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8)》是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林海、尹世久等,該書為全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改革與食品行業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科學依據與重要參考。
2018年12月,江南大學、中國食品安全報社、曲阜師範大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等在北京聯合發布《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8》及相關係列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8
- 發布時間:2018年12月
- 發布地點:北京
- 發布單位:江南大學、中國食品安全報社等
主要內容,報告分析,
主要內容
《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8)》指出,2017年以來,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要求,全國主要食用農產品與食品市場供應繼續保持總體穩定的基本態勢,質量安全水平繼續呈現逐步向好的基本格局,有效保障了人民民眾的飲食安全。
報告同時指出,現階段中國食用安全風險隱患仍然較為突出,食品安全風險治理具有持久性、複雜性、隱蔽性的特點,治理的難度仍然十分艱巨。
報告分析
2017年,中國主要食用農產品、食品的生產與市場供應基本滿足國內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在主要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2014至2017年間全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總體抽檢合格率穩中有升,均保持在高於96%的高位水平上。2017年,全國食用農產品質量總體抽檢合格率為97.8%,比2016年上升0.3%。全國食用農產品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自2012年首次公布該項統計以來已連續六年在96%以上的高位波動,雖然不同品種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有所差異,但總體水平繼續呈現並保持“波動上升”的基本態勢。
研究團隊採用大數據挖掘工具而進行的專項研究,重點研究了2017年國內主流網路輿情所報導的已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
研究表明, 2017年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主要集中於食品生產與加工環節,發生量占總量的45.16%,其次分別是消費環節、流通環節和種養殖環節,事件發生量分別占總量的32.06%、14.05%、8.42%。2017年,食品安全事件發生量最多的食品種類依次分別為食用農產品、澱粉及澱粉製品、飲料、調味品、肉製品、食糖、糧食加工品、食用油、油脂及其製品。在2017年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由於造假或欺詐、質量指標不符合標準、超範圍和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生產加工工藝問題、添加使用非食用物質等人為特徵因素導致的食品安全事件占發生事件總數的51.21%。相對而言,自然特徵的食品安全風險因素導致的食品安全事件相對較少,占發生事件總數的4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