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貨膨脹預期的形成機制、測度與管理研究

中國通貨膨脹預期的形成機制、測度與管理研究

《中國通貨膨脹預期的形成機制、測度與管理研究》是依託西安交通大學,由馬文濤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通貨膨脹預期的形成機制、測度與管理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馬文濤
  • 依託單位:西安交通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當前我國處於經濟轉型期,城市化與工業化加速推進和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所引發的總需求擴張與生產要素成本上漲,導致潛在通脹壓力巨大,而發達經濟體系的量化寬鬆政策因世界經濟成長的不確定性而並未顯示出完全退出的跡象。這預示了我國的通脹預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居高不下,而通脹預期管理將成為我國巨觀調控的重要任務。通常情況下,有效的通脹預期管理是建立在對公眾的通脹預期形成機制以及通脹預期自身演變的正確認知的基礎上。本項目通過構築符合我國國情的新凱恩斯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確立適於我國的最優通脹預期形成機制,測度通脹預期並考察其動態屬性,從而為我國通脹預期管理提供微觀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構築兼容金融穩定與通脹預期穩定的新巨觀審慎管理框架。

結題摘要

本項目構造了以通脹預期形成機制的探討與通脹預期的測度為基石,以通脹預期管理為落腳點的結構統一且邏輯自洽的分析框架,具體包含六方面:(1)有中國特色的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的構建、估計與評價;(2)預期形成機制的模型化及其選擇;(3)通脹預期測度;(4)預期管理的綜述;(5)通脹預期管理的經驗總結;(6)中國的通脹預期管理。 就第一方面而言,引入市場利率和管制利率並存的利率體系、以政府對信貸期限管制表征的行政性干預以及基於逆向選擇的貸款質量衝擊等元素,構建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研究顯示,該模型不僅能展現綜合運用市場化措施與行政性干預的調控模式,還能從理論上揭示中國式行政性干預影響經濟的渠道。 就第二和三個方面而言,引入適應性預期、理性預期和學習型預期等六種預期形成機制發現,基於多變數VAR模型的學習型預期最適合中國,能較好體現人民銀行所公布的物價預期指數和國家統計統計局所公布的消費者預期指數變化。同時,從方法論層面完善了關於通脹預期測度的高斯仿射期限結構模型並引入通脹預期期限。 就第四個方面而言,預期管理理論以構築巨觀政策可信度為核心,歷經了從規則與相機抉擇之間的搖擺到融合政策承諾與央行溝通並形成前瞻性引導的過程,通過對巨觀政策施加約束,促進政策的動態一致性,提高預期的精確性。 就第五個方面而言,成功通脹預期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以價格穩定為核心的政策框架、積極的反通脹立場、明確的名義瞄、有效溝通、靈活的匯率制度、對反通脹與穩增長的平衡和對金融不穩定的兼顧。通過上述要素的有效組合,提高可信度是通脹預期管理的核心。 就第六個方面而言,以穩增長作為主要政策目標,中國巨觀政策在1998年出現重大轉型,由以行政性干預為主轉向以市場化調控為主的模式,並歷經反通脹與穩增長之間的抉擇以及行政性干預對經濟影響機制的轉換,通脹預期的管理效率雖有改善,但仍有提高空間。進一步基於政府債務目標將中國巨觀政策分為四種組合,並且其對政府債務造成不同影響。 本項目在針對中國經濟的理論模型上實現重要突破,為深入分析中國經濟與政策提供可行的理論框架,尤其是以政府對信貸期限的管制表征行政性干預,對剖析量化寬鬆政策也有啟示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