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革命和共產國際的任務

中國革命和共產國際的任務

《中國革命和共產國際的任務》是蘇聯革命家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創作的政治著作,首次發表於1927年5月。

在該文中,史達林尖銳地批判了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有關中國革命的錯誤觀點,指出共產國際關於中國革命的路線與托洛茨基和季諾維也夫的路線是完全不同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革命和共產國際的任務
  • 外文名:Революция в Китае и задачи Коминтерна
  • 作者: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
  • 發表時間:1927年5月
  • 類別:政治著作
  • 字數:約12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在該文中,史達林尖銳地批判了托洛茨基秘季諾維也夫有關中國革命的錯誤觀點,指出共產國際關於中國革命的路線與托洛茨基和季諾維也夫的路線是完全不同的。史達林闡述了共產國際在中國革命問題上的路線,闡釋了中國革命的性質、武漢政府以及中國工農代表蘇維埃等相關問題。
一、幾個小問題
二、農民土地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基礎
三、屠殺共產黨人的南京右派國民黨及與共產黨人保持聯盟的武漢左派國民黨
四、論中國工農代表蘇維埃
五、兩條路線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八次全會是在極端複雜和日趨嚴重的政治形勢下召開的。當時中國革命走向危機,蘇聯外交遇到了困難。聯共(布)黨內以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為首的反對派藉機攻擊以史達林為首的聯共(布)中央,特別是在中國革命問題上,攻擊共產國際和聯共(布)中央所實行的路線、政策。反對派在1927年4月至5月間曾先後提出了三個有關中國革命問題的提綱,交給了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為了挽救中國革命,回答托洛茨基等的責難,史達林在全會第十次會議上發表了《中國革命和共產國際的任務》的演說。
文章以對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反對派聯盟不斷進行派別言論行為的譴責開頭,指出反對派粗暴地破壞了1926年10月16日的聲明,歪曲了聯共(布)中央和共產國際關於中國問題的立場,認為聯共(布)中央和共產國際堅持支持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政策。史達林指出,當中國革命還是全民聯合戰線革命的時候,聯共(布)中央和共產國際堅持的不是支持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政策,而是利用民族資產階級的政策:當中國革命已成為土地革命而民族資產階級離開革命的時候,聯共(布)中央和共產國際堅持和資產階級進行武裝鬥爭的策略。
關於中國革命的意義和性質。托洛茨基反對派認為中國封建殘餘及其全部軍閥官僚上層建築不是目前中國革命的基本發條,是次要的、並不大的、只配放在引號裡面的力量。中國革命具有民族資產階級性質,其基本原因是中國關稅受帝國主義國家控制。中國革命主要是所謂反關稅的革命。對於這種觀點,史達林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批判:第一,封建殘餘及其全部軍閥官僚上層建築是中國國內壓迫的主要形式,封建殘餘是現時在中國引發土地革命的主要原因,中國農村中的封建殘餘和全部軍閥官僚上層建築是現在土地革命藉以發生和發展的基礎;第二,帝國主義及其在中國的全部財政和軍事的力量,是支持、培植封建殘餘及其全部軍閥官僚上層建築的力量;第三,土地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基礎和內容;第四,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反封建殘餘的鬥爭和反帝國主義的鬥爭的結合;第五,托洛茨基反對派忽視農民、忽視農民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作用,這一特點造成反對派在中國問題上的基本錯誤,從這個基本錯誤中產生了反對派的其他一切錯誤,產生了反對派在中國問題提綱中的一切糊塗觀念。
關於武漢政府。首先,史達林指出現在的武漢政府不是無產階級和農民的革命民主專政機關,隨著革命進一步發展取得勝利時,有機會發展成為這樣的機關。其次,史達林批判托洛茨基認為武漢政府是空架子,不是革命運動中心的錯誤說法。指出武漢政府是中國革命的中心,為了保證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國民黨黨內、黨外的領導作用,必須支持武漢國民黨,共產黨人必須參加武漢國民黨及其革命政府。最後,史達林批判季諾維也夫認為武漢國民黨是1920年時期基馬爾派政府的錯誤說法,指出基馬爾派的政府是反對工人和農民的政府,是沒有而且不能有共產黨人位置的政府。
關於中國工農代表蘇維埃。托洛茨基反對派建議在中國立即成立工農兵代表蘇維埃,作為組織革命運動的中心。史達林明確表示反對。第一,基於目前中國的形勢和作為革命運動中心的武漢國民黨的存在,以及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後兩個提綱的指示,中國目前立即成立工農代表蘇維埃是不適當的;第二,工農代表蘇維埃只有作為起義機關,作為新的政府機關,才能變成革命的中心,才不會變成空架子和現存政權的附屬品;第三。托洛茨基混淆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無產階級革命,忘記了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僅處於發展的第一階段,沒有看到目前的左派國民黨尚有反對中國封建殘餘和帝國主義的作用。史達林指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不可能和平過渡到無產階級革命。國民黨也不是適合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組織形式。史達林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無產階級革命的過渡時期必須成立工農代表蘇維埃,為此,首先要開展土地運動,要鞏固武漢、幫助武漢戰勝反革命,要在各地廣泛發展農民協會、工會和其他革命組織,要鞏固共產黨在農民和軍隊中的勢力。在一定時期和條件下,才允許馬克思主義者和革命資產階級一起參加一個共同的革命民主政黨或一個共同的革命民主政府。
關於中國革命問題的兩條路線。史達林指出,共產國際的路線是:封建殘餘和依靠封建殘餘的官僚上層建築的存在是中國的基本現狀;中國正經歷著既反對封建殘餘又反對帝國主義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基礎和內容;武漢國民黨和武漢國民政府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中心;共產黨人參加武漢國民黨和武漢政府,並在資產階級革命進程中起到領導者作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無產階級革命的過渡時期必須成立工農代表蘇維埃。托洛茨基和季諾維也夫的路線是:封建殘餘在中國微乎其微;不清楚土地革命的意義;中國的革命主要是爭取關稅自主的革命;武漢國民黨和武漢政府是“空架子”或者是基馬爾主義;在中國立即成立蘇維埃。

作品影響

該文關於中國革命意義和性質的分析對中國共產黨人正確認識中國革命的發展階段,重視農民問題有積極的影響。但是過高地估計了汪精衛集團控制的武漢政府的革命性,對其叛變革命的可能性估計不足,客觀上也助長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的發展。

出版信息

該文是史達林1927年5月24日在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八次全會第十次會議上所做的演說。最早載於1927年5月31日《布爾什維克》雜誌第10期。中譯文被收入《史達林全集》第9卷。

作者簡介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俄語: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英語: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蘇聯共產黨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領導人。1922年擔任蘇共總書記。列寧逝世後,史達林成為蘇聯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領導蘇聯共產黨和蘇聯人民保衛和鞏固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並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
中國革命和共產國際的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