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題名
外文題名
The construction of financial distress predicting model-an empirical study on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論文作者
任惠光著
導師
趙景華指導
學科專業
企業管理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山東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7
關鍵字
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 企業管理 財務管理 財務危機
館藏號
F279.24
館藏目錄
2009\F279.24\170
中文摘要,論文研究,
中文摘要
公司財務危機預警,不論是在學術界或是實務界都一直備受關注。在實務上,除了銀行業者對於貸款者的信用風險管理之外,另外如標準普爾公司(STANDARD&POOR'S)等金融分析機構對於受評企業的信用等級歸類,都必須關注受評企業公司財務危機預警。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通過證券市場對上市公司進行投資,上市公司如果出現財務危機而投資者不能及時掌握相關信息,預警危機的發生,將會面臨巨大的風險,造成經濟損失,甚至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2001年,滬深兩市的A股全年跌幅曾經達20%和30%,兩市A股的總流通市值由2000年末的15506億元,縮水至2001年末的12454億元(扣除新股之後),即經過2001年的下跌,滬深兩市的A股總流通市值損失了3000多億元。然而截至2007年8月,我國滬深兩市的總市值已經突破23萬億,股民總數超過1.1億戶,滬市日成交金額接近1600億。上證指數突破5000之後,仍然持續上揚。雖然,國家也在不斷的通過上調準備金率,發行特別國債來進行調控,降低市場過熱風險;但所有的證券市場參與者,此時更應清醒地認識到股市永遠存在風險,除了要記取歷史教訓對投資對象的選擇要慎重外,更需要一個能夠有效規避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風險的預警機制。 近年來,上市公司因財務危機導致經營陷入困境而被列為ST或*ST公司的例子屢見不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上市公司經營者決策失誤,管理失控,外部環境惡化等。但任何財務危機都有一個逐步顯現、不斷惡化的過程。及時準確預警財務危機狀況的發生,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都是十分必要的。經營者能夠在財務危機出現的萌芽階段及早採取相應措施,預防失敗;投資者在得到上市公司的財務危機預警後及時處理現有投資,避免更大損失;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利用這種預警,幫助做出貸款決策並進行貸款控制;相關企業可以在這種預警的幫助下做出信用決策並對應收賬款進行有效管理;準備借“殼”或買“殼”上市的公司可以根據預警信息,找到合適的重組目標公司;註冊會計師則利用這種預警信息確定其審計程式,判斷該上市公司的前景。
論文研究
因此,本論文的研究意義在於,將上市公司財務危機視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動態系統,探討財務危機預警的前提和基礎,分析財務危機發生的成因,為證券市場參與者構建跨期財務危機預警綜合模型。 本研究由六章組成。第一章是緒論部分,在該章節中將主要關注選題的依據與意義、相關概念的界定,並表明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最後介紹論文結構安排和創新之處。第二章是文獻回顧與評述,以時間為主線,回顧論文相關領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財務危機的成因(財務與非財務)、代理問題與公司治理、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相關的實證研究以及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的比較與評述。第三章是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即財務危機公司操作型定義、研究樣本選取與描述以及變數操作性定義。第四章是統計模型的構建與研究假說的設立,首先僅考慮財務變數建立模型,然後逐步依次加入公司治理變數、總體經濟變數和經營效率變數,最終建立綜合指標模型。在模型構建之後,則在前人研究和文獻回顧的基礎上,設立一系列的研究假說,作為下文實證的出發點。第五章是實證結果與分析,首先對樣本數據進行敘述性統計與分析,剔除不合理的資料;然後將378個樣本2002年—2005年跨期數據分別代入第四章所構建包含不同層面變數的預警模型,利用DEA數據包絡分析法、Logit模型和類神經網路模型分別運行數據,並進行擬合優度與假說的檢測及實證,比較各個模型的數據與實證結果,確定並構建出本研究中最優的跨期財務危機預警綜合模型。最後以此模型對2006年A股上市公司1379個全樣本數據(剔除金融保險業和數據不全的公司)進行財務危機公司預測,得到全樣本第0—10%百分段即可預測出53.03%的ST公司,而全樣本的前50%百分段就可涵蓋90.15%的ST公司。第六章是結論與後續研究構想,在本章中,將對整個論文加以總結。對得出的研究結論加以匯總、整合;結合實際找出論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並為後來的研究展望及構想提供中肯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