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地理·浙江系列:東海風情錄》是“浙江系列”叢書之一,書中收錄了《兩個少年的月光記憶》;《四顧屏八卦屋》;《漁家冷飲洋菜膏》;《秋老虎天的東海》;《仙桃與書聖》;《桃花島上古漁村》等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鄉村地理:東海風情錄
-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
- 頁數:183頁
- 開本:16
- 品牌: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
- 作者:李磊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1140591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李磊從2000年開始,陸續寫一點“中國鄉村地理”筆記,至今有十三個年頭了。“東海風情錄”是從中選出的“浙江系列”三本中的一本,涉及的範圍是舟山、寧波和台州。
《桃花島上古漁村》收錄了《秋老虎天的東海》;《仙桃與書聖》;《桃花島上古漁村》等內容。
《桃花島上古漁村》收錄了《秋老虎天的東海》;《仙桃與書聖》;《桃花島上古漁村》等內容。
作者簡介
李磊,男,雲南大理人。1986年起至今任教於浙江大學哲學系。
圖書目錄
後記
從寫作時間上說,第一篇《桃花島上古漁村》寫於2003年,最後一篇《東極島》寫於2010年,其中幾篇回憶所及的一些事情,發生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對這個歷程的記錄,大致表現了我這樣一個從西南高原下來的人,對東南海島的認識經過。
海島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漁民的生活方式和性格,他們的建築、工具和用品,賦予了各個海島以不同的文化積澱,而這一切又正處在變化中。養殖業大興,機輪船代替木帆船,大島建、小島遷,既造就了很多興旺發達的現代海港城鎮,也留下了不少人去樓空的海上世外桃源……正是這樣一種動態的表象,使海島並不以靜物的狀態呈現在我們面前,使我們得以看見它的命運,看見興衰的交替,永恆與變化的碰撞,看見靜中之動和動中之靜。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得到陳佳路、朱海輝、史紅飆、王蘊穎、樓祖民、薛維通、朱曉東、陳均雨、王魯逵、裘雪琴、王江、張小立、何偉民、潘度民等友人的大力協助;黃若維、董林群、樓巍、吳淼東、鄭偉、韓星亥、張炯、吳憲、孫效等友人長期閱讀初稿,幫助校對,提出很多寶貴意見;許靜編輯不僅一直鼓勵出版此書,而且精心地為之編排,謹對他們致以誠摯的謝意。
海島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漁民的生活方式和性格,他們的建築、工具和用品,賦予了各個海島以不同的文化積澱,而這一切又正處在變化中。養殖業大興,機輪船代替木帆船,大島建、小島遷,既造就了很多興旺發達的現代海港城鎮,也留下了不少人去樓空的海上世外桃源……正是這樣一種動態的表象,使海島並不以靜物的狀態呈現在我們面前,使我們得以看見它的命運,看見興衰的交替,永恆與變化的碰撞,看見靜中之動和動中之靜。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得到陳佳路、朱海輝、史紅飆、王蘊穎、樓祖民、薛維通、朱曉東、陳均雨、王魯逵、裘雪琴、王江、張小立、何偉民、潘度民等友人的大力協助;黃若維、董林群、樓巍、吳淼東、鄭偉、韓星亥、張炯、吳憲、孫效等友人長期閱讀初稿,幫助校對,提出很多寶貴意見;許靜編輯不僅一直鼓勵出版此書,而且精心地為之編排,謹對他們致以誠摯的謝意。
序言
我大致從2000年開始,陸續寫一點“中國鄉村地理”筆記,至今有十三個年頭了。“東海風情錄”是從中選出的“浙江系列”三本中的一本,涉及的範圍是舟山、寧波和台州。
筆記記述的對象,是我個人遇見,並受到打動、感動和激動的鄉村景象、人物和事物。寫作上具有隨意性,沒有刻意地奔向旅遊點和有名氣的地方,所到之處,要么是有事,要么是受朋友邀請,要么是興之所至,所以也沒有計畫要均勻涵蓋各個行政地域。內容上也不特別表現“專業性”,沒有刻意規定“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敘述路子,多半是記錄當時當地的見聞和感想。雖然我平時的工作涉及科技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但比方說在描述古建築的時候,也不以古建築學考察為著眼點和表達方式,只是偶爾會有無意中的觸及。如果說在寫作過程中有什麼目的的話,那就是把美好的事物儘量說出來而已。
在接觸中國現代鄉村的歷程中,我覺得鄉村的偉大來自它所擁有的兩樣東西.一是大自然,也就是山山水水,二是經過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生活經驗。所有這些千錘百鍊的風土人情,都不是概念,遠非旅遊廣告之類所能傳達,它們具體地展現為房屋、田地、牛羊、勞動和悲歡,在時空中凝結和變化,如果有興趣的話,都值得深入地看看和想想。鄉村裡的很多東西,不同於一夜之間就聳立起來的高樓大廈,單是歲月的刻蝕,就足以使自然和祖輩的饋贈具有無比的價值和養育能力。認識到有這些偉大的事物存在於自己的周圍,發現和表達這些事物,老老實實地接受養育,就是一種幸福。就我個人的體驗而言,一旦跟某個美麗的地方達成切實的交流,那地方就成了故鄉之一,那裡的人也就成了親人和友人,走得越多,故鄉越大,親人越多。
筆記自然而然的“體系”本來是以寫作時間為順序,內容和文辭有時會有呼應和互相鋪墊;足跡忽東忽西,各地交雜,具有拼盤的味道,現在按分類整理選本,內容集中在一個地域,順序有所調整,跟本來的風味總會有點不一樣,這是沒有辦法的。有的地方去過不止一次,但當初就沒有合併起來寫,同一個地方,在不同時候去,會有不同的東西,所以現在仍將這種原始的記敘方式予以保留,以饗諸位讀者。
筆記記述的對象,是我個人遇見,並受到打動、感動和激動的鄉村景象、人物和事物。寫作上具有隨意性,沒有刻意地奔向旅遊點和有名氣的地方,所到之處,要么是有事,要么是受朋友邀請,要么是興之所至,所以也沒有計畫要均勻涵蓋各個行政地域。內容上也不特別表現“專業性”,沒有刻意規定“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敘述路子,多半是記錄當時當地的見聞和感想。雖然我平時的工作涉及科技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但比方說在描述古建築的時候,也不以古建築學考察為著眼點和表達方式,只是偶爾會有無意中的觸及。如果說在寫作過程中有什麼目的的話,那就是把美好的事物儘量說出來而已。
在接觸中國現代鄉村的歷程中,我覺得鄉村的偉大來自它所擁有的兩樣東西.一是大自然,也就是山山水水,二是經過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生活經驗。所有這些千錘百鍊的風土人情,都不是概念,遠非旅遊廣告之類所能傳達,它們具體地展現為房屋、田地、牛羊、勞動和悲歡,在時空中凝結和變化,如果有興趣的話,都值得深入地看看和想想。鄉村裡的很多東西,不同於一夜之間就聳立起來的高樓大廈,單是歲月的刻蝕,就足以使自然和祖輩的饋贈具有無比的價值和養育能力。認識到有這些偉大的事物存在於自己的周圍,發現和表達這些事物,老老實實地接受養育,就是一種幸福。就我個人的體驗而言,一旦跟某個美麗的地方達成切實的交流,那地方就成了故鄉之一,那裡的人也就成了親人和友人,走得越多,故鄉越大,親人越多。
筆記自然而然的“體系”本來是以寫作時間為順序,內容和文辭有時會有呼應和互相鋪墊;足跡忽東忽西,各地交雜,具有拼盤的味道,現在按分類整理選本,內容集中在一個地域,順序有所調整,跟本來的風味總會有點不一樣,這是沒有辦法的。有的地方去過不止一次,但當初就沒有合併起來寫,同一個地方,在不同時候去,會有不同的東西,所以現在仍將這種原始的記敘方式予以保留,以饗諸位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