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十大系列叢書:世界富豪正傳

中外十大系列叢書:世界富豪正傳

《中外十大系列叢書:世界富豪正傳(紀念珍藏版)》講述了有的人生來就是窮人,也有的人生來就是富豪,無非是各人遇到的小環境不同罷了,並不能證明這個人的本身,也不能注定他的一生。從一無所有到家財萬貫,或者從億萬富豪到一貧如洗,都用不了多長時間。書中真正能夠輝煌人生的,是理智的拼搏與奮鬥。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外十大系列叢書:世界富豪正傳
  •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 頁數:292頁
  • 開本:16
  • 作者:張來儀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628320X, 978780628320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中外十大系列叢書:世界富豪正傳(紀念珍藏版)》是歷史普及讀物,融真實性、趣味性、可讀性於一體,領你走進世界史的豐富多彩的人物叢林,又帶著思考人生問題走出這個叢林,從而升華為智力而重返現實人生的行程。

圖書目錄

摩根——華爾街大亨
一船咖啡
生命體驗
深不可測
鐵路爭霸
投機發跡
鐵路大王
摩根雄風
登峰造極
千古留名
杜邦——軍火大王
“根”在法國
美國創業
一聲巨響
結交權貴
化工帝國
軍火大王
杜邦家風
資助教育
豪華生活
洛克菲勒——石油大王
天生商才
理財能手
巨人出世
壟斷之父
雄霸美國
染指海外
慈善巨擘
人格魅力
家風永續
塞繆爾——猶太精英
猶太精英
調整方向
石油王朝
用人失誤
報國無門
強強合併
後生可畏
分權制衡
風險防線
福特——汽車大王
少年技師
試製汽車
T型旋風
流水作業
福特革命
一封來信
制止戰爭
福特二世
松下幸之助——經營之神
吃苦耐勞
白手起家
再接再厲
感悟使命
用人“魔鬼”
松下經營
老驥伏櫪
盛田昭夫——創新先鋒
黃金搭檔
新型事業
再接再厲
取名“索尼”
沖向世界
圖像王國
索尼探秘
巴菲特——股壇高手
少年玩家
青勝於藍
深諳其道
把握時機
企業定律
經營定律
財務定律
市場定律
獨具慧眼
投資組合
人格魅力
卡索吉——軍火巨商
學生掮客
倒賣武器
全球投資
空中力量
“娜比亞號”
帝王宮殿
婚姻危機
五十大壽
蓋茨——電腦大王
電腦頑童
嶄露頭角
挑戰巨人
脫穎而出

序言

讓世界史知識進一步走向大眾——《中外十大系列叢書》
彭樹智
我看到三秦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十大系列叢書》目錄,讀了叢書中的《中國十大皇帝》、《中國十大高僧》等書後,感到十分地欣慰。我在長期從事史學科研和擔任全國與陝西史學社團的工作中,深感走向21世紀的史學,應當拓展它的社會文化功能。特別是從近些年來史學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的作用,使我更加認識到:史學應當為21世紀中國文化的復興、中華民族的崛起提供精神動力。同時,我也進一步體會到,21世紀的中國史學,應當走出專業者的狹小圈子,在大眾的廣闊天地中,進行普及歷史的工作,因為大眾需要歷史。只有把歷史知識普及到大眾中去,才能在更廣大的範圍內,發揮史學的開闊視野、啟迪智慧、提高素質、教化育人的諸多功能。正是基於這個認識,當三秦出版社陳景群同志提議要我主編《中外十大系列叢書》時,我便欣然應命了。
在普及歷史知識方面,老一輩史學家做出了許多成績。吳晗先生主編的中外歷史小叢書,至今人們尚記憶猶新,它的社會效果確實很好。吳先生是研究中國史的名家,但他有全局的視野,在普及歷史知識方面沒有忽視外國歷史。中國史加上外國史,才是世界史,才是完整意義上的人類歷史。中外歷史小叢書,就是這樣的世界史和人類史的普及讀物。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要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普及世界史知識,具有特殊的意義。世界史工作者為此也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反躬自省,這一迫切任務要求我們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我們現在的工作,還是遠遠落後於新時代的需要。迄今為止,在我國十幾億人口中,無論是對外國當前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知識,或者對外國歷史知識的了解程度,都同我國的國際地位極不相稱。
當今世界,經濟、政治、文化都正在走向全球化。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決離不開世界。我們應當同時關心中國和世界的大事。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只有了解世界,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國。作為“地球村”一員,不能沒有世界意識。實際上,對外國了解的程度,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和發達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作為一個現代化國家的公民,不具備世界史知識,就是文明程度上的缺陷和落後的表現。21世紀是生產力高度發達和交往全球普遍化的世紀,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各個民族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聯繫越來越頻繁與密切。如果對外國事物知之甚少,如果任這種落後狀態長期存在,是要付出沉重的歷史代價的。
普及世界史知識的工作,任務十分艱巨。世界史專業工作者要以艱苦的勞動、用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的通俗讀物,來引起大眾的興趣,使他們通過自己的學習,從實際體驗中認識到世界史知識對於現代公民的重要性。當然,既有科學真實性,又有可讀性的通俗讀物的寫作,不是每一位專業工作者都能做到的。要知道,能深入者,未必都能“以淺出之”。但是,對中青年世界史工作者來說,把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作為一個努力的方向,這樣的要求是完全應該的。何況普及世界史知識的工作本身,具有不可忽視的重大和深遠的社會價值。那種以為普及工作不屑一為,或者在評估科研成果中把普及讀物作為末流下品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一個正在步入現代化的國家,毫無疑問是需要普及世界史知識讀物的。普及世界史知識的途徑很多,通史性的、斷代史性的、專門史性的和地區國別性的讀物都需要。但近些年的實踐證明,大眾更歡迎歷史上各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傳記。因此,我們的普及世界史知識的工作,便從此入手,並從此側面深化普及工作。在這套《中外十大系列》叢書的100個世界歷史人物選擇上,我們一方面儘量考慮到讀者可能想要知道的人物,另一方面,我們更多地考慮到讀者應該知道的人物。我們之所以看重後一點,是因為中國越來越密切地成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因為21世紀的中國公民必須具有強烈的世界意識。
早在18世紀的清代,中國雖處於閉關鎖國之時,尚有敏感的人物萌生世界意識。如趙翼在《檐曝雜記》中就感慨地說:“天地之大,到處有開創聖人,固不僅羲、軒、巢、燧而已。”晚清自魏源以後的思想家,都有對“大同世界”的追求。王國維由“大同世界”轉向“文學大同”,把借鑑西方文學家的基點放在超越國界的“世界性”上。他談到托爾斯泰,強調托爾斯泰屬於“世界之人物”,而“非俄國之人物”。他寫了德國文學家歌德和席勒的“合傳”,稱讚他們是“世界之文豪”,並發出這樣的慨嘆:“胡為乎文豪不誕生於我東邦!”王國維的“文學大同”思想,使人聯想到《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世界文學”。從歷史交往的普遍化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伴隨而來的各民族文學的交流與融合,出現了這種世界意識,從而成為中國新文學的先導。
放眼看世界史,把中國史放在世界史範圍之內,的確會起大開茅塞、開闊視野的作用。中國人都知道千古唯一女皇武則天,但如果把目光稍微東盼日本,就會發現有位41代日本持統女皇,她即位於公元690年,正是周聖神皇帝武則天天授元年。這位持統女皇與武則天同時當皇帝,也有行元嘉歷、儀鳳歷和廣開農桑之舉。更為饒有趣味的是在她之前還有兩位女皇。一位是本叢書中已經列入的日本33代天皇——推古女皇(592—_l;28年在位,相當於隋開皇十二年至唐貞觀二年),還有一位兩度登上女皇寶座的奇特女子。她就是日本35代天皇——皇極女皇(642一-645年在位,相當於唐貞觀十六年至十九年)和37代天皇——齊明天皇(655年皇極女皇再即位,改稱齊明女皇,相當於唐永徽六年,去世於661年,相當於唐顯慶六年)。她經歷了日本大化改革時代和中日關係密切的時代。東鄰日本這三位女皇的歷史現象,同武則天時代如此相近,自然會使人們產生許多歷史遐思。這個史例說明,本系列叢書不敢奢望有什麼新的創造,只是想溝通一條歷史上長期人為造成的中外隔絕的閉塞界壕,讓讀者在了解中國歷史長河中湧現出的英雄豪傑的同時,也了解外國歷史海洋中燦若群星的英雄人傑,從而為適應人類文化全球化的發展潮流打下知識基礎。
中國的讀者大多了解康熙和乾隆的文治武功,也知道他們向外國傳教士學習天文、代數等自然科學知識。他們二人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也為人們所熟知。但是,如果放在當時世界文明潮流中去考察他們,就會對他們作出更全面的評價,並且會獲得有益於後世的啟迪。從康熙1661年即帝位到乾隆1798年去逝,這137年間,英、美、法三國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而康熙卻在18世紀初推行封海禁礦政策,妨礙了中國工業的發展,阻斷了中國與外界的正常交往。他們不了解世界文明的真正變化。西方傳教士帶來的天文學是托勒密的地心說,而不是哥白尼的日心說。西方傳教士更不可能帶來瓦特的蒸汽機、工業制度和洛克、孟德斯鳩、盧梭的思想。如果進一步把康熙和彼得大帝(已列入本叢書)加一比較,就可以看出康熙雖然在個人才賦和文治武功的許多方面超過彼得一世。但是彼得一世卻能走出國門,到荷蘭、英國、普魯士去考察。他從世界近代文明的前沿地區引進先進技術和科技人才,敞開俄國大門與世界交往,大力發展本國工業,這些都是以天朝自居的康熙大帝所望塵莫及的。彼得一世於1724年創立彼得堡科學院——今日俄羅斯科學院的前身,歐洲很多著名科學家如歐拉、貝努利都曾在那裡任職。這與恢復八股考試、大興文字獄、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的康乾文治,在旨趣上是南轅北轍的。對近代世界文明潮流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其後果也是完全不同的,由此更可以領悟到繼續擴大開放對一個國家的必要性。
這裡所說的對待世界文明潮流的態度,十分重要。“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孫中山說的這一名言,很好地說明了潮流和態度二者的關係。潮流是大勢所趨,這是客觀存在,而對一個國家來說,關鍵是主觀上對潮流的自覺性,要把順應潮流看成是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如孫中山所認識的那樣,是“昌”或“亡”的問題。為了提高中國公民的綜合文化素質,緊隨和平發展的時代步伐,適應東西方文化普遍交往的總趨勢,必須從全球的眼光觀察我國的改革開放問題。對中國和西方科學技術、文化思想有深刻研究的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對此講過一句頗有啟發的話“知中可知西,知西更知中。”
總起來說,從寫人物傳記入手,進一步開展世界史的普及工作,必將為溝通中外歷史知識創造有利的條件。但是,毋庸諱言,寫世界史人物傳記比寫中國人物傳記要困難得多。首先是資料上的困難。有些人物是必須介紹給讀者的,可是一經選擇後,仔細尋找資料,無論中文、外文,都難於發現可供寫作的起碼資料,因而不得不作罷而數易其他傳主。有些人物僅有一般政治經歷,而無生活記述,也給歷史普及讀物的撰寫者造成困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米少也只能把做乾飯變成熬稀粥了。其次是寫作普及讀物的風格上的困難。要求長期從事專業工作的入,去寫普及讀物,就要允許專業人員有一個適應過程。有些人可能快一點,有些人會慢一點。一本多作者的著作,必然是參差不齊的。還有一個寫作安排上的困難。專業工作者都有原來的教學科研工作計畫,這是他們的主要任務,現在要他們承擔不習慣的課題,就必須要重新調整計畫,因而完成的時間也不會是同時的。
儘管有種種困難,本書的撰述者在這一點上是認同的:路雖遠不行不至,事雖難不辦不成。寫歷史人物最重要的是尊重歷史的真實性,寫歷史人物的普及讀物最重要的是可讀性和趣味性。把這兩者巧妙和有機結合起來,在真實性的基礎上,用簡明易懂、並且略帶文采地敘述歷史人物的生平,是我們叢書的起碼要求;而史實敘述準確,融知識性、可讀性和趣味性於一爐,則是我們叢書力爭達到的目標。我們叢書還有一個努力的方向,這就是通過對史實的開掘和闡述,揭示人物的精神經歷和心靈升華,給讀者以人生的啟迪和感悟。這種由史實敘述方式,深入到人物精神世界的傳記,已經不是一般白描人物生平或綜合敘述,也超越了評價功過是非或普通的社會與道德標準。這種傳記可能給人的第一感覺是枯燥,無多少動人情節,但耐心的讀者細細品味,就會被展現在眼前的人物所震動,進而對人物的精神發出會心而由衷的感嘆。這種上乘之作,我們在史聖司馬遷的筆下,可以多次讀到。《史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歷史著作,它比號稱“世界傳記之王”的希臘普魯塔克的《列傳》幾乎早兩個世紀。《史記》中的許多傳記,既是史學,又是文學,而且是哲學三者的統一體。這些傳記不但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引入入勝,而且用生動真實的史實,把讀者引入歷史人物的內心深處,發人深思,給人知識,增人智慧。作為歷史普及讀物,理應繼承和發揚這一優良史學傳統,讓讀者走進世界史的豐富多彩的人物叢林,又帶著思考人生問題走出這個叢林,從而升華為智力而重返現實人生的行程。
我覺得,歷史普及讀物和專門書籍儘管各有自己的不同要求,但在質量第一這方面是相同的。質量第一就是精品意識,各類著作都應當有這種意識。歷史普及讀物的生命在於質量。而質量集中表現在歷史真實性與可讀性、趣味性相結合,結合得越好,質量就越好,結合得越深入,品位就越高。這中間的關係,既有作為基礎和前提的真實性問題,又有面向大眾的可讀性與趣味性完美表現形式和方法問題,二者不可偏廢。沒有真實性,就不是歷史普及讀物,而是歷史小說了。同樣,沒有可讀性和趣味性,也不成其為歷史普及讀物,而是歷史專門著作了。這裡關鍵是面向什麼樣的讀者對象的問題,是一個為什麼人寫書的問題。
因此,保證質量從根本上說,其責任在作者。本叢書的作者隊伍主要是由多年從事世界史教學與研究工作者所組成。長期的專業訓練和經驗,可確保在敘述史實方面的正確。同時,他們都是熱心於普及歷史知識,樂於把世界史知識普及到大眾中去,所以在選擇史實、構思行文,甚至遣詞造句,都在考慮讀者的要求和口味。為了保證質量,本叢書在總主編之下,設有分冊主編,負責各冊的審閱工作,加上出版社責任編輯的審閱,層層把關,力爭把工作做得更好一些。當然,本叢書是多作者的著作,參差不齊的現象是存在的,因而是否能達到預期目標,還要由讀者來評判。我們叢書的全體編撰人員將竭誠歡迎批評指正,以便以後有可能再版時修改提高。從我個人的心情上說,雖然不盡如人意,但可用西方一句日常用語表達:儘管瓦特製作的第一台蒸汽機是很粗糙的,但它畢竟是第一台。
1996年10月間,著名歷史學家胡繩在同《百年潮》雜誌記者談話中說:“歷史學中既需要主要供研究工作者讀的專門著作,也需要適合一般讀者口味的、大眾化的歷史作品,使歷史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相結合。”近些年來,在歷史教育的普及工作方面,許多歷史學家都在積極行動,他們或奔走呼籲,或組織隊伍,或執筆編寫,使各種歷史普及讀物、特別是世界史普及讀物與日俱增。更令人鼓舞的是,中外歷史知識的學習,已被中央領導所重視,列入到各級領導幹部的學習日程。這自然也加重了歷史學人的責任。作為世界史工作者,我和本系列叢書的全體編撰人員,願同中國史學界同行一道,朝著歷史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相結合的方向努力,並且堅持不懈地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績來,讓世界史知識進一步走向大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