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交聯合公報
一九七五年六月九日於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菲律賓共和國政府,為了促進中菲兩國人民之間的傳統友誼,決定自本公報簽字之日起互相承認並建立大使級的外交關係。
兩國政府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制度,只能由這個國家的人民自己選擇,不應受到外來干涉。它們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菲律賓共和國經濟、政治和社會制度的不同不應妨礙兩國和兩國人民按照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的原則和平共處並建立和發展和平友好關係。
兩國政府同意在上述原則基礎上,通過和平手段解決一切爭端,而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兩國政府一致認為,一切外國侵略和顛覆以及任何國家控制別國或干涉別國內政的一切企圖都應愛到譴責。它們反對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在世界上任何地區建立霸權和勢力範圍的圖謀。
兩國政府同意互相合作,以達到上述目的。
菲律賓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關於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場,並決定在本公報簽字之日起一個月內從台灣撤走一切官方代表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承認菲律賓共和國政府,並同意尊重菲律賓共和國的獨立和主權。
兩國政府承認並同意尊重對方的領土完整。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菲律賓共和國政府認為,凡已取得對方國籍的本國公民,都自動失去了原有國籍。
兩國政府同意採取積極措施發展它們之間的貿易和經濟關係。兩國政府商定將在各自需要和平等互利原則的基礎上商談並締結貿易協定。
兩國政府注意到文化交流對發展兩國人民間的互相了解和友誼的重要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菲律賓共和國政府商定,按實際可能儘快互相委派大使,並根據國際慣例在互惠的基礎上在各自首都為對方使館的建立和履行職務提供一切必要的協助。
菲律賓國家象徵
國名
菲律賓在很早以前,是以呂宋、麻逸、蘇祿、胡洛等地的名稱聞名的。1521年葡萄牙航海者麥哲倫奉西班牙殖民主義者之命踏上這個群島時,正好是天主教宗教節日,於是就為群島起了一個有宗教意義的名稱----聖拉哈魯群島。後來因為麥哲倫干涉島上內爭被當地人民殺戮,這個名稱也就被人們遺忘。1542年,西班牙航海家洛佩茲繼麥哲倫之後第二個來到這個群島。為了在亞洲炫耀西班牙帝國的“功績”,便按照西班牙皇太子菲律普的名字,把群島命名為菲律賓群島。1898年6月,菲律賓人民推翻西班牙殖民者的統治,宣布獨立,將國名改為菲律賓共和國。1946年7月,菲律賓擺脫美國的殖民統治,宣布獨立,國名仍稱為“菲律賓共和國”。
國徽
菲律賓共和國的國徽呈盾形,盾形的下面有一條飄帶,上面寫著“菲律賓共和國”。盾形國徽的圖案代表菲律賓的三個歷史時期,即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美國殖民統治時期和菲律賓共和國時期。國徽的上方和中部代表菲律賓共和國時期,底色都是白色,上方有三個金黃色的五角星,代表菲律賓群島的三大區域----呂宋、米沙鄢和棉蘭老。中部是有八道金黃色輻射線的太陽,表示陽光普照全國。國徽的左下方代表美國殖民統治時期,藍色的底面上繪有一隻向左看的金黃色的美國禿頭鷹,左爪握著橄欖枝,表示和平;右爪握著三支矛,表示隨時準備戰鬥,以保衛和平。國徽的右下方代表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紅色的底面上繪有一隻躍立的金黃色的獅子,這是採用當時西班牙王國國旗上的競獅圖形。
國旗
菲律賓共和國國旗是在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爭取自由和獨立的鬥爭中制定的。上半部為藍色,下半部為紅色,左邊為一個白色等邊三角形。三角形中央有一個黃色的太陽,周圍有八道長的光線和一些較短的光線;三角形的每個角落各有一顆黃色的五角星。藍色代表和平、真理和正義;紅色代表愛國心和勇敢;白色等邊三角形代表平等。三角形里的太陽代表自由,表示陽光普照全國。八道光線代表1986年最先拿起武器反抗西班牙統治的八個省,其餘的光線代表其他各省。三顆星象徵菲律賓群島的三大區域----呂宋、米沙鄢和棉蘭老。
國歌
菲律賓共和國的國歌是《菲律賓民族進行曲》。歌詞作者為何塞·帕爾馬。1898年美國侵略軍侵占馬尼拉後,菲律賓人民在抗戰派領袖阿·馬比尼和安·盧納將軍的領導下繼續英勇抗戰。當時,何塞·帕爾馬在盧納將軍創辦的《獨立報》報社當記者,親身經歷了中呂宋激烈的抗美戰爭。他於1899年利用原菲律賓著名鋼琴師和作曲家胡連·菲利佩於1898年6月譜成的《馬達洛菲律賓進行曲》的曲調,以西班牙文填詞,成為菲律賓國歌。他創作的菲律賓國歌歌詞,充滿了反抗侵略,嚮往自由和熱愛祖國的激情。
國服
菲律賓男子的國服叫“巴隆他加祿” 襯衣。這是一種絲質緊身襯衣,長可及臀,領口如同一般可以扎領帶的襯衫,長袖,袖口如同西服上裝。前領口直到下襟兩側,都有抽絲鏤空圖案,花紋各異,頗為大方。據說,在西班牙人統治時期,為了便於從遠處區別西班牙人和菲律賓人,殖民者下令所有菲律賓人必須把襯衣穿在外面,不許把襯衣下擺扎在褲內。後來,菲律賓人開始在襯衣上刺繡各種圖案,以此表示菲律賓人的自豪。50年代初,這種服裝被正式推為菲律賓男子的國服,成為外交場合,慶祝活動和宴會的正式禮服。
菲律賓女子的國服叫“特爾諾”。這是一種圓領短袖連衣裙。由於它兩袖挺直,兩邊高出肩稍許,宛如蝴蝶展翅,所以也叫“蝴蝶服”。這種服裝結合了許多西歐國家,特別是西班牙婦女服裝的特點,並經過三四百年的沿革,而成為菲律賓婦女的國服。
國花
菲律賓國花是被稱為“桑巴吉塔”的茉莉花。這是一種灌木類植物,一般高一米多,花色潔白、香味濃郁,有單瓣和雙瓣兩種。據說,古代菲律賓男子向她心愛的姑娘求婚時,一般都贈送茉莉花花環。如果姑娘將花環掛在脖子上,就意味著接受了他的愛。然後,他們在月光下用他加祿語誓約:“桑巴吉塔”(我答應永遠愛你)。因此,茉莉花在菲律賓又稱之為“誓愛花”。
“桑巴吉塔”是忠於祖國、忠於愛情的象徵。菲律賓青年常常將它作為獻給愛人的禮物,向對方表達“堅貞於愛情的心聲”。每到鮮花盛開的5月,姑娘們都佩帶上茉莉花環,唱起讚歌,互相祝願。在國際交往中,菲律賓人也常把茉莉花環獻給外國貴賓,以表示純真的友誼。
國樹
菲律賓的國樹是納拉樹,它是紫檀木的一種。這種樹高大挺拔,終年常綠,迎著太陽開放出金光燦爛的花朵。木質堅硬細緻,是製作高級家具和樂器的良好材料。納拉樹的樹皮在受傷時會滲出一種猩紅色的液體。菲律賓人說,這象徵自己民族血管里流動著的,而又隨時準備為捍衛獨立灑在祖國大地上的鮮血。這種樹可作為染料和製藥原料。菲律賓人民選擇納拉樹作為國樹,以象徵本民族堅強不屈,樂於獻身的高尚品質。
國果
香飄遐邇、名聞世界的水果----芒果,是菲律賓的國果,它形呈橢圓,甜中帶有微酸,味道有點兒象桃子。成熟後呈黃色,異香撲鼻。芒果是菲律賓人民最喜歡的熱帶水果。
菲律賓民俗風情
衣著
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菲律賓前,菲律賓人穿用棉紗、麻纖維製成的衣服。男人穿的上衣稱“康崗”,無領、短袖,下身用一條叫“巴哈”的布裹著腹部,上衣下擺略低於腰。衣服的顏色多為藍色或黑色,只有尊長著紅色的衣服。如今菲律賓人的服裝變化很大,西裝在中上層人士中廣泛流行,而老百姓的衣著則比較簡單。男子上身穿襯衣,喜用白色,下身穿西裝褲;女子喜歡穿無領連衣裙。大部分青年著西式皮鞋,老年人仍穿用木頭、麻或草做成的拖鞋。
菲律賓穆斯林男子著短外衣和寬大的長褲,圍一條“沙隆”(一種花圍裙)作為腰帶。到麥加朝聖過的信徒頭上圍一條白色頭巾或戴一頂白帽子。婦女穿緊身的短袖背心,釘上兩層金屬鈕扣,穿緊腳口的寬大褲子,或穿裙子。婦女象馬來人一樣結髮型,有時裹著顏色鮮艷的頭巾,他們戴手鐲、項鍊和耳環。
少數民族的穿戴各不相同。如伊富高人男子往往上身袒露,下身圍一條T形花布;女子穿著類似裙子,顏色鮮艷。丁岡人衣服極為簡單,男子普遍僅在腹部圍一塊布,有的也穿前襟分開的上衣;女子穿短上衣,用布纏繞腹部,矮黑人的服裝最為原始,男女均用布或樹葉圍於腰間。
飲食
菲律賓人的主食是大米、玉米。農民在煮飯前才舂米。米飯是放在瓦缸或竹筒里煮,用手抓飯進食。菲律賓人最喜歡吃的是椰子汁煮木薯、椰子汁煮飯,然後用香蕉葉包飯。玉米作為食物,先是曬乾,磨成粉,然後做成各種食品。城市中上層人士大多吃西餐。菲律賓穆斯林人的主食是大米,有時也吃玉米和薯粉,佐以蔬菜和水果等。按照伊斯蘭教教規,他們不吃豬肉,不喝烈性酒。他們和其他馬來人一樣喜歡吃魚,不喝牛奶。烹調很簡單,喜歡使用刺激性的調味品。進食時用手抓。咀嚼檳榔的習慣在菲律賓穆斯林人中非常流行。
婚姻
菲律賓各個民族的傳統婚姻習俗差異很大。一般菲律賓人多半是自由戀愛結婚。在廣大農村則流行男青年彈吉他用歌聲向他所傾心的姑娘求愛。在戀愛中,男子多贈女方以化妝品、水果、花束等,花的顏色則以白色和桃色為佳,茶色和紅色乃屬禁忌之色。結婚儀式均在教堂中舉行。菲律賓穆斯林的婚姻由父母決定。男方須通過媒人向女方家庭提出求婚,並交付聘金。婚禮儀式由伊斯蘭阿訇主持,並舉行盛大宴會款待客人。菲律賓實行早婚制,少女十二三歲便被視為已達結婚年齡。
土著人的婚俗多種多樣。居住在北呂宋高山地區的伊戈羅特人的婚姻主要有兩種方式,父母主婚或自由試婚。一般來說,較富裕的家庭,為了使自己家庭的財產、地位不致旁落,在兒女幼時即由雙方父母作主訂婚。到了十四五歲時,便正式成婚,如果婚後一方表示不滿意,只要女方尚未受孕,便隨時可以分開,男女另找對象。不能生育的,也隨時可以分開。由於這些民族認為結婚的最大目的就是生兒育女,因此,在青年男女正式結婚前,接連試婚好幾次的現象屢見不鮮。巴交人允許多偶婚,堂兄弟姐妹則禁止通婚,如具有後一種關係的人要結婚,必須作一些“預防”措施和儀式,如將一些貴重物品丟入海中等。矮黑人的男子求婚,必須以弓箭射女子在遠處安置的竹筒,如果沒有射中,說明男子沒有能力養活妻子,就難以達到求婚的目的。
中菲文化交流概況
菲律賓是東協國家中最早與我國簽訂文化協定的國家。該協定於1979年7月8日由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與菲律賓總統夫人伊梅爾達·馬科斯在北京簽署。自該協定簽署33年來,雙方已簽訂了12個涵蓋文學、文物、表演藝術、廣播電視、教育、體育、衛生等領域的年度文化交流執行計畫。總體看,在雙方共同努力下,兩國一直保持著友好密切的文化關係,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官方或民間文化交流活動,人員交流頻繁。雙方文化部門的主管官員(歷任中國文化部領導或菲方文委主席)均互訪過對方國家,並就加強兩國文化交流與合作達成許多共識。這種友好密切的文化關係對於增進兩國文化界的相互了解和友誼,維護中菲友好大局發揮了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些年來,由於中菲關係發展的現實需要,中方對發展雙邊文化關係給予高度重視,也得到了菲方的積極合作,成果顯著。全年互訪團組一般達到20餘起,其中大部分是中方主動採取行動,派出藝術團組參加我春節、國慶、中菲建交日紀念活動。我文化部每年都舉辦國際性或地區性的文化活動,邀請菲方參加。儘管經費緊張,菲方仍對我邀請持積極態度,想方設法通過社會捐助等形式募集國際旅費。這幾年菲方應邀參加的活動主要有研討會、培訓班、國際藝術節、亞洲藝術節、東協文化產業論壇等。
菲律賓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東西方文化在這裡相互交融,共生共存。近幾年來,駐菲律賓使館文化處以我傳統節日、國慶日、中菲建交日、
香港回歸十周年和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等為契機,面向主流社會,舉辦了一系列對外文化宣傳活動。如利用春節,連續10年舉辦“中菲傳統文化節”、連續8年在菲主流學校舉辦“中國走進課堂”知識競賽、舉辦“漢語橋”中文知識競賽活動、奧運圖片展、香港圖片展、中國青年畫家作品展、故宮文物精品展、中國傳統工藝品展、
澳門回歸紀念展、中菲建交35周年紀念展、世博紀念展和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展等。此外,充分利用包括志願者教師、國家公派教師和孔子學院在內的人才資源和文化處外宣品,積極參與多邊和雙邊文化活動。如組織志願者教師參與在菲外交部舉辦的“世界語言日”活動、菲律賓亞洲第一學院“中國文化日”活動、協助紅溪禮士大學孔子學院與菲國家圖書館建立合作關係等等。
以弘揚中華文化、擴大中國影響力為目的的漢語教學取得新進展。自2001年起,我開始向菲派遣漢語志願者教師,派出教師人數逐年增加。2011年,我共向菲派出漢語教師近500名,他們分別在菲全國各地的華校及部分主流學校任教。據國家漢辦統計,如今,菲是我派出漢語教師最多的國家之一,名列第二。漢語教學不僅遍及菲全國各地華校,而且已進入部分主流學校。2011年1月,在使館的推動下,菲教育部將漢語正式列為繼西班牙語、法語、日語、德語之後的菲律賓中學又一外語選修課程。2011年5月,菲教育部與紅溪禮士大學孔子學院簽訂了菲教育部“特殊語言項目之漢語教學項目”合作協定,選定紅溪禮士大學孔子學院為漢語教學項目合作夥伴,如今菲教育部已在三所重點高中試點漢語選修課教學及本土師資培訓項目。我在菲共有三所孔子學院,分別為:中山大學和雅典耀大學合辦的雅典耀大學孔子學院、西北大學和布拉卡國立大學合辦的布拉卡國立大學孔子學院、福建師範大學和紅溪禮士大學合辦的紅溪禮士大學孔子學院。根據我館工作規劃,在未來5年中,我將推動在菲另建1至2所孔子學院及若干孔子課堂。
歷任大使
第一任 柯華 1975年12月至1978年4月
第二任 陳辛仁 1978年12月至1981年2月
第三任 莫燕忠 1982年7月至1984年2月
第四任 陳崇祿 1984年9月至1988年5月
第五任 王英凡 1988年7月至1990年10月
第六任 黃桂芳 1991年10月至1995年4月
第七任 關登明 1995年4月至1999年2月
第九任 王春貴 2000年9月至2004年3月
第十任 吳紅波 2004年3月至2005年10月
第十一任 李進軍 2005年10月至2007年5月
第十二任 宋濤 2007年9月至2008年10月
第十三任 劉建超 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
第十四任 馬克卿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現任大使簡歷
趙鑒華,男,1965年12月生,經濟學碩士、國際政策與實踐碩士。
1991 - 1994 駐黎巴嫩共和國大使館隨員
1994 - 1999 外交部新聞司隨員、亞洲司隨員、三秘、副處長
1999 - 2001 駐泰王國大使館二秘、一秘
2001 - 2003 駐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大使館參贊
2003 - 2006 外交部亞洲司參贊、副司長
2006 - 2007 安徽合肥市副市長
2007 - 2008 外交部亞洲司副司長
2008 - 2010 外交部政策規劃司參贊、副司長
2010 - 2013 駐賴比瑞亞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
2014 - 駐菲律賓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
有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