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石刻藝術史》是2004年8月1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道教石刻藝術史
-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 第1版 (2004年8月1日)
- 裝幀:精裝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040139081
條形碼: 9787040139082
尺寸: 30.6 x 22 x 6.4 cm
重量: 3.6 Kg
內容簡介
《中國道教石刻藝術史(上下)》是2000年中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課題。《中國道教石刻藝術史(上下)》中闡述了中國道教石刻藝術研究的對象,並分為三大塊:一為北朝至隋唐的道(佛)教造像碑、石;二為巴蜀隋唐至宋的道教造像龕窟;三為宋元之際的山西太原龍山道教石窟。《中國道教石刻藝術史(上下)》內容涉及考古、造像宗教內容、造型藝術等內容。在研究它們的同時,對當時的社會文化、民俗、宗教傳播和信仰審美情趣的實物資料進行研究、描述。並對海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簡明的闡述。在編寫過程中,力求知識系統、結構明晰、概念準確、體力規範、重點突出,《中國道教石刻藝術史(上下)》系統簡明、重點突出、圖文並茂,隨文所附大量插圖,以突出視覺藝術教材的直觀感和特殊性為旨歸,將文字描繪和圖像展示作了有機的結合。
目錄
凡例
前言
一關於中國道教石刻藝術研究對象的組成
二對中國道教石刻藝術進行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
三本課題在海內外研究現狀綜合述評
第一卷北朝至隋唐的道教造像碑、石
壹 北朝至隋唐道教造像碑、石分布及保存現狀
(一)耀縣藥王山博物館碑林
(二)臨潼市博物館碑廊的造像碑
貳 北朝至隋唐道教造像碑、石內容及發願文題刻
中國早期道教祭祀神像產生的歷史概述
(一)北魏道(佛)教造像碑、石
(二)北朝、南朝道(佛)教造像碑、石
(三)西魏道(佛)教造像碑、石
(四)北齊道(佛)教造像碑、石
(五)北周道(佛)教造像碑、石
(六)隋代道(佛)教造像碑、石
(七)唐代道(佛)教造像碑、石
(八)北魏至隋唐道教造像碑、石的發願文題刻
叄 北魏至隋唐道(佛)教造像碑、石統計表
表l北魏(386-534)道(佛)造像碑、石統計表
表2北朝、南齊一蕭梁(480-557年)造像碑、石統計表
表3西魏(535-556)道(佛)造像碑、石統計表
表4北齊(550一577)道(佛)造像碑、石統計表
表5北周(557-581)道(佛)造像碑、石統計表
表6隋代(581-618)道(佛)造像碑、石統計表
表7唐代(618-907)道(佛)造像碑、石統計表
表8補遺
肆 北魏至隋唐道教造像碑、石的類型
(一)北魏(386-534)道教造像碑、石的類型I
(二)西魏(535-556)道教造像碑、石的類型
(三)南朝(479-557)道教造像石的類型~
(四)北周時代(557-581)道教造像碑、石的類型
(五)隋代(581-618)道教造像碑、石的類型
(六)唐代(618-907)道教造像碑、石的類型
伍 北朝道(佛)教造像碑的宗教內容研究
(一)北天師道初期的齋儀內容
(二)北朝道(佛)教造像碑發願文中的佛教思想
陸北朝道(佛)教造像碑、石的歷史價值
(一)道(佛)造像碑、石在北地興起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基礎
(二)南朝道教典籍已流傳至北地並對北天師道產生影響
(三)南朝文化生活習俗對北朝的影響
(四)提供了歷史地理沿革的新資料
第二卷巴蜀道教石窟
壹 巴蜀道教石窟遺址的分布
(一)劍閣縣道教造像龕窟
(二)蒲江縣道教造像龕窟
(三)丹稜縣道教造像龕窟
(四)綿陽市道教造像龕窟
(五)潼南縣道教造像龕窟
(六)樂至縣道教造像龕窟
(七)安岳縣道教造像龕窟
(八)大足縣道教造像龕窟
(九)仁壽縣道教造像龕窟
貳 巴蜀道教石窟的分期
(一)隋代的道教龕
(二)唐代的道教龕窟
(三)宋代的道教龕窟
叄 巴蜀道教石窟題材內容的研究
道教神祇系統,造像的由來、發展和演變
(一)道教尊神
(二)道教俗神
(三)經變圖類
肆 巴蜀道教造像的藝術特色
(一)巴蜀隋唐道教造像的藝術特徵
(二)大足宋代道教造像的藝術特徵
伍 巴蜀道教石窟的歷史價值
(一)天師道在巴蜀的產生和發展概述
(二)唐代老君像興盛、道佛像和合的歷史背景
(三)巴蜀唐代道教造像的構圖模式和題刻內容所反映的唐代道教的齋儀形式
(四)宋代道、釋、儒三教合一造像的興起原由
陸 中國唯一的石刻唐代道藏經目
第三卷 山西太原龍山道教道窟
壹 歷來對龍山道教石窟的考察研究述議
貳 龍山道教石窟的形制和造像內容
叄 龍山石窟每窟內容和名稱辨證
肆 龍山石窟的形制、形象造型及服飾特徵
(一)窟的形制和構圖模式
(二)形象造型和服飾特徵
綜論
(一)道教製作的民間性
(二)道教製作的摹仿性
(三)道教教義對其藝術造型的制約性
插圖索引
圖版索引
參考圖版
附錄壹
附錄貳
附錄叄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