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黃金市場
當今的黃金市場可分為商品性市場和金融性市場,商品實物黃金交易額不足總交易額的3%,90%以上的市場份額是黃金金融衍生物。也就是說,黃金金融衍生物的交易才是市場的主流。而目前中國的黃金市場還停留在以實物商品交易為主的階段。
以上海黃金交易所為例,作為我國唯一的黃金場內交易所,2005年該所年黃金交易量突破900噸,交易金額首次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但與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市場--倫敦黃金市場相比,上海黃金交易所的交易量不足其1%,2005年倫敦黃金市場的日均結算量高達73.83億美元。原因無他,上海黃金交易所為場內交易,並以實物黃金為主。而倫敦黃金市場則是場外交易,並且其黃金現貨延期交割的交易模式,吸引了大量的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參與進來,因為造就了全球最為活躍的黃金市場。
上海金交所的交易卻主要在會員之間,會員主要是用金企業,且一般為工業用金,因此交易主要是購買實物黃金,買入占其全部交易的占比在99.8%%以上,且主要從事現貨交易,供生產使用。缺乏投資目的的機構和個人的參與,價格波動幅度和彈性較差,這體現在國際金價大幅波動時,國內金價變動相對滯後,出現了一定的套利機會。
此外,中國黃金市場又是個相對封閉的市場,金交所的外資會員實行較為嚴格的審批,目前有1家中外合資企業會員和12家外商獨資與中外合資企業客戶。2005年這類會員與客戶的黃金買賣總量為9427公斤,只占交易所交易總量的1.04%。缺乏國際報價機構的參與,造成國內黃金市場價格不能完全與國際市場接軌,有時甚至相背離。
隨著中國黃金投資市場的發展,許多投資者已經不滿足於僅僅進行場內的撮合交易。眾多黃金投資者將目光投向了黃金做市商。伴隨著金價在近幾年的步步走高,國內黃金市場日趨火熱,國內的黃金做市商得到了蓬勃的發展。雖然目前對黃金做市商制度的法律法規還是一片空白,但黃金做市商交易制度必然要在中國生根、發展。參照倫敦黃金市場的發展歷程,黃金做市商制度能夠彌補目前國內現有的交易所交易模式的不足,提供黃金市場更多的交易流動性,促進中國黃金市場的繁榮。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四大黃金生產國,第三大黃金消費國,但我國人均年黃金消費量僅約0.26克,遠遠低於0.7克的世界平均水平,這反映出中國黃金投資市場潛力巨大。我們以為,中國黃金市場的未來在於大力發展黃金衍生產品,與國際接軌,成為國際性的主要黃金市場。而擺在眼前道路只有一條,即兩條腿走路-場外交易和場內交易並舉。其中場內交易則是發展以黃金期貨和期權為主,接近紐約和東京的黃金期貨市場;而場外交易以現貨延期交割的模式為主,類似於倫敦黃金市場和蘇黎世黃金市場。
就場內交易而言,目前上海黃金交易所的交易品種單一,交易機制不健全:實物黃金交易成本較高,不具備做為投資性工具的功能; AU(T+D) 交易模式雖然具備了準黃金期貨的性質,但還不是很完善,與真正意義上的保證金交易和賣空機制還有極大距離。反觀國際主要黃金市場,場內交易的主流品種即是黃金期貨,從紐約商品交易所,到東京工業品交易所,其黃金期貨品種引導著市場對黃金價格定位和預期。
目前黃金期貨的上市還未有時間表,但已不遠。不論是在上海黃金交易所上市,還是剛剛掛牌成立的中國金融衍生品交易所,面對目前的大好時機,歷史性的機遇絕不容錯過。而在黃金期貨的基礎上,一系列的衍生產品,包括期權,遠期,以及近幾年異常火熱的黃金ETF,甚至更多的創新產品都將逐步推出,進一步加大中國黃金市場的深度和廣度。
另一方面,場外交易市場的重要性更是不容忽略,從國際黃金市場的發展軌跡看,場外市場的交易量占整個黃金市場交易量近90%。就倫敦黃金市場而言,沒有固定的交易場所,其交易是通過無形方式-五大金商及客戶網路間的相互聯繫組成;蘇黎士黃金市場也沒有正式組織結構,由主要通過瑞士三大銀行為客戶代為買賣並負責清算。
中國黃金市場未來的發展也將尋此軌跡,大量的交易將通過場外交易市場完成,市場價格將會由有實力的做市商引領。其中商業銀行或者說如瑞士三大銀行一樣的專業性黃金銀行,以及一些具備品牌影響力的專業黃金投資機構將成為做市商的主體。
我們相信,中國黃金市場在經歷十幾二十年的發展後,將逐步成為占據主導地位的國際黃金市場:首先是投資品種的豐富與多樣化,黃金期貨,期權,黃金存摺,紙黃金,黃金EFT,黃金遠期等產品不斷推出並逐步完善。其次是市場主體的廣泛參與,黃金市場作為投資性的金融市場不但吸引大量的境內機構和個人加入進來,同時開放國門,讓國際性的大銀行和大金商一同參與,從而使得與國際其他黃金市場逐步接軌。我們深信,黃金市場必將成為我國除股票,期貨,外匯市場之外的第四大金融投資市場。
存在的問題
(一)相關法規滯後及多頭監管模式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黃金逐步失去了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其貨幣職能逐步弱化,西方主要國家原有的與黃金交易相關的法規基本得以廢除。改革黃金管理體制已成為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然而,儘管國務院於2001年正式啟動了黃金管理體制改革,但是,目前人民銀行對黃金市場的監測和管理主要還是依據國務院於198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金銀管理條例》和中國人民銀行於2001年頒布的《關於規範黃金製品零售市場有關問題的通知》等若干行政性規定。這些規定與我國目前快速發展的黃金市場的情況已不相適應,造成人民銀行基層行在對黃金市場監測和管理中的依據不明、職責不清。
此外,按現行規定,國內黃金及黃金市場的監管部門是人民銀行,而商業銀行個人黃金投資理財業務的主管部門是
銀監會,黃金期貨的監管部門是證監會,一般黃金生產及首飾經銷的業務監管部門則是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這種多頭管理很容易導致監管的真空地帶,並且造成市場管理混亂,從而影響監管部門對市場的監管力度,進一步影響市場的健康發展。
(二)黃金市場結構不完善
與國際成熟的黃金市場相比,目前我國黃金市場具有建立時間短、開放程度低等特點,這種現狀限制了黃金市場效率的發揮。本文將從黃金市場交易體系結構和交易主體結構兩方面進行分析。
1.中國黃金市場交易體系結構不完善
國際成熟黃金市場體系一般可分為兩個部分,即實物黃金市場和衍生品黃金市場。實物黃金市場又可細分為批發市場、中間市場、以及零售市場。黃金衍生品市場包括黃金期貨、黃金期權、黃金ETF及其他黃金衍生品市場。以該黃金市場交易體系的劃分為標準,中國黃金市場交易體系結構主要存在兩個問題。
(1)實物黃金市場不完善
雖然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由上海黃金交易所、二級黃金交易中心以及銀行櫃檯和首飾金店組成的三級實金交易體系,但二級黃金交易中心建立的不完善影響了黃金資源的配置效率。主要表現在:一方面,目前我國二級黃金交易中心的分布較為零散,分布面也較為狹窄,主要集中在會員單位所在城市,並以此為中心向周邊擴散;兩一方面,國內的二級黃金交易中心目前以提供代理服務為主,代理經營多元化力度較小,這限制了二級交易中心代理業務規模的擴大。
(2)黃金衍生品市場缺位問題
在成熟的市場中,衍生品交易比例占到交易總量的90%以上,但中國黃金市場尚未對此市場進行開發,這直接導致了市場規模有限、黃金投資功能發揮不充分的現狀,從而影響市場資源配置的效率。
2.中國黃金市場交易主體結構不完善
黃金交易市場的主體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一類是“當業者”,即由大型的黃金生產企業和需求企業組成;另一類主體是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系統分銷網路的大型做市商,一般是由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組成。從國際黃金市場運行經驗來看,一個成熟黃金市場的主體結構通常是做市商投資主體占主要地位。如倫敦黃金市場,由其五大做市國際金商報出黃金價格,作為其他國家的定價參照標準。而在倫敦金銀協會(LBMA)中,有一半會員是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而目前我國黃金市場交易主體出現向“當業者”一邊倒的現象,嚴重缺乏有實力的大型做市商,從而影響了市場資源的配置效率。這可以從上海黃金交易所會員的構成結構中體現出來。
截至2009年6月,上海黃金交易所已有162家會員單位,其中主要以生產商、加工製造商等黃金企業為主,有129家,而具有投資性質的金融類會員只有25家,缺乏活躍市場的經紀商和做市商。因此,上海黃金交易所僅僅發揮了商品黃金資源配置主渠道的作用,而金融黃金資源配置渠狹窄,明顯影響其市場效率的發揮。
另外,上海黃金交易所的會員單位也並未涵蓋所有黃金企業,許多由中小企業組成的場外非標準黃金交易市場的存在同樣降低了整個黃金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對於這些中小企業來說,由於沒有直接進場交易的機會,只能選擇將黃金出售給人民銀行或者製成標準黃金,由會員單位通過黃金交易所代理交易,還有一部分非標準黃金也因此流入黑市,阻礙了黃金礦產資源的有效配置。
(三)中國黃金價格尚未融入國際黃金市場價格體系
目前,中國在實物黃金——黃金原料和產品的進出口貿易方面,仍然存在較為嚴格的進出口管制。這種管制在某種意義上取得了成功。體現在:首先,中國政府一直鼓勵黃金生產,對於日增長的居民黃金需求也採取了逐步放鬆的政策,近年來國內黃金供應與需求基本維持了平衡;其次,在上海黃金現貨市場中,國有股份制銀行在自營與代理業務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已成為事實上的做市商,構成了國內黃金現貨價格與國外黃金價格盯住制度得以維持的市場基礎。
另一方面,這種管制也帶來了顯著地消極後果。中國黃金市場不得不被動接受國際市場的定價機制,國際市場的黃金價格也難以反映中國目前黃金生產供求的真實情況,從而使得中國黃金市場成為國際黃金市場的影子市場。而在黃金市場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對外開放的情況下,如果中國黃金生產供求出現某種不平衡狀態,依靠國際市場調節國內市場的供應短缺或盈餘,市場價格可以更為靈敏的反映這一變化。
針對中國黃金市場存在問題的對策建議
基於以上對我國黃金市場現存問題的分析,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建立和完善中國黃金市場的法律法規、建立黃金自律組織
目前,我國在建立和完善中國黃金市場的法律法規方面相對滯後,清理、廢除明顯滯後於黃金市場發展實際的政策規章,為黃金市場投資者提供可以預期的政策保障無疑是當務之急。
中國黃金市場自2003年建立至今已有5年的歷程,但至今尚未制定一部完善的黃金法,仍在沿用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金銀管理條例》、《關於規範黃金製品零售市場有關問題的通知》等大量明顯滯後於發展實際的黃金市場管理規章,這對規範黃金市場發展顯然是不利的。雖然這種做法在當時是一種戰略上的權益之計,但這增大了黃金市場發展的不確定性。黃金管理當局應及時清理與發展改革方向相悖的政策法規,為黃金市場營造一個長遠發展的政策環境。
可喜的是。2010年下半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稅務總局和證監會聯合下發《關於促進黃金市場發展的若干意見》,表明其一,進一步放開本國黃金市場,包括允許更多銀行在國際上交易黃金,並宣布了鼓勵黃金投資產品發展的各項措施。其二,明確市場發展方向,讓中國黃金更“金融,《意見》特彆強調,未來黃金市場發展要立足於提高我國金融市場競爭力。由上海黃金交易所、商業銀行、上海期貨交易所共同構建完善的黃金市場體系,開展黃金租賃、遠期、期權業務,引導更多金融機構參與黃金市場,也是對大力發展黃金市場金融地位的表態。””其三,穩步推進黃金市場法律法規,完善稅收政策,在稅收政策方面,上海黃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黃金稅收政策按現行規定執行,研究推動完善投資性黃金和商業銀行黃金業務稅收政策。擴大有進出口黃金資格的商業銀行數量,進一步發展黃金租借市場,拓寬黃金實物供給渠道。其四,投資品種多樣化,開發人民幣報價黃金衍生品,意見要求,要切實明確黃金市場的發展定位。要加大溝通協調力度,建立上海黃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合作協調機制。要切實加大創新力度,積極開發人民幣報價的黃金衍生產品。豐富交易品種,完善黃金市場體系,促進形成多層次的市場體系。鼓勵和引導商業銀行開展人民幣報價的黃金衍生品交易。
此外,建立黃金自律組織,不斷提高黃金市場的自律管理能力對黃金市場規範化發展也將有極大地促進作用。各地應根據當地黃金市場的發展狀況,參照國外黃金市場管理模式,通過組建由政府機構、黃金生產企業、黃金銷售企業、黃金市場檢測管理部門等參加的黃金自律協會,進一步加強黃金市場的自律管理,規範黃金市場交易中的各項操作,防範風險,彌補多頭監管可能存在的監管盲區,使黃金市場在自發管理中得以健康發展。
(二)放寬市場準入限制,培育機構投資者
我國應積極發展黃金機構投資者,在提高商業銀行或大型黃金經銷商的定價與做事能力的基礎上,拓展黃金市場的深度與廣度。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在黃金市場的主要業務之一是代客理財,即場內與場外黃金交易的代理業務,缺乏系統性的黃金產品設計能力、定價能力及做市能力,參與黃金市場的廣度和深度與國外大型黃金經銷商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為了進一步增強黃金市場價格的有效性,使得中國黃金價格能夠融入國際黃金市場價格體系,我國應逐步打破黃金市場結構單一的現狀,鼓勵各類投資者入市,著重培養和發展若干有影響的國內金商集團,使它們成為中國黃金市場的主導力量,並逐步發展成為在亞洲地區有影響力的中國金商。同時,還要建立若干支中國黃金投資基金,把中國黃金業務做大做強,成為中國黃金市場的中堅力量。培育和發展市場主體力量是我國融入國際黃金價格體系的前提條件。
(三)豐富黃金投資工具
黃金市場是商品市場的一個子市場,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投資市場,未來一段時間內應鼓勵市場經營機構開發出多樣化的黃金投資產品,提供更多的投資與避險工具。
香港黃金市場
香港黃金市場是中國乃亞洲最大的黃金市場,香港黃金市場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其形成是以香港金銀貿易場的成立為標誌。1974年,香港政府撤消了對黃金進出口的管制,此後香港金市發展極快。由於香港黃金市場在時差上剛好填補了紐約、芝加哥市場收市和倫敦開市前的空檔,可以連貫亞、歐、美,形成完整的世界黃金市場。其優越的地理條件引起了歐洲金商的注意,倫敦五大金商、瑞士三大銀行等紛紛來港設立分公司。他們將在倫敦交收的黃金買賣活動帶到香港,逐漸形成了一個無形的當地"倫敦金市場",促使香港成為世界主要的黃金市場之一。
目前,香港黃金市場由三個市場組成:①香港金銀貿易市場,以華人資金商占優勢,有固定買賣場所,主要交易的黃金規格為99標準金條,交易方式是公開喊價,現貨交易;②倫敦金市場,以國外資金商為主體,沒有固定交易場所;③黃金期貨市場,是一個正規的市場,其性質與美國的紐約和芝加哥的商品期貨交易所的黃金期貨性質是一樣的。交投方式正規,制度也比較健全,可彌補金銀貿易場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