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院簡介如下,

歷史概況

我校自1980年復院即已開始從事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198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招生工作主要由教務處招生辦公室負責,研究生培養工作由音樂研究所與創研部承擔。1996年成立研究部,將科研處、音樂研究所、研究生處的職能統一到該部,主任為沈洽、副主任為謝嘉幸。2000年開始,由吳文光任研究部主任,研究部職能進一步擴大,把編輯部、國樂館納入到研究部,使研究部成為具有多種工作職能的部門。

基本介紹

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院簡介如下,
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院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院
一、歷史概況
我校自1980年復院即已開始從事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198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招生工作主要由教務處招生辦公室負責,研究生培養工作由音樂研究所與創研部承擔。1996年成立研究部,將科研處、音樂研究所、研究生處的職能統一到該部,主任為沈洽、副主任為謝嘉幸。2000年開始,由吳文光任研究部主任,研究部職能進一步擴大,把編輯部、國樂館納入到研究部,使研究部成為具有多種工作職能的部門。
2005年1月,研究部分為研究生處、音樂研究所、科研處、國樂館等部門,研究生處由姜泓任副處長。研究生處成立伊始,將原來由教務處招生辦公室負責的研究生招生工作納入到研究生處管理,其職能涵蓋了研究生的招生、培養、學籍、學位及日常管理等各項工作。2008年校中層幹部換屆,趙為民任研究生處處長,姜泓連任副處長。2011年校中層再次換屆,趙為民連任處長,張天彤任副處長。2012年為了突出音樂專業研究生教育的特點,我校將學術型與專業學位型按專業方向進行分類,將音樂學、音樂教育、作曲技術理論等方向歸入學術型,將表演、作曲與視唱練耳等方向歸入專業學位型,進一步完善了我校研究生的辦學體系。同年,原來由教務處負責的接受高等院校高級訪問學者訪學、國內青年骨幹教師課程進修的任務由研究生處承擔,研究生處的工作職能進一步擴大。
目前我校擁有博士生導師42人,招收包括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表演藝術研究等專業14個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碩士生導師142人,招收包括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音樂表演藝術等專業46個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各類在讀研究生規模近530人。
二、關於辦學結構和招生規模
2005年之前,我校研究生的結構只有學術型碩士生這一個層次,在辦學結構方面極為單一;在辦學規模方面,據統計2004—2005學年在校研究生的總人數為128人,研究生規模與本科生人數的比例明顯偏低。以上兩個方面的情況與作為國家一流專業音樂院校的地位是極不相稱的。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在全國多所綜合性大學已經獲得音樂學博士學位授權點的情況下,我校仍未獲得博士學位授權點,已經成為學校學科建設的一個瓶頸。
研究生處成立伊始,正值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出關於新增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審核工作的通知,因此,研究生處成立之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博士學位授權點的申報工作。此項工作得到校領導的高度重視,由校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成立了申博領導小組,傾全校之力組織博士學位授權點的申報工作。最終於2006年1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核,我校獲得音樂學博士學位授權點,2007年正式招收首屆博士研究生。這是我校學科建設的一個重大突破,也是我校研究生辦學層次的歷史性提升。
伴隨我國研究生教育類型的不斷拓展,經過多方積極努力,我校研究生教育的結構也不斷得到完善。2006年,我校成為全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的第一批試點院校,同年開始招收第一批在職攻讀藝術碩士專業學位(MFA)研究生。2008年我校獲得招收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資格並開始招生。2009年開始我校承擔了教育部少數民族教育司下達的招收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計畫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工作。2010年,我校開始招收港澳台博士生和國外博士留學生。至此,我校研究生教育已經形成了多層次、多類型的格局。
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研究生培養也必須不斷拓展新的專業方向,以適應社會對人才新的需求。近年來,我院研究生招生增設了音樂美學、音樂文獻翻譯、音樂文獻數位化、樂隊指揮、音樂聲學、音樂音響導演、電子音樂等專業方向,也是我院研究生辦學結構不斷完善的具體體現。
研究生的培養規模在全校學生中所占比重是一所學校辦學層次的重要標誌。在學校“十一五”發展規劃中就提出學校的類型定位為“教學研究型大學”,與此相對應的是研究生規模與本科生人數必須相對均衡。為實現這一目標,近年來研究生處在校領導的直接參與下,通過各種途徑積極爭取擴大研究生規模,其中博士生招生人數從2007年的5名擴大到2013年的19名,增加了近三倍。在讀研究生的總人數從2004—2005學年度的128人增加到2012—2013學年的530人,總人數增加了三倍多。如果按照2014年的招生名額計算,下一個三年周期的在讀研究生人數將超過700人。應該說,研究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為我校學科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三、關於課程體系建設
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院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院
我校從1980年復院到2008年近30年的研究生教育歷史上,曾經在研究生課程建設方面取得突出成績,比如在1996年至1998年期間,曾邀請音樂界各領域的知名專家做系列專題講座,對我校研究生培養發揮了重要重用,在全國產生了很好的反響。但是,在2008年之前的一段時間內,我校研究生課程建設則出現了較為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研究生集體課開出門數嚴重不足,不能滿足研究生選課需求。面對我校課程建設的實際情況,從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研究生處把課程建設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
(一)制定課程總體框架
研究生處針對當時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廣泛調研,對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等院校進行考察,認真分析各專業院校課程建設的特點並以此作為借鑑。經過近一個學期的調研之後,研究生處組織院內專家開展研究生課程建設的研討,針對我院實際情況反覆進行論證,多次舉辦研究生課程建設研討會議,制定出我校研究生課程設定的總體框架。這一框架採用學分制,其中規定出必修課、選修課、科研實踐等三大類的最低完成學分。在必修課中又細分為公共課、專業主課、專業基礎課三類,其中公共課中特別設定“中國傳統文化專題研究”作為所有全日制研究生的必修課程;專業基礎課中規定所有專業方向必須開設5門專業基礎課程;在選修課中規定所有全日制研究生都必須到北京大學等綜合類大學選修一門非音樂類課程。在課程總體框架確定之後,又進一步根據教學需要將當時我校的各專業整合為22個專業方向,要求每一個專業方向必須落實5門專業基礎課程的開設,並多次召開校研究生培養指導委員會對各專業方向提供的5門專業基礎課程進行審核。同時積極組織落實各專業方向選修課程的開設。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努力,在2009年秋季學期和2010年春季學期分別開出40多門各類課程,基本滿足了我校研究生的選課需求。此後又不斷對研究生課程進行補充與最佳化,全年課程數量基本穩定在110門左右,課程質量與水平不斷得到提升,課程的特色不斷得到加強,我校研究生的課程體系基本形成。
(二)課程體系特點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每一專業方向的5門必修專業基礎課程均可作為其他方向的選修課程,不僅擴大了各專業方向必修課程的教學客群面,也使不同方向學生間得到更多的交流。
2.在課程體系中突出我校以中國民族音樂為辦學目標的特色,如在公共必修課中開設“中國傳統文化專題研究”,在音樂學專業各方向專業基礎課中必修“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在選修課中開出大量中國傳統音樂類課程。
3.重視研究生知識結構的豐富和拓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採取了“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充分利用非音樂類的學術資源。一方面要求學生到綜合性大學選修非音樂類課程,使學生拓展與本專業相關的交叉學科的知識,同時使學生感受綜合性大學的學術氛圍及學術理念;另一方面邀請相關專家來學校開設非音樂類課程,如“語音學”等。
4.重視針對表演類專業方向理論課程的開設,如針對聲樂專業開出的專業必修課有“聲樂文獻導讀——民族聲樂”、“聲樂文獻導讀——西方聲樂”、“聲樂表演理論與實踐”、“音樂表演美學”等。
5.重視多位專家共同開設同一門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量和多樣的治學經驗與治學方法,如“音樂史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中國古代音樂史文獻導讀”、“中國傳統音樂形態研究”、“中國傳統音樂專題研究”等專業基礎必修課均有4—8位導師共同講授。
我校獨具特色的研究生課程體系的構建,對於研究生培養質量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關於搭建藝術實踐與學術創新平台
專業音樂院校研究生教育,既要重視學術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還必須強化藝術實踐能力的培養。藉助北京市教委專項經費資助的契機,我處於2010年申請並獲得批准“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藝術實踐能力培養”與“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學術創新能力培養”兩個專項,2011年開始實施,此後連年獲得北京市教委的經費支持。在此基礎上我們投入巨大的精力與財力,著力打造研究生藝術實踐與學術創新兩個平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研究生赴國內外高等院校進行藝術實踐、學術交流以及深入民間進行採風活動;邀請了許多知名專家來學校舉辦學術講座,對我校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研究生藝術實踐平台建設
作為專業音樂院校的研究生,舞台實踐是其專業技術水平得到提升的重要途徑。為了給表演與作曲專業研究生提供舞台實踐的機會,自2011年以來,我處有計畫地策劃、組織、實施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研究生藝術實踐活動。
1.在校內舉辦音樂會
校內音樂會分為幾種類型:(1)研究生新生匯報音樂會;(2)研究生聲樂、器樂專場音樂會;(3)研究生作品音樂會;(4)主題音樂會;(5)訪問學者專場音樂會。
其中,“研究生新生匯報音樂會”是為每年新入學的研究生而舉辦的,目的在於讓每位新入學的研究生彼此之間增進了解,同時,為三年後專業水平的提高提供參照,我處組織了2012級和2013級研究生新生入學匯報音樂會總計8場。“研究生聲樂、器樂專場音樂會”為我處組織舉辦的常規音樂會,以研究生自主報名參加為主要方式,同時也是配合我院一年一度的藝術實踐周而舉辦。我處舉辦此類音樂會,儘可能為不同專業研究生提供合作機會,增進各專業之間的協作,如為聲樂專場的參演者安排、指定鋼琴系聲樂藝術指導專業的研究生伴奏。2011年9月以來舉辦此類音樂會十餘場。“研究生作品音樂會”是專門為作曲系研究生舉辦的,旨在鼓勵研究生多出作品,出好作品。此類音樂會由研究生處統一為曲作者聯絡、安排演奏者和演唱者,這樣既可以為作曲系研究生提供視聽作品的舞台,又可以通過唱、奏作品,使聲歌系、國樂系、鋼琴系、管弦系等不同專業的研究生之間加強專業上的合作,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目前為止,已經成功舉辦了兩場研究生作品音樂會。“研究生主題音樂會”為我處與其它部門聯合舉辦的有主題的音樂會,如2013年6月和2014年6月我處與學生處聯合舉辦的兩場“致母校——畢業生音樂會”,以及與音教系、北京十方泰和中醫醫學研究院共同主辦的“中國音樂治療探索治療暨十方泰和醫患同樂音樂會”。自2012年9月開始,我處將來我院進行訪學的高級訪問學者教學管理工作納入常規工作,我處自2012年9月以來舉辦“訪問學者專場音樂會”3場。
2.到北京市綜合大學舉辦音樂會
為服務首都高校,我處面向北京地區綜合大學舉辦了“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專場音樂會”,先後到清華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郵電學院舉辦了“花蕾綻放——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民族器樂專場音樂會音樂會” 、“藝之韻 工大情——中國音樂學院‘弦樂歡歌’民族音樂專場音樂會”、“民歌知多少”等專場音樂會。
3.到外地兄弟院校舉辦音樂會
我處還採取“走出去”的形式,每學期有計畫地到外地兄弟院校進行交流並舉辦(或聯合舉辦)研究生專場音樂會。2011年9月以來,先後前往杭州師範學院音樂學院、浙江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內蒙古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包頭師範學院音樂學院、河套學院音樂系、齊齊哈爾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洛陽師範學院音樂學院、哈爾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等十餘所地方院校舉辦了“國音風華下江南”、“踏長歌 品國樂 賞絲竹”、“嫩水韻 達鄉情”、“風華國音 情系中原”等研究生專場音樂會。
4.到國外大學舉辦音樂會
2012年開始,我處還帶領研究生走出國門,代表學院、代表國家到國外舉辦音樂會。先後組織研究生前往日本、越南參加了國事演出。尤其是2013年,我處先後組織研究生兩次赴美舉辦中國民族音樂專場演出,分別在華盛頓大學、密西根大學、芝加哥大學等高校孔子學院舉辦了音樂會,為傳播中國民族音樂,為中國音樂走向世界作出不懈的努力。
(二) 研究生學術創新平台建設
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院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院
對學術型研究生學術交流與學術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我處的特色工作之一。為此,我們策劃了一系列學術交流與創新活動。
1.博士生講壇
此項活動為在讀博士研究生實踐學分中規定的一項必須完成的內容。通過這個講壇,為每位博士研究生提供一次學術講座的機會,可以就博士階段思考的學術問題,或圍繞博士學位論文進行講座。從2007級我院招收第一批博士研究生開始,至今已經舉辦了60期。
2.碩、博論壇
我處還根據每學期的具體工作安排,有計畫地舉辦碩、博論壇,論壇分別在校內和校外進行。校內舉辦通常與藝術實踐周活動相結合,由在校碩士、博士生自主報名,我處負責組織實施。校外論壇通常是在與外地兄弟院校交流時聯合舉辦,如在與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哈爾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交流時聯合舉辦了碩、博士論壇。2011年9月至今,在校內外舉辦碩、博士論壇總計6場。
3.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答辯交流會
為了使博士研究生在學位論文開題、撰寫、答辯各環節能夠順利進行,保證論文質量,我處從2012年開始,專門為博士研究生設定了“中國音樂學院博士學位論文開題答辯交流會”,該交流會在每年的5月份舉辦。交流會的主要內容包括:博二研究生匯報開題內容及心得、博三研究生介紹論文撰寫經驗、已畢業博士研究生介紹論文寫作和答辯經驗、自由研討議程等。該項活動受到了廣大博士研究生們的熱烈歡迎,他們從中受益匪淺,為保證學位論文質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我們的田野——博士研究生集體田野考察
從2011年開始,我處為在讀一年級博士研究生設計了“我們的田野”集體田野考察學術活動。由我處和博一研究生共同商議,到民間音樂資源豐富的地區進行集體田野考察,不同專業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針對同一音樂文化事象進行考察後舉辦考察匯報會。匯報的內容可根據自己的專業方向而定,包括:考察報告、學術論文交流、音樂創作展演等形式。項目的設定目的在於開闊博士研究生的學術視野、積累田野工作經驗,在實踐中提升科研能力,至今已連續3年成功舉辦。
5.聘請校外專家舉辦講座
由我處策劃,定期邀請校外(包括國外)著名專家學者來我院舉辦學術講座,在活躍校園學術氣氛的同時,還開闊了研究生們的學術視野。2007年以來,先後有國內學者王小盾、羅藝峰、關峽、管建華、李方元、格桑曲傑等著名教授來我院講學。此外,還邀請了來自挪威卑爾根學院格里格學院的大衛·赫伯特教授舉辦音樂教育學專題講座;與國際交流部共同邀請了美國密西根大學Monts教授和林翠青教授進行了題為《面向中國和世界的中國音樂史:崑曲音樂史的實踐個案》、《利比亞的音樂、伊斯蘭教和制度改革》的講座;邀請台灣禪者、音樂家、文化評論人林谷芳先生來舉辦題為《自有丘壑——談中國音樂家應著眼的人文涵飬》的講座等等。
6.舉辦訪問學者論壇
自2012級國內訪問學者教學管理工作納入我處常規管理項目,為提升管理質量,增進學術交流,我處在訪問學者中也組織了學術論壇。由2012級訪問學者舉辦個人講座的方式,變為2013級訪問學者集體論壇的形式,收效顯著。訪問學者們不但貢獻了他們的學術智慧,還把好的學風帶到了我院,成為我院一道亮麗的學術風景線。
近些年來,我處緊緊圍繞我院研究生教育“十二五”規劃綱要要點,以“強化制度建設、嚴格規範管理,進一步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為工作重心,本著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精神,在不斷拓寬我院研究生人才培養思路的同時,積極探索研究生人才培養新模式,開闢新途徑,真正做到了教育部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所提到的“三個注重”,即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從2011年9月至今,已先後有包括聲樂、國樂、鋼琴、管弦等表演方向研究生千餘人次在藝術實踐平台上施展了他們的藝術才華,有來自音樂學系、音樂科技系、音教系、作曲系的研究生百餘人次在學術論壇上進行了學術演講。上述兩個專項,不僅為研究生們提供了非常好的舞台表演、學術交流機會,還使研究生們積累了舞台表演經驗,提升了科研思考能力。在藝術實踐和學術交流過程中,研究生們得以有機會近距離地與民間藝術家們接觸,觀摩他們的表演,現場向他們請教演唱、演奏技法,真正走出了象牙塔。這種“接地氣”、向“草根文化”學習的方式,無疑將會使研究生們的表演神韻相間,使他們的理論研究更具說服力。藝術實踐、學術交流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有益補充,這也是目前我國許多高等音樂藝術院校亟待補充完善的一個環節。在藝術實踐和學術交流過程中,激發了研究生們不斷地進行更深層面的思考:“學習是為了什麼?”、“音樂表演人才應該怎樣更好地為大眾、為社會服務?”、“理論研究應如何帶動、引領當代社會文化生活”、“高層次藝術人才應該怎樣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過程中去發揮積極作用?”……這種“學—演—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值得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將其常態化繼續堅持下去。
作為一所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整體水平是學校學科建設的重要標誌。我校研究生辦學規模的跨越式擴張與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為學校學科建設作出重要貢獻。2013年我校參加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中心組織的學科評估,取得了優異成績,與我校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密不可分。近年來學校確定的辦學類型定位為“教學研究型大學”,圍繞這一目標任務,研究生處將進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體制改革,繼續秉承“仁愛誠信、博學精藝”的校訓,在研究生招生、教學、學位等各方面工作中不斷取得新的成績,為學校實現教學研究型的辦學定位、為我校研究生培養質量不斷得到提升作出更大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