生產的葦箔經供銷社銷往全省各地及河北部分縣,該村生產的工藝葦簾經外貿部門銷往國外。 2002年以來,我國棉花加工需求出現缺口價格上漲,中夾村村民把生產棉花作為該村特色經濟,全村120餘戶種植棉花,每年總產量約40餘噸,年收入200餘萬元,人均毛收入5000餘元。
村政歷史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夾汪村民眾緊跟黨的方針、政策走,1950年前後一段時間,完成土地改革運動。1954年3月成立第一個互助組,1955年10月成立初級農業社,1957年10月成立高級社—同心高級農業社,1958年9月成立中夾汪生產大隊,下設三個生產隊;1968年3月生產大隊改為革委會,1969年1月恢復中夾生產大隊;1984年8月成立村委會。
1950年12月,該村與前夾汪、後夾汪、東夾汪(現在的民生村)合併為一個行政村—夾汪村。1952年又分設為四個村,該恢復原村名。該村1954年3月成立互助組、1955年10月成立初級社分四個初級社:張布閣社、劉蘭台社、王重成社、蔣英本社。1957年10月成立高級社—同心高級農業社。1958年9月成立生產大隊,下設三個生產隊。1968年3月成立革委會,1969年1月恢復生產大隊,1984年3月成立村委會。以上這些組織在不同歷史時期,為農村發展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該村成立初級合作社,張布閣任社長。在村東蓋起第一座集體所有飼養處。村民將牲口、農具投入集體,從此結束了一家一戶單幹的歷史。村民統稱“社員”。
1984年7月,恢復鄉村建制,撤銷原生產大隊管委會,建立村民委員會。3月全區第一屆村民委員會完成選舉工作。中夾汪村選舉產生村民委員會,設主任1人,委員2名,分管經濟、民政、調解、治安保衛、衛生、計畫生育等工作。1988年3月起,依據村民自治組織法,採取村民直選(由村民無記名投票直接選舉)的方式,選舉產生村委會成員,同時民主選舉產生新一屆村民代表。村委認真貫徹村委會組織法,努力推進村民自治,定期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和決定村內重大事情。村級組織由原來的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村級行政決策權被村民自治的民主決策權所代替。
1992年在上級領導下,全面展開村民自治示範活動,建立村規民約,完善制度建設,推行民主選舉制度、民主議事制度、民主評議幹部制度和財務公開制度等四項制度建設。1994年達到村民自治示範標準。1994年,建立民主理財小組,實行村級財務鄉鎮管理監督制度,建立起村務公開欄,定期進行村務公開,擴大了基層民主,村務工作逐步實現民主化、制度化。2006年1月開始實行村幹部集中辦公制度,每月的5日、15日、25日,村幹部集中辦公,圍繞想農村大事、議農村大事、謀發展路子開展工作。
地圖信息
地址:東營市河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