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骨

中國風骨

《中國風骨》,付少雄設計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風骨
  • 作者:付少雄 
  • 分類:工藝美術 
作品簡介,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簡介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付少雄於2018年獲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立項資助,其工藝美術作品《中國風骨》於2019年獲得成果運用。在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下,他建立了傳統錫器的資料庫,並由此創作出兼具陳設裝飾性和實用功能性的錫器,詮釋了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中華民族精神和內斂含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中國風骨》系列作品是在中國傳統文人錫器和代表文人精神風骨的太湖石的基礎上重構而成的金屬藝術器皿,兼具陳設裝飾性和實用功能性。該系列作品的主題思想源於中國文人的風骨精神,其構思源於中國傳統的太湖石和文人錫器造型的啟發。

作品評價

《中國風骨》系列作品通過身體力行的實踐,探索了錫器這種經典器物在當代社會的價值和定位。通過對傳統錫器器型的充分研究,創新性地運用結構、重構等當代藝術的表現手法,使作為實用器的錫器在當代的轉化中呈現出全新的面貌,具有很強的創新性。作品工藝精湛,結構精巧,觀賞性強,時代氣息強烈。——王曉昕(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黨支部書記)
付少雄的金工作品《中國風骨》就比較充分地展示了材料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太湖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長時間侵蝕後慢慢形成的,作者通過深入研究這些太湖石的形態,選取了數十個實物,最終採用銅這一金屬材料來體現太湖石“皺、漏、瘦、透”之美的特點。銅雖堅硬但可塑,其金黃色澤盡顯高貴典雅,鍍金處理更強化了其輝煌純淨的視覺體驗。這種大氣而質樸的金屬材料將太湖石的形象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也將中國文人的精神風骨具象化,形成了精神風骨與人文情懷的高度統一。以中國傳統文人所使用的幾款錫壺為原型的《中國風骨》系列作品“石梅”款錫壺、三鑲玉琴形錫壺、六角井式砂胎三鑲壺、清道光年間楊彭年所造竹隱造錫“素濤香溢”三鑲玉錫包壺以及邵二泉、范述曾合作的書簡式三鑲錫壺,均發揮了同為金屬材料的質感特性,進一步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李江
太湖石與文人錫器所反映的精神內涵源自不同角度又相互印證,共同詮釋了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華夏民族精神,內斂含蓄卻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厚重樸實的金屬材質感將太湖石天然去雕飾的形象特點概括出來,將中國文人的精神風骨具象化,實現了剛正氣概的風骨精神與人文情懷的文人審美在同一載體上的高度統一。強烈的金屬質感與剛勁有力的造型相互映襯,使得整套作品挺拔有力,錚錚銅骨,充分顯示了中國當代人的骨氣和底氣。——魯迅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蘇欣
付少雄的系列作品《中國風骨》是一組金屬藝術器皿,將中國傳統文人錫器與代表文人精神風骨的太湖石予以重構。在技術上充分借鑑錫器的造型特點和成型工藝,特別是錫材料的優良物理特性,使得其突破其他傳統金屬的工藝限制,可以快速和充分表現如太湖石這類結構複雜的造型,在內容上通過厚重樸實的金屬材質感將太湖石天然去雕飾的形象特點概括出來,將中國文人的精神風骨具象化,實現了剛正氣概的風骨精神與人文情懷的文人審美在同一載體上的高度統一。該系列作品為實現複雜器型的充分表現和快速成型,進行了新工藝技術的探索,為傳統錫器藝術介入當代金屬藝術創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將相互印證的太湖石與文人錫器反映的精神內涵進行視覺呈現,詮釋了一脈相承的中華民族精神。——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尚青玉晶

作者簡介

付少雄,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學博士,師從著名藝術家韓美林教授。現任北京服裝學院助理教授、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評審專家、中國工藝美術協會金屬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員。
作品曾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首屆全國工藝美術大展等展覽,曾獲第八屆中國現代手工藝學院展優秀獎。作品由國家藝術基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等機構收藏。
主持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人才資助項目1項,參與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1項,主持中國槳板公開賽獎盃設計、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獎盃設計、京張高鐵北京北站清河站大型金屬裝飾壁畫設計,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廣場及彩車設計、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中央代表團禮品設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中央代表團禮品方案等重大設計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