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報告(2022)

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報告(2022)

《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報告(2022)》是2022年11月6日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報告(2022) 
  • 發布單位: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  
發布歷程,全文內容,內容解讀,融媒中心,

發布歷程

2022年11月6日,第五屆中國企業論壇報告發布會在山東濟南舉行,會上集中發布了《中她重勸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報告(2022)》等三份報告。

全文內容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高瞻遠矚,圍繞高質量發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為中央企業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遵循。中央企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推動國有企業發生了根本性、轉折性、全局性的重大變化。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企業黨的建設切實加強,國資監管體製得到系統性重塑,企業發展方式發生深刻轉變,國企改革向縱深推進,企業科技創新取得重大突破迎棗婚,企業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戰大考中“頂樑柱”作用充分彰顯,在落實國家重大戰略、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主力軍作用充分發揮,在承擔急難險重任務、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姓黨為民政治本色充分體現。
一、堅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中央企業邁出高質量發展實質性步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烏訂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疊炒民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黨的十八大以來,適應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的形勢要求,中央企業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加突出高質量發展要求,持續深入推進提質增效工作。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導向鮮明樹立,綜合實力和經營效益不斷邁上新台階,世界一流企業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為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一)規模質量效益齊頭並進,國民經濟發展“頂樑柱”“頂得住”作用進一步凸顯
1.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中央企業宙捉章宙資產總額從2012年底的31.4萬億元增長至2021年底的75.6萬億元,連續跨越了40萬億、50萬億、60萬億、70萬億四個大關,年均增長10.3%。中央企業營業收入從22.3萬億元增長至36.3萬億元,年均增長5.5%。
2. 發展質量顯著提升
中央企業構建起以“兩利四率”(利潤總額、淨利潤、營業收入利潤率、資產負債率、研發投入強度、全員勞動生產率)為主的高質量發展目標管理體系,強化高質量發展導向,加速推動中央企業從過去偏重規模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長向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率的集約型增長轉變,努力實現高質量的穩增長。
2012年-2021年,中央企業利潤總額從1.3萬億元增長至2.4萬億元,年均增長7.5%;淨利潤從0.9萬億元增長至1.8萬億元,年均增長7.9%。2021年中央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為6.8%,比2012年提高1.8個百分點;研發投入強度為2.5%,比2012年提高0.8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為69.4萬元/人,比2012年增長82%;資產負債率總備判犁民體穩定在管控線以內,近年來持續下降。
2021年中央企業上交稅費2.4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35.5%。2013年以來累計上交稅費18.2萬億元,約占全國稅收收入的八分之一,上交國有資本收益1.3萬億元,向社保基金劃轉國有資本1.2萬億元。
3. 上市公司質量不斷最佳化
進退有序,與資本市場的對接進一步深化。黨的十九大以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數量穩步增長,從約400戶增加至近450戶;2021年,中央企業在A股首次公開募股(IPO)共21戶,合計融資1012.6億元,戶數和規模均創近十年來新高。對於非主業、非優勢、經營狀況不佳的上市平台,一些企業通過轉讓控股權、騰籠換鳥、主動退市後重新上市等方式積極予以嘗請達盤活,實現吐故納新。
不斷最佳化產業布局,上市平台功能作用有效發揮。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央企業累計向所控股上市公司注入優質資產近6500億元,多個重大項目相繼實施;同時積極利用上市平台籌集資金助力主業實業發展,五年來通過股權融資籌集資金超過8000億元,通過發行各類債券或債務融資工具籌集資金約3萬億元。
切實提升治理效能,規範運作和股東回報走在市場前列。黨的十九大以來,央企A股上市公司累計上繳稅費總額達6.9萬億元,占A股公司上繳總額的近四成;合計實施現金分紅1.5萬億元,占A股公司派現總額的約兩成。
(二)硬指標軟實力並駕齊驅,對標世界一流 “主力軍”“排頭兵”作用進一步體現
1.以實際舉措加快世界一流企業建設步伐
找準定位對標一流。以對標評價為先導,聚焦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等關鍵指標,深入開展對標世界一流企業研究,構建完善世界一流企業評價指標體系,分析短板差距,明確建設目標,部署重點任務。
典範引領創建一流。以示範創建為牽引,遴選航天科技、中國寶武等11家基礎條件較好、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優勢明顯的中央企業,深入實施世界一流示範企業創建行動,引領提升全球競爭力。以管理提升為抓手,開展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動,聚焦戰略、組織、運營、財務、科技、風險、人力資源、信息化等八個重點管理領域,大力推行精益管理舉措,選樹推廣310個標桿企業、標桿項目、標桿模式,形成比學趕超態勢。
2.以實踐成效堅定加快向世界一流目標邁進的信心
一批企業綜合實力達到全球同行業領先水平,進入《財富》世界500強的中央企業從2012年的43家增長到2022年的47家,發電、航運、船舶等行業中央企業主要效率指標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一批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電網、通信等行業企業專利數量和質量位居全球同行業領先水平,航天、深海、能源、交通、國防軍工等領域湧現一批世界級原創性科技創新成果。
一批企業品牌影響力和國際化水平明顯提升,進入全球品牌價值500強的中央企業從2012年的13家增長到2022年的21家,打造了高鐵、核電、特高壓等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名片,培育了一批具有行業話語權和美譽度的企業品牌。
(三)經濟大盤社會大局同穩,構建新發展格局“穩定器”“壓艙石”作用進一步顯現
1.在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發揮保障作用
著力強化國有資本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產業基礎的支撐能力,提升國防軍工、能源資源、糧食、戰略性網路基礎設施等領域的保障水平;著力強化保障公益民生和普遍服務能力,加大民生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中央企業全力做好煤電油氣等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保供穩價,不計代價堅決打好能源保供攻堅戰,2021年中央企業的煤炭產量首次突破了10億噸,全年發電量達到了4.95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了10.2%;加強通信、鐵路、航空等基礎網路運行管理,建成運營覆蓋全國的通信網路,承建川藏、藏中、阿里電力聯網工程等一批投資大、收益薄的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深入推進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和村村通動力電工程,有效改善了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水平。
2. 在最佳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中發揮骨幹作用
中央企業加快打造現代產業鏈鏈長,當好產業基礎能力提升的支撐者、產業發展方向的引領者和產業協同合作的組織者,帶頭落實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和龍頭企業保鏈穩鏈工程,在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中發揮好主體支撐和融通帶動作用。目前已分兩批遴選出16家鏈長企業,在統籌產業鏈發展、補齊短板弱項、鍛造長板優勢、強化供需協同、帶動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推動產業鏈綠色低碳轉型、打造互利共贏產業生態方面成效顯著。特別是應對疫情衝擊,位於產業鏈上游的部分中央企業,通過提前統籌部署、最佳化調整負荷,充分保障下游企業原材料需求,以點帶鏈、以鏈帶面,帶動下游企業快速復工復產;航空運輸、遠洋海運、物流運輸等中央企業充分發揮基礎性保障功能,“中儲智運”“我找車”等智慧物流平台高效運營,全力保障物流暢通,促進供應鏈物流暢通穩定。
3. 在促進中小微企業協同發展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
落實國家助企紓困政策,通過降電價、降氣價、降資費、降路費、降房租,有力緩解產業鏈中小企業經營壓力。2022年上半年,中央企業累計減租104.4億元,惠及16萬戶租戶,其中對涉及到疫情中高風險所在的縣級行政區域租戶減租56.1億元,惠及租戶3.9萬戶。中央電網企業實行欠費不停供,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設立6個月的費用緩交期並免收滯納金;減少中小企業代理購電成本107億元;配合地方清理轉供電加價等不合理收費,降低用電成本174億元。
二、推進國有經濟布局最佳化和結構調整,拓展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廣闊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的要求,推進結構調整、創新發展、布局最佳化,使國有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帶動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深入貫徹落實《關於新時代推進國有經濟布局最佳化和結構調整的意見》,堅持問題導向,針對當前國有經濟布局結構存在的問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發展壯大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聚焦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功能,調整存量結構、最佳化增量投向,國有資本整體功能和配置效率進一步提升,國有經濟在最佳化結構、暢通循環、穩定增長中的重要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一)深入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
聚焦服務國家戰略,加快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企業核心競爭力,深入實施中央企業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黨的十八大以來,先後有26組47家中央企業實施重組整合,新組建、接收企業9家,在船舶、鋼鐵、能源、建築、水運、裝備製造等領域打造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行業領軍企業,稀土、物流、通信鐵塔、油氣管網、電氣裝備等領域資源整合取得重要成果,中央企業數量從十年前117家調整至98家,涉及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領域營業收入占總體比重超過70%。
1.有力發揮國有經濟功能作用
整合中央企業與地方國有企業資源,組建中國稀土集團,有效提升稀土資源國際影響力。組建中國電氣裝備集團,推動我國輸配電裝備製造產業系統集成,綜合方案解決能力大幅增強。設立中國物流集團,加快我國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步伐,更好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2.有力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寶鋼、武鋼重組組建中國寶武,促進行業產能利用率和企業經營效益快速提升,並帶頭化解鋼鐵過剩產能1542萬噸。整合油氣管網資產組建國家管網集團,切實減少重複投資建設,提升運行效率。南車、北車重組組建中車集團,加大集中研發投入力度,我國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業競爭力大大增強。
3.有力提高發展質量效益和國際競爭力
“兩化”重組新設中國中化,資產總額、營業收入雙雙突破萬億,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化工企業。“兩船”重組組建中國船舶,2021年企業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等造船行業三大指標占全球總量均超過20%,均居全球第一。中國遠洋海運成立後,貨櫃運力躍居世界第三,實現綜合船隊、散貨運輸、油氣運輸、雜貨特種運輸、碼頭運營及船員管理六個世界第一。
(二)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央企業深入開展瘦身健體,加快處置非主業、非優勢業務和低效無效資產,全面完成“殭屍”特困企業處置,持續推進“壓縮管理層級、減少法人戶數”工作,有力促進企業輕裝上陣,更加聚焦主責主業發展實體經濟,進一步築牢企業高質量發展根基。
1.有力有序剝離清退“兩非”“兩資”
中央企業加強主責主業管理,紮實開展“兩非”剝離專項治理工作和低效、無效資產“兩資”清理處置,截至2022年上半年,“兩非”剝離完成率達99.7%。2012年以來通過產權市場公開處置企業股權、資產總計9090億元。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業從事主業的子企業戶數占比達93%,主業投資占比達97%。
2.完成化解鋼鐵過剩產能和“處僵治困”任務
國有企業承擔了全國約80%的化解鋼鐵過剩產能任務,提前超額完成“十三五”節能減排目標。“十三五”時期,中央企業關閉退出鋼鐵產能1644萬噸,煤炭產能1.19億噸,整合煤炭資源2.8億噸,妥善分流安置職工10.5萬人。全面完成“殭屍企業”處置和特困企業治理,實現整體扭虧盈利。全面完成重點虧損子企業專項治理任務,中央企業重點虧損子企業三年減虧83.8%,1400餘戶虧損子企業整體實現大幅減虧。
3.持續深化壓減工作
建立中央企業壓減工作長效機制,截至2021年底,累計減少存量法人19965戶,占比38.3%,管理層級全部壓縮在5級以內,基本扭轉了法人戶數無序增長的局面,實現了戶數增長與經營發展速度基本匹配、管理鏈條與資產收入規模基本匹配。為推動中央企業再瘦身、再最佳化,國務院國資委印發專項工作方案,啟動新一輪央企“壓減”工作,下決心清理退出一批企業、最佳化整合一批企業、重點監控一批企業,進一步精簡法人戶數,力爭將集團公司管理層級控制在4級以內、大多數企業法人層級控制在5級以內。同時,深入推進中央企業加強參股管理,截至2022年6月底,清理退出長期不分紅的低效無效參股股權1236項,累計收回資金258億元。
(三)大力推進傳統產業升級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中央企業積極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趨勢,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加快打造現代產業鏈鏈長,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供有力支撐。5G網路、數據中心、物聯網、衛星網際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電網電力、航空航天、先進軌道交通等裝備領域形成完整產業鏈條,積體電路、高端工具機等細分領域實力明顯增強。
1.持續深化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技術改造優供給。中央企業擴大設備更新投資,加大技改力度,全面提升工藝技術、產品質量和本質安全水平,推動傳統產業向技術先進、產品高端升級。
數智賦能優效率。以智慧型製造為主攻方向,開展國有企業數位化轉型行動計畫,推動柔性生產、實時製造等先進生產方式加快落地。
綠色轉型優生態。大力推進鋼鐵、有色、建材、石化等行業企業的節能降碳改造,電網企業開展綠電交易試點,電力企業積極參與碳減排市場機制建設,建材企業打造玻璃生產零排放示範線,引領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2.持續加大新興產業布局
新興產業投資增長快。中央企業發揮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等作用,持續加大新興產業投入,投資額由2017年的6900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3萬億元,年均增長超20%,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業等領域投資完成額占全部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的80%。
協同發展平台建設快。推動建設新能源汽車、北斗、電子商務、區塊鏈等一批數字創新平台,創建物流大數據、海工裝備等協同創新平台,打造自主可控天翼雲,發揮產業引領帶動作用。
新型基礎設施布局快。近70家中央企業超過700戶子企業在新基建領域加大布局,2021年投資超過4000億元。
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凝聚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強勁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加強知識、人才積累,不斷突破難題、攀登高峰,國有企業要做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排頭兵、做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做實施國家重大戰略的排頭兵。”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全面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勇於擔當、敢打頭陣,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推動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取得了顯著成效,開創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為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強勁動能。
(一)“一個機制”夯實制度基石
國務院國資委充分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專門成立中央企業科技工作領導小組,集結中央企業科技創新力量,構建科技創新運行機制,在中央企業和科研人員普遍關注的業績考核、激勵分配、資本金投入、改革試點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將中央企業的科研投入視同利潤加回,對重大項目、創新項目、創新團隊的工資總額單列,進一步激發了中央企業創新動力和活力;推動落實國有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鼓勵科技創新型上市公司積極實施股權激勵,加大對科研人員的中長期激勵力度;選取439戶科技型企業開展“科改示範行動”,打造一批國有科技型企業改革樣板和自主創新尖兵;加強政策精準供給,進一步強化科技工作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29家“重點支持類”策源地企業開展30個技術領域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支持中央企業牽頭和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工作,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業累計參與制定國際標準1870項。
(二)“兩個提高”體現示範引領
1.研發投入強度持續提高
中央企業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最緊迫的“頭號工程”,2012—2021年,累計投入研發經費6.2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10%,其中:2021年中央企業研發經費投入9045.9億元,同比增長16.1%。研發投入強度從2012年的1.34%提升到2021年的2.5%,中央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央企創新步伐明顯加快,科技創新驅動力進一步增強。
2.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持續提高
中央企業加快推動數位化轉型,建成了以航天雲網、中電互聯為代表的60多個工業網際網路平台,2/3左右中央企業設立專業數字產業公司,5G通信網路、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提速,核心電子元器件、核心工業軟體等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數位化轉型賦能高質量發展成績突出。如,南方電網以“電力+算力”支撐綠色能源供給體系;國家能源集團瞄準“智慧+能源”生產,建成世界首套8.8米超大采高智慧型工作面、世界首座智慧型煤礦地面集中控制中心,9家煤礦入選國家示範智慧型化煤礦。
(三)“三個一批”彰顯創新實力
1.取得一批世界級科技成果
中央企業承擔了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2021年,44家中央企業共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106項。從北斗組網、“天問”探火等大國重器,到疫苗研製、智慧型製造、智慧城市等民生福祉,都取得了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重大創新成果和新的歷史性成就。
中央企業堅持集中力量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積體電路、5G通信、高速鐵路、大飛機、發動機、工業母機、能源電力等領域“卡脖子”問題不同程度緩解。中央企業集中優勢資源重點攻關,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高速鐵路、高端裝備、能源化工、移動通信、北斗導航、5G套用、國產航母、核電、航空發動機、東風系列飛彈等領域湧現出一大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標誌性重大創新成果,建成了港珠澳大橋、白鶴灘水電站、深海一號油氣田、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等一批標誌性重大工程,有效填補多領域空白。
2.打造一批高水平創新平台
中央企業深化創新載體建設,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業擁有國內研發機構5327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91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7個,分布在各個重點行業,在實驗試驗、檢測實驗等方面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重要支撐。
中央企業創新合作模式,牽頭建立攻關創新聯合體、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產學研合作組織,累計建成700多個國家級研發平台、7個創新聯合體,加速科技資源高效流通,有力促進了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最佳化。如,神華集團、航天科技、煤科總院等牽頭建立煤炭開發利用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整合和最佳化科技資源,構建了煤炭產業技術創新平台,實現了煤炭採掘關鍵裝備本土化;中國鋼研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開闢“鋼鐵可循環流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契約型合作機制,有力推動冶金、機械電子設備等相關行業的科技進步。
3.集聚一批高層次科研人才
中央企業落實人才強企戰略,持續推進科研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培養和凝聚了一支科研能力強、創新意識突出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2021年底,中央企業擁有研發人員107萬人,較2012年底增長53%,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241名,約占全國院士總數的1/7。
(四)“四個面向”支撐“國之大者”
1.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中央企業堅決當好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先行軍、國家隊,著力強化基礎研究,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切實解決一批產業技術短板弱項,建設一批世界一流科技領軍企業。如在航天領域,僅用4次無人飛行試驗就實現了載人首飛,僅用3次載人飛行完成了一人一天、多人多天到出艙活動的跨越,僅用2次飛行完全掌握了載人交會對接技術,相對導航與交會對接精度等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面向經濟主戰場
中央企業強化高質量科技供給,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不斷最佳化國有資本布局,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中央企業加速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聚焦先進核能、綠色低碳電力裝備、新型電力系統、新能源汽車及智慧型(網聯)汽車等重點領域,推動建設一批原創技術策源地,強化原創技術供給,加速創新要素集聚。如,中國建材集團通過加強研發和集成創新,實現了0.12毫米全球超薄觸控玻璃、0.03毫米柔性可摺疊玻璃、8.5代TFT-LCD玻璃基板等新材料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工業化量產,大大推進了相關製造領域的國產化進程。
3.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中央企業“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在社會發展、民生改善、國防建設等方面為國家重大戰略決策部署提供科技支撐,有效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如,中央石油石化企業加大國內石油勘探開發力度,保持了原油產量在年2億噸的基礎上穩定增長,有效緩解了市場供需矛盾,保障了國家能源安全。
4.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中央企業緊緊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人民追求高品質生活面臨的現實問題,加強民生科技供給質量和水平,為人民生命健康、人口老齡化、重大災害事故風險防控、綠色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重大需求提供系統化科技解決方案。疫情發生以來,中央企業第一時間啟動突發傳染病應急反應機制,在核酸檢測、疫苗研發、藥物器械研製生產等方面開展應急科研攻關,短時間內取得多項突破。如,國藥集團中國生物針對新冠病毒貝塔株和德爾塔株滅活疫苗研發已疊代升級,同時,mRNA疫苗的研發突破了關鍵節點;航天科工研發出高性能ICU級別的重症呼吸機,並在移動醫院基礎上打造“負壓型模組化方艙醫院”;三大電信運營商、中國電科、國家電網等央企,分別發揮各自優勢,提供“一網暢行”“一碼防控”等大數據分析服務,為政府部門乃至全社會做好疫情防控提供技術支撐。
四、持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激發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澎湃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誰說國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殘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變成現代企業。”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縱深推進國企改革,全面建設並貫徹落實國企改革“1+N”檔案體系,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現了國有企業改革歷史性突破,有力破解了一批體制機制障礙,有效解決了一批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大幅提升活力效率,在許多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湧現出一批活力競相迸發、動力更加充沛的現代新國企。
(一)實現三個歷史性突破
1.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
推動中央企業公司制改制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客觀需要,是建立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的必要條件,是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資產證券化等一系列改革的前置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集中力量破解劃撥土地處置、工商變更登記、資質資格承繼等一系列制度性、程式性難題,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從法律上釐清了政府與企業的職責邊界,責權更加明確,使企業獨立市場主體地位從根本上得以確立,產權制度、治理結構、經營機制等全面升級。
2.首次實現國有企業的功能分類
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是新形勢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因企施策推進改革的基本前提。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立足國有資本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按照商業一類、商業二類和公益類三個類別,全面完成功能界定與分類。有效解決了過去工作中存在的“一刀切”問題,實現了分類改革、分類監管、分類發展、分類定責考核,有力提高了改革的針對性、監管的有效性、考核評價的科學性,促進和推動了中央企業同市場經濟深入融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3.總體解決企業辦社會和歷史遺留問題
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加強組織實施,持續攻堅克難,基本完成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有力解決了長期以來政企不分、社企合一等問題,有力促進了企業輕裝上陣,使企業更加公平地參與市場競爭。全國國資系統監管企業2萬多個各類公共服務機構、1500萬戶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基本完成分離移交,170多萬名廠辦大集體企業在職職工妥善安置,超過2000萬退休人員基本實現社會化管理。
(二)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1.推動加強黨的領導組織化、制度化、具體化
將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有機結合,推動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統一,國有企業黨組織的法定地位更加鞏固。中央企業以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為主線,以解決問題為突破口,全面落實“兩個一以貫之”,堅持把建設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作為牽引性、根本性、全局性的任務抓手,加快形成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治理機制。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央企業集團層面全面完成“黨建入章”,全面落實黨委(黨組)書記、董事長“一肩挑”,全部中央企業集團及重要子企業制定了黨委(黨組)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清單。確保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在制度上有規定、程式上有保證、實踐中有落實。
2.推動董事會、經理層充分發揮作用
國務院國資委深化中央企業董事會建設,落實董事會職權,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外部董事隊伍,專門成立專職外部董事黨委,體系化加強外部董事履職支撐,推動更好發揮董事會定戰略、作決策、防風險的經營決策主體作用,支持經理層發揮謀經營、抓落實、強管理的經營管理作用,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優勢有效轉化為治理效能。中央企業抓住應建盡建、配齊配強、規範運作、落實職權等四大關鍵環節,推進董事會建設向子企業延伸拓展。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央企業和重要子企業實現董事會應建盡建、配齊建強;1.26萬戶中央企業子企業已設立董事會,1597戶中央企業重要子企業落實董事會職權,其中99.75%的企業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中央企業子企業實現外部董事占多數的比例達到99.92%。同時,中央企業以增強活力、提高效率為目標,進一步落實經營管理責任,中央企業集團公司全部建立了董事會向經理層授權的管理制度。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步伐更加穩慎深化
1.分層分類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中央企業牢牢把握混合所有制改革正確方向,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總體要求,根據不同子企業的功能定位,在充分論證混合所有制改革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礎上,“一企一策”制定方案,成熟一個推進一個。截至目前,中央企業所屬企業中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占比超過70%,非公資本占央企所有者權益比重逾38%。
2.市場化引資渠道不斷拓寬
中央企業積極穩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市場化方式,積極引入高匹配度、高認同感、高協同性的戰略投資者,充分發揮戰略投資者的積極作用,切實維護各方股東權利,以混促改,務求改革實效。2020-2021年,中央企業通過轉讓股權、增資擴股、合資新設、投資併購等方式與民營企業展開合資合作,引入社會資本超過7000億元;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業上市公司貢獻了央企系統約66.5%的營業收入和77.9%的利潤總額。
3.系統性“改機制”工作得到深化
中央企業堅持系統思維、協同推進,避免一混了之,充分釋放混改企業資本融合的優勢,在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等方面當先鋒、做表率。加強黨的領導方面,具備條件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絕大多數建立了黨組織;公司治理方面,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持續引入持股比例5%以上的戰略投資者,70%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中有外部投資者派出的董事,股權結構、公司治理進一步最佳化;市場化經營機制方面,混改企業基本實現了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的全覆蓋,200個科技型企業實施了股權和分紅激勵。
(四)市場化經營機制更加靈活高效
1.三項制度改革見成果
中央企業持續推動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走實走深,以“牛鼻子”之力牽引企業活力效率持續提升。圍繞“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全面推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截至2021年底,97.3%的中央企業子企業經理層成員簽訂契約,覆蓋經理層成員11萬人,管理人員競聘上崗比例達42.9%。圍繞“員工能進能出”,加快建立和實施市場化用工制度。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業新進員工99.5%採用公開招聘方式,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比例達到4.5%。圍繞“工資能增能減”,完善按業績貢獻決定薪酬的分配機制,突出薪酬兌現的強激勵、硬約束。2021年實行全員績效考核的中央企業占比99.3%。
2.中長期激勵見實效
中央企業將中長期激勵作為各類要素參與分配的重要實現形式,相關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激勵力度不斷加大,中央企業依據不同子企業類型、發展階段、功能定位打造中長期激勵“政策包”和“工具箱”並廣泛套用,截至2021年底,共有497戶中央科技型企業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150戶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覆蓋關鍵崗位骨幹人才17.3萬人次;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中央企業將業績考核與激勵水平雙對標作為激勵規範實施的重要抓手,主動向質量更高、效率更優的國內國際一流企業對標,不斷完善中長期激勵管理機制,2021年實施激勵的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營業收入、淨利潤增幅分別達到38.09%、37.80%,高出中央企業整體水平18.59和8.00個百分點。
(五)專項工程示範引領作用更加凸顯
1.“雙百行動”推動國企改革重點任務取得更大成效
“雙百企業”聚焦集成運用各項改革舉措,圍繞“五突破一加強”目標任務,持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著力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加大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力度,在改革的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取得了顯著成效。2021年,400多戶“雙百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104.8萬元/人,遠高於中央企業和全國國有企業的平均水平。
2.“科改示範行動”在引領帶動、強化科技創新激勵方面實現更大突破
“科改示範企業”聚焦推動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持續強化科技創新。行動實施以來科技人才隊伍日益壯大,2021年“科改示範企業”科技人員占比平均達到50.7%,基本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創新能力強的科技人才隊伍;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截至2021年底,“科改示範企業”累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855項,累計擁有授權發明專利41374件;科技成果轉化收益豐碩,“科改示範企業”營業收入、淨利潤分別較2019年增長34.5%和45.9%,全員勞動生產率、人工成本利潤率分別較2019年提高30.5%和20.8%。
3.“區域性綜改試驗”在支撐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實施方面取得更大進展
“區域性綜改試驗”聚焦國資改革引領國企改革,繼上海、深圳開展第一批綜改試驗,遼寧瀋陽、浙江杭州、湖北武漢、陝西西安、山東青島等地第二批綜改試驗區正式啟動,為探索形成不同類型、各具特色的區域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模式提供經驗、闖出新路。
五、健全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強化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重要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有資產是全體人民共同的寶貴財富,是保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保障人民利益的重要物質基礎,一定要管好用好。”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國資委堅持和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著力構建起與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優勢相適應、組織動員優勢相銜接、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優勢相配套的中國特色國有資產監管新模式。
(一)全面履行監管職責,形成“三統一、三結合”的國資監管職能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國資委準確把握國務院直屬特設機構、國資委黨委作為黨中央工作部門的職責定位,深入推進國資監管機構職能轉變,把全面履行出資人職責、國有資產監管職責和負責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職責統一起來,有效推動管資本與管黨建相結合、履行出資人職責與履行國資監管職責相結合、黨內監督與出資人監督相結合,切實做到全面履職、高效履職。
國務院國資委始終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認真履行中央企業出資人職責,加強規劃投資、產權管理、考核分配、改制重組、資本運營、財務監管、監督追責等各環節的監管,切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一企一策”實施授權放權,充分激發企業改革發展活力動力。
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國務院國資委以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方案》要求,國務院國資委加快推進國資監管職能轉變,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印發《國務院國資委關於以管資本為主加快國有資產監管職能轉變的實施意見》,把監管重點放在管好資本布局、規範資本運作、提高資本回報、維護資本安全上來。最佳化監管方式,動態調整權責清單,加大授權放權力度,通過法人治理結構履行出資人職責,維護企業法人財產權和經營自主權,更好地促進和保障國有企業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
國務院國資委大力推進黨的建設,指導中央企業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全面完成“黨建入章”,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組織化制度化具體化,發揮國有企業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
(二)持續最佳化監管方式,充分發揮 “三化”監管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國資委通過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準確把握職責定位、持續完善國資監管制度體系,經過不斷探索完善,逐漸明晰了“三化”監管的方向。
加強專業化,突出監管的針對性、專業性。國務院國資委不斷強化具有國有資產出資人特色的全鏈條、全方位監管,積極探索、創新有別於行業主管部門和社會公共管理部門的監管方式,不斷完善規劃投資、預決算管理、業績考核與薪酬分配、資本運營與收益管理等制度,通過加強公司章程管理、規範董事會運作、委派股東代表等方式行權履責,有效實施科學監管。
加強體系化,突出監管的全面性、系統性。國務院國資委把穩增長、抓改革、強創新、促發展、防風險等多重監管目標統籌起來,積極協同構建國資國企線上監管系統,加快推進全方位、全過程、全鏈條監管。
加強法治化,突出監管的合法性、合規性。國務院國資委在法治軌道上加強國資監管工作,嚴格依據法律法規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式行權履職,通過建立健全國資監管法規體系和工作體系,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深化法治央企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國資委持續加強制度建設,相繼出台《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關於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的指導意見》《中央企業董事會工作規則(試行)》等規章規範性檔案,涉及規劃投資、產權管理、董事會建設等多個方面。深入開展規章規範性檔案清理,建立健全檔案清理長效機制,廢止和宣布失效部分規範性檔案超過145件,截至 2021年底,國務院國資委現行有效規章27件、規範性檔案217件。國資監管法規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為法治化監管提供了堅強制度保障。
(三)構建國資監管大格局,形成國資監管“一盤棋”
國務院國資委統籌推進國資國企發展改革監管和黨的建設工作全局,切實落實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的要求,印發《關於進一步推動構建國資監管大格局有關工作的通知》,加快構建國資監管“一盤棋”,推動國有資本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合理流動、最佳化配置,為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提供良好的監管環境。
國資監管職能轉變有序推進。按照管資本為主的要求,多個省市國資監管機構調整最佳化機構設定和職能配置,全面規範出資人履職事項及工作流程,加快實施線上監管系統建設,強化服務意識,提升監管效能。
權責清單不斷調整完善。全國37個省級國資委全部出台權責清單,多地開展權責清單動態修訂工作,探索制定事中事後監管清單,有效完善出資人監督體系。
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取得突破性進展。當前省級國資委集中統一監管比例已達到99%。許多地方通過脫鉤劃轉、整合重組、清理關閉等方式,基本實現國有資產監管全覆蓋。
全國國資國企線上監管系統建設全面推進。推動建立中央、省、市三級國資監管機構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建成全國國資國企線上監管系統。
(四)最佳化監督體系,不斷強化監督合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國資委服務保障國資央企發展改革大局,調整配置出資人監督力量,在強化規劃、財務、產權、考核等業務監督基礎上,組建成立綜合監督局統籌負責國有資產綜合監督工作,組建成立監督追責局歸口承擔違規經營投資責任追究職責,形成業務監督、綜合監督、責任追究“三位一體”的國有資產出資人監督機制,構建事前制度規範、事中跟蹤監控、事後監督問責的出資人監督閉環。
貫通各類監督,提高監督效能。以黨內監督為主導,推動出資人監督和紀檢監察監督、巡視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等各類監督力量有機貫通、協同配合,不斷增強問題線索共享、督促整改協同、責任追究協同等方面的監督合力。
強化責任追究,打造監督閉環。國務院國資委從零起步確立了國有企業出資人違規追責制度,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建立國有企業違規經營投資責任追究制度的意見》,制定《中央企業違規經營投資責任追究實施辦法(試行)》(國資委令第37號),以及問題查處、移送辦理、責任約談、損失報告等配套制度。從無到有建立了“全覆蓋”的違規追責工作體系,中央企業建立覆蓋各級的“縱向貫通”追責體系,國資委構建綜合監督、業務監督、責任追究的“橫向協同”,形成了“一縱一橫”全覆蓋的違規追責工作體系。從弱到強提升了經營投資責任約束和責任意識,對違規經營投資責任人嚴肅追究責任,追責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違規追責的震懾和合規經營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國有資產監管權威性不斷提升。從點到面發揮了以追責促落實、促整改、促發展的監督效能,堅持責任追究是手段不是目的,注重做好監督“後半篇文章”,把追責成果轉化為促進企業提升管理水平、合規經營和高質量發展的監管效能。
六、積極履行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彰顯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使命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必須做強做優做大。”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牢牢把握人民至上價值追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在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進鄉村振興、質量強國建設、國際化經營、綠色低碳轉型、抗疫救災、重大任務保障等方面的社會貢獻力度持續加大,積極履行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充分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2021)》披露,連續13年國有企業100強的社會責任發展指數領先於民營企業100強和外資企業100強,產生積極廣泛的社會影響。
(一)貫徹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
中央企業在貫徹落實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上作表率,以實際行動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協調發展。深入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等區域重大戰略,深入開展央地協同合作,積極落實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要求,有序推進央企總部搬遷,在打造特色明顯、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生態和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方面持續發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累計簽署戰略合作項目3849項,參與雄安新區項目超過900個。
(二)全面決勝脫貧攻堅,大力推進鄉村振興
中央企業把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堅持把自身專長特長同受援地區資源稟賦緊密銜接,立足地方所願、民眾所需、企業所能,紮實推動受援地區拔掉窮根、受援家庭穩定脫貧、受援民眾勤勞致富,實現了“產業有效益、民眾有收入、企業有回報、地方有發展”的良性循環,助力受援地區民眾的生產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充分彰顯了中央企業“國家隊”“頂樑柱”的責任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累計投入和引進各類資金超過千億元,承擔各類結對幫扶任務1.2萬個、派出幫扶幹部超過3.7萬人,定點幫扶的246個原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脫貧摘帽。
(三)積極推進質量強國建設
中央企業積極踐行質量強國戰略,全面推進質量提升,充分發揮引領示範作用,助力提升產業、行業整體質量水平。質量提升體系不斷完善。中央企業普遍制定了明確的質量戰略,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經營理念,不斷健全質量工作機構和機制,廣泛實施卓越績效模式、質量管理體系、精益管理、質量小組等先進質量管理方法,不斷提升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水平,獲得全國質量獎卓越項目獎占全國60%,獲得中國質量獎組織獎占全國39%。質量提升成果不斷湧現。中央企業質量領域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獲得質量技術獎占全國超60%,榮獲我國首個國際質量創新大賽一等獎。質量提升基礎不斷夯實。中央企業幹部職工質量意識和水平大幅提高,質量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生產和服務一線質量改進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人人重視質量,人人關注質量,人人提升質量”的良好氛圍愈發濃厚,獲得“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小組”獎占全國超60%,獲得國際質量管理小組金獎占中國區獲獎總數近75%,獲全國質量獎“傑出質量人”和“質量工匠”的人數分別占全國21%和50%,獲得中國質量獎個人獎占全國75%。
(四)持續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和水平
目前,中央企業在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的機構和項目超過8000個,海外員工達到125萬,境外資產總額近8萬億元。“十三五”期間,中央企業實現的海外營業收入超過24萬億元,利潤總額接近6000億元,對外投資收益率達到6.7%。中央企業參與建設“一帶一路”沿線項目超過3400個,打造了中老鐵路、希臘比雷埃夫斯港、蒙內鐵路、匈塞鐵路、巴西美麗山特高壓輸電項目等一批標誌性工程,參與建設的中歐班列也成為貫通亞歐大陸的“鋼鐵駝隊”。高鐵、核電等一批高質量產品走出國門,有力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走出去。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中央企業積極助力全球抗疫,大力支持全球減貧事業,在海外履行社會責任成效顯著,實施的惠民工程也促進了所在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積極促進對外開放,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五)立足可持續發展,加快綠色低碳轉型
2021年,國務院國資委發布《關於中央企業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把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納入到國資央企發展全局,在中央企業“十四五”發展規劃中,突出綠色低碳發展,大力推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加強“兩高”項目的管控力度,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中央企業積極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部署,全面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大力推進重點行業減排降碳,嚴控高耗能、高排放和過剩產能項目投資,2021年中央企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比2012年下降約33%。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逐步建立碳排放管理體系,積極參加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下降75%、54%、74%、56%。推動能源轉型升級,不斷提升煤炭清潔能源高效開發和利用水平、清潔能源發展規模和質量,中央企業平均供電煤耗降至298克/千瓦時,電網新能源利用率超過97%,在能源保供攻堅戰中發揮重要作用。提升生態環保治理力,積極參與生態修復治理,電網企業持續推進“煤改電”配套電網工程建設,實施北方12省份“煤改電”10千伏及以下單體工程9200多項,35千伏及以上電壓配套工程350餘項;中國三峽集團等有關中央企業在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重要作用。
(六)在應對歷次重大突發事件中勇挑重擔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央企業聞令而動、逆行出征,迅速建成火神山、雷神山醫院,不計代價轉產擴產防疫物資,千方百計強化基礎保障,積極發揮優勢科技抗疫,全力服務國家抗疫大局。2022年以來,針對疫情散發多發形勢,中央企業大力支援香港、吉林、上海等地抗疫鬥爭。面對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中央企業不講條件、衝鋒在前,全力以赴投入抗災救災和應急救援,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2021年河南等地發生洪災,中央企業搶修受損道路、轉運受災民眾、做好應急保供、捐款捐物支援災區,為地方搶險救災作出了央企貢獻。
(七)高水準完成國家重大活動和重大任務保障
近年來,中央企業承擔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活動等重大任務保障,充分彰顯了國資央企“大國重器”的責任擔當。中央企業堅持科技、綠色辦奧理念,高效率完成冬奧會競賽場館建設,努力建設低碳場館,打造了一批符合國際最高標準、得到國際相關組織充分認可的工程項目,主動探索創新填補了多項國家空白。具體而言,中央企業如期完成12個冬奧競賽主場館中的10個場館的參建/改造任務,高質量完成冬奧會競賽場館建設,承建京張高鐵、京禮高速、崇禮鐵路、太錫鐵路配套綜合管廊等冬奧會工程,高標準嚴要求落實基礎設施建設任務。積極承擔舞台、空中設施、地面顯示系統等多個項目的技術任務,提供智慧電網、清潔能源、5G通信等服務保障,高水平做好冬奧會相關工作。
七、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築牢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堅固防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國資委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指導中央企業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有效防範化解各類風險挑戰,全方位築牢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安全底線。
(一)全面推進法治央企建設,發揮依法治國表率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國資委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積極推動法治央企建設目標落實落地。截至2021年,88家中央企業在董事會明確推進法治建設專門委員會,90家中央企業將依法治企要求納入考核評價體系,中央企業集團層面全部建立總法律顧問制度,重要子企業設定比例超過90%,法務人員達到3.2萬人,專業化率超過80%。“十三五”期間,中央企業累計處理重大法律糾紛案件近2萬起,避免或挽回經濟損失超過3300億元。
1.統籌推進依法治企,強化中央企業法治工作
巨觀層面,做好頂層設計。國務院國資委先後出台《關於全面推進法治央企建設的意見》、“七五”普法規劃、《中央企業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規定》《關於進一步深化法治央企建設的意見》等檔案,著力破解中央企業法治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問題。每年召開中央企業法治工作會議,對加快推進法治央企建設作出統一部署和安排。
中觀層面,加強指導推動。引導中央企業制定法治央企建設實施方案,定期召開工作會議,推動各項任務落地落實;建立法治央企建設進展情況統計通報制度,定期進行匯總通報,對後進企業“一對一”開展幫扶指導;建立重大法律風險報告和提示制度,針對共性風險及時印發提示函,持續提高企業風險應對能力。
微觀層面,推動學習交流。積極探索“一堂、兩庫、三平台”工作機制:“一堂”是指法治講堂,定期邀請專家針對企業法治建設熱點問題進行授課,通過視頻形式覆蓋所有中央企業和省屬國有重點企業;“兩庫”為法治建設優秀案例庫和法律人才庫,推動資源共享、成果共用;“三平台”是利用信息化手段,發揮網站、微信、簡報等平台優勢,實現法治建設宣傳交流線上線下全覆蓋。
2.完善一流法治標準,引領一流法治建設
以建設“法治央企”為導向,推動中央企業積極打造“治理完善、經營合規、管理規範、守法誠信”的一流法治企業,明確提出部分企業法治工作率先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目標,重點強化“五個一流”。
一流的法治理念。從主要領導到普通員工,牢固樹立法治意識,把依法合規、不逾紅線作為經營管理的首要前提和基本衡量標準,貫穿決策、執行、監督全過程。
一流的治理機制。以公司章程為統領,推進制度體系更加完善,治理結構更加規範,依法決策機制健全,風險管控精準到位,企業經營管理在法治軌道上有序開展。
一流的管理系統。建立健全黨委(黨組)頂層謀劃、主要領導親自負責、總法律顧問全面領導、法務管理機構主責推動、各職能部門協同配合的法治建設管理系統,不斷匯聚依法治企工作合力。
一流的業務能力。打造一支精法律、通業務、懂管理,能與世界一流企業法務人員同台競技的高素質法治工作人才隊伍,助力中央企業不斷提升全球範圍內的規則話語權、行業引領力和價值創造力。
一流的價值創造。推動中央企業法治工作與經營管理深度融合,全程參與企業改革,助力重大專項,促進品牌價值提升,有效應對外部變革,確保改革發展各項任務在法治軌道上穩步推進。
(二)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發揮風險防控關口作用
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務院國資委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決策部署,組建中央企業風險管控工作小組,建立完善中央企業風險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的長效管控機制,從嚴抓好債務、投資、金融業務、安全環保等風險防範化解工作,有效提升中央企業抗風險能力。
1.完善管理機制,提升中央企業經營風險管控能力
國務院國資委印發《關於加強中央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與監督工作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重大經營風險事件報告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中央企業重大經營風險事件報告工作規則》等,指導中央企業科學合理設定突出反映所屬行業及本企業特點的風險量化監測指標,建立健全重大經營風險年度評估及季度跟蹤監測工作機制,強化重大經營風險評估和監測預警,提升重大經營風險防控工作科學性和精準性;進一步規範重大經營風險事件報告工作,對重大經營風險事件報告的工作職責、報告範圍、報送流程、成果運用、紀律要求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督促指導中央企業建章立制,排查風險,主動報告重大風險事件,及時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中央企業按照國資委相關檔案要求,不斷完善經營風險管理體系,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實施細則和程式標準,企業經營風險防範體系更加精簡、規範和系統化。
2.嚴控債務風險,築牢中央企業債務風險“防火牆”
國務院國資委深入推進中央企業降槓桿減負債防風險專項行動,通過嚴控資產負債率、嚴控債券發行、嚴控非主業投資、嚴控高風險業務、嚴控高風險企業等一系列措施,有效築牢了中央企業債務風險的防火牆。
點面結合,嚴控負債率。分行業確定負債率的警戒線、管控線,一企一策確定負債率的年度目標,保持整體債務水平的穩健可控。點上嚴管高風險企業,對於負債率過高、流動性緊張的企業納入重點管控名單,實施特別監管,推動高負債子企業回歸正常負債水平。截至2022年6月,中央企業整體資產負債率65%,債務風險可控在控。
長短結合,長期抓資金安全,短期防債券違約。中央企業嚴禁超越財務承受能力盲目舉債投資,強化集團資金集中管理,嚴控非主業投資預算;短期防債券違約,對企業債券占帶息負債比例,短期債券占全部債券比例實施分類管理。
防禁結合,嚴防風險積累,嚴禁高風險業務。進一步加強金融衍生品、信託、基金、擔保等金融業務的日常監測和專項檢查;對開展融資性貿易的露頭就打、嚴肅問責,全面清理“空轉”“走單”貿易業務。
3.堅持安全生產,守牢中央企業安全發展底線
國務院國資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產的重要論述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督促指導中央企業樹牢安全發展理念,以“防風險、保全全、迎二十大”為主線,從嚴從緊從實抓好安全生產工作。落實國務院安委會安全生產十五條硬措施要求,部署推動中央企業安全生產提升年行動,著力推進思想認識、責任落實、重點領域安全管控能力、本質安全水平等再提升。狠抓環保設施、石油化工、建築施工、礦山等重點領域,歲末年初、復工復產、汛期等重要時段安全生產工作,堅決防範遏制各類生產安全事故。
(三)雙輪驅動依法合規經營,發揮風險監督約束作用
1.大力推進中央企業合規管理體系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國資委不斷加大中央企業合規管理推進力度,印發《中央企業合規管理辦法》,指導企業著力打造事前制度規範、事中動態監管、事後監督問責的全覆蓋、全鏈條的合規管理體系。
制度體系不斷健全。全部中央企業成立由主要負責同志牽頭的合規委員會,將合規管理工作納入“十四五”規劃統籌推進。普遍制定管理制度,88家中央企業出台重點領域專項指引,90%的中央企業及時按照合規要求最佳化制度體系。
運行機制不斷完善。逐步建立業務及職能部門、合規管理部門、監督部門組成的合規管理“三道防線”,定期開展風險排查和預警,及時處置風險。工作基礎逐步夯實,建立健全合規管理組織體系,明確合規管理負責人和牽頭部門,70多家中央企業在業務部門和一線項目設立合規聯絡員,全系統專兼職合規管理人員超過3萬人,對逐步提升管理水平、切實防範風險、保障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合規文化初步形成。領導合規意識不斷增強,中央企業主要負責人帶頭簽訂合規承諾書,親自參加合規宣誓,68家中央企業制定合規手冊,開展全員培訓,持續強化合規意識,努力培育合規文化。
2.不斷健全完善中央企業內控體制機制
建立健全內控體系。中央企業初步構建起符合出資人監管特色的中央企業內控體系建設與監督工作體系,內控、風險及合規的一體化管理能力穩步提升。強化集團管控,明確中央企業主要領導人員是內控體系監管工作的第一責任人。
加強內控體系有效執行。聚焦關鍵業務、改革重點領域、國有資本運營重要環節以及境外國有資產監管,加強重要崗位和關鍵人員在授權、審批、執行、報告等方面的權責管控;在投資併購、改革改制重組等重大經營事項決策前開展專項風險評估,並將風險評估報告作為重大經營事項決策的必備支撐材料,對超出企業風險承受能力或風險應對措施不到位的決策事項不得組織實施。
強化內控信息化剛性約束。將信息化建設作為加強內控體系剛性約束的重要手段,推動內控措施嵌入業務信息系統,推進信息系統間的集成共享,實現經營管理決策和執行活動可控制、可追溯、可檢查,有效減少人為違規操縱因素。
突出“強監管、嚴問責”。以監督問責為重要抓手,通過加強出資人和企業監督評價力度,強化整改落實和責任追究工作,形成“以查促改”“以改促建”的動態最佳化機制,促進中央企業不斷完善內控體系。
八、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鞏固深化黨的建設,厚植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強大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國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以來,國資委黨委把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國國企黨建會重要講話精神作為工作主線,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學習大普及大落實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把“兩個維護”作為最大政治紀律政治規矩,把抓黨建強黨建作為第一責任,把企業改革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一年一個主題,壓茬推進黨建工作落實年、黨建質量提升年、基層黨建推進年、黨建鞏固深化年、黨建創新拓展年等專項行動,國企黨建“四個化”問題根本扭轉,中央企業管黨治黨意識和責任明顯增強,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從嚴治黨不力狀況明顯改觀,改革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一)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牢牢把握國有企業發展道路和方向
中央企業以打造黨和國家最可信賴的依靠力量為出發點,以踐行“兩個維護”為首要任務,推動黨的政治建設成果切實轉化為企業改革發展的強大動力。
1.築牢政治根基,以理論學習強化理論武裝
中央企業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納入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領導幹部培訓、黨員日常教育,運用培訓班、專題專欄等線上線下多種形式,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持續學、深入學、貫通學,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紮實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進企業、進車間、進班組、進頭腦,切實增強廣大幹部職工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如,中國航發將集團公司成立日確立為“黨組學習研討日”。
2.健全踐行機制,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
中央企業全面建立“第一議題”“看齊對標”“跟進督辦”等制度,普遍建立“台賬化管理、項目化推進、清單化銷賬”的貫徹落實機制,構建傳達學習、研究部署、貫徹落實、跟蹤督辦、報告反饋的工作閉環,健全重大事項向黨中央請示報告制度,按照有沒有學習研討、有沒有貫徹措施、有沒有督導推動、有沒有跟蹤問效“4項標準”,把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黨中央決策部署,體現到謀劃發展戰略、制定工作舉措、完成重點任務、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中。
(二)堅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凝聚團結奮進強大合力
中央企業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為企業改革發展凝聚廣泛共識、匯聚強大力量。
1.黨政齊抓共管夯實思想政治工作基礎
中央企業充分發揮黨委(黨組)領導作用,科學配置思想政治工作資源,堅持和完善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廠務公開等制度,支持工會組織發揮作用,鼓勵職工代表有序參與公司治理,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生產經營、後勤保障、企業文化建設、管理服務等領域工作結合起來,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共同負責、黨政工團齊抓共管,以專兼職政工幹部隊伍為骨幹、以職工民眾廣泛參與為特色的大政工格局。
2.堅持務實創新增強思想政治工作實效
中央企業堅持推進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有機統一,把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中心任務緊密結合,依據中心任務確定思想政治工作的總體思路、工作重點和實際舉措,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生產經營結合貫通,著眼重點難點問題,增強工作針對性實效性,切實疏導職工情緒,激勵職工幹勁,為生產經營工作順利推進鋪路、搭橋。
3.強化正面宣傳樹立央企良好形象
中央企業以加大正面宣傳力度為重點,圍繞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和迎接黨的二十大等開展系列慶祝活動和重大主題宣傳,打造“國企公開課”“信物百年”等經典品牌,舉辦“中央企業永遠跟黨走”黨建工作展、製作專題片,講好講活國企故事,推動輿論環境更加最佳化、國際傳播能力不斷提高新水平。如,中交集團擦亮“中交藍·黨旗紅”黨建品牌,聚焦“一領域一品牌”“一項目一標桿”,構建項目黨建、境外黨建等7大黨建品牌,形成“黨建+脫貧攻堅”“黨建+區域發展”等多類型黨建模式。
(三)堅持黨管幹部黨管人才,企業幹部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
中央企業始終堅持國有企業領導人員“20字”標準,著力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企業領導人員隊伍。
1.精準科學選人用人
中央企業堅持黨管幹部原則,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積極探索“揭榜掛帥”“賽場選馬”機制,“一企一策”建強配優領導班子,加強優秀年輕幹部培養選拔,蓄好乾部隊伍“源頭活水”。深入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國務院國資委出台關於加強中央企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等3個指導意見,組織開展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示範企業、百名傑出工匠培養等人才支持計畫,一企一策配強領導班子,大力選拔經驗豐富、能幹實幹敢幹的優秀年輕幹部。如,中核集團以院士後備人才作為戰略科學家的重點培養對象,“一人一策”制定培養措施和保障方案。
2.全面培養鍛鍊人才
中央企業按照高素質專業化培養方向,積極開展專業化培訓和輪崗交流,大力培養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及特殊領域緊缺人才。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組織幹部到一線前沿戰場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幹,加快成長治企興企的複合型幹部。如,國家電網實施“雙千工程”,重點培養、動態管控三四級單位年輕幹部各1000名,強化人選儲備。
3.完善考核激勵機制
中央企業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並重,部分中央企業制定落實“三個區分開來”激勵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實施意見,完善容錯糾錯機制和考核激勵政策。加強對企業“關鍵少數”特別是“一把手”的管理監督,打造清正廉潔的幹部隊伍。加強激勵關懷,創造拴心留人的好環境,極大激發調動企業領導人員幹事創業積極性。如,東風公司對經理層成員實行“季度跟蹤、年度考核、任期綜合評判”,建立“季度即時感知、年度及時獎懲、任期累計算賬”的薪酬激勵模式。
(四)全面夯實基層基礎,把中央企業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戰鬥堡壘
中央企業聚焦基本組織、基本隊伍、基本制度,持續深化基層黨建,全面打造基層堅強戰鬥堡壘,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1.持續嚴密組織體系
堅持“四同步、四對接”,中央企業把建立黨的組織、開展黨的工作作為深化企業改革的必要前提,確保企業發展到哪裡黨的建設就跟進到哪裡。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累計新增黨組織4萬多個,新發展黨員114.8萬名,全面實現基層組織“應建盡建”、按期換屆“應換盡換”。如,中國商飛根據項目研製人員“跟著任務走”的實際情況,成立59個臨時黨組織,做到項目團隊黨組織全覆蓋、黨員管理全覆蓋。
2.強化工作基礎保障
中央企業持續建立健全黨建工作機構,黨務部門不低於同級部門平均編制,黨務幹部按照不少於在崗職工總數1%配備、黨組織工作經費按照不低於職工工資總額1%保障。分級開展基層黨委書記、黨支部書記、黨務幹部培訓,全面落實黨務工作者和經營管理幹部同職級同待遇政策,基層黨務工作人員“不適應、不會做、不願做”的問題有效解決。
3.壓實黨建工作責任
國務院國資委建立實施中央企業黨委(黨組)向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報告年度黨建工作、黨委(黨組)書記向國務院國資委黨委現場述職、基層黨組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三項制度,制定中央企業黨建責任制實施辦法和考核評價辦法,連續5年開展黨建責任制考核,與經營業績考核、領導班子和領導人員綜合考評考核有機銜接、相互貫通,共同構建中國特色國有企業考核評價體系。
(五)深化全面從嚴治黨,營造國有企業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中央企業深入貫徹全面從嚴治黨戰略方針,以自我革命精神將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進行到底。
1.強化不敢腐的高壓態勢
中央企業持之以恆加強正風肅紀反腐,堅決抓好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落實,加大對違紀問題的查處力度,嚴肅查處侵吞國有資產、利益輸送等違紀違法問題,突出重點減存量、零容忍遏增量,保持反腐敗的高壓態勢。2021年中央企業全面從嚴治黨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職工民眾滿意指數達到96.75%,信心指數達到97.05%。
2.構建不能腐的體制機制
中央企業堅持“標本兼治、點面結合、同題共答、系統提升”,統籌推進國資委黨委和中管企業巡視整改,實現委管企業巡視全覆蓋。運用“四種形態”,把專項整治作為重要抓手,紮實開展央企駐京辦、“總部機關化”、違規經商辦企業等專項整治,持續深化境外腐敗、利益輸送、設租尋租、化公為私“四個專項整治”。
3.築牢不想腐的思想堤壩
中央企業健全完善中央企業黨風廉政教育“大宣貫”工作格局,組織開展黨規黨紀學習教育,引導黨員幹部知敬畏、守規矩,新提任黨員領導幹部必須先通過黨規黨紀和廉潔知識測試。深化以案示警、以案促改,做到懲治震懾、制度約束、提高覺悟一體發力,真正使黨員幹部受到警醒、觸動心靈。如,中國三峽集團大力傳承弘揚三峽精神,倡導清廉務實、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良好風氣,形成工程大壩和廉潔大壩“兩個大壩同築”、長江生態和政治生態“兩個生態共建”廉潔文化理念。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國資央企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充分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和戰略支撐作用,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內容解讀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報告(2022)》顯示,十年來,中央企業綜合實力明顯增強,資產總額從2012年底的31.4萬億元增長至2021年底的75.6萬億元,年均增長10.3%。

融媒中心

2022年11月8日,由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指導、中央企業智庫聯盟主辦、中國聯通研究院與阿里巴巴集團承辦的中國企業智庫建設平行論壇在第五屆中國企業論壇上召開。來自國務院國資委、央企國企、民營企業、智庫機構的多位業內人士齊聚一堂,共議中國企業智庫發展之路。
中核集團
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報告(2022)企業子報告一:非凡十年 中核集團高質量發展報告
“九萬摶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風塵。”新時代的十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十年,也是一段傳承歷史並創造歷史的壯闊征程,更是一個超越自身又領跑世界的偉大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上級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中核集團18萬幹部職工懷揣愛黨報國大情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殷切囑託,戮力同心,銳意進取,自覺擔負起新一代核工業人的歷史責任,以實際行動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入把握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安全發展、創新發展,推動核工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開啟了乾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光輝歷程。
強核禮讚二十大,強國有我新征程。中核集團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錨定“建設先進核科技工業體系、打造世界一流核工業集團、推動建成核工業強國”的新時代“三位一體”奮鬥目標,築牢國家安全重要基石,創造新時代核工業發展的新輝煌,早日把我國建設成為核工業強國。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中核集團一定能再創新輝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2021年中央企業上交稅費2.4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35.5%。2013年以來累計上交稅費18.2萬億元,約占全國稅收收入的八分之一,上交國有資本收益1.3萬億元,向社保基金劃轉國有資本1.2萬億元。
3. 上市公司質量不斷最佳化
進退有序,與資本市場的對接進一步深化。黨的十九大以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數量穩步增長,從約400戶增加至近450戶;2021年,中央企業在A股首次公開募股(IPO)共21戶,合計融資1012.6億元,戶數和規模均創近十年來新高。對於非主業、非優勢、經營狀況不佳的上市平台,一些企業通過轉讓控股權、騰籠換鳥、主動退市後重新上市等方式積極予以盤活,實現吐故納新。
不斷最佳化產業布局,上市平台功能作用有效發揮。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央企業累計向所控股上市公司注入優質資產近6500億元,多個重大項目相繼實施;同時積極利用上市平台籌集資金助力主業實業發展,五年來通過股權融資籌集資金超過8000億元,通過發行各類債券或債務融資工具籌集資金約3萬億元。
切實提升治理效能,規範運作和股東回報走在市場前列。黨的十九大以來,央企A股上市公司累計上繳稅費總額達6.9萬億元,占A股公司上繳總額的近四成;合計實施現金分紅1.5萬億元,占A股公司派現總額的約兩成。
(二)硬指標軟實力並駕齊驅,對標世界一流 “主力軍”“排頭兵”作用進一步體現
1.以實際舉措加快世界一流企業建設步伐
找準定位對標一流。以對標評價為先導,聚焦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等關鍵指標,深入開展對標世界一流企業研究,構建完善世界一流企業評價指標體系,分析短板差距,明確建設目標,部署重點任務。
典範引領創建一流。以示範創建為牽引,遴選航天科技、中國寶武等11家基礎條件較好、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優勢明顯的中央企業,深入實施世界一流示範企業創建行動,引領提升全球競爭力。以管理提升為抓手,開展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動,聚焦戰略、組織、運營、財務、科技、風險、人力資源、信息化等八個重點管理領域,大力推行精益管理舉措,選樹推廣310個標桿企業、標桿項目、標桿模式,形成比學趕超態勢。
2.以實踐成效堅定加快向世界一流目標邁進的信心
一批企業綜合實力達到全球同行業領先水平,進入《財富》世界500強的中央企業從2012年的43家增長到2022年的47家,發電、航運、船舶等行業中央企業主要效率指標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一批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電網、通信等行業企業專利數量和質量位居全球同行業領先水平,航天、深海、能源、交通、國防軍工等領域湧現一批世界級原創性科技創新成果。
一批企業品牌影響力和國際化水平明顯提升,進入全球品牌價值500強的中央企業從2012年的13家增長到2022年的21家,打造了高鐵、核電、特高壓等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名片,培育了一批具有行業話語權和美譽度的企業品牌。
(三)經濟大盤社會大局同穩,構建新發展格局“穩定器”“壓艙石”作用進一步顯現
1.在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發揮保障作用
著力強化國有資本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產業基礎的支撐能力,提升國防軍工、能源資源、糧食、戰略性網路基礎設施等領域的保障水平;著力強化保障公益民生和普遍服務能力,加大民生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中央企業全力做好煤電油氣等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保供穩價,不計代價堅決打好能源保供攻堅戰,2021年中央企業的煤炭產量首次突破了10億噸,全年發電量達到了4.95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了10.2%;加強通信、鐵路、航空等基礎網路運行管理,建成運營覆蓋全國的通信網路,承建川藏、藏中、阿里電力聯網工程等一批投資大、收益薄的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深入推進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和村村通動力電工程,有效改善了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水平。
2. 在最佳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中發揮骨幹作用
中央企業加快打造現代產業鏈鏈長,當好產業基礎能力提升的支撐者、產業發展方向的引領者和產業協同合作的組織者,帶頭落實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和龍頭企業保鏈穩鏈工程,在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中發揮好主體支撐和融通帶動作用。目前已分兩批遴選出16家鏈長企業,在統籌產業鏈發展、補齊短板弱項、鍛造長板優勢、強化供需協同、帶動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推動產業鏈綠色低碳轉型、打造互利共贏產業生態方面成效顯著。特別是應對疫情衝擊,位於產業鏈上游的部分中央企業,通過提前統籌部署、最佳化調整負荷,充分保障下游企業原材料需求,以點帶鏈、以鏈帶面,帶動下游企業快速復工復產;航空運輸、遠洋海運、物流運輸等中央企業充分發揮基礎性保障功能,“中儲智運”“我找車”等智慧物流平台高效運營,全力保障物流暢通,促進供應鏈物流暢通穩定。
3. 在促進中小微企業協同發展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
落實國家助企紓困政策,通過降電價、降氣價、降資費、降路費、降房租,有力緩解產業鏈中小企業經營壓力。2022年上半年,中央企業累計減租104.4億元,惠及16萬戶租戶,其中對涉及到疫情中高風險所在的縣級行政區域租戶減租56.1億元,惠及租戶3.9萬戶。中央電網企業實行欠費不停供,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設立6個月的費用緩交期並免收滯納金;減少中小企業代理購電成本107億元;配合地方清理轉供電加價等不合理收費,降低用電成本174億元。
二、推進國有經濟布局最佳化和結構調整,拓展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廣闊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的要求,推進結構調整、創新發展、布局最佳化,使國有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帶動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深入貫徹落實《關於新時代推進國有經濟布局最佳化和結構調整的意見》,堅持問題導向,針對當前國有經濟布局結構存在的問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發展壯大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聚焦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功能,調整存量結構、最佳化增量投向,國有資本整體功能和配置效率進一步提升,國有經濟在最佳化結構、暢通循環、穩定增長中的重要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一)深入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
聚焦服務國家戰略,加快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企業核心競爭力,深入實施中央企業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黨的十八大以來,先後有26組47家中央企業實施重組整合,新組建、接收企業9家,在船舶、鋼鐵、能源、建築、水運、裝備製造等領域打造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行業領軍企業,稀土、物流、通信鐵塔、油氣管網、電氣裝備等領域資源整合取得重要成果,中央企業數量從十年前117家調整至98家,涉及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領域營業收入占總體比重超過70%。
1.有力發揮國有經濟功能作用
整合中央企業與地方國有企業資源,組建中國稀土集團,有效提升稀土資源國際影響力。組建中國電氣裝備集團,推動我國輸配電裝備製造產業系統集成,綜合方案解決能力大幅增強。設立中國物流集團,加快我國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步伐,更好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2.有力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寶鋼、武鋼重組組建中國寶武,促進行業產能利用率和企業經營效益快速提升,並帶頭化解鋼鐵過剩產能1542萬噸。整合油氣管網資產組建國家管網集團,切實減少重複投資建設,提升運行效率。南車、北車重組組建中車集團,加大集中研發投入力度,我國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業競爭力大大增強。
3.有力提高發展質量效益和國際競爭力
“兩化”重組新設中國中化,資產總額、營業收入雙雙突破萬億,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化工企業。“兩船”重組組建中國船舶,2021年企業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等造船行業三大指標占全球總量均超過20%,均居全球第一。中國遠洋海運成立後,貨櫃運力躍居世界第三,實現綜合船隊、散貨運輸、油氣運輸、雜貨特種運輸、碼頭運營及船員管理六個世界第一。
(二)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央企業深入開展瘦身健體,加快處置非主業、非優勢業務和低效無效資產,全面完成“殭屍”特困企業處置,持續推進“壓縮管理層級、減少法人戶數”工作,有力促進企業輕裝上陣,更加聚焦主責主業發展實體經濟,進一步築牢企業高質量發展根基。
1.有力有序剝離清退“兩非”“兩資”
中央企業加強主責主業管理,紮實開展“兩非”剝離專項治理工作和低效、無效資產“兩資”清理處置,截至2022年上半年,“兩非”剝離完成率達99.7%。2012年以來通過產權市場公開處置企業股權、資產總計9090億元。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業從事主業的子企業戶數占比達93%,主業投資占比達97%。
2.完成化解鋼鐵過剩產能和“處僵治困”任務
國有企業承擔了全國約80%的化解鋼鐵過剩產能任務,提前超額完成“十三五”節能減排目標。“十三五”時期,中央企業關閉退出鋼鐵產能1644萬噸,煤炭產能1.19億噸,整合煤炭資源2.8億噸,妥善分流安置職工10.5萬人。全面完成“殭屍企業”處置和特困企業治理,實現整體扭虧盈利。全面完成重點虧損子企業專項治理任務,中央企業重點虧損子企業三年減虧83.8%,1400餘戶虧損子企業整體實現大幅減虧。
3.持續深化壓減工作
建立中央企業壓減工作長效機制,截至2021年底,累計減少存量法人19965戶,占比38.3%,管理層級全部壓縮在5級以內,基本扭轉了法人戶數無序增長的局面,實現了戶數增長與經營發展速度基本匹配、管理鏈條與資產收入規模基本匹配。為推動中央企業再瘦身、再最佳化,國務院國資委印發專項工作方案,啟動新一輪央企“壓減”工作,下決心清理退出一批企業、最佳化整合一批企業、重點監控一批企業,進一步精簡法人戶數,力爭將集團公司管理層級控制在4級以內、大多數企業法人層級控制在5級以內。同時,深入推進中央企業加強參股管理,截至2022年6月底,清理退出長期不分紅的低效無效參股股權1236項,累計收回資金258億元。
(三)大力推進傳統產業升級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中央企業積極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趨勢,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加快打造現代產業鏈鏈長,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供有力支撐。5G網路、數據中心、物聯網、衛星網際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電網電力、航空航天、先進軌道交通等裝備領域形成完整產業鏈條,積體電路、高端工具機等細分領域實力明顯增強。
1.持續深化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技術改造優供給。中央企業擴大設備更新投資,加大技改力度,全面提升工藝技術、產品質量和本質安全水平,推動傳統產業向技術先進、產品高端升級。
數智賦能優效率。以智慧型製造為主攻方向,開展國有企業數位化轉型行動計畫,推動柔性生產、實時製造等先進生產方式加快落地。
綠色轉型優生態。大力推進鋼鐵、有色、建材、石化等行業企業的節能降碳改造,電網企業開展綠電交易試點,電力企業積極參與碳減排市場機制建設,建材企業打造玻璃生產零排放示範線,引領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2.持續加大新興產業布局
新興產業投資增長快。中央企業發揮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等作用,持續加大新興產業投入,投資額由2017年的6900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3萬億元,年均增長超20%,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業等領域投資完成額占全部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的80%。
協同發展平台建設快。推動建設新能源汽車、北斗、電子商務、區塊鏈等一批數字創新平台,創建物流大數據、海工裝備等協同創新平台,打造自主可控天翼雲,發揮產業引領帶動作用。
新型基礎設施布局快。近70家中央企業超過700戶子企業在新基建領域加大布局,2021年投資超過4000億元。
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凝聚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強勁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加強知識、人才積累,不斷突破難題、攀登高峰,國有企業要做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排頭兵、做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做實施國家重大戰略的排頭兵。”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全面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勇於擔當、敢打頭陣,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推動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取得了顯著成效,開創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為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強勁動能。
(一)“一個機制”夯實制度基石
國務院國資委充分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專門成立中央企業科技工作領導小組,集結中央企業科技創新力量,構建科技創新運行機制,在中央企業和科研人員普遍關注的業績考核、激勵分配、資本金投入、改革試點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將中央企業的科研投入視同利潤加回,對重大項目、創新項目、創新團隊的工資總額單列,進一步激發了中央企業創新動力和活力;推動落實國有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鼓勵科技創新型上市公司積極實施股權激勵,加大對科研人員的中長期激勵力度;選取439戶科技型企業開展“科改示範行動”,打造一批國有科技型企業改革樣板和自主創新尖兵;加強政策精準供給,進一步強化科技工作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29家“重點支持類”策源地企業開展30個技術領域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支持中央企業牽頭和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工作,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業累計參與制定國際標準1870項。
(二)“兩個提高”體現示範引領
1.研發投入強度持續提高
中央企業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最緊迫的“頭號工程”,2012—2021年,累計投入研發經費6.2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10%,其中:2021年中央企業研發經費投入9045.9億元,同比增長16.1%。研發投入強度從2012年的1.34%提升到2021年的2.5%,中央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央企創新步伐明顯加快,科技創新驅動力進一步增強。
2.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持續提高
中央企業加快推動數位化轉型,建成了以航天雲網、中電互聯為代表的60多個工業網際網路平台,2/3左右中央企業設立專業數字產業公司,5G通信網路、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提速,核心電子元器件、核心工業軟體等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數位化轉型賦能高質量發展成績突出。如,南方電網以“電力+算力”支撐綠色能源供給體系;國家能源集團瞄準“智慧+能源”生產,建成世界首套8.8米超大采高智慧型工作面、世界首座智慧型煤礦地面集中控制中心,9家煤礦入選國家示範智慧型化煤礦。
(三)“三個一批”彰顯創新實力
1.取得一批世界級科技成果
中央企業承擔了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2021年,44家中央企業共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106項。從北斗組網、“天問”探火等大國重器,到疫苗研製、智慧型製造、智慧城市等民生福祉,都取得了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重大創新成果和新的歷史性成就。
中央企業堅持集中力量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積體電路、5G通信、高速鐵路、大飛機、發動機、工業母機、能源電力等領域“卡脖子”問題不同程度緩解。中央企業集中優勢資源重點攻關,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高速鐵路、高端裝備、能源化工、移動通信、北斗導航、5G套用、國產航母、核電、航空發動機、東風系列飛彈等領域湧現出一大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標誌性重大創新成果,建成了港珠澳大橋、白鶴灘水電站、深海一號油氣田、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等一批標誌性重大工程,有效填補多領域空白。
2.打造一批高水平創新平台
中央企業深化創新載體建設,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業擁有國內研發機構5327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91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7個,分布在各個重點行業,在實驗試驗、檢測實驗等方面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重要支撐。
中央企業創新合作模式,牽頭建立攻關創新聯合體、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產學研合作組織,累計建成700多個國家級研發平台、7個創新聯合體,加速科技資源高效流通,有力促進了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最佳化。如,神華集團、航天科技、煤科總院等牽頭建立煤炭開發利用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整合和最佳化科技資源,構建了煤炭產業技術創新平台,實現了煤炭採掘關鍵裝備本土化;中國鋼研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開闢“鋼鐵可循環流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契約型合作機制,有力推動冶金、機械電子設備等相關行業的科技進步。
3.集聚一批高層次科研人才
中央企業落實人才強企戰略,持續推進科研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培養和凝聚了一支科研能力強、創新意識突出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2021年底,中央企業擁有研發人員107萬人,較2012年底增長53%,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241名,約占全國院士總數的1/7。
(四)“四個面向”支撐“國之大者”
1.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中央企業堅決當好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先行軍、國家隊,著力強化基礎研究,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切實解決一批產業技術短板弱項,建設一批世界一流科技領軍企業。如在航天領域,僅用4次無人飛行試驗就實現了載人首飛,僅用3次載人飛行完成了一人一天、多人多天到出艙活動的跨越,僅用2次飛行完全掌握了載人交會對接技術,相對導航與交會對接精度等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面向經濟主戰場
中央企業強化高質量科技供給,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不斷最佳化國有資本布局,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中央企業加速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聚焦先進核能、綠色低碳電力裝備、新型電力系統、新能源汽車及智慧型(網聯)汽車等重點領域,推動建設一批原創技術策源地,強化原創技術供給,加速創新要素集聚。如,中國建材集團通過加強研發和集成創新,實現了0.12毫米全球超薄觸控玻璃、0.03毫米柔性可摺疊玻璃、8.5代TFT-LCD玻璃基板等新材料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工業化量產,大大推進了相關製造領域的國產化進程。
3.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中央企業“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在社會發展、民生改善、國防建設等方面為國家重大戰略決策部署提供科技支撐,有效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如,中央石油石化企業加大國內石油勘探開發力度,保持了原油產量在年2億噸的基礎上穩定增長,有效緩解了市場供需矛盾,保障了國家能源安全。
4.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中央企業緊緊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人民追求高品質生活面臨的現實問題,加強民生科技供給質量和水平,為人民生命健康、人口老齡化、重大災害事故風險防控、綠色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重大需求提供系統化科技解決方案。疫情發生以來,中央企業第一時間啟動突發傳染病應急反應機制,在核酸檢測、疫苗研發、藥物器械研製生產等方面開展應急科研攻關,短時間內取得多項突破。如,國藥集團中國生物針對新冠病毒貝塔株和德爾塔株滅活疫苗研發已疊代升級,同時,mRNA疫苗的研發突破了關鍵節點;航天科工研發出高性能ICU級別的重症呼吸機,並在移動醫院基礎上打造“負壓型模組化方艙醫院”;三大電信運營商、中國電科、國家電網等央企,分別發揮各自優勢,提供“一網暢行”“一碼防控”等大數據分析服務,為政府部門乃至全社會做好疫情防控提供技術支撐。
四、持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激發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澎湃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誰說國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殘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變成現代企業。”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縱深推進國企改革,全面建設並貫徹落實國企改革“1+N”檔案體系,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現了國有企業改革歷史性突破,有力破解了一批體制機制障礙,有效解決了一批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大幅提升活力效率,在許多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湧現出一批活力競相迸發、動力更加充沛的現代新國企。
(一)實現三個歷史性突破
1.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
推動中央企業公司制改制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客觀需要,是建立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的必要條件,是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資產證券化等一系列改革的前置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集中力量破解劃撥土地處置、工商變更登記、資質資格承繼等一系列制度性、程式性難題,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從法律上釐清了政府與企業的職責邊界,責權更加明確,使企業獨立市場主體地位從根本上得以確立,產權制度、治理結構、經營機制等全面升級。
2.首次實現國有企業的功能分類
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是新形勢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因企施策推進改革的基本前提。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立足國有資本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按照商業一類、商業二類和公益類三個類別,全面完成功能界定與分類。有效解決了過去工作中存在的“一刀切”問題,實現了分類改革、分類監管、分類發展、分類定責考核,有力提高了改革的針對性、監管的有效性、考核評價的科學性,促進和推動了中央企業同市場經濟深入融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3.總體解決企業辦社會和歷史遺留問題
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加強組織實施,持續攻堅克難,基本完成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有力解決了長期以來政企不分、社企合一等問題,有力促進了企業輕裝上陣,使企業更加公平地參與市場競爭。全國國資系統監管企業2萬多個各類公共服務機構、1500萬戶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基本完成分離移交,170多萬名廠辦大集體企業在職職工妥善安置,超過2000萬退休人員基本實現社會化管理。
(二)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1.推動加強黨的領導組織化、制度化、具體化
將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有機結合,推動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統一,國有企業黨組織的法定地位更加鞏固。中央企業以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為主線,以解決問題為突破口,全面落實“兩個一以貫之”,堅持把建設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作為牽引性、根本性、全局性的任務抓手,加快形成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治理機制。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央企業集團層面全面完成“黨建入章”,全面落實黨委(黨組)書記、董事長“一肩挑”,全部中央企業集團及重要子企業制定了黨委(黨組)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清單。確保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在制度上有規定、程式上有保證、實踐中有落實。
2.推動董事會、經理層充分發揮作用
國務院國資委深化中央企業董事會建設,落實董事會職權,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外部董事隊伍,專門成立專職外部董事黨委,體系化加強外部董事履職支撐,推動更好發揮董事會定戰略、作決策、防風險的經營決策主體作用,支持經理層發揮謀經營、抓落實、強管理的經營管理作用,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優勢有效轉化為治理效能。中央企業抓住應建盡建、配齊配強、規範運作、落實職權等四大關鍵環節,推進董事會建設向子企業延伸拓展。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央企業和重要子企業實現董事會應建盡建、配齊建強;1.26萬戶中央企業子企業已設立董事會,1597戶中央企業重要子企業落實董事會職權,其中99.75%的企業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中央企業子企業實現外部董事占多數的比例達到99.92%。同時,中央企業以增強活力、提高效率為目標,進一步落實經營管理責任,中央企業集團公司全部建立了董事會向經理層授權的管理制度。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步伐更加穩慎深化
1.分層分類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中央企業牢牢把握混合所有制改革正確方向,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總體要求,根據不同子企業的功能定位,在充分論證混合所有制改革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礎上,“一企一策”制定方案,成熟一個推進一個。截至目前,中央企業所屬企業中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占比超過70%,非公資本占央企所有者權益比重逾38%。
2.市場化引資渠道不斷拓寬
中央企業積極穩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市場化方式,積極引入高匹配度、高認同感、高協同性的戰略投資者,充分發揮戰略投資者的積極作用,切實維護各方股東權利,以混促改,務求改革實效。2020-2021年,中央企業通過轉讓股權、增資擴股、合資新設、投資併購等方式與民營企業展開合資合作,引入社會資本超過7000億元;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業上市公司貢獻了央企系統約66.5%的營業收入和77.9%的利潤總額。
3.系統性“改機制”工作得到深化
中央企業堅持系統思維、協同推進,避免一混了之,充分釋放混改企業資本融合的優勢,在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等方面當先鋒、做表率。加強黨的領導方面,具備條件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絕大多數建立了黨組織;公司治理方面,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持續引入持股比例5%以上的戰略投資者,70%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中有外部投資者派出的董事,股權結構、公司治理進一步最佳化;市場化經營機制方面,混改企業基本實現了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的全覆蓋,200個科技型企業實施了股權和分紅激勵。
(四)市場化經營機制更加靈活高效
1.三項制度改革見成果
中央企業持續推動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走實走深,以“牛鼻子”之力牽引企業活力效率持續提升。圍繞“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全面推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截至2021年底,97.3%的中央企業子企業經理層成員簽訂契約,覆蓋經理層成員11萬人,管理人員競聘上崗比例達42.9%。圍繞“員工能進能出”,加快建立和實施市場化用工制度。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業新進員工99.5%採用公開招聘方式,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比例達到4.5%。圍繞“工資能增能減”,完善按業績貢獻決定薪酬的分配機制,突出薪酬兌現的強激勵、硬約束。2021年實行全員績效考核的中央企業占比99.3%。
2.中長期激勵見實效
中央企業將中長期激勵作為各類要素參與分配的重要實現形式,相關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激勵力度不斷加大,中央企業依據不同子企業類型、發展階段、功能定位打造中長期激勵“政策包”和“工具箱”並廣泛套用,截至2021年底,共有497戶中央科技型企業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150戶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覆蓋關鍵崗位骨幹人才17.3萬人次;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中央企業將業績考核與激勵水平雙對標作為激勵規範實施的重要抓手,主動向質量更高、效率更優的國內國際一流企業對標,不斷完善中長期激勵管理機制,2021年實施激勵的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營業收入、淨利潤增幅分別達到38.09%、37.80%,高出中央企業整體水平18.59和8.00個百分點。
(五)專項工程示範引領作用更加凸顯
1.“雙百行動”推動國企改革重點任務取得更大成效
“雙百企業”聚焦集成運用各項改革舉措,圍繞“五突破一加強”目標任務,持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著力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加大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力度,在改革的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取得了顯著成效。2021年,400多戶“雙百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104.8萬元/人,遠高於中央企業和全國國有企業的平均水平。
2.“科改示範行動”在引領帶動、強化科技創新激勵方面實現更大突破
“科改示範企業”聚焦推動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持續強化科技創新。行動實施以來科技人才隊伍日益壯大,2021年“科改示範企業”科技人員占比平均達到50.7%,基本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創新能力強的科技人才隊伍;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截至2021年底,“科改示範企業”累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855項,累計擁有授權發明專利41374件;科技成果轉化收益豐碩,“科改示範企業”營業收入、淨利潤分別較2019年增長34.5%和45.9%,全員勞動生產率、人工成本利潤率分別較2019年提高30.5%和20.8%。
3.“區域性綜改試驗”在支撐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實施方面取得更大進展
“區域性綜改試驗”聚焦國資改革引領國企改革,繼上海、深圳開展第一批綜改試驗,遼寧瀋陽、浙江杭州、湖北武漢、陝西西安、山東青島等地第二批綜改試驗區正式啟動,為探索形成不同類型、各具特色的區域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模式提供經驗、闖出新路。
五、健全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強化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重要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有資產是全體人民共同的寶貴財富,是保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保障人民利益的重要物質基礎,一定要管好用好。”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國資委堅持和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著力構建起與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優勢相適應、組織動員優勢相銜接、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優勢相配套的中國特色國有資產監管新模式。
(一)全面履行監管職責,形成“三統一、三結合”的國資監管職能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國資委準確把握國務院直屬特設機構、國資委黨委作為黨中央工作部門的職責定位,深入推進國資監管機構職能轉變,把全面履行出資人職責、國有資產監管職責和負責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職責統一起來,有效推動管資本與管黨建相結合、履行出資人職責與履行國資監管職責相結合、黨內監督與出資人監督相結合,切實做到全面履職、高效履職。
國務院國資委始終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認真履行中央企業出資人職責,加強規劃投資、產權管理、考核分配、改制重組、資本運營、財務監管、監督追責等各環節的監管,切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一企一策”實施授權放權,充分激發企業改革發展活力動力。
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國務院國資委以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方案》要求,國務院國資委加快推進國資監管職能轉變,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印發《國務院國資委關於以管資本為主加快國有資產監管職能轉變的實施意見》,把監管重點放在管好資本布局、規範資本運作、提高資本回報、維護資本安全上來。最佳化監管方式,動態調整權責清單,加大授權放權力度,通過法人治理結構履行出資人職責,維護企業法人財產權和經營自主權,更好地促進和保障國有企業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
國務院國資委大力推進黨的建設,指導中央企業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全面完成“黨建入章”,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組織化制度化具體化,發揮國有企業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
(二)持續最佳化監管方式,充分發揮 “三化”監管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國資委通過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準確把握職責定位、持續完善國資監管制度體系,經過不斷探索完善,逐漸明晰了“三化”監管的方向。
加強專業化,突出監管的針對性、專業性。國務院國資委不斷強化具有國有資產出資人特色的全鏈條、全方位監管,積極探索、創新有別於行業主管部門和社會公共管理部門的監管方式,不斷完善規劃投資、預決算管理、業績考核與薪酬分配、資本運營與收益管理等制度,通過加強公司章程管理、規範董事會運作、委派股東代表等方式行權履責,有效實施科學監管。
加強體系化,突出監管的全面性、系統性。國務院國資委把穩增長、抓改革、強創新、促發展、防風險等多重監管目標統籌起來,積極協同構建國資國企線上監管系統,加快推進全方位、全過程、全鏈條監管。
加強法治化,突出監管的合法性、合規性。國務院國資委在法治軌道上加強國資監管工作,嚴格依據法律法規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式行權履職,通過建立健全國資監管法規體系和工作體系,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深化法治央企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國資委持續加強制度建設,相繼出台《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關於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的指導意見》《中央企業董事會工作規則(試行)》等規章規範性檔案,涉及規劃投資、產權管理、董事會建設等多個方面。深入開展規章規範性檔案清理,建立健全檔案清理長效機制,廢止和宣布失效部分規範性檔案超過145件,截至 2021年底,國務院國資委現行有效規章27件、規範性檔案217件。國資監管法規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為法治化監管提供了堅強制度保障。
(三)構建國資監管大格局,形成國資監管“一盤棋”
國務院國資委統籌推進國資國企發展改革監管和黨的建設工作全局,切實落實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的要求,印發《關於進一步推動構建國資監管大格局有關工作的通知》,加快構建國資監管“一盤棋”,推動國有資本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合理流動、最佳化配置,為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提供良好的監管環境。
國資監管職能轉變有序推進。按照管資本為主的要求,多個省市國資監管機構調整最佳化機構設定和職能配置,全面規範出資人履職事項及工作流程,加快實施線上監管系統建設,強化服務意識,提升監管效能。
權責清單不斷調整完善。全國37個省級國資委全部出台權責清單,多地開展權責清單動態修訂工作,探索制定事中事後監管清單,有效完善出資人監督體系。
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取得突破性進展。當前省級國資委集中統一監管比例已達到99%。許多地方通過脫鉤劃轉、整合重組、清理關閉等方式,基本實現國有資產監管全覆蓋。
全國國資國企線上監管系統建設全面推進。推動建立中央、省、市三級國資監管機構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建成全國國資國企線上監管系統。
(四)最佳化監督體系,不斷強化監督合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國資委服務保障國資央企發展改革大局,調整配置出資人監督力量,在強化規劃、財務、產權、考核等業務監督基礎上,組建成立綜合監督局統籌負責國有資產綜合監督工作,組建成立監督追責局歸口承擔違規經營投資責任追究職責,形成業務監督、綜合監督、責任追究“三位一體”的國有資產出資人監督機制,構建事前制度規範、事中跟蹤監控、事後監督問責的出資人監督閉環。
貫通各類監督,提高監督效能。以黨內監督為主導,推動出資人監督和紀檢監察監督、巡視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等各類監督力量有機貫通、協同配合,不斷增強問題線索共享、督促整改協同、責任追究協同等方面的監督合力。
強化責任追究,打造監督閉環。國務院國資委從零起步確立了國有企業出資人違規追責制度,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建立國有企業違規經營投資責任追究制度的意見》,制定《中央企業違規經營投資責任追究實施辦法(試行)》(國資委令第37號),以及問題查處、移送辦理、責任約談、損失報告等配套制度。從無到有建立了“全覆蓋”的違規追責工作體系,中央企業建立覆蓋各級的“縱向貫通”追責體系,國資委構建綜合監督、業務監督、責任追究的“橫向協同”,形成了“一縱一橫”全覆蓋的違規追責工作體系。從弱到強提升了經營投資責任約束和責任意識,對違規經營投資責任人嚴肅追究責任,追責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違規追責的震懾和合規經營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國有資產監管權威性不斷提升。從點到面發揮了以追責促落實、促整改、促發展的監督效能,堅持責任追究是手段不是目的,注重做好監督“後半篇文章”,把追責成果轉化為促進企業提升管理水平、合規經營和高質量發展的監管效能。
六、積極履行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彰顯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使命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必須做強做優做大。”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牢牢把握人民至上價值追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在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進鄉村振興、質量強國建設、國際化經營、綠色低碳轉型、抗疫救災、重大任務保障等方面的社會貢獻力度持續加大,積極履行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充分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2021)》披露,連續13年國有企業100強的社會責任發展指數領先於民營企業100強和外資企業100強,產生積極廣泛的社會影響。
(一)貫徹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
中央企業在貫徹落實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上作表率,以實際行動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協調發展。深入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等區域重大戰略,深入開展央地協同合作,積極落實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要求,有序推進央企總部搬遷,在打造特色明顯、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生態和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方面持續發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累計簽署戰略合作項目3849項,參與雄安新區項目超過900個。
(二)全面決勝脫貧攻堅,大力推進鄉村振興
中央企業把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堅持把自身專長特長同受援地區資源稟賦緊密銜接,立足地方所願、民眾所需、企業所能,紮實推動受援地區拔掉窮根、受援家庭穩定脫貧、受援民眾勤勞致富,實現了“產業有效益、民眾有收入、企業有回報、地方有發展”的良性循環,助力受援地區民眾的生產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充分彰顯了中央企業“國家隊”“頂樑柱”的責任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累計投入和引進各類資金超過千億元,承擔各類結對幫扶任務1.2萬個、派出幫扶幹部超過3.7萬人,定點幫扶的246個原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脫貧摘帽。
(三)積極推進質量強國建設
中央企業積極踐行質量強國戰略,全面推進質量提升,充分發揮引領示範作用,助力提升產業、行業整體質量水平。質量提升體系不斷完善。中央企業普遍制定了明確的質量戰略,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經營理念,不斷健全質量工作機構和機制,廣泛實施卓越績效模式、質量管理體系、精益管理、質量小組等先進質量管理方法,不斷提升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水平,獲得全國質量獎卓越項目獎占全國60%,獲得中國質量獎組織獎占全國39%。質量提升成果不斷湧現。中央企業質量領域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獲得質量技術獎占全國超60%,榮獲我國首個國際質量創新大賽一等獎。質量提升基礎不斷夯實。中央企業幹部職工質量意識和水平大幅提高,質量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生產和服務一線質量改進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人人重視質量,人人關注質量,人人提升質量”的良好氛圍愈發濃厚,獲得“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小組”獎占全國超60%,獲得國際質量管理小組金獎占中國區獲獎總數近75%,獲全國質量獎“傑出質量人”和“質量工匠”的人數分別占全國21%和50%,獲得中國質量獎個人獎占全國75%。
(四)持續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和水平
目前,中央企業在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的機構和項目超過8000個,海外員工達到125萬,境外資產總額近8萬億元。“十三五”期間,中央企業實現的海外營業收入超過24萬億元,利潤總額接近6000億元,對外投資收益率達到6.7%。中央企業參與建設“一帶一路”沿線項目超過3400個,打造了中老鐵路、希臘比雷埃夫斯港、蒙內鐵路、匈塞鐵路、巴西美麗山特高壓輸電項目等一批標誌性工程,參與建設的中歐班列也成為貫通亞歐大陸的“鋼鐵駝隊”。高鐵、核電等一批高質量產品走出國門,有力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走出去。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中央企業積極助力全球抗疫,大力支持全球減貧事業,在海外履行社會責任成效顯著,實施的惠民工程也促進了所在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積極促進對外開放,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五)立足可持續發展,加快綠色低碳轉型
2021年,國務院國資委發布《關於中央企業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把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納入到國資央企發展全局,在中央企業“十四五”發展規劃中,突出綠色低碳發展,大力推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加強“兩高”項目的管控力度,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中央企業積極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部署,全面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大力推進重點行業減排降碳,嚴控高耗能、高排放和過剩產能項目投資,2021年中央企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比2012年下降約33%。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逐步建立碳排放管理體系,積極參加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下降75%、54%、74%、56%。推動能源轉型升級,不斷提升煤炭清潔能源高效開發和利用水平、清潔能源發展規模和質量,中央企業平均供電煤耗降至298克/千瓦時,電網新能源利用率超過97%,在能源保供攻堅戰中發揮重要作用。提升生態環保治理力,積極參與生態修復治理,電網企業持續推進“煤改電”配套電網工程建設,實施北方12省份“煤改電”10千伏及以下單體工程9200多項,35千伏及以上電壓配套工程350餘項;中國三峽集團等有關中央企業在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重要作用。
(六)在應對歷次重大突發事件中勇挑重擔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央企業聞令而動、逆行出征,迅速建成火神山、雷神山醫院,不計代價轉產擴產防疫物資,千方百計強化基礎保障,積極發揮優勢科技抗疫,全力服務國家抗疫大局。2022年以來,針對疫情散發多發形勢,中央企業大力支援香港、吉林、上海等地抗疫鬥爭。面對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中央企業不講條件、衝鋒在前,全力以赴投入抗災救災和應急救援,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2021年河南等地發生洪災,中央企業搶修受損道路、轉運受災民眾、做好應急保供、捐款捐物支援災區,為地方搶險救災作出了央企貢獻。
(七)高水準完成國家重大活動和重大任務保障
近年來,中央企業承擔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活動等重大任務保障,充分彰顯了國資央企“大國重器”的責任擔當。中央企業堅持科技、綠色辦奧理念,高效率完成冬奧會競賽場館建設,努力建設低碳場館,打造了一批符合國際最高標準、得到國際相關組織充分認可的工程項目,主動探索創新填補了多項國家空白。具體而言,中央企業如期完成12個冬奧競賽主場館中的10個場館的參建/改造任務,高質量完成冬奧會競賽場館建設,承建京張高鐵、京禮高速、崇禮鐵路、太錫鐵路配套綜合管廊等冬奧會工程,高標準嚴要求落實基礎設施建設任務。積極承擔舞台、空中設施、地面顯示系統等多個項目的技術任務,提供智慧電網、清潔能源、5G通信等服務保障,高水平做好冬奧會相關工作。
七、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築牢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堅固防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國資委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指導中央企業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有效防範化解各類風險挑戰,全方位築牢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安全底線。
(一)全面推進法治央企建設,發揮依法治國表率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國資委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積極推動法治央企建設目標落實落地。截至2021年,88家中央企業在董事會明確推進法治建設專門委員會,90家中央企業將依法治企要求納入考核評價體系,中央企業集團層面全部建立總法律顧問制度,重要子企業設定比例超過90%,法務人員達到3.2萬人,專業化率超過80%。“十三五”期間,中央企業累計處理重大法律糾紛案件近2萬起,避免或挽回經濟損失超過3300億元。
1.統籌推進依法治企,強化中央企業法治工作
巨觀層面,做好頂層設計。國務院國資委先後出台《關於全面推進法治央企建設的意見》、“七五”普法規劃、《中央企業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規定》《關於進一步深化法治央企建設的意見》等檔案,著力破解中央企業法治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問題。每年召開中央企業法治工作會議,對加快推進法治央企建設作出統一部署和安排。
中觀層面,加強指導推動。引導中央企業制定法治央企建設實施方案,定期召開工作會議,推動各項任務落地落實;建立法治央企建設進展情況統計通報制度,定期進行匯總通報,對後進企業“一對一”開展幫扶指導;建立重大法律風險報告和提示制度,針對共性風險及時印發提示函,持續提高企業風險應對能力。
微觀層面,推動學習交流。積極探索“一堂、兩庫、三平台”工作機制:“一堂”是指法治講堂,定期邀請專家針對企業法治建設熱點問題進行授課,通過視頻形式覆蓋所有中央企業和省屬國有重點企業;“兩庫”為法治建設優秀案例庫和法律人才庫,推動資源共享、成果共用;“三平台”是利用信息化手段,發揮網站、微信、簡報等平台優勢,實現法治建設宣傳交流線上線下全覆蓋。
2.完善一流法治標準,引領一流法治建設
以建設“法治央企”為導向,推動中央企業積極打造“治理完善、經營合規、管理規範、守法誠信”的一流法治企業,明確提出部分企業法治工作率先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目標,重點強化“五個一流”。
一流的法治理念。從主要領導到普通員工,牢固樹立法治意識,把依法合規、不逾紅線作為經營管理的首要前提和基本衡量標準,貫穿決策、執行、監督全過程。
一流的治理機制。以公司章程為統領,推進制度體系更加完善,治理結構更加規範,依法決策機制健全,風險管控精準到位,企業經營管理在法治軌道上有序開展。
一流的管理系統。建立健全黨委(黨組)頂層謀劃、主要領導親自負責、總法律顧問全面領導、法務管理機構主責推動、各職能部門協同配合的法治建設管理系統,不斷匯聚依法治企工作合力。
一流的業務能力。打造一支精法律、通業務、懂管理,能與世界一流企業法務人員同台競技的高素質法治工作人才隊伍,助力中央企業不斷提升全球範圍內的規則話語權、行業引領力和價值創造力。
一流的價值創造。推動中央企業法治工作與經營管理深度融合,全程參與企業改革,助力重大專項,促進品牌價值提升,有效應對外部變革,確保改革發展各項任務在法治軌道上穩步推進。
(二)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發揮風險防控關口作用
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務院國資委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決策部署,組建中央企業風險管控工作小組,建立完善中央企業風險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的長效管控機制,從嚴抓好債務、投資、金融業務、安全環保等風險防範化解工作,有效提升中央企業抗風險能力。
1.完善管理機制,提升中央企業經營風險管控能力
國務院國資委印發《關於加強中央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與監督工作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重大經營風險事件報告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中央企業重大經營風險事件報告工作規則》等,指導中央企業科學合理設定突出反映所屬行業及本企業特點的風險量化監測指標,建立健全重大經營風險年度評估及季度跟蹤監測工作機制,強化重大經營風險評估和監測預警,提升重大經營風險防控工作科學性和精準性;進一步規範重大經營風險事件報告工作,對重大經營風險事件報告的工作職責、報告範圍、報送流程、成果運用、紀律要求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督促指導中央企業建章立制,排查風險,主動報告重大風險事件,及時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中央企業按照國資委相關檔案要求,不斷完善經營風險管理體系,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實施細則和程式標準,企業經營風險防範體系更加精簡、規範和系統化。
2.嚴控債務風險,築牢中央企業債務風險“防火牆”
國務院國資委深入推進中央企業降槓桿減負債防風險專項行動,通過嚴控資產負債率、嚴控債券發行、嚴控非主業投資、嚴控高風險業務、嚴控高風險企業等一系列措施,有效築牢了中央企業債務風險的防火牆。
點面結合,嚴控負債率。分行業確定負債率的警戒線、管控線,一企一策確定負債率的年度目標,保持整體債務水平的穩健可控。點上嚴管高風險企業,對於負債率過高、流動性緊張的企業納入重點管控名單,實施特別監管,推動高負債子企業回歸正常負債水平。截至2022年6月,中央企業整體資產負債率65%,債務風險可控在控。
長短結合,長期抓資金安全,短期防債券違約。中央企業嚴禁超越財務承受能力盲目舉債投資,強化集團資金集中管理,嚴控非主業投資預算;短期防債券違約,對企業債券占帶息負債比例,短期債券占全部債券比例實施分類管理。
防禁結合,嚴防風險積累,嚴禁高風險業務。進一步加強金融衍生品、信託、基金、擔保等金融業務的日常監測和專項檢查;對開展融資性貿易的露頭就打、嚴肅問責,全面清理“空轉”“走單”貿易業務。
3.堅持安全生產,守牢中央企業安全發展底線
國務院國資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產的重要論述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督促指導中央企業樹牢安全發展理念,以“防風險、保全全、迎二十大”為主線,從嚴從緊從實抓好安全生產工作。落實國務院安委會安全生產十五條硬措施要求,部署推動中央企業安全生產提升年行動,著力推進思想認識、責任落實、重點領域安全管控能力、本質安全水平等再提升。狠抓環保設施、石油化工、建築施工、礦山等重點領域,歲末年初、復工復產、汛期等重要時段安全生產工作,堅決防範遏制各類生產安全事故。
(三)雙輪驅動依法合規經營,發揮風險監督約束作用
1.大力推進中央企業合規管理體系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國資委不斷加大中央企業合規管理推進力度,印發《中央企業合規管理辦法》,指導企業著力打造事前制度規範、事中動態監管、事後監督問責的全覆蓋、全鏈條的合規管理體系。
制度體系不斷健全。全部中央企業成立由主要負責同志牽頭的合規委員會,將合規管理工作納入“十四五”規劃統籌推進。普遍制定管理制度,88家中央企業出台重點領域專項指引,90%的中央企業及時按照合規要求最佳化制度體系。
運行機制不斷完善。逐步建立業務及職能部門、合規管理部門、監督部門組成的合規管理“三道防線”,定期開展風險排查和預警,及時處置風險。工作基礎逐步夯實,建立健全合規管理組織體系,明確合規管理負責人和牽頭部門,70多家中央企業在業務部門和一線項目設立合規聯絡員,全系統專兼職合規管理人員超過3萬人,對逐步提升管理水平、切實防範風險、保障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合規文化初步形成。領導合規意識不斷增強,中央企業主要負責人帶頭簽訂合規承諾書,親自參加合規宣誓,68家中央企業制定合規手冊,開展全員培訓,持續強化合規意識,努力培育合規文化。
2.不斷健全完善中央企業內控體制機制
建立健全內控體系。中央企業初步構建起符合出資人監管特色的中央企業內控體系建設與監督工作體系,內控、風險及合規的一體化管理能力穩步提升。強化集團管控,明確中央企業主要領導人員是內控體系監管工作的第一責任人。
加強內控體系有效執行。聚焦關鍵業務、改革重點領域、國有資本運營重要環節以及境外國有資產監管,加強重要崗位和關鍵人員在授權、審批、執行、報告等方面的權責管控;在投資併購、改革改制重組等重大經營事項決策前開展專項風險評估,並將風險評估報告作為重大經營事項決策的必備支撐材料,對超出企業風險承受能力或風險應對措施不到位的決策事項不得組織實施。
強化內控信息化剛性約束。將信息化建設作為加強內控體系剛性約束的重要手段,推動內控措施嵌入業務信息系統,推進信息系統間的集成共享,實現經營管理決策和執行活動可控制、可追溯、可檢查,有效減少人為違規操縱因素。
突出“強監管、嚴問責”。以監督問責為重要抓手,通過加強出資人和企業監督評價力度,強化整改落實和責任追究工作,形成“以查促改”“以改促建”的動態最佳化機制,促進中央企業不斷完善內控體系。
八、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鞏固深化黨的建設,厚植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強大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國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以來,國資委黨委把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國國企黨建會重要講話精神作為工作主線,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學習大普及大落實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把“兩個維護”作為最大政治紀律政治規矩,把抓黨建強黨建作為第一責任,把企業改革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一年一個主題,壓茬推進黨建工作落實年、黨建質量提升年、基層黨建推進年、黨建鞏固深化年、黨建創新拓展年等專項行動,國企黨建“四個化”問題根本扭轉,中央企業管黨治黨意識和責任明顯增強,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從嚴治黨不力狀況明顯改觀,改革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一)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牢牢把握國有企業發展道路和方向
中央企業以打造黨和國家最可信賴的依靠力量為出發點,以踐行“兩個維護”為首要任務,推動黨的政治建設成果切實轉化為企業改革發展的強大動力。
1.築牢政治根基,以理論學習強化理論武裝
中央企業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納入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領導幹部培訓、黨員日常教育,運用培訓班、專題專欄等線上線下多種形式,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持續學、深入學、貫通學,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紮實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進企業、進車間、進班組、進頭腦,切實增強廣大幹部職工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如,中國航發將集團公司成立日確立為“黨組學習研討日”。
2.健全踐行機制,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
中央企業全面建立“第一議題”“看齊對標”“跟進督辦”等制度,普遍建立“台賬化管理、項目化推進、清單化銷賬”的貫徹落實機制,構建傳達學習、研究部署、貫徹落實、跟蹤督辦、報告反饋的工作閉環,健全重大事項向黨中央請示報告制度,按照有沒有學習研討、有沒有貫徹措施、有沒有督導推動、有沒有跟蹤問效“4項標準”,把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黨中央決策部署,體現到謀劃發展戰略、制定工作舉措、完成重點任務、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中。
(二)堅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凝聚團結奮進強大合力
中央企業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為企業改革發展凝聚廣泛共識、匯聚強大力量。
1.黨政齊抓共管夯實思想政治工作基礎
中央企業充分發揮黨委(黨組)領導作用,科學配置思想政治工作資源,堅持和完善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廠務公開等制度,支持工會組織發揮作用,鼓勵職工代表有序參與公司治理,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生產經營、後勤保障、企業文化建設、管理服務等領域工作結合起來,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共同負責、黨政工團齊抓共管,以專兼職政工幹部隊伍為骨幹、以職工民眾廣泛參與為特色的大政工格局。
2.堅持務實創新增強思想政治工作實效
中央企業堅持推進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有機統一,把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中心任務緊密結合,依據中心任務確定思想政治工作的總體思路、工作重點和實際舉措,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生產經營結合貫通,著眼重點難點問題,增強工作針對性實效性,切實疏導職工情緒,激勵職工幹勁,為生產經營工作順利推進鋪路、搭橋。
3.強化正面宣傳樹立央企良好形象
中央企業以加大正面宣傳力度為重點,圍繞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和迎接黨的二十大等開展系列慶祝活動和重大主題宣傳,打造“國企公開課”“信物百年”等經典品牌,舉辦“中央企業永遠跟黨走”黨建工作展、製作專題片,講好講活國企故事,推動輿論環境更加最佳化、國際傳播能力不斷提高新水平。如,中交集團擦亮“中交藍·黨旗紅”黨建品牌,聚焦“一領域一品牌”“一項目一標桿”,構建項目黨建、境外黨建等7大黨建品牌,形成“黨建+脫貧攻堅”“黨建+區域發展”等多類型黨建模式。
(三)堅持黨管幹部黨管人才,企業幹部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
中央企業始終堅持國有企業領導人員“20字”標準,著力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企業領導人員隊伍。
1.精準科學選人用人
中央企業堅持黨管幹部原則,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積極探索“揭榜掛帥”“賽場選馬”機制,“一企一策”建強配優領導班子,加強優秀年輕幹部培養選拔,蓄好乾部隊伍“源頭活水”。深入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國務院國資委出台關於加強中央企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等3個指導意見,組織開展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示範企業、百名傑出工匠培養等人才支持計畫,一企一策配強領導班子,大力選拔經驗豐富、能幹實幹敢幹的優秀年輕幹部。如,中核集團以院士後備人才作為戰略科學家的重點培養對象,“一人一策”制定培養措施和保障方案。
2.全面培養鍛鍊人才
中央企業按照高素質專業化培養方向,積極開展專業化培訓和輪崗交流,大力培養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及特殊領域緊缺人才。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組織幹部到一線前沿戰場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幹,加快成長治企興企的複合型幹部。如,國家電網實施“雙千工程”,重點培養、動態管控三四級單位年輕幹部各1000名,強化人選儲備。
3.完善考核激勵機制
中央企業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並重,部分中央企業制定落實“三個區分開來”激勵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實施意見,完善容錯糾錯機制和考核激勵政策。加強對企業“關鍵少數”特別是“一把手”的管理監督,打造清正廉潔的幹部隊伍。加強激勵關懷,創造拴心留人的好環境,極大激發調動企業領導人員幹事創業積極性。如,東風公司對經理層成員實行“季度跟蹤、年度考核、任期綜合評判”,建立“季度即時感知、年度及時獎懲、任期累計算賬”的薪酬激勵模式。
(四)全面夯實基層基礎,把中央企業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戰鬥堡壘
中央企業聚焦基本組織、基本隊伍、基本制度,持續深化基層黨建,全面打造基層堅強戰鬥堡壘,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1.持續嚴密組織體系
堅持“四同步、四對接”,中央企業把建立黨的組織、開展黨的工作作為深化企業改革的必要前提,確保企業發展到哪裡黨的建設就跟進到哪裡。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累計新增黨組織4萬多個,新發展黨員114.8萬名,全面實現基層組織“應建盡建”、按期換屆“應換盡換”。如,中國商飛根據項目研製人員“跟著任務走”的實際情況,成立59個臨時黨組織,做到項目團隊黨組織全覆蓋、黨員管理全覆蓋。
2.強化工作基礎保障
中央企業持續建立健全黨建工作機構,黨務部門不低於同級部門平均編制,黨務幹部按照不少於在崗職工總數1%配備、黨組織工作經費按照不低於職工工資總額1%保障。分級開展基層黨委書記、黨支部書記、黨務幹部培訓,全面落實黨務工作者和經營管理幹部同職級同待遇政策,基層黨務工作人員“不適應、不會做、不願做”的問題有效解決。
3.壓實黨建工作責任
國務院國資委建立實施中央企業黨委(黨組)向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報告年度黨建工作、黨委(黨組)書記向國務院國資委黨委現場述職、基層黨組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三項制度,制定中央企業黨建責任制實施辦法和考核評價辦法,連續5年開展黨建責任制考核,與經營業績考核、領導班子和領導人員綜合考評考核有機銜接、相互貫通,共同構建中國特色國有企業考核評價體系。
(五)深化全面從嚴治黨,營造國有企業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中央企業深入貫徹全面從嚴治黨戰略方針,以自我革命精神將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進行到底。
1.強化不敢腐的高壓態勢
中央企業持之以恆加強正風肅紀反腐,堅決抓好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落實,加大對違紀問題的查處力度,嚴肅查處侵吞國有資產、利益輸送等違紀違法問題,突出重點減存量、零容忍遏增量,保持反腐敗的高壓態勢。2021年中央企業全面從嚴治黨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職工民眾滿意指數達到96.75%,信心指數達到97.05%。
2.構建不能腐的體制機制
中央企業堅持“標本兼治、點面結合、同題共答、系統提升”,統籌推進國資委黨委和中管企業巡視整改,實現委管企業巡視全覆蓋。運用“四種形態”,把專項整治作為重要抓手,紮實開展央企駐京辦、“總部機關化”、違規經商辦企業等專項整治,持續深化境外腐敗、利益輸送、設租尋租、化公為私“四個專項整治”。
3.築牢不想腐的思想堤壩
中央企業健全完善中央企業黨風廉政教育“大宣貫”工作格局,組織開展黨規黨紀學習教育,引導黨員幹部知敬畏、守規矩,新提任黨員領導幹部必須先通過黨規黨紀和廉潔知識測試。深化以案示警、以案促改,做到懲治震懾、制度約束、提高覺悟一體發力,真正使黨員幹部受到警醒、觸動心靈。如,中國三峽集團大力傳承弘揚三峽精神,倡導清廉務實、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良好風氣,形成工程大壩和廉潔大壩“兩個大壩同築”、長江生態和政治生態“兩個生態共建”廉潔文化理念。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國資央企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充分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和戰略支撐作用,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內容解讀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報告(2022)》顯示,十年來,中央企業綜合實力明顯增強,資產總額從2012年底的31.4萬億元增長至2021年底的75.6萬億元,年均增長10.3%。

融媒中心

2022年11月8日,由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指導、中央企業智庫聯盟主辦、中國聯通研究院與阿里巴巴集團承辦的中國企業智庫建設平行論壇在第五屆中國企業論壇上召開。來自國務院國資委、央企國企、民營企業、智庫機構的多位業內人士齊聚一堂,共議中國企業智庫發展之路。
中核集團
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報告(2022)企業子報告一:非凡十年 中核集團高質量發展報告
“九萬摶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風塵。”新時代的十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十年,也是一段傳承歷史並創造歷史的壯闊征程,更是一個超越自身又領跑世界的偉大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上級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中核集團18萬幹部職工懷揣愛黨報國大情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殷切囑託,戮力同心,銳意進取,自覺擔負起新一代核工業人的歷史責任,以實際行動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入把握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安全發展、創新發展,推動核工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開啟了乾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光輝歷程。
強核禮讚二十大,強國有我新征程。中核集團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錨定“建設先進核科技工業體系、打造世界一流核工業集團、推動建成核工業強國”的新時代“三位一體”奮鬥目標,築牢國家安全重要基石,創造新時代核工業發展的新輝煌,早日把我國建設成為核工業強國。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中核集團一定能再創新輝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