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民族觀研究

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民族觀研究

《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民族觀研究》是胡俊飛創作的文學研究著作,首次出版於2017年12月。

該書梳理、總結了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民族觀的形成、演變過程及其具體內涵,提出在全球化新歷史條件下應拓展和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開放的民族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民族觀研究
  • 作者:胡俊飛
  • 首版時間: 2017年12月
  • 字數: 351千字
  • 類別:文學研究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共四章。第一章論述經典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與俄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民族觀,及在它們的影響下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民族觀的形成。第二章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的參照下,梳理、總結和反思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民族觀的演變及具體內涵。第三章揭示全球化的實質和文化邏輯,論析全球化下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堅持民族立場的可能性與積極意義,批判地吸納後殖民理論與國外當代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民族觀念。第四章從個體觀、傳統及其弘揚觀和主體性觀三方面,建構全球化下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開放的民族觀。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經典馬克思主義批評的民族觀與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民族觀的形成
第三章 語境與借鏡: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民族觀的拓展
第一節 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民族觀
第一節 全球化、民族國家與文學的民族性
第二節 俄蘇對馬克思與恩格斯民族觀的發展
第二節 後殖民理論的民族觀批判
第三節 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民族觀的形成
第三節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批評的民族觀批判
第二章 百年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民族觀探求
第四章 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民族觀的當代建構
第一節 民族: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一貫立場、標準與訴求
第一節 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民族—個體觀
第二節 民族是“階級的暫時表現形式”
第二節 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民族—傳統觀
第三節 民族是“個別與普遍之統一的相關物”
第三節 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民族主體性觀
第四節 民族是現代性的悖反
結語

創作背景

拓展和建構適應全球化歷史條件下的民族觀,是“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建設的應有之義。“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的民族觀並不是一套凝固的思想價值體系。“民族”對於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而言,從來都是一個歷史的而不是純然理論思辨的對象和問題。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總是將民族問題置於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確立自己的民族立場和觀念,唯有如此,才能保證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民族觀永葆生機活力。在當代,資本主義全球化及由其滋生的現象對世界文化、階級、現代化、個人、傳統與民族國家等造成前所未有的衝擊與挑戰,以及民族主義在各種理論話語中陷入的普遍污名化,在實踐中時常顯露出的偏狹化、非理性化、民粹化的動向等,都使文藝民族性這個陳舊的課題因歷史情境的巨大變動而需要重新接受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審查,同時也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總結、反思和拓展自己過去在民族問題上的探求,進一步拓展和建構適應全球化新歷史形勢下開放的民族觀提供了難得的契機。基於上述背景和認知,《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民族觀研究》梳理、總結了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民族觀的形成、演變過程及其具體內涵。

作品思想

該書認為,歷史的觀點與唯物辯證法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考察民族問題的兩條紅線。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堅持唯物史觀,沒有將民族主義理解為一種脫離社會歷史條件的孤立內在的理論思辨對象,而是根據不同時空和歷史條件,具體地決定了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對於民族主義的立場、態度和賦予它相應的內涵。“同一名詞因它出現的歷史時代不同,它就有不同的內容”,不能“專從抽象的凝固了的意義上去推敲名詞,而忘記了它的具體的時代內容”,對於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而言,“民族”正是這樣的現象與範疇。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從來都是根據變化了的歷史條件調整自己對民族問題的關注重心,反思和建構自己的民族立場和觀點,從不將民族問題作為一個抽象理論思辨的對象或試圖一勞永逸地徹底解決。對民族問題,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拒絕抽象、一般和形式地把握,“那是形上學的,不從發展的具體的本質上去看的錯誤”。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敏銳地認識到,“對民族性的伸張,其具體內容是歷史地變化著的,每個階段都有著具體的所指,由歷史要求提供和追求一個中心的目標”。歷史唯物主義不是一種簡單的方法,它還將人類走向自由王國作為自己的終極價值追求。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民族觀以這樣的唯物史觀為批判民族問題的武器,決定了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需要把堅持“開放的民族主義”的立場和標準與馬克思主義實現人類的全面發展和自由解放事業結合起來。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不僅要求“開放的民族主義”關切現實,而且要將它置於人類未來前途的坐標下予以估價和考量,否則就只會是一種形式、機械、實用主義的歷史主義,而不是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不僅如此,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還靈活運用唯物辯證法,根據民族解放、社會革命、國家建設等特定歷史條件的需要,提出並論證了民族與階級、民族與世界、民族與現代、民族與個人、反傳統與返傳統、自我與他者等矛盾統一關係的命題,成功解決了當時文藝民族性問題面對的主要矛盾。
該書指出,經典、俄蘇和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都曾有力地揭示了資本主義與民族國家之間是一種亦敵亦友的悖論性關係,彼此依存而又相互齟齬。它們的這種特殊關係決定了在資本主義方興未艾之際,歷史還遠未到與民族國家告別的時刻。面對自由人文主義者對於民族國家和民族主義深惡痛絕的攻擊和詆毀,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更應堅持“開放的民族主義”立場和標準,過早放棄“開放的民族主義”的文化立場,一廂情願地在理論話語中終結民族國家,只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文化邏輯的全球擴張、蔓延和滲透有利,這是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堅守的資本批判的核心旨向相悖的。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還沒有到告別民族本質論和主體性的時候,西方學者對本質和主體的反思是建立在它們鞏固並顯露出危害的基礎上的。中國現代文化尚處於建設之中,並且處於西方中心文化受排擠、遭忽視的邊緣他者位置,堅持民族文化的主體性是中國文化現實和目標的具體要求,中國文學批評斷然放棄文化本質論和主體性思想,是一種罔顧中國文化現實情境、缺乏對後結構主義批判審視的迎合。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民族觀研究》
2017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1969-0

作者簡介

胡俊飛(1982—),湖北漢川人,長江師範學院文學院副教授,華中師範大學文藝學博士,四川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在站博士後,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研究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