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歷史是與中國革命史緊緊相連在一起的,被譽為黨中央、中央軍委的“千里眼”和“順風耳”。紅色的電波傳遍大江南北,為奪取全國的勝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戰爭年代,她自強不息,堅韌不拔;長征途中,處處都留下了她創辦現代工程教育的足跡;和平時期,她打破西方對我國的技術封鎖,首創了我國電子與信息技術領域許多學科和專業,撐起了新中國電子工業的脊樑,在中國電子高等教育史上譜寫了絢麗篇章。
“西軍電”主幹
1931年1月,中央紅軍在江西瑞金成立了“
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校長王諍(開國中將)、政委曾三,這是歷史上最早的紅軍無線電學校。
1935年12月,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瓦窯堡,軍委無線電通信學校隨黨中央遷至保全。1936年1月,又隨黨中央遷至延安,改名為“電訊工程專科學校”,時稱“延安通校”。自1935年至1946年的12年裡,延安通校共培訓17期、近千名學員。
1948年5月9日,晉冀魯豫軍區通信學校合併晉冀魯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軍委三局電訊隊、軍委氣象隊組建了“華北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簡稱“華北電專”),成為解放區最大的無線電通信學校。5月12日召開了“華北電專”成立大會,盛況歷時三天。
1949年3月31日,中央軍委決定將“華北電專”擴建為“
中央軍委工程學校”,也稱“中央軍委機要通信幹部學校”,校址選在張家口市。1949年11月27日“中央軍委工程學校”舉行開學典禮,開國上將李濤將軍任校長。 1951年底,全國高校開始院系調整。1952年5月19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大連大學(現大連理工大學)電訊系併入學校。
1955年1月13日,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通信工程學院”;1955年8月3日,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學院”;1958年1月,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學院”,8月遷往西安;1960年1月1日,更名為“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電信工程學院”,簡稱“軍電”。因地處西安,所以也簡稱“西軍電”,是軍團級單位,校長相當於副總理級別,歐陽文中將任校長。
1962年,中央軍委鑒於形勢的變化,決定對軍事院校進行大調整,於是當年二月下令:將西軍電雷達專業(包括六系和七系)遷往重慶,成立解放軍雷達工程學院(簡稱重慶雷院),院址選在重慶“林園”。
1963年8月,軍委又決定對軍事院校進行改革性調整,對各
軍事院校培養學員的工作方向重做具體定性。決定:“西軍電”為培養科研型人才的院校,而重慶雷院為培養面向戰鬥部隊的維修使用型人才的院校,因此兩院又進行了重組。“西軍電”的一系通信專業部分遷往重慶,而重慶雷院的二系、三系和四系重返“西軍電”,因此再次進入“西軍電”。
1966年4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電信工程學院奉中央軍委統一部署集體轉製成為普通高校並更名為“
西北電訊工程學院”,“西軍電”在歷史舞台上正式謝幕。
“西軍電”旁系
西軍電旁系1:1948年11月由劉伯承元帥和鄧小平同志在華北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基礎上,在鄭州創建中原軍區電信專科學校。之後,歷經輾轉、數易校名,1975年移至武漢,1986年定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指揮學院。
西軍電旁系:2:中央軍委工程學校於1952年院系調整中將部分院系分離組建南京機要學校,後歷經北京機要學校、北京電子專科學校等階段,定名為北京電子科技學院至今。
西軍電旁系3:解放軍雷達工程學院(重慶雷院)自1962年2月由西軍電分出組建,到文革後期被解散,後來在南京又重組了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解放軍工程兵工程學院,空軍氣象學院和總參第六十三研究所合併組建解放軍理工大學至今。
西軍電旁系4:1980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在桂林無線電學校的基礎上建立桂林電子工業學院,電子工業部做出“西電援建桂電,成電援建杭電”的決定,在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籌建過程中,西電對桂電慷慨支援,前後派出3批教師共87人援建桂電,其中6人擔任桂電校領導(劉逢晨教授任桂電首任校長),27人擔任中層領導,湧現出教授20人,副教授26人,他們為為桂電培養了一批走上領導崗位的博士、教授,成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今日發展的中堅力量。
軍委工校兄弟院校座談會
“軍委工校兄弟院校座談會”是在原第四機械工業部副部長
孫俊人同志倡議下,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原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於1987年共同發起創立的一種院校間協作交流形式。從1987年至今已經舉行了16次會議,規模和參加的成員也得到進一步擴大與增加。
會議在加強兄弟高校的交流與合作、增加相互了解、促進辦學水平的共同提高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為兄弟高校之間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研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目前,參加“兄弟院校座談會”的成員院校中地方院校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京電子科技學院、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軍隊院校有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電子技術學院)、解放軍理工大學通信工程學院、空軍工程大學(電訊工程學院)、解放軍外國語學院、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