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爾夫博物館

中國高爾夫博物館

中國高爾夫博物館通過圖片、多媒體等形式,介紹了中國古代高爾夫運動的起源及演進脈絡,通過中國高爾夫悠遠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感悟到中華文明的震撼!帶來一種油然而生的文化歸屬感!走進中國高爾夫博物館,可以領略“源於中國,藏於這裡”的世界最古老的高爾夫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國高爾夫博物館
  • 類別:歷史博物館
  • 地點:山東省劉公島
  • 館藏精品:古代捶丸、捶丸桿
館藏文物,發展歷史,建築布局,結束語,

館藏文物

第一展櫃 :清代高爾夫
1、清宣統二年(1910年),中華民國第一屆全運會發行的高爾夫郵資片,是中國首套按國際標準規格發行的明信片,也是清代出版物中首箇中國“高人”形象,全球僅存一枚。
中國高爾夫博物館
2、清末中國人打高爾夫幽默漫畫明信片,全球僅存一枚。
3、偽滿洲國時期,新京(長春)高爾夫明信片。
4、北洋畫報四張(帶高爾夫廣告 )
第二展櫃:民國女士高爾夫
1、民國女士打高爾夫繪畫。
2、高爾考商標。
3、一品夫人打高爾夫化妝盒。
4、民國時期高爾夫老口紅,東西雖小,但被譽為最有味道的高爾夫收藏。
5、民國時期一枚火花圖。
6、高爾夫煙標廣告。
中國高爾夫博物館
7、誕生於一戰時期世界最古老的高爾夫發球分析儀。
第三展櫃:高爾夫小器件
1、高爾夫人工計分器。
2、兩枚鍍銀的高爾夫特種郵票。
3、兩枚紀念幣。
4、相隔百年的一對高爾夫果嶺修叉。
5、年代比較久遠的高爾夫明信片。
第四展櫃:名品推桿鑑賞
1、這支為晚清時期用鯨魚脊骨製作的高爾夫推桿。握把按記載採用藍田玉雕刻復原。
2、這支推桿為松本宏幸Hiro Matsumoto1997年從藝40周年推出的全球限量收藏桿。(序列號516),曾一度為老虎伍茲、青木功等世界級高球大師所推崇並在多項賽事上使用。
3、這支為木梳式佛頭青銅推桿。100多年前,高爾夫球場果嶺的平整度無法與現代果嶺相比,為了保證推桿順暢,非常流行這種木梳式推桿。
4、這支為日本天皇為天后訂製的鑲嵌東海珍珠的女士推桿,全手工製作。
5、這是三張反映高爾夫運動在歐美風靡一時的經典影片。
第四部分:“天堂之島”與中國現代高爾夫運動的興起
甲午戰爭失敗以後,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1898英國強行租占威海,這裡適宜的氣候,優美的環境使其成為在華歐洲人心目中有名的旅遊度假勝地。1902年,英國將威海及劉公島定位於遠東駐軍暑期訓練和療養基地。
至二十世紀初,英軍在劉公島上先後修建了足球場、網球場、高爾夫球場等一大批休閒娛樂設施,劉公島也由此成為中外人士心目中有名的“天堂之島”,也使其成為中國現代高爾夫運動的發祥地之一。
劉公島球場建於1902年,是一處九洞草坪高爾夫球場。球場占地300多畝,球洞“極具運動性”,“草坪比檯球桌還要平穩、光滑”,長期被視為“當地最具完備之運動場”。既是威海第一個高爾夫球場,也是中國第一家海島高爾夫球場。
這是當年劉公島高爾夫球場的1號球道發球檯,高爾夫作為一種典型的貴族運動,只有外國人和極少數的富商買辦才能參與,普通民眾只能在一旁觀看,尤其是劉公島上的英軍高爾夫球場更為封閉,當時能夠進進球場的中國人除了剪草工人就是球童和球場管理員了。
陳列櫃裡陳列的4支球桿
俱樂部文化起源於英國,流行於西方。1902年英國海軍在劉公島成立了聯合服務高爾夫俱樂部,該俱樂部均採用會員制,其比賽規則和禮儀均採用蘇格蘭聖安德魯皇家高爾夫俱樂部的規則,所使用的全部器械、耗材、也均從英國進口。是當年威海高爾夫運動最重要的管理組織。
海軍在歐洲歷來屬於貴族軍種,不僅講究生活的排場,更看重身份的高低,所以該俱樂部具有很強的私密性和排他性,其球場只允許相當級別的軍官或具有類似地位的僑民與來賓使用。據時人回憶,英軍暑期來劉公島時,官大的玩高爾夫,中層打網球,小兵則以足球為樂。至於華人,更是長期被拒之門外。直至1930年11月30日該俱樂部才修改其章程,允許接納中國官員和駐威外國軍艦官員為名譽會員。東北海軍司令沈鴻烈、威海衛管理公署首任專員徐祖善是劉公島聯合服務高爾夫俱樂部的首批華籍特別名譽會員。
陳列櫃展品
為增加對外旅遊吸引力,並滿足常駐僑民的需要,英僑於1907年在島外的商埠區成立了愛德華港高爾夫俱樂部,並在衛城東門外的大操場建成一處草坪高爾夫球場。
與劉公島球場不同的是,大操場高爾夫球場的興建,是一種典型的投資行為,因而愛德華港高爾夫俱樂部成立之初就定位於國際性俱樂部,其會員主要是旅華外僑,尤其是上海的西方工商界人士。而且該俱樂部允許接納女性為會員,且會費較男性會員優惠一半。
大操場球場位於環翠樓、老衛城和劉公島景觀中軸線上,曾一度帶動了威海高端體育消費的興起。
陳列櫃
由於起步早,威海的兩處球場曾引得無數遊人前來消遣娛樂,紅火一時,尤其是暑期,經常滿負荷運行。
後來因時局突變,來威遊客銳減,直至1940年11月英軍撤離劉公島後,風行一時的高爾夫運動也就此走向沒落。
作為一項典型的貴族運動,高爾夫傳入中國後並未得到廣泛普及,就劉公島而言,直至1940年仍為“中國僅有的幾塊高爾夫綠地之一”,從權威的歷史資料來看,劉公島應該是高爾夫傳入中國最早的地區之一。
第五部分:當代中國高爾夫產業發展概況
從1949年至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高爾夫處於真空期。直到1978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承志在接見日本客人時提出:可以考慮建設高爾夫球場,為來中國投資的外商提供休閒、度假的場所。1983年由霍英東、鄭裕彤等出資創建的中國大陸第一個高爾夫球場——中山溫泉高爾夫鄉村俱樂部對外營業,成為新中國成立後大陸第一座高爾夫球場,這標誌著當代高爾夫在中國的發展拉開了序幕。
此後的30年,高爾夫在我國得到快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到2011年,我國營業的球場已達600多家。這是中國的十大球場圖片及文字介紹 。
第六部分:2009年整修後的9洞球場球道
自英軍1940年從劉公島撤出後,劉公島高爾夫球場雖然經歷了近70年的風雨沖刷,但球道基本保持原有形態,只是原本平整的草坪被大量的野草及灌木覆蓋。為了再現這處一百多年前“最具運動性”球場的歷史原貌,2009年劉公島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對球場進行了整修。

發展歷史

劉公島是中國近現代高爾夫運動的起源地之一,中國最早的海島高爾夫球場就位於劉公島的東部,始建於1902年英租時期。同時也是中國大陸目前可以考證留存的第一座高爾夫球場,也因之被稱為"中國高爾夫朝聖者的聖地"和"中國的聖安德魯斯",中國高爾夫博物館,就建於這裡。
中國高爾夫博物館,通過上千件有關古代高爾夫運動發展的收藏品和大量史料,將高爾夫起源研究比世界推早1000年以上,可以領略高爾夫運動“源於中國”的系統歷史演變。

建築布局

第一部分:高爾夫的起源
據史料記載,高爾夫的起源,主要在英國、荷蘭和中國。
世界上認為高爾夫起源於蘇格蘭或荷蘭的看法比較普遍。相傳,英國的蘇格蘭是高爾夫的發源地,當時,牧羊人經常用驅羊棍子將一顆圓石子擊入窩內,比賽誰擊的遠且準,據此,他們就發明了後來被稱為高爾夫的運動。
(圖:荷蘭早期的類似高爾夫遊戲)而荷蘭人一直把一項名叫“Koiven”的古老運動稱為起源於荷蘭最早的高爾夫,認為這項運動是通過英荷兩國貿易傳進蘇格蘭的,但這種運動是室內運動,而高爾夫是室外運動,並且“Koiven”所使用的球、球桿與高爾夫不同,所以人們並不認同高爾夫起源於荷蘭的說法。
這是蘇格蘭早期的海邊球場。現代高爾夫球場根據地形分為:海邊球場、山地球場、河川球場、丘陵球場、森林球場、平原球場和沙漠球場。
陳列櫃裡是八枚蘇格蘭仿古球以及一組高爾夫球桿。
雖然歷史上關於高爾夫的起源說法很多,但中國的文字記載和出土文物最早。
世界公認的現代高爾夫球規則,是1754年蘇格蘭聖.安德魯球友會制定的,而中國元代《丸經》記錄的捶丸規則比它早了472年。這裡展示的是《丸經》部分內容的複印件。
《丸經》著於1282年的,全經共分為32章,計12000字,涵蓋禮儀、規則、財務、球具製作、心裡、交友等等內容,可以說是古代世界上最古老、最系統的高爾夫運動學術專著。
除了《丸經》外,《說郛.丸經》、《莊子》、《詩經》古卷、《商頌》之《長發篇》等古書對捶丸也都有記載。捶丸在宋、元、明時期比較流行,當時不僅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甚至仕女在酒後飯余都喜歡以捶丸來消食解悶,明朝杜堇所繪的《仕女圖》,生動再現了仕女們飯後捶丸的場景。
敦煌榆林石窟璧繪也有高爾夫始祖,一個小童子站在蓮花座上,身子前傾,眼睛看著正前方,左手拿著一枚圓球,右手拿著一個彎曲的木杖,似乎正要把球擊出去。依照童子手中球杖的長度,判斷出這是五代時期步打球時所拿球杖。這幅珍貴的步打球壁畫,為引證捶丸運動的源頭,提供了極有參考價值的歷史資料。
根據敦煌壁畫記載,古代南來北往的胡商,以及後來元代的文化大交流將捶丸運動帶到中亞,然後傳到歐洲。鴉片戰爭後,這些根在中國的運動項目搖身一變,帶著濃濃的西洋色彩出現在人們面前,蹴鞠變成足球,捶丸變成高爾夫。
高爾發音“古爾”,最早見於蒙古語,在十四世紀前的英語中沒有“高爾夫”這個詞,因此,捶丸傳入西方,從語言根源上也有重要依據。
隨著爭論的繼續,2011年,在歐洲高爾夫歷史學家及收藏家協會創會主席的嚴格考據和大力推薦下,協會官方雜誌正式認可並發表了烏林奇關於高爾夫中國起源學說的長篇學述論文,並向歐洲大陸進行全面介紹。烏林奇先生現在是本館的名譽館長。
中國高爾夫博物館
捶丸的演變
傳說蹴鞠、捶丸是遠古黃帝時期發明的,據記載,捶丸當時主要是用來遊戲和訓練武士時使用,所以在軍中特別盛行。(近年在黃帝當年遊牧的陝西、山西一帶考古發掘出了很多磨製光滑的石球,秦漢的軍中,尤其是守衛宮城的軍中盛行這項競技活動)。
漢朝以後,這種競技運動在宮廷中較為流行,以後逐步發展為騎驢打、步打,步打球逐步演變成高爾夫、門球等。展櫃裡陳列的是門球桿、馬球桿和一根古代佛頭木雕推桿;旁邊是門球、馬球和捶丸。
這是古代的一種兵器:長(shu)殳,它的外形與今天的高爾夫球桿極為相似。
中國高爾夫博物館
鈸弩為高爾夫運動在草原上流行初期最早的形態,在《高爾夫約700年歷史》一書中就有圖案描述,據《金史》記載,金章宗完顏璟酷愛這項運動。這支鈸弩桿,是在蒙古草原發現的金代鈸弩。
這是英租威海衛時期打高爾夫的球童,他手上拿的像鉤子一樣的英制球桿早在我國唐朝就已經存在,而現在的5號木桿“Cleek”中文翻譯就是“鉤子”。
第二部分:千古一丸 ,名垂天下——捶丸(中國高爾夫)的完整進化史
中國高爾夫博物館
捶丸作為一種古老的遊戲,早在戰國、漢唐時期就備受親睞,到了宋、元、明時期尤為盛行,孫光憲的《北夢鎖言》卷一、明人周履在重印元朝《丸經》一書時所寫題拔,古代高麗人所著《朴通事諺解》等書,很多古書對皇室貴族及民間捶丸都有精彩描述。其中有一段對元朝民間捶丸是這樣記載的:“打球時,先在場地中挖幾個碗口大小的窩兒,然後將球打入窩內。用有柄的木勺接球,叫球棒,球用木頭或者瑪瑙製成,大小就像雞蛋那么大。
陳列櫃裡是一組古代捶丸。黃色球的是唐三彩,極為珍貴。明代捶丸桿。
中國高爾夫博物館
明代商喜作的《明宣宗行樂圖》(現藏故宮博物院)長卷中,有一部分是捶丸圖,圖中所繪的場地面貌 、旗、穴及擊丸的棒、侍從的位置等,都與《丸經》上所說吻合。捶丸場地有10個洞,要求地形有凹、有凸、有峻、有仰、有阻、有防、有迎、有里、有外、有平;而高爾夫球場則設9或18個洞,要求有平坦的地形,凹凸粗糙不平的地段,還要有沙窪地、水溝等障礙物,從球場的布置與遊戲規則來看,捶丸與高爾夫極為相似。
牆上是10支古代捶丸桿
這是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水神廟捶丸壁畫,據專家推斷,此圖完成於1324年(元泰定帝泰定元年),圖中有兩位身穿紅色長袍的官員,這位官員右手握著球杖,正俯身作出擊打姿勢,那位官員則蹲下注視著前方地上球窩;旁邊有兩位侍從也分別拿了一支球棒。從這幅圖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捶丸也具有比賽性質。
中國高爾夫博物館
中國高爾夫博物館
(到了清朝順治四年(1647年),清政府在北京紫禁城東部景運門外修建了“射殿”,後改名為“箭亭”,許多元後裔高官在此捶丸,為防止滿漢同化,清政府下令皇帝及其子孫只可以在此跑馬射箭,並告誡子孫“永垂法守”“不效漢俗”,修箭亭之目的在於防止滿族受漢族同化而致祖制湮滅。因此,捶丸在清代受到限制)到了清朝,許多漢人仍然熱衷於捶丸,但為了防止滿漢同化,清政府下令限制捶丸,捶丸自此逐漸沒落。於此同時,通過元代文化大交流傳到歐洲的捶丸,經過幾個世紀的演變,成為西方的高爾夫,風靡歐美。
第三部分:風靡歐美,百年東歸——從1880年代開始的中國近代高爾夫運動
鴉片戰爭後,帶著濃厚西方色彩的高爾夫又出現在中國人面前。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站穩腳跟後,開始在各自的租借地內開設工廠、開放通商口岸、興建高爾夫球場等。據《羽毛球運動和娛樂雜誌》記載,1897年廈門鼓浪嶼曾舉辦過四人高爾夫比賽。據分析,這個球場有可能1880年代就存在,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10洞高爾夫球場。
1900年(光緒27年)天津在俄租借設有一個9個得勝點的球場,(又先後建成美記高爾夫、六國飯店草球場、天祥高爾夫等高爾夫球場。)之後南寧、上海、撫順等地也相繼修建了高爾夫球場。
中國高爾夫博物館
同期前後,台灣淡水、香港粉嶺等地高爾夫俱樂部均投入運營。
中國高爾夫博物館
1931年,日本人在遼寧撫順建了一處9洞高爾夫球場,打球的人多數是日本人,都帶著大沿帽,穿著長筒襪,那帽子沿有臉盆那么大,襪子過膝長。
上述球場由於種種原因早已不復存在。
1902年英軍在劉公島修建的高爾夫球場,是迄今為止完整保留初建地形地貌並得以整修的中國近代最早的高爾夫球場。
1914年建成的上海虹橋杓球俱樂部是中國第一家18洞高爾夫球場。
中國高爾夫博物館
末代皇帝溥儀非常喜歡打高爾夫,曾在北京、天津、長春等地的行宮建有小型高爾夫球場,圖為溥儀皇帝和妹妹們在高爾夫球場的合影。這是溥儀非常喜歡的一款球包,也是一戰時期最流行的高爾夫球包。除了溥儀皇帝,張學良、梅蘭芳是高爾夫的愛好者。
投影區 這裡是根據史料記載,製作的一組百年前英國人在劉公島高爾夫球場打球的場景。
球具展示區 這裡展示的是一組古代高爾夫木桿和鐵桿以及近代高爾夫鐵桿。這是3個老獎盃。
這個是1927年代的高爾夫獎盤。

結束語

時間遮不住歷史的光芒!高爾夫,作為傳承中華文明血脈古老而又現代的運動,隨著整個民族的記憶重拾,一定會再放異彩!
中國高爾夫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