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重大歷史之謎圖考

中外重大歷史之謎圖考

《中外重大歷史之謎圖考》是2009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作生。本書記錄作者親自踏勘歷史遺蹟,考述歷史謎案,解析史上歷史懸案,如勾踐范蠡被拘的牢獄在淹城,蜀身毒道勘察圖錄,秦始皇傳國寶璽之迷等,是一部專解中外歷史重大懸案的專著。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第五篇,第六篇,第七章,前言,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中外重大歷史之謎圖考(第2集)》就是一部極有價值的,專解中外歷史重大懸案的專著。作者徐作生幾十年來,以濃厚的興趣,持之以恆地對中外重大歷史之謎傾心研究、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這部《中外重大歷史之謎圖考》是其辛勤考察研究的結晶。全書共三集。第一集6篇,分別介紹了對六大歷史之謎,即:明代高僧姚廣孝及其遺蹟;明建文帝出亡遺蹟;韋羌山蝌蚪崖石刻;黔東南和西南諸地古老崖畫;曹操七十二疑冢;如來佛故鄉尼泊爾毗尼等的考察研究成果。書中113幅圖片更令讀者有身臨其境其成。古老的中國,不僅以悠久燦爛的歷史而著稱於世,而且因其存在許多歷史懸案,讓中華史冊更顯神秘而誘人。一代又一代的學者,為解開這些歷史疑困,傾注了心血和熱情。

圖書目錄

第一篇

羅城三重鎖君王 ——踏勘關押勾踐、范蠡的牢獄
第一章 歷史背景及謎案焦點
一 淹城是誰建造的
二 淹城是吳國的都邑嗎
第二章 古老民諺,一把解謎的鑰匙———實地勘察圖錄之一
一 “獨木舟渡古無壩”
二 “四周林立百餘墩”
第三章 竇氏宗譜透露淹城秘事—實地勘察圖錄之二
一 竇氏:淹城最早原住民
二 淹城是吳國一座監獄
第四章 淹城系吳王闔閭所築——實地勘察圖錄之三
第五章 結語:勾踐范蠡被拘的牢獄在淹城——實地勘察圖錄之四
第六章 最不幸的訊息:春秋淹城遺址遭到人為破壞——實地勘察圖錄之五
附錄一 大小兩座闔間城
附錄二 關於吳國石室
附錄三 尋找勾踐的後裔
附錄四 40戶姒姓遷入守陵村
附錄五 科學家對姒姓家族進行基因研究
附錄六 淅川、肥城、運城范蠡後裔之爭

第二篇

“China”一語驚世界——蜀身毒道跋涉記
第一章 歷史背景及謎案焦點
一 “China”一詞典出何處
二 兩次長途跋涉探謎案
第二章 華夏文明的傳播源——蜀身毒道勘察圖錄之一
一 張騫發現蜀身毒道
二 “狙獸食鐵,猩猩能言”
三 古道上的先民遺蹤
四 民風民俗相互同心
五 “China”一詞得到語言印證
第三章 支那,一座被歷史湮沒的商城——蜀身毒道勘察圖錄之二
一 “生還發瘴,屍棄道旁”
二 貨幣“以銅為珠”
三 “China”一詞緣起蜀身毒道
第四章 古老西南絲路今狀——蜀身毒道勘察圖錄之三
一 大理三文筆村覓寶
二 弄曼一犬吠兩國
三 瑞麗的七歲小番商
四 神護關的馬幫蹄印
五 茶山“野人”今何在

第三篇

佛妓踏歌頌華章——南洋古麻刺朗國懸案勘訪
第一章 歷史背景及謎案焦點
一 一個懸疑重重的古國
二 為湮沒的史跡提供佐證
第二章 明朝使臣出訪古麻刺朗
一 張謙使團陣容有多大
二 奉旨御祭天妃
三 過洋牽星
四 三嶼國還生
第三章 神秘島國古麻刺朗
一 有州百餘,佛宇四千
二 佛妓踏歌迎遠客
三 天子賜印“古麻剌朗”
第四章 古麻刺朗國王來華朝貢
一 “天子以義寧我”
二 貢麒麟而慶盛世
三 奉天殿內的上賓
第五章 國王遺言“卒葬中華”
一 明成祖賜謚“康靖”
二 王子剌芯在華受封王位
三 一個古麻剌朗老臣的心愿
第六章 古麻刺朗“康靖”王陵考證——實地勘察圖錄之一
一 “旗鼓山前築墓廬”
二 關於國王陵寢形制
三 國王在華後裔葛氏一族
第七章 古麻刺朗疆域考證——實地勘察圖錄之二
一 從張謙的航路尋找古麻剌朗位置
二 古麻剌朗就是今“庫馬拉朗”
三 在古麻剌朗舊地感受親情
四 菲律賓學術之旅感恩記
五 跋語
附錄一蕃王來華的盛典
附錄二蕃國迎詔儀
附錄三蕃國受印物
附錄四在馬尼拉國際學術大會上的發言
附錄五古麻刺朗所在地被確認門
附錄六“為菲中友誼做了件大好事”——在阿基諾祖屋度蜜月

第四篇

迷失的倭船古百濟國泛槎考謎
引言好太王碑“說”倭患實地勘察圖錄之一
第一章歷史背景及謎案焦點
第二章一夜間,艘倭船被擊沉
一新羅國王的一封求援信
二“白袍大將”揚威白馬江口
第三章“都督傳冢”話百濟實地勘察圖錄之二
一熊津都督看守祖墳
二太子扶餘隆命運結局
三百濟大將當上皇帝的“警備司令”
四名留唐新羅生進士及第
第四章在百濟舊地尋訪遺蹟實地勘察圖錄之三
一百濟國熊津古都何處尋
二扶餘郡守的鎮宅之寶
三蘇定方紀功碑被韓國列為國寶
第五章艘倭船沉陷莫筌島海域實地勘察圖錄之四
一根據三千宮女投江史事找線索
二扶餘郡官員的探訪
附錄一關於大唐、百濟、日本諸國之戰船
附錄二在哈佛燕京圖書館發現唐日海戰史料
附錄三《唐新聯合軍百濟王都泗泄城攻略》校注
附錄四長眠在洛陽的百濟人
附錄五在唐韓半島遺民墓志銘一覽

第五篇

千年寶璽話沉浮秦始皇傳國璽材質及形制研究
第一章歷史背景及謎案焦點
一秦始皇寶璽成疑團
二宋元明清真假寶璽層出不窮
第二章傳國璽是和氏璧琢成的嗎
一“和氏璧”的虛構成分
二傳國璽為何呈五色彩
三坊間一說:李斯赴印溝采玉
第三章老嫗與“金鑲玉璽”
一一身縞素的老嫗
二井底奇石上的血色“文告”
三王莽篡漢奪寶璽
四史家對元後擲璽的評說
第四章璽文乃“蟲魚烏跡”
一段氏店鋪的一枚古璽驚動朝廷
二13名老學究的參驗
三姑妄存錄:傳國璽被馮道私藏墓中
第五章鄂縣富紳獻假璽
第六章南明存檔:永曆帝攜璽奔緬
第七章乾隆帝說:秦璽煨燼
第八章傳國璽印文及螭紐版本
一畢景儒本
二向巨源本
三蔡平仲本
四藍田縣誌本
五螭紐本
六結語:秦始皇傳國璽“現世”藍田

第六篇

寶山烽堠留謎文上海外高橋海域履險
第一章寶山烽堠神秘失蹤
第二章踏訪“恐怖水域”實地勘察圖錄之一
一海圖上的“恐怖水域”
二海豹輪老船長侃古
三鄉紳護碑傳佳話
四永樂寶山烽堠御碑釋讀
第三章“聞得寶山山不見”實地勘察圖錄之二
一萬曆十年:烽堠坍陷入海
二“恐怖水域”帽子徹底摘掉
第四章海疆烽堠與邊塞烽燧實地勘察圖錄之三
一古代海疆、湖泊中的烽堠
二古代邊塞烽燧
三寶山烽堠形制還原
第五章寶山烽堠設計者陳碹實地勘察圖錄之四
一老寶山城隍廟裡有座“神”
二他是明朝的水利部部長
三明武宗賜匾“德纘禹功”
第六章寶山烽堠系鄭和舟師的遺物
一明人王世貞的“一家之言”
二鄭和航海圖中的寶山

第七章

寶山管轄“天下第一都會”實地勘察圖錄之五
一高檣大桅集如森林
二天妃宮:鄭和下西洋總指揮部
第八章從寶山千戶所到浚浦局實地勘察圖錄之六
第九章今日中國沿海燈塔實地勘察圖錄之七
附錄一明.楊士奇《平江侯謚恭襄陳公神道碑銘》
附錄二明.鄭和《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碑銘》

前言

讓讀者在第一時問了解謎案真相
我考述歷史謎案,若是自1971年赴吳中地區踏勘建文帝出亡佚事算起,迄今也已30多個年頭了。這30餘年所考證的史事,之中常常會有新的東西出現。
學術研究,應當要求不斷有新的材料公之於世,而決不能“炒冷飯”。更何況那些發表時間已經久遠的東西,否則寧願棄之不用。“炒冷飯”,是對讀者不負責任的表現。有鑒於此,我在檢索史料或實地踏勘之時,便會格外留意,一旦發現新的材料,當於及時錄之。尤其是一些從未公布過的、極有學術和史料價值的圖片,用它們解析歷史懸案比文字更顯直觀和重要。
今值《中外重大歷史之謎圖考》第二集出版之際,謹借這篇自序,分別把三本集子中所考述的將近20個歷史懸案,關於其中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時間告訴讀者,以起到一個承續前者(第一集)、啟應後者(第三集)的作用。
為敘述方便,茲按拙著中歷史之謎所公布的時間之先後,擇其要者,述之如次:
溥洽臨終偈語解析關於神秘謀僧姚廣孝之謎
宣德元年(1426年)七月二十八日,建文帝主錄僧溥洽盤坐在南京大報恩寺中念經,他自感已是燈盡之日,於是召來弟子,留下了一段偈語,便靄然逝去。
溥洽臨終留下的這段偈語共四句,20字,偈語云:
清淨自在中,還是如是住。
一切大安樂,清靜自在住。
從字面上讀來,這段偈語令人費解。但是,大學士楊士奇為何要將它傳錄下來呢?
著者圍繞這首詩,一直困惑了20多年,直到2005年夏重訪吳縣湘城,踏勘妙智寺遺蹟時,靈犀頓開,才揭開其謎底。原來,這是一首讖詩!
古代的佛經,十分艱澀難懂,但是深入研究進去,便會發覺包含許多哲理。而這些佛經中,許多又是讖詩。讖者,卜知吉凶也。
在溥洽留下的這首讖詩中,語句毫不押韻,甚至辭不達意,亦無什麼意境,但細細品解,內中自有奧秘!這個奧秘,我們只須把20字中的“住”,換成“主”,謎面就迎刃而解了。它的實際含義是:
清靜自在中,還是如是主。
一切大安樂,清靜自在主。
很明顯,讖詩中的“主”,也就是自己的故主建文帝。住者,拆而析之,人之主也。
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尤其像溥洽這樣一個高僧大德,傳統的忠君思想是根深蒂固的。由他所做的這首讖詩,便很能說明問題。
另外,關於神秘謀僧姚廣孝之謎,《圖考》第一集還首次公布了一些對解析懸案可資參考的圖片,如姚廣孝使用過的“法雨泉”。筆者於1983年冬在穹山尋訪姚廣孝遺蹟,於福臻禪院配殿後發現這四眼泉,即姚廣孝住持福臻禪院時的“法雨泉”。20世紀4JD年代初期,上海佛教青年會一行來此遊覽,竟杜撰了一個“鶴來泉”,並立石於泉畔,殊不知這樣一個異名,破壞了歷史原貌,使後來者再也難覓“法雨泉”所在了。
神秘的“牆中牆”關於明建文帝出亡遺蹤之一
位於南京中山門外前湖邊上,9路公車可達。“牆中牆”的論證可以說是建文帝出亡的焦點。在未發現它之前,學術界曾經有人斷言,建文帝不可能逃出南京,因為當時京都沒有地下水道設施。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1991年南京建鄴路拓寬工地發現規模宏大的明初地下水道。更令人驚奇的是,明城牆內竟然隱藏著一道小城牆!這道神秘的“牆中牆”,在被掩埋了600多年之後,於1998年6月在前湖邊上坍塌的城牆裡露面。
又及,關於“牆中牆”,筆者曾於2000年6月20日致函南京市城垣史博物館核實,未幾,即獲博物館館員楊國慶先生來函,函云:“所及牆中牆一事,屬實。但與建文帝出亡一語,目前尚無定論,待考。”楊國慶還就“牆中牆”建造年代及相關問題撰文,發表在《東南文化》上。
質疑“青川縣青溪發現明十四陵”關於明建文帝出亡遺蹤之二
2004年8月,筆者陸續收到一些史學愛好者的電話和來函,他們紛紛就新華社播發的一則訊息《青川縣青溪發現明十四陵》(有的報紙標題又作《“明十四陵”遺址在四川發現》),進行諮詢並提出若干疑問。
該文是2004年8月4日由新華社娛樂版刊布的。訊息起頭,便疑定青川縣青溪鎮是“明十四陵”遺址,這“明十四陵”,也就是明惠帝的葬處。繼而,又稱“考古人員初步認定,這是明朝第二代皇帝明惠帝的避難之處”。余細細覽之,疑點至少有六,而最可疑慮的是,文章還提出一個證據,就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庵內正殿佛前的黃龍鑲邊金字木牌,上寫有大明建文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拿這個才有50年歷史的木牌來證明600年前的那段疑案,不亦令人發噱乎?
2005年7月5日,在南京舉行的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論壇上,四川大學歷史系李映發教授還向海內外學者披露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內幕:原來這篇訊息最初出於青川縣文化局有關領導之手。此前,縣文化部門曾邀請四川大學的4名專家進行座談。4名專家經過史料比對,認為建文帝歿於青川之說太過輕率,不予採信。但是,令李教授等人遺憾的是,這篇東西後來還是由新華社娛樂版刊登出來了。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娛樂版是不宜登載考古、歷史類學術訊息的。於是筆者在《圖考》第一集以附篇的形式,及時向讀者披露了這些內幕。
從疑冢詩選中尋蛛絲馬跡關於曹操七十二疑冢
自從清代起,曹操七十二疑冢不斷被人盜掘,結果都是假的。“疑冢”之說也就不攻自破。當時就有人提出,曹操的真正陵寢不是建造在地面上,而是造在漳河的河床下面。其論據為,曹丕廢漢稱帝之後,曾寫過一份詔書,詔書的題名叫《止臨淄侯植求祭先王詔》,其中有“欲祭先王於河上,覽省上下,悲傷感切”之句。由此使我考慮到,在一時還無法尋找到更多有說服力的材料和證物之前,能夠從另外“渠道”向讀者提供一些歷史名人或學者關於曹操陵寢的詩文,不是對謎案的解析又辟了一條途徑嗎?
曹操歿後,因其陵寢難以尋覓,歷代文人墨客懷著興趣到臨漳或磁州遊歷,題詠者甚多。余遂選錄其中部分流傳較廣的詩句,以供讀者諸君參考,或許從中能找到曹操陵寢的蛛絲馬跡。
除此而外,《圖考》第一集收入的這篇謎案中,還有許多珍貴的史料圖片是第一次與讀者見面。這些圖片以第一直觀,給人以強烈的視角衝擊力。比如,繪製於乾隆五十二年的“臨漳縣圖”,讀者可以從圖中的曹操翁媳雙陵,了解清代初期編纂縣誌的那些老學究,他們“含沙射影”,用圖示翁媳雙陵的手法來表達對這一懸案所蘊含的學術思想。令人憤慨的是,《圖考》出版後,一些人看中了這一學術“賣點”,大段剽竊,用於《盜墓傳奇》書中。學術道德之淪喪,由此可見一斑。
鄭和姓名的英文古譯關於蘇祿國本頭公墓銘
2005年7月12日,應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趙令揚教授邀請,我有幸在該校作題為《故蘇祿國本頭公墓祠發現始末》的課題演講。
在我此次展示的十數張照片之中,有一張本頭公英文墓志銘引起與會的海內外學者關注。先是,為了方便聽講者,我將這篇英文墓志銘用電腦列印出,會上散發。但由於翻譯時倉促,又沒有將列印文本與碑文進行仔細校核,問題便因此發生了。廈門大學有位教授就電腦文本提出異議,他認為這方墓志銘是假的,或者是當代人做出來的。講這番話的教授握有證據如果是老的(即真的)墓志銘,那么這個鄭和的“和”字不應該是“HE”,而應該是“Ho”。理由很簡單,只有“Ho”音,才符合菲華族群的語言特徵。
就在我呆立的當兒,講席的右側,北京大學原副校長、著名歷史學家何芳川教授快步走到講壇前,他從我手中展示的圖片中,將本頭公英文墓志銘那張取走,繼而又回到他自己的坐位上。那是一張列印在A4紙上的彩色圖片,墓志銘雖然已經漫漶,但是大多數的英文字母還是可以辨認。約莫過了十分鐘工夫,何教授再次站起身來,走到講壇前面,把圖片遞給香港大學楊永安博士復識,並說了聲:“墓志銘中是Ho,字母出現過兩次,有兩次提到鄭和。很清晰。”而後,他又對席中諸多專家說:“是徐先生譯錯了一個字母,把Ho錯譯成HE。英文墓志銘上的這個Ho,也就是鄭和的和字,它的讀法才符合當時的語音規律。”
關於蘇祿國本頭公謎案研究,將收入《圖考》第三集第一篇中。
哈佛燕京圖書館發現一份珍檔關於“迷失的倭船”
2004年7月至8月在美國作學術訪問期間,我有緣對心儀已久的哈佛大學進行了訪問。引以為榮的是,拙著《泛槎考謎錄》被端放在哈佛燕京圖書館的藏書架上,細覽編目,英文貼簽為哈佛.(C)DS735.H785,索書號008624862。在哈佛期間,我還被額外得到照顧,獲得該館贈予的閱覽證,隨之還配備電子複印卡一張。有了這兩樣證件,閱覽者可在館內自由尋閱和複印各種珍藏本圖書資料。
頗值一提的是,在這裡我意外發現了古代日語秘藏本《唐新聯合軍百濟王都泗秕城攻略》一書。這本《唐新聯合軍百濟王都泗批城攻略》,為深藍色封面裝幀,紙質因年代久遠而發黃變脆,未署作者姓名和所著年月。全書文字部分計14頁;書末附插圖“百濟王都防禦編成立唐新攻擊方向略圖”,描繪之功極為精細。該書為豎排,手抄本,每頁11行,每行約21字,全書總約3500字。書中述及的人名與圖中所示的地名,均可與筆者五年前所發表的論文《古百濟國四百艘倭船遺蹤察勘錄》所作的考證相互印證。
古老家譜里的重要信息關於春秋遺址淹城
筆者考證歷史,到實地踏勘遺蹟時,總是分外留意當地的家譜。因為在家譜里,或多或少地保存著一些歷史信息。如《圖考》第一集夜郎族屬研究,筆者在貴州廣順見到一部金氏家譜,為清雍正二年(1724)所修,石印本。在祀典圖中,中堂供奉著兩塊牌位,其上分別刻有“漢始祖金築夜郎王諱多同位”,以及“金築安撫司諱密定位”字樣。自漢夜郎王多同一世算起,其後裔延至今世,已歷九十一世,而這本家譜的保存者金邦明、金邦鼎兄弟為八十四世孫。
又如《圖考》第二集首篇,《淹城竇氏家譜》記載著一條頗有價值的信息,內容涉及淹城在吳越爭霸時,曾作為一座龐大的監獄,關押過勾踐和范蠡。譜之卷一“淹城記”,文中有這么一段記載:“吳越爭霸,越子為質於吳,被拘於斯,不得還國。自哀其羈縻之情,鄉思之切,因以淹、留名城,是皆前代事跡載(於)籍,歷歷可考者也!予嘗生長乎是邑,少得其城之大概矣!試述(之),以供諸君子之考據。城周圍三重,濠塹深闊,天險絕越,四面巨牆,隆繞於上。環郭清流,映帶左右……”
文中講到的“越子為質於吳,被拘於斯,不得還國”,這個越子,是勾踐和范蠡的通稱。全旬意思是說,春秋時期,吳越爭霸,夫椒之戰,越國敗降,越王勾踐俯首稱臣,吳王夫差把越王勾踐作為人質監禁在淹城。家譜告訴我們,居住在淹城的竇氏,俱從先祖的口碑中,約略知道這座古城的大概經歷。他們從淹城固若金湯的建築形制,來考證這件史事的可能性,並姑且將這件事情記錄在譜里,以供後人考述。但是,這個似乎有點不起眼的信息,被人疏忽和輕易否定了。否定的依據並不是從淹城這座城池的出土文物去考證,而是因循舊說,即就史料而史料,故其論證益顯薄弱,經不起推敲。對《淹城竇氏家譜》里記載的這條信息,除了被一些學者懷疑、否定外,學術界再沒有人對其進行過專門的研究和考證。《淹城竇氏家譜》里,竇氏在述及“越子為質於吳,被拘於斯”,不是隨便說說的,其論據就是淹城的形制。請看譜中的這段記載“城周圍三重,濠塹深闊,天險絕越,四面巨牆,隆繞於上。環郭清流……”
正是基於這些論證,筆者在實地考察時靈犀頓開,以至在6年斷斷續續的往來中,每次幾乎都有所獲。
學術之旅感恩記關於古麻刺朗懸案
在菲律賓踏勘古麻剌朗歷史遺蹟及尋找古麻剌朗後裔的日子裡,我得到了許許多多華人的無私相助。他們雖然與我素昧平生,卻伸出寬厚的臂膀,迎接我這個來自鄉梓的學人。其間,或向我提供交通工具,或免費提供膳宿,或抽出時間,陪我作現場翻譯。
這之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在馬尼拉考察時,華僑善舉公所董事魏文藝老人,當時他已年逾七旬,每天一大早,便親自駕駛著轎車,靜靜地在我的住處等候,然後我們一起去早餐,再後一起去查訪華人古蹟。而且,每次的考察,魏老的夫人,一位滿口國語的老太太也會隨侍在“副駕駛”之座。
現在,我雖然已經離開了那個千島之國,但只要一回憶起往事,他們的音容笑貌便會立時浮上我的腦際。實在說,如果沒有這些熱心同胞的援手,我在這個被西班牙語和他加祿語包圍的國度里,幾乎是寸步難行。
至今,我仍清楚地記起其中一些人的名字:菲律賓中華總商會理事長李逢梧,菲中友好協會副理事長柯清淡,菲律賓華僑善舉公所董事魏文藝,世界日報社社長陳華岳,宿霧市華裔報人李炯榮,世界日報社老編輯莊惠泉,三寶顏菲中聯誼會理事長柯柄彪,三寶顏實業家林便良,三寶顏福泉寺住持傳禪,三寶顏奮發百貨商場總經理洪和平,三寶顏菲華善舉公所理事長吳注來……
在《圖考》第二集第三篇之末尾,筆者謹懷著感恩之心,略記其中一二。

作者簡介

徐作生,祖籍江蘇建湖。1949年10月22日生於上海。畢業於上海教育學院(今歸入華東師大)中文系,現為《文匯報》編輯。17歲時即赴蜀身毒道,足跡最遠處至徐霞客當年勘訪未果的高黎貢山延脈——“野人山”牛身道,揭解茶山“野人”的歷史及今況。1988年8月,在學術界首次提出南洋古麻剌朗國屬及國王陵寢遺址。1994年3月,遠赴尼泊爾考察釋迦牟尼誕生地遺址。2000年1月,應邀赴韓國踏勘古百濟四百艘倭船沉江遺址。2003年11月,在澳門大學理工學院講授《古代上海中西經濟文化交流與互動》。2004年7月,在北京大學主講《十二世紀中國移民南徙新證》。同年8月,在哈佛大學作學術訪問。2005年6月,中央電視台科教節目製作中心聘其為歷史專家。2005年7月,應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趙令揚教授邀請,在該校作《故蘇祿國本頭公祠墓發現始末》的報告。多年來發表的考察論文及對歷史懸案的推論多為海內外考古界證實,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主要學術專著(已出版):《中國五大歷史懸案揭秘》、《泛槎考謎錄》。
中外重大歷史之謎圖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