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史話》是2010年3月1日河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孔令宏。本書主要講述了儒、釋、道三教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基本的構成要素。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道教史話
- 作者: 孔令宏
- ISBN: 9787810285339
- 定價:¥28.00
- 出版社:河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10-3-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長期以來,三教文化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演變,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態、民族性格的形成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可以這樣說,不了解中國儒、釋、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內涵.就不能了解中國人豐富玄奧的內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華民族歷劫不滅、堅韌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動源。
中國文化自古是一個多元精神和合體。儒、釋、道三教文化在這一和合體中各居於獨特的地位,從不同側面發揮著自身的社會功能,相互衝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構著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和心靈境界。
儒家站在人生之內逆覺體證宇宙萬物之生命本源,並據此體證追尋人在宇宙之中的地位,審視人生的意義、命運及人對天地萬物的倫理義務和道德責任。其立教宗旨是道德人本主義和道德理想主義。按照儒家聖人的理解,宇宙是一個有情有義的生命和合體,是一個天地交泰,萬物和生。生生不息,大化流行的生命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居於核心地位。是天地大化流行生命本體的發端處,是“天地之靈明”。宇宙的生命是人的性命之源,人的性命是宇宙生命最真實、最活潑的顯發。所以《大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孟子》云:“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不通儒家道德形上學的人動輒說那是一套莫名其妙的神秘主義。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因為儒家對宇宙真際的設定(即生命化、價值化的天道)是解讀人生實際(存在本質、人生意義)的邏輯前提和價值依託。天道之“所以然”(天理)是人道之“所當然”的先天必然的根據。人的存在價值和意義是“性天之尊”所賦命的,所以人的倫理義務和道德責任不僅不可逃脫,而且具有自身的圓滿性和價值的絕對性。人盡了自己的倫理義務和道德責任,其存在價值便與天地同久,與日月共輝。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秀似谷中花媚日,清如潭底月圓時——道教的淵源
《老子》
《莊子》
《列子》
稷下道家和黃老道家
秦漢道家思想
魏晉玄學
第二章 十年此地頻偷眼,二月春風最斷腸——漢代至三國時期眾術並競階段的道教
《太平經》與太平道
“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
五斗米道
漢代至三國道教的總體特點
第三章 春融只待乾坤醉,水闊深知世界浮——魏晉南北朝時期援道入術階段的道教
第一個道教理論家葛洪
上清經與上清派
靈寶經與靈寶派
寇謙之對道教的貢獻及其政教合一的努力
雲夢山中的三洞弟子陸修靜
山中宰相陶弘景
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的總體特點
第四 章尋思仙骨終難得,始與回頭問玉皇——隋至中唐時期道與術結合階段的道教
隋至中唐道教與政治的關係
隋至中唐道教的總體特點
第五章 桃在仙翁舊苑傍,暖煙晴靄撲人香——晚唐至北宋時期道與術匯聚階段的道教
晚唐至北宋時期道教與政治的關係
“欲罷干戈致太平”的皇道之宗
張萬福與杜光庭的科儀之術
開張天岸馬,奇異人中龍——鐘呂
陳摶學派的內丹學理論建構
《道藏》與《雲笈七籤》
晚唐至北宋道教的總體特點
第六章 仙人往往今誰在,紅杏花香重首回——南宋至明代中期道與術圓融階段的道教
南宋至明代中期道教與政治的關係
太一教
大道教和真大道
兩宗兩派的全真教
淨明教
新符籙派與正一道
南宋至明代中期道教的總體特點
第七章 任從滄海變桑田,我道壺中未一年——明代中期以後循道化術階段的道教
明代中期以後朝廷與道教的關係
正一派的衰朽
全真教與東西南北中五派
仙經萬卷重重說,道在常人日用間——道教理論的普及
自此玄言絕,長應閉洞門——道教的衰落
明代中期以後道教的總體特點
第八章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未來道教的詮道改術
從來至道無多事,自是時人識不全——道教的精髓
白雲能送客,青鳥解傳書——道教對建構新的價值、意義體系的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