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針灸學

中國針灸學

《中國針灸學》是2008年2月1日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承澹盦。該書從內容上分為針科、灸科、經穴、治療四篇,全面詳細地闡述了針灸療法的基本知識、臨床套用手法與科學實驗以及臨征要一點等,特別注重於臨床實際套用,力避空泛,尤以取穴方法更加詳明,並附以插圖,文圖並茂,使讀者易於學習和掌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針灸學
  • 研究對象經絡腧穴理論、刺灸技術
  • 類別:臨床學科
  • 最早出現:《黃帝內經
中國針灸學,針灸起源,發展歷史,針灸學課程,概述,經絡腧穴理論,刺灸法,針灸治療,課程簡介,

中國針灸學

針灸起源

針灸療法最早見於戰國時代問世的《黃帝內經》一書。《黃帝內經》說
:“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術,其中詳細描述了九針的形制,並大量記述了針灸的理論與技術。兩千多年來針灸療法一直在中國流行,並傳播到了世界。而針灸的出現,則更早。
遠古時期,人們偶然被一些尖硬物體,如石頭、荊棘等碰撞了身體表面的某個部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疼痛被減輕的現象。古人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塊來刺身體的某些部位或人為地刺破身體使之出血,以減輕疼痛。人們已掌握了挖制、磨製技術,能夠製作出一些比較精緻的、適合於刺入身體以治療疾病的石器,這種石器就是最古老的醫療工具砭石。人們就用"砭石"刺入身體的某一部位治療疾病。砭石在當時還更常用於外科化膿性感染的切開排膿,所以又被稱為針石或 石。《山海經》說:"有石如玉,可以為針",是關於石針的早期記載。中國在考古中曾發現過砭石實物。可以說,砭石是後世刀針工具的基礎和前身。
灸法產生於火的發現和使用之後。在用火的過程中,人們
發現身體某部位的病痛經火的燒灼、烘烤而得以緩解或解除,繼而學會用獸皮或樹皮包裹燒熱的石塊、砂土進行局部熱熨,逐步發展以點燃樹枝或乾草烘烤來治療疾病。經過長期的摸索,選擇了易燃而具有溫通經脈作用的艾葉作為灸治的主要材料,於體表局部進行溫熱刺激,從而使灸法和針刺一樣,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於艾葉具有易於燃燒、氣味芳香、資源豐富、易於加工貯藏等特點,因而後來成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漸發展為針法,“熱而熨之”漸發展為灸法,這就是針灸療法的前身。
針具的“針”,繁體作“針”,字從金從鹹,“金”表示“金屬”,如金、銀、青銅等材料,“鹹”意為“酸澀”(見互動百科“鹹”字條),“金”與“鹹”聯合起來表示:“一種產生酸澀感覺的器具”。不排除古人採用油炸過的竹針作為一次性針具的可能,這種竹針名叫“箴”,其字形中的“鹹”,依然是“酸澀”的意思。

發展歷史

針灸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醫學發展的早期,是以針灸療法作為主要的治療手段。針灸療法具有適應症廣,療效獨特,操作方便,經濟安全等特點,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系統的理論,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由一種臨床治療手段發展為一個專門的學科。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針灸學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在針具的改進、治療儀器的研製和作用機理的探索等方面有了飛速的發展,成為中國傳統醫學走向世界的先鋒。

針灸學課程

概述

本課程從針灸臨床實際需要出發,系統介紹針灸學的基本理論、刺灸技術和常見病的針灸治療。主要內容有以下三個方面:

經絡腧穴理論

1.經絡腧穴理論:重點介紹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的循行分布,361個經穴和38個經外奇穴的定位、主治功效及臨床套用。

刺灸法

2.刺灸法:重點介紹毫針刺法,另對灸法、拔罐法、三棱針法、皮膚針法、電針法、穴位注射法、頭針療法、耳針療法、針刺麻醉也給予系統的介紹。

針灸治療

3.針灸治療:介紹針灸學的常用辨證方法,針灸的治療原則、處方規律和78種常見病證的針灸治療。

課程簡介

中醫基礎:經絡腧穴學、刺法灸法學、臟腑學說、陰陽五行學說、解剖學、針灸治療學
所講病症:男科、婦科、小兒推拿、中風、面癱、肩周炎、頸椎病、腰痛、胃痛、高血壓、失眠、頭痛、黃褐斑、痛經、前列腺炎等臨床各科常見病症。
貴州苗醫藥特色療法:弩藥針苗藥熏蒸
針灸美容減肥技術:針灸面部美容(祛痘、祛斑、去皺紋)、埋線減肥、刺絡放血等。
針灸康復技能:毫針、腹針、平衡針、耳針、三棱針、皮膚針、推拿、艾灸、拔罐、刮痧等。
技能培訓:在導師的指導下,學員互相劃經點穴,實訓操作反覆練習,掌握各種針灸技術的操作要領,授課老師手把手教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