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十年

中國這十年

“中國這十年”是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的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活動。

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中共中央宣傳部於2022年4月22日舉行首場“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政法改革舉措與成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這十年
  • 活動時間:2022年
  • 舉辦單位中共中央宣傳部
  • 首場時間:2022年4月22日 
發布進程,發布內容,主題影像展,

發布進程

2022年4月22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活動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政法改革舉措與成效。
2022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新時代立法工作的成就與進展。
2022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星期四)上午10時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科技部副部長李 萌、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葉民、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介紹經濟和生態文明領域建設與改革情況。
2022年5月15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在京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葉民出席發布會,並與中央財辦、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相關負責人一起,圍繞經濟和生態文明領域建設與改革情況,回答了媒體提問。
2022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介紹,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貿易高質量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為國民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復甦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2年6月6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
2022年6月14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成就。
2022年6月17日,中宣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國資委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總體要求,積極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促進了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2022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召開“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
2022年6月27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有關情況。
2022年6月28日訊 中共中央宣傳部於上午10時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介紹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情況。
2022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宣傳部部長王建新、中央組織部部務委員齊家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田培炎介紹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和全面從嚴治黨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2022年7月15日上午10時,中共江西省委將在省新聞發布廳舉行“中國這十年”主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主題為“牢記囑託擔使命 感恩奮進譜新篇”。
2022年7月1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進展與成效。
2022年7月21日,中共雲南省委將在雲南省新聞發布廳舉行“中國這十年·雲南”主題新聞發布會。
2022年7月22日,“中國這十年·廣西”主題新聞發布會在荔園山莊國際會議中心二樓大會見廳舉行。本場發布會的主題是“緊跟偉大復興領航人踔厲篤行,凝心聚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
2022年7月25日,中宣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的第17場發布會,介紹公安機關推進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建設成效。
2022年7月25日,中宣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公安部黨委委員孫茂利介紹,2018年以來共打掉黑惡勢力組織集團1.66萬個。最高法:依法嚴懲強制“二選一”、大數據殺熟等。
2022年8月9日10時,中共河北省委“中國這十年·河北”主題新聞發布會在石家莊舉行。
2022年8月10日,中共山西省委“中國這十年·山西”主題新聞發布會在太原舉行。
2022年8月16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發展與成就。
2022年8月17日,在中共重慶市委舉行的“中國這十年·重慶”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中共重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姜輝表示,重慶將從四個方面加快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
2022年8月18日,中共四川省委“中國這十年·四川”主題新聞發布會在成都舉行。
2022年8月20日下午,中共山東省委“中國這十年·山東”主題新聞發布會在濟南舉行。
2022年8月22日,“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內蒙古專場舉行。
2022年8月27日,“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新疆專場舉行。
2022年8月28日,中共河南省委“中國這十年·河南”主題新聞發布會在鄭州舉行。
2022年8月30日10點15分,中共浙江省委“中國這十年·浙江”主題新聞發布會在杭州舉行。
2022年8月30日15時,中共福建省委“中國這十年·福建”主題新聞發布會將在福州舉行。
2022年8月31日,中共青海省委將舉行“中國這十年青海”主題新聞發布會。
2022年8月31日下午,中共廣東省委“中國這十年·廣東”主題新聞發布會在廣州舉行。
2022年9月7日,中宣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成就有關情況。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李斌介紹,到2021年,中國衛生人員總量達到1398.3萬人。
2022年9月9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教育部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改革發展成效有關情況。
2022年9月13日,中宣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第30場新聞發布會,水利部:近十年,中國洪澇災害年均損失占GDP的比例由上一個十年的0.57%降至0.31%。
2022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水利發展成就。近十年,中國用水總量基本保持平穩,以占全球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創造了世界18%以上的經濟總量。
2022年9月14日,中宣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介紹,2021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2%,建成區面積6.2萬平方公里,城市燃氣普及率98.0%,供水普及率99.4%,城市建成區綠地率38.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87平方米。
2022年9月19日上午10時,中宣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自然資源部副部長莊少勤,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劉國洪,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春良介紹新時代自然資源事業的發展與成就有關情況。十年來,始終堅持底線思維,嚴格保護耕地,保障資源供給,有力支撐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堅持並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劃定並守住了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持續加強基礎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勘查,主要礦產資源儲量實現增長,煤炭、鎢、鉬、錫、金、稀土、磷、石墨等礦產品產量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試採取得重大進展。依法依規最佳化國土空間布局和用地供給,有效支撐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城鎮住宅、公園綠地、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比例大幅度增長,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2022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國家林草局相關負責人在發布會上表示,十年來,一大批重大生態工程築牢生態安全螢幕障,中國初步建立起新型自然保護地體系。
2022年9月20日,教育部在北京召開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國際合作交流情況。
202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中央台辦副主任陳元豐介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台工作和兩岸關係發展情況。
2022年9月29日上午,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在發布會上表示,當世紀疫情來襲時,中國始終站在國際抗疫合作最前線,以實際行動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2022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新時代外交工作有關情況。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表示,中國率先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帶頭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了70%。

發布內容

中央政法委:實行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和司法責任制 解決責任不清問題
2022年4月22日,中央政法委副秘書長景漢朝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政法系統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為開闢“中國之治”新境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改革重構權力配置和運行機制,執法司法公信力顯著提升。
一是從權力結構和管理體制上強化辦案責任。把法院檢察院的工作人員也分為法官檢察官、司法輔助人員、司法行政人員三大類,實行單獨職務序列,分類管理,各司其職。
二是建立健全執法司法權制約監督機制。為了防止各種關係對執法司法活動的干擾和影響,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不斷健全制約監督的制度機制,完善責任體系,“放權不放任”。還建立了防止干預司法的制度,對領導幹部和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一律記錄、全程留痕、定期通報、嚴肅追責。
三是改革司法人員職業保障和人、財、物管理體制、制度。建立與法官檢察官單獨職務序列相配套的薪酬等制度,完善依法履職保護機制,讓司法人員“心無旁騖”地辦好案件。因地制宜,逐步實行省級以下法院檢察院編制、有關人員、財物等統一管理,防止地方保護主義干擾,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
四是改革政法機構職能設定。黨委政法委機構職能進一步最佳化,黨對政法工作的絕對領導進一步加強。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就地解決糾紛、方便民眾訴訟。最高人民檢察院改革內設機構,強化專職專能。組建國家移民管理局,加強對移民及出入境的管理。整合法務部和原國務院法制辦的職能,重新組建法務部,最佳化司法行政機關機構職能體系。
這十年立法工作的顯著特點
2022年4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許安標介紹了這十年立法工作的顯著特點。
許安標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立法工作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作,統籌謀劃推動,作出決策部署,全國人大常委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黨中央對立法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全面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立法決策與改革決策相銜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立法,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立法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這十年的立法工作,概括起來有五個方面的顯著特點:
第一,立法數量大幅增加。黨的十八大以來,到本月20日閉幕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4次會議,全國人大通過了憲法修正案,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新制定法律68件,修改法律234件,通過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的決定99件,作出立法解釋9件,現行有效法律292件。這組數據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我們跟上一個十年進行比較,新制定的法律數量增加了1/3,修改的法律數量增加了近2倍,通過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的決定增加了1.5倍。所以,數量是大幅增加。
第二,法律體系日益完備。編纂完成了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重要法律——民法典。國家安全、衛生健康、公共文化等重要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統領性法律相繼制定出台,生態環境、教育科技等重要領域的法律進行了系統全面的修訂,網路信息、生物安全等新興領域立法取得突破,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強涉外領域立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完善取得顯著進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進一步增強。
第三,立法形式更加豐富多樣。統籌運用立改廢釋纂等多種立法形式,發揮不同立法形式在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立”,就是制定新的法律。剛才說了有68部。“改”,就是對已有的法律進行修改完善。其中也有全面修改,我們一般叫做修訂,也有部分修改,通常是修改決定,還有個別修改,對同類問題進行打包修改,或者說一攬子修改。“廢”,就是廢止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規定、條文。比如適應新時代社會治理的要求,廢止有關勞動教養、收容教育等法律規定和制度。“釋”,就是對法律進行解釋,進一步明確法律條文規定的含義、適用情形、範圍等。“纂”,也就是對某一領域相互關聯的法律進行整合、修改、補充,使之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在這十年中,這幾種形式都得到了充分運用,發揮了重要作用。實際上,在我們立法工作中,還有授權決定、改革決定等立法形式。
第四,立法生動體現全過程人民民主要求。不斷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渠道,確保立法項目的確定,法律草案的起草、審議、通過等各個環節都能夠聽到來自人民民眾的聲音,確保立法反映人民民眾的共同意志和要求。這裡面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強和改進法律草案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的工作。現在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草案,原則上都要在中國人大網上公布,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過去只是初審的法律草案在網上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現在是這個草案在二審之後,根據各方面的意見修改完善以後,再次公布徵求意見,也讓社會公眾看一看,這個法律草案經過審議修改之後,改了什麼內容,我們的關心關注點是否得到了回應。這是一個比較大的發展。還有一點,我們通過發言人等多種形式,把社會公眾提出的意見及研究處理情況向社會反饋。徵求來的這些意見,我們都進行認真研究考慮。現在,法律草案在二審之後再次公開徵求意見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十年來,共有205件次法律草案在中國人大網上公開徵求意見,參與人次超過119萬,提出的意見有350多萬條。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搭建基層人民民眾參與國家立法的“直通車”——建立基層立法聯繫點。現在我們已經在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了22個基層立法聯繫點,有130多部法律草案通過基層立法聯繫點徵求意見。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上海虹橋街道考察指導工作,這是我們比較早設立的基層立法聯繫點。習近平總書記和當時正在參加法律草案意見徵詢會的居民親切交流,充分肯定他們在“接地氣、察民情、匯民意”方面的重要作用,並且深刻指出,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民主。這是對基層立法聯繫點工作的充分肯定和激勵鞭策。
第五,立法工作體制機制更加順暢高效。黨領導立法工作堅強有力,立法工作把黨的領導貫穿到全過程、各方面,貫徹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推動堅持黨的領導入法入規,嚴格執行向黨中央請示報告制度,及時完成黨中央確定的重大立法項目,確保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式轉變為國家意志。充分發揮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通過編制立法規劃、立法工作計畫、專項立法工作計畫,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建立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牽頭起草基礎性、綜合性、全局性重要法律草案,完善立法項目徵集、立法重大利益調整論證諮詢、法律草案徵求意見、法律草案通過前評估等制度,推進立法工作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
2022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中國財政實力不斷增強。2012—2021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11.73萬億元增長到20.25萬億元,十年累計163.05萬億元,年均增長6.9%。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從2012年的12.6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4.63萬億元,十年累計193.64萬億元,年均增長8.5%,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提供了堅實財力保障。
加強民生資金和項目審計
2022年5月17日,審計署有關負責人介紹了近年來審計署在加強民生資金和項目審計,推動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積極成效。這些年,我們累計抽查各類扶貧資金1.02萬億元,推動扶貧資金管理逐年規範,使用績效不斷提高,審計查出問題金額占抽查資金比例從2013年的36.3%下降到2020年的1.5%,為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貢獻了審計力量。這十年,圍繞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審計機關持續開展養老和醫療保險基金、就業補助資金、彩票公益金、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審計,維護社會保障資金安全,促進就業優先等重大政策措施有效落實。
稅制改革
2022年5月17日,在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表示,十年來,中國財政實力不斷增強。隨著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國家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速,財政“蛋糕”越做越大。
稅收改革方面,這十年,稅收改革全面發力、縱深推進。稅務系統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配合財政部門持續推進稅制改革,加快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社保費和非稅徵收職責劃轉改革平穩落地,稅收征管體制改革從合作到合併再到合成,初步構建了最佳化高效統一的稅收征管體系,更好發揮了稅收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
從數據來看,十年來,稅務部門組織稅收收入超過110萬億元,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財力保障。十年來,稅務部門辦理新增減稅降費累計8.8萬億元,中國巨觀稅負從2012年的18.7%降至2021年的15.1%。十年來,新辦涉稅市場主體累計超過9000萬戶,有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戶數由2015年底的544萬戶增長至2021年底的1238萬戶,“放水養魚”效果持續顯現。
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重大變化
2022年6月6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中國科協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有關負責人,介紹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科技強國”有關情況。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介紹,十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科技界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科技事業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成功進入創新國家行列,走出了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
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1.91%增長到2.44%,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國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中國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新的變化。中國既是國際前沿創新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重要貢獻者。
標誌性引領性重大創新成果接連湧現
十年來,中科院科研人員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產出了一批具有標誌性、引領性的重大創新成果。在載人航天工程中,牽頭負責空間套用系統,研製了數百台套有效載荷;在探月工程中,為“嫦娥”開展科學探測提供關鍵技術保障;在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設中,承擔了12顆衛星的研製任務。中科院瞄準科技前沿加強基礎研究,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產出了鐵基高溫超導、納米限域催化、量子計算原型機、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等一批高水平的重大原創成果。在衡量基礎研究水平的“自然指數”排名中,中科院已連續9年位列全球科教機構之首。近十年,中科院累計向社會轉化了約11萬項科技成果,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助力。例如,“曙光”超級計算機、人工智慧晶片等促進了相關新興產業的發展;煤制乙醇、煤制低碳烯烴等多項技術成功實現了商業化,為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能源安全提供了科技解決方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年共資助約43萬項科研項目
2012至202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受理項目申請約201萬項,資助約43萬項,覆蓋自然科學各個領域,形成了完整的資助體系,保障了各學科協調可持續發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李靜海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明確資助導向、完善評審機制、最佳化學科布局三項任務為核心,進行了系統性改革。
資助管理策略改革方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根據四類科學問題的屬性進行了分類申請與評審,鼓勵評審人不管會評還是同行評審都要負責任、講信譽、計貢獻。為破解學科劃分越來越細、相互隔離又重複的問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大幅簡化申請代碼,代碼數量由3500多個壓縮到1300多個。
資助管理機制改革方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建立了隨時受理申請、預申請、互動式評審等新機制,及時支持極具創新性的思想。改革聯合基金,針對不同合作對象,明確出資比例,引導多元主體加大投入力度。率先在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中,給予科研人員充分自主權,開展經費使用包乾制試點。
資助管理布局改革方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將九個科學部整合為四個板塊,打破學科壁壘,用巨觀調控經費引導科研人員圍繞重大複雜問題協同攻關。
建設世界知名工程科技高端智庫
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說,這十年,中國建成了一大批世界級工程,從載人航天到深海探測,到中國高鐵、中國大壩、中國橋樑等,是充分發揮了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的結果。
與此同時,工程科技的發展實實在在造福了人民,在確保糧食安全、助力抗擊疫情、支撐生態環境改善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看數據:中國這十年科技投入成績單
中國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會研發經費從1.03萬億元增長到2.79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研發強度從1.91%提高到2.44%,接近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基礎研究經費是十年前的3.4倍,達到歷史最高值。
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2021年研發人員總量預計為562萬人年,是2012年的1.7倍,穩居世界第1位;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量由2012年的42.6人年預計提高到75.3人年。
科技產出量質齊升。2021年高被引論文數為42920篇,排名世界第2位,是2012年的5.4倍,占世界比重為24.8%,比2012年提升17.5個百分點;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從2012年的3.2件,提升至2021年的19.1件;PCT專利申請量從2012年1.9萬件增至2021年6.95萬件,連續三年位居世界首位;2021年技術契約成交額達到37294億元,是2012年的5.8倍,占GDP比重達到3.26%。
加強科學技術普及方面,公民具備科學素養的比例由2010年的3.27%提高到2020年的10.56%。
科技創新整體布局
從“四個面向”,讀懂中國全方位支撐發展和保障安全的科技創新整體布局。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科學研究整體水平快速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化學、材料、物理、工程等學科整體水平明顯提升,在量子信息、幹細胞、腦科學等方向實現重大突破;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首次實現原子級石墨烯可控摺疊,研發出世界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計算晶片“天機芯”等;“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悟空、墨子、慧眼、碳衛星等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
面向經濟主戰場,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以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推動產業向中高端攀升。高性能裝備、智慧型機器人、增材製造、雷射製造等技術突破有力推動製造業升級發展,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產業規模居世界第一;以新興前沿技術套用培育新產業新業態,超級計算、大數據、區塊鏈、智慧型技術等加快套用,推動人工智慧、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以更高質量的科技供給滿足人民民眾多樣化的消費需求,移動支付、遠程醫療、線上教育等新技術新模式深刻改變傳統生活方式。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為完成重大任務、實現重大目標提供系統的科技解決方案。支撐能源安全,深海油氣、頁岩氣等勘探技術、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高溫氣冷堆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國和一號實現壓水堆從二代到三代的跨越,清潔能源消費量占比由2012年的14.5%提高到2021年的25.5%;支撐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聚焦土地和種子加強研發攻關,創製一批水稻、小麥、玉米新品種,糧食單產由2012年的畝產357公斤提高到2021年的畝產387公斤;工程科技取得重要進展,在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重大工程提供了關鍵支撐。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為疾病防治、公共衛生提供科技保障。組織全國力量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聚焦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構建5個方向開展攻關,打了一場成功的科技抗疫戰。加快藥物和醫療器械研發,通過實施新藥創製重大專項,中國獲批I類新藥從2012年之前的5個達到現在的75個,以正電子磁共振掃描系統(PET/MR)為代表的一批國產高端醫療器械投入使用。
(科技)十年來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
科技強國建設離不開一流科技期刊的支撐。隨著中國科技創新步伐不斷加快,打造與之相匹配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期刊,成為中國科技界面臨的重要課題。
“我們有一批優秀期刊已經躋身國際前列。”中國科協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張玉卓說,中國已有25種期刊的影響因子學科排名進入國際前5%,20種期刊位列學科前三,3種期刊進入全球百強。
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主辦的科技期刊有100種被SCI收錄,期刊國際化水平和學術影響力持續攀升,《細胞研究》影響因子在亞太地區生命科學領域居於首位,10種期刊進入全球同學科領域前5名。
中國工程院也積極服務國家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布局部署,打造以《工程》為核心的11種系列院刊,其中旗艦刊《工程》在全球近百種高水平工程綜合性期刊中位列第一;10種英文期刊中有8種學科排名進入國際前50%。
中國科協相關數據顯示,當前,被國際重要資料庫收錄的中國科技期刊作者來源地覆蓋122個國家和地區、4697個科研機構,引用來源地覆蓋124個國家、9608個科研機構,較十年前均有大幅增長。
張玉卓說,下一步將繼續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畫,推動更多優秀期刊進入世界一流行列。加快科技期刊集群化改革和數位化發展,吸納更多的高水平科學家參與中國期刊建設,促進科研論文和科學數據的共享。
交通建設取得多項世界第一
十年來,中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世界級港口群,快遞業務量從57億件增長到1083億件,已連續8年位居世界第一;鐵路、公路、水運、民航客貨周轉量、港口貨物吞吐量等主要指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前列;中國鐵路總體技術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高速、高原、高寒、重載鐵路技術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
這十年,鐵路固定資產投資累計超過7萬億元,增產里程5.2萬公里。到2021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了15萬公里,其中高鐵4萬公里。鐵路已覆蓋全國81%的縣,高鐵通達93%的50萬人口以上城市,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蓋廣泛、層次分明、安全高效的鐵路網路。此外,中老鐵路、亞吉鐵路、蒙內鐵路都相繼開通運營,雅萬高鐵標誌性項目有序推進。中歐班列通達歐洲23個國家的185個城市,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成果和突出亮點。
十年來,民航新建、遷建運輸機場共82個,機場總數達到250個,新增航線3000餘條,航線總數達到了5581條。中國的旅客運輸量已連續18年穩居全球前兩位。2019年,民航運輸的總周轉量、旅客運輸量都超過了2012年的兩倍,貨郵運輸量為2012年的1.3倍,航空服務網路覆蓋全國92%的地級行政單元,88%的人口、93%的經濟總量。
在郵政快遞業方面,基本構建了覆蓋全國、深入鄉村、通達世界的郵政快遞網路,高鐵快遞、航空快遞運能不斷增強,無人倉、無人車、無人機等智慧型設施、裝備加快套用,快件最高日處理能力近7億件。十年來,郵政業業務收入從1980.9億元增長至12642.3億元,年均增幅達到22.9%,與全國GDP的比值從0.37%提升到去年的1.11%。
2012年到2021年底,鐵路、公路增加里程約110萬公里,相當於繞行地球赤道27圈半,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對20萬以上人口城市的覆蓋率均超過了95%。“軌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構建,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初步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基本實現內地與港澳間一小時通達,長三角地區輻射全球的航運樞紐加快建設,黃河流域跨區域大通道基本貫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一體化水平明顯提升。
十年來,中國綜合立體交通網加速成型,有力促進了國內國際循環暢通;中國綜合交通服務能力大幅提高,人民民眾獲得感明顯增強;交通運輸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作用充分發揮,為國家戰略實施提供了堅強保障。
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
從2012年到2021年,工業增加值從20.9萬億元增長到37.3萬億元,年均增長6.3%;製造業增加值從16.98萬億元增加到31.4萬億元,占全球比重從20%左右提高到近30%。
中國生產了全球六成左右的粗鋼、水泥、電解鋁、甲醇等原材料,智慧型手機、計算機、電視、工業機器人等新產品產量位居全球首位。產品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工業產品出口覆蓋世界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製造業中間品貿易在全球的占比達到約20%。
中國5G實現全球引領
過去十年,中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保障有力的網路基礎設施,5G實現全球引領。建成5G基站達到161.5萬個,5G行動電話用戶達4.13億戶。
技術產業實力顯著增強。移動通信技術實現從“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領”,5G標準必要專利占比38.2%,5G晶片、移動作業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持續縮小。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光通信產業體系,光通信設備、光模組器件、光纖光纜等的部分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在工業製造、港口、礦山、醫療、教育、文旅等諸多行業領域加速套用,套用案例累計超過2萬個。
十年來中國中國小校通寬頻比例從25%提高到100%
2022年6月14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成就發布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韓夏介紹,中國5G基站數達到161.5萬個,5G行動電話用戶數超過4億戶。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歷史性實現了行政村“村村通寬頻”,中國小校通寬頻比例從25%提高到100%。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信息通信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的作用日益凸顯,為加快推進制造強國、網路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提供了堅實基礎和有力支撐。
中央企業境外機構和項目資產總額近8萬億元
國有企業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重點,持續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中央企業擁有境外機構和項目超過8000個,資產總額近8萬億元(人民幣)。
從經濟發展的規模看,國有企業有力增強了中國經濟實力。截至2021年底,全國國資系統監管企業資產總額達到259.3萬億元,比2012年底增長2.6倍,年均增長15.4%。2012-2021年,全國國資系統監管企業累計實現增加值111.4萬億元,年均增長9%,超過GDP年均增速2.3個百分點。
十年來,中央企業建成了700多個國家級研發平台,7個創新聯合體,累計投入研發經費6.2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10%。2021年底,擁有研發人員107萬人,比2012年底增長53%,擁有兩院院士241名,約占全國院士總數的七分之一。
央企數量從十年前117家調整至97家
數說中國這十年丨央企數量從十年前117家調整至97家。
中國這十年
央企數量從十年前117家調整至97家
中央企業十年累計上交稅費18.2萬億元
數說中國這十年,中央企業十年累計上交稅費18.2萬億元。
中國這十年
中央企業十年累計上交稅費18.2萬億元
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
這十年,國有企業在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上發揮了頂樑柱作用;國資委推動國有企業聚焦提升發展質量,加大創新力度,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資國企聚焦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功能,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和新興產業發展。
截至2021年底,全國國資系統監管企業資產總額達到259.3萬億元,比2012年底增長2.6倍,年均增長15.4%。累計實現增加值111.4萬億元,年均增長9%,超過GDP年均增速2.3個百分點。
2021年進入世界500強的國有企業從2012年的65家增長到96家,在船舶、鋼鐵、能源、建築、水運、裝備製造等領域打造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行業領軍企業。
近70家中央企業超過700戶的子企業在新基建領域加大布局,2021年投資超過4000億,“十四五”期間規劃投資項目1300多個,總投資超過10萬億。
這十年,中國外匯市場更加成熟
境外投資者投資中國的證券超過了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規模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連續17年穩居世界第一;外匯市場可交易貨幣超過40種,2021年交易量達到了36.9萬億美元。
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更加穩健跨境投融資更便利。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經濟實現了更高質量發展和更高水平開放。外匯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外匯領域改革發展穩定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一是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更加穩健,體現了中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積極進展;二是資本項目開放穩步推進,已實現較高可兌換水平;三是跨境貿易和投融資更加便利,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成效顯著;四是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監管有效的外匯市場不斷健全,為高效配置外匯資源和管理匯率風險創造了良好條件。五是外匯儲備資產實現安全、流動和保值增值,中國特色外匯儲備經營管理制度不斷完善。
外匯市場平穩運行呈現更加成熟的發展特徵。過去十年,錯綜複雜的外部環境也對中國外匯市場運行帶來了較大挑戰。但是,王春英表示,通過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中國外匯市場韌性不斷增強,成功應對了多輪外部衝擊。總的來看,這十年,中國外匯市場呈現了更加成熟的發展特徵。一是國際收支結構更加穩健;二是金融市場更加開放;三是匯率調節國際收支的自動穩定器作用更加明顯;四是外匯市場參與者更加理性;五是“巨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的外匯市場管理框架更加完善。
外匯領域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更好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過去十年,也是金融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十年,外匯領域從未停滯改革步伐。圍繞推進資本項目高水平開放、著力提高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水平、深化外匯市場創新發展。過去十年,資本項目高水平開放穩步推進。一方面,我們統籌交易環節和匯兌環節,有序推動不可兌換項目的開放,提高可兌換項目的便利化水平;另一方面,區域開放創新探索多點開花。
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穩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愈加夯實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鄧小剛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制定了一批頂層設計改革方案,實施了一批縱深突破的改革試點,出台了一批打基礎、管長遠的重大改革舉措,推動“三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農村改革紮實推進,50%以上國有農場完成公司制改制。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牢牢端穩中國人的飯碗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鄧小剛表示,牢牢端穩中國人的飯碗。重點就是“三個兩”:
第一,大力實施“兩藏”戰略。就是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緊緊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夯實糧食生產物質基礎。
一是以高標準農田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將10.58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落實到省、到縣、到地塊,累計建成9億畝高標準農田,配套完善農田灌溉水利設施,啟動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持續保護好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
二是以品種選育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培育推廣了一批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的突破性新品種,糧食作物良種基本實現了全覆蓋。三大國家級育制種基地和216個制種大縣、區域性良繁基地加快建設,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了95%,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第二,著力調動農民和政府“兩個積極性”。就是構建輔之以利、輔之以義的保障機制,讓農民務農種糧和地方政府重農抓糧有積極性。
一方面,強化農民種糧收益保障,穩步提高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水平,完善稻穀補貼、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等政策,推動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現主產省產糧大縣全覆蓋。通過價格支持穩預期、收入補貼保成本、保險擴面降風險,經營服務增收益,讓農民種糧能獲利、多得利。特別是這兩年針對農資價格上漲導致的種糧成本增加,中央三次向實際種糧農民累計發放500億元一次性補貼。
另一方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制定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規定配套考核辦法,壓實地方黨委政府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同時將年度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分解下達各省份,推動糧食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義務共擔、責任共扛。
第三,加力推進糧食生產“兩化”。通過服務社會化生產機械化,提高糧食經營效率,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推進服務社會化,加快建立主體多元、功能互補、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糧食生產統防統治、代耕代種、代收代儲,將先進適用品種技術裝備和組織形式導入小農戶,培育95萬多個農業社會化組織,服務面積近17億畝次,服務帶動小農超過7800萬戶。推進生產機械化,聚焦提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加快突破水稻機插機拋等薄弱環節,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過97%、90%和85%,農機裝備對糧食增產貢獻率顯著提高。
“三農”工作成績單
這十年,中國糧食產量再上一個千億斤新台階。2021年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達到13657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83公斤,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做到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糧食產能穩定提升,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這十年,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這十年,農業現代化建設邁上新台階。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超過54%,累計建成9億畝高標準農田。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農作物種源自給率超過95%。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超過72%。特別是小麥的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7%。
國家發改委:這十年中國人民實現全方位生活改善
這十年,中國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經濟總量由2012年的53.9萬億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萬億元,占世界經濟比重從11.3%上升到超過1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6300美元上升到超過1.2萬美元。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豐碩成果,2021年中國創新指數升至世界第12位,在一些重要領域實現了很多歷史性跨越。區域重大戰略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水平和質量不斷提升,區域城鄉協調發展的潛力不斷釋放。
這十年,中國改革開放開創新局面。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成熟定型,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穩步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全國統一大市場正在加快形成,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和社會信用等市場體系的基礎制度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全方位高水平開放型經濟加快形成,共建“一帶一路”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果,與149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檔案,中老鐵路建成通車,雅萬高鐵等一大批項目紮實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不斷提升,境外投資存量從不足6000億美元增至超過2.6萬億美元;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這十年,中國人民實現全方位生活改善。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強化“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堅持全鏈條精準防控“動態清零”,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就業質量顯著提升,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以上。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9年,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城鄉基本醫療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人均預期壽命居於中高收入國家前列,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社會保障惠及全體人民,民生兜底保障網進一步加固。
這十年,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大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作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構建完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大力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和能源結構調整,加快推進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堅決遏制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約26.2%。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勝利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紮實推進。
這十年,中國經濟安全得到全面加強。中國糧食生產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實現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能源供給保障能力持續提升,煤電油氣產供儲銷體系不斷完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保障能力不斷增強,5G、基礎軟體、工業母機、新能源汽車和智慧型汽車、可再生能源發展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步伐加快。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取得階段性重大進展。
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 新制定法律69件 修改法律237件
中國這十年
數說中國這十年 | 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 新制定法律69件 修
十年來中共中央組織部直接組織培訓幹部逾20萬人次
在黨的組織體系方面,中共中央組織部部務委員齊家濱介紹,十年來,著眼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嚴密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持續用力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黨的組織優勢在疫情防控、脫貧攻堅等重大任務中得到充分彰顯,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堅持新時代好乾部標準,統籌推進素質培養、知事識人、選拔任用、從嚴管理、正向激勵五大體系建設。”齊家濱說,著力鍛造政治過硬、具備領導現代化建設能力的幹部隊伍,改進幹部選拔任用,突出政治素質考察,一大批忠誠乾淨擔當的好乾部被發現起來使用起來。
他表示,在人才工作方面,我們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中國人才資源總量目前達到2.2億人;同時,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向縱深推進,黨的組織制度、幹部人事制度、基層組織建設制度、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化,黨的組織工作日益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
最高檢:從嚴追訴、從重打擊殘害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犯罪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廳廳長張曉津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檢察機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更高政治責任、更重履職要求,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安定和人民安寧。一方面,始終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嚴厲打擊危害國家安全、制度安全、經濟安全、網路安全和社會安定的犯罪。統籌多措並舉,防範和化解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各種風險和隱患。另一方面,全面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統籌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最大限度減少社會的對立面,促進社會的內生穩定。
平安建設離不開規範高效的執法司法機制建設。2021年11月,最高檢、公安部聯合印發《關於健全完善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機制的意見》,各級檢察機關會同公安機關大力推動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辦公室建設,截至目前已基本實現市、縣兩級全覆蓋。通過一體推進規範執法、公正司法,今年上半年,檢察機關監督立案率87.1%,監督撤案率95.9%,書面糾正偵查活動違法採納率97.3%,檢警協作配合更加緊密,辦案質效有效提升。此外,重視發揮案例的辦案指導、引領作用。2019年至2021年,最高檢發布刑事檢察類指導性案例11批44件,比前一個三年分別增加了120%和183%,發布典型案例81批490件。
一是為期三年的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依法辦理了雲南孫小果案、湖南操場埋屍案、海南黃鴻發案等數百起重大複雜涉黑涉惡案件,有效震懾黑惡勢力犯罪。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進入常態化後,穩步推進。二是堅持依法打擊危害人民民眾安全感的嚴重暴力犯罪、殘害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犯罪,以及其他主觀惡性大、情節惡劣的犯罪,從嚴追訴、從重打擊,堅決維護人民民眾安全和社會穩定。三是依法從嚴懲治非法集資、電信網路詐欺、養老詐欺等犯罪。2019年至2021年共起訴20.6萬餘人,形成有力震懾。同時,引導督促涉案人員主動退賠退贓,盡最大努力為人民民眾挽回損失。
全國公安機關共有3700餘名民警因公犧牲
10年來,全國公安機關共有3700餘名民警因公犧牲,5萬餘名民警因公負傷;1人被追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1人獲得“改革先鋒”稱號,1人獲授“七一勳章”,1人獲授“八一勳章”,9名個人和1個集體被授予(追授)“時代楷模”,一大批先進典型榮獲省部級榮譽,240餘萬人次、24萬餘個集體被記功嘉獎。
公安部:打擊電信網路詐欺犯罪存在五個主要難點:
一是跨國有組織犯罪打擊更加困難。境外詐欺集團組織嚴密、分工明確,且呈現出多行業支撐、產業化分布、集團化運作、精細化分工等跨國有組織犯罪特徵。
二是詐欺手法更新疊代變化快。詐欺集團緊跟社會熱點,利用區塊鏈、元宇宙、虛擬貨幣、AI智慧型、GOIP等新技術新業態,不斷更新犯罪工具和詐欺手法,更具隱蔽性和迷惑性。
三是出境打擊受制約。目前,電信網路詐欺犯罪境外作案占比達80%,受全球疫情影響,公安機關出境打擊遇到諸多困難。
四是源頭穩控待加強。部分重點地區屬地責任落實還不到位,人員控不住、勸不回,仍有大量涉詐重點人員滯留境外。
五是國際合作需強化。各國警方合作打擊此類犯罪的框架性協定有待完善,難以及時啟動偵查程式,跨境打擊和調查取證難度大。
為了打擊電信網路詐欺犯罪,公安部按照“四專兩合力”的總體工作思路,依託國務院部際聯席會議機制,會同國家移民管理局等有關部門,積極克服疫情影響,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想方設法推動國際執法合作。努力克服疫情困難,先後向東南亞、中東等地區派出多個工作組,積極開展國際執法合作,先後將近千名嫌疑人從境外遣返回國,有力震懾了境外詐欺集團。
二是多措並舉立足境內打境外。不間斷組織開展集群戰役,強力推進“斷卡”行動,嚴厲打擊卡頭卡販,全力擠壓犯罪空間;強力推進“斷流”專案,深挖徹查境內外犯罪團伙,全力切斷偷渡通道;強力開展“拔釘”行動,深挖一批重大頭目和骨幹,全數緝捕境內目標,全力緝捕境外目標。
三是加大力度開展源頭管控。依託國務院聯席會議機制,壓緊壓實黨委政府主體責任,攔截勸阻和教育勸返“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最大幅度壓減赴境外作案人員,最大限度擠壓境外詐欺分子生存空間。
中國民眾安全感十年來始終保持高位
在2022年7月25日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公安部黨委委員、法制局局長孫茂利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公安機關深入推進平安中國建設,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國連續5年多未發生暴恐案事件;2013年以來,破獲經濟犯罪案件90.8萬起,挽回經濟損失4774.6億元;2018年以來,共打掉黑惡勢力組織集團1.66萬個;八類主要刑事犯罪2021年立案數比2012年下降64.4%;全國現行命案破案率達99%,中國長期處於全球命案發案率最低國家行列。
中國這十年
我國民眾安全感十年來始終保持高位
十年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效能發揮更加充分
中央統戰部副部長陳旭表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獨具特色的全新的政黨政治模式,十年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效能發揮更加充分。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胸懷“國之大者”,積極履行職責,圍繞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統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等重點課題提出真知灼見,圍繞脫貧攻堅、長江生態環境保護認真開展民主監督,彰顯了特色優勢,貢獻了智慧力量,很多意見建議轉化為黨和國家的決策部署。在新時代10年的偉大變革中,中國共產黨發揮著堅強領導作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同中國共產黨想在一起、站在一起、乾在一起,中國新型政黨制度集智聚力,已經成為獨具魅力的好制度。
中央統戰部民主黨派工作局局長桑福華介紹,2016年,受中共中央委託,八個民主黨派中央對口中西部地區八個脫貧攻堅任務重的省區,開展了為期五年的脫貧攻堅民主監督,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2021年開始,受中共中央委託,八個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圍繞長江的生態環境保護又開啟了同樣是五年的專項民主監督,主要圍繞水體修復和保護、船舶港口污染防控等八個方面進行專項監督,隨著新一輪專項民主監督的開展,民主黨派的民主監督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在新時代展示新優勢、展現新作為。
奮發有為建設美好新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新疆工作,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審視、謀劃、部署新疆工作,深化對治疆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形成了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當前的新疆,社會大局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天山南北呈現一派安定祥和、蓬勃發展的新氣象。
社會大局持續穩定
十年來,新疆堅持依法治疆,推動法治新疆建設邁出新步伐,保持社會大局持續穩定。法治建設有力推進。新疆加快重點領域立法,先後制定修訂地方性法規104件,以良法促發展、保善治。新疆加強全民普法,積極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斷提升。新疆深化平安新疆建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化解機制,建立風險研判處置機制,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公眾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8%提高到2021年的99.14%。新疆依法開展反恐怖主義和去極端化鬥爭,紮實推進反恐維穩法治化常態化專業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十年來,新疆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做好民族工作,推動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這十年,新疆堅持文化潤疆,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治久安的思想基礎不斷鞏固。
保障和改善民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財政支出的七成以上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實實在在的努力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新疆306.4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666個貧困村全部退出,35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過去十年,新疆累計新增城鎮就業498.87萬人,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3090.88萬人次,基本實現城鄉有勞動能力的人都能穩定就業。2012年以來,新疆累計實施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238.53萬套,老舊小區改造4762個,惠及居民74.23萬戶;建成農村安居工程236.98萬戶、農房抗震防災工程3.18萬戶,1000多萬各族民眾喜遷新居。新疆大力實施全民參保計畫,基本養老、失業、工傷3項社會保險參保2019.77萬人次,基本醫保參保2061.30萬人,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
國家疾控局:中國已經具備72小時內檢測300多種病原體的能力
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常繼樂表示,這十年來,相關部門和地方共同圍繞以衛生應急體系和核心能力建設為“主體”,不斷加強和改進衛生應急管理工作,全面提升衛生健康系統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也為維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
中國衛生應急體系初步建立。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衛生應急法制體系基本建立,管理體制初步形成,能力水平明顯改善,中國於2014年如期實現了《國際衛生條例(2005)》要求的能力建設目標。
衛生應急核心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路直報系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平均報告時間縮短到4小時以內,已經具備在72小時內檢測300多種病原體的能力。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評估制度。在全國已建成4大類59支國家衛生應急隊伍。
科學高效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和應對。圍繞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個環節,強化預防預警措施,提升快速反應能力,確保事件有效處置。實現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總數下降,死亡人數減少。重特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特別是高致病性禽流感,比如H7N9等新發傳染病、中東呼吸綜合徵等境外輸入疫情都得到了成功處置,為伊波拉出血熱疫情防控作出了國際貢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的戰略性成果。
教育部: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4% 比十年前提高3.6個百分點
這十年,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更好保障了人民受教育機會,有效緩解了民眾急難愁盼問題。
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近53萬所、在校生超2.9億人。學前教育毛入園率88.1%,比十年前提高23.6個百分點;在實現全面普及的基礎上,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4%,比十年前提高3.6個百分點;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1.4%,提高6.4個百分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7.8%,提高27.8個百分點。
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其中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0.9年。
20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動態清零,歷史性解決了長期存在的輟學問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重要貢獻。全國2895個縣全部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99.8%的中國小校辦學條件達到“20條”底線要求,學校面貌有了根本改觀,形成城鄉義務教育均衡和一體化發展新局面。學生資助政策體系覆蓋全學段,十年來累計資助學生近13億人次。持續實施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專項計畫,累計錄取學生95萬餘人。30萬以上人口縣均設有特殊教育學校,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5%以上。
水利部:十年來水利建設投資達6.66萬億元
2022年9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宣傳部就黨的十八大以來水利發展成就舉行發布會,黨的十八大以來,下了很大的力度來推進。水利部會同各個地方大力實施農村供水工程建設,累計完成了農村供水工程投資4667億元,解決了2.8億農村居民的飲水安全問題,鞏固提升了3.4億農村人口的供水保障水平,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了84%,比2012年提高了19個百分點,廣大農民祖祖輩輩肩挑背馱才能吃上水的問題歷史性地得到了解決。十年來,社會各界關注治水、聚力治水、科學治水,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水利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民生福祉的水利大事要事,中國水利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十年來,中國實施了長江流域重要蓄滯洪區建設、黃河下游防洪治理、西江大藤峽水利樞紐等一批流域防洪骨幹工程,大江大河基本形成河道及堤防、水庫、蓄滯洪區為主要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還建設了南水北調中東線一期工程、引江濟淮、引漢濟渭、珠三角水資源配置等跨流域、跨區域引調水工程54處,中國的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顯著提升。
生態環境部:十年來全國空氣品質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2022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負責人介紹,十年來,全國空氣品質發生了歷史性變化。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34.8%,為30微克/立方米。十年來,全國水環境質量發生了轉折性變化,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民眾飲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十年來,全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從68.5%下降至56.0%。
住房城鄉建設部
2022年9月14日,中宣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新時代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舉措和成效有關情況。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姜萬榮在會上介紹,全國2341.6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住房安全有保障,歷史性解決了農村貧困民眾的住房安全問題。
自然資源部:加強“四個治理” 推動生態保護和修復
2022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新時代自然資源事業的發展與成就有關情況。自然資源部副部長莊少勤表示,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是自然資源部的一個基本職責,是“兩統一”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我們按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特別是按照加強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和依法治理的原則,推動生態保護和修復。從以上方面開展制度的變革,為生態環境建設打下好的基礎。2012-2021年,全國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40.85%,建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調查評估制度。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草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理念。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比例超過30%。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全面禁止新增圍填海,嚴格管控新增用島活動。
中國全面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任務
2022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新時代自然資源事業的發展與成就有關情況。
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劉國洪表示,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整合不動產登記職責,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十年來,我們一年一個目標,一步一個腳印,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任務圓滿完成,不動產登記服務質量、水平和效率不斷提升,有力保護了企業和民眾財產權,有效保障了不動產交易安全,可以說服務各行各業、造福千家萬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全面建立和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如期實現目標。2013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2014年《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頒布,2015年全國不動產登記職責機構整合到位,2016年不動產登記證書證明“發新停舊”全面完成,2017年所有市縣級登記機構接入國家級信息平台,我們用5年時間實現了登記機構、登記依據、登記簿冊和信息平台“四統一”的改革目標。
二是全面提升登記服務質量、水平和效率,做到便民利企。實行信息集成、流程集成或人員集成,減少申請材料和辦理環節,不斷壓縮不動產登記辦理時間;推行便民利民服務舉措,實施不動產登記、交易、繳稅“一窗受理、並行辦理”,“網際網路+不動產登記”等。目前所有市縣基本實現一般登記和抵押登記5個工作日內辦結。
三是切實解決民眾急難愁盼,增強百姓獲得感。持續推動各地加快化解歷史遺留問題導致的“登記難”,大批民眾拿到了房屋的產權證書;部署開展清理規範林權確權登記歷史遺留問題試點工作,本著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穩妥推進化解林權登記歷史遺留問題;全面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任務,截至2021年6月底,全國258.18萬套建檔立卡戶應登記安置住房全部完成不動產登記。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深化“放管服”和最佳化營商環境改革部署,大力開展不動產登記隊伍作風常態化建設,持續提升不動產登記便利化水平,切實發揮不動產登記保護產權、保障交易和便民利企的重要作用。
教育部:中國教育開放總體布局不斷最佳化,超八成留學人員學成歸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中超過八成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與此同時,中外合作辦學蓬勃開展,審批、管理、評估、退出機制不斷完善。過去10年,新增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中,理工農醫類占比達65%。近年來,中外合作辦學為緩解疫情導致的出國留學受阻發揮了積極作用,累計錄取近10000人。
來華留學在推進制度建設、實施質量保障、嚴格入學標準、規範培養管理、加強留華畢業生工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舉措。2020—2021學年,在冊國際學生來自195個國家和地區,學歷生占比達76%,比2012年提高35個百分點。
十年來,中國教育開放總體布局不斷最佳化,同181個建交國普遍開展了教育合作與交流,與159個國家和地區合作舉辦了孔子學院(孔子課堂),與5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定。深入實施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加強同共建國家教育領域互聯互通,建設了23個“魯班”工坊,啟動了海外中國學校建設試點。成立“中國—東協職業教育聯合會”,設立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經貿學院,啟動“未來非洲—中非職業教育合作計畫”,深化中國—中東歐教育交流合作,點面結合的區域教育合作機制不斷完善。
國家林草局:中國這十年 | 我國初步建立起新型自然保護地體系
十年來,我國在青藏高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等重要生態區位實施66個林草區域性系統治理項目和40個國土綠化試點示範項目。全面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25.78億畝天然林得以休養生息;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兩輪累計實施5.2億畝。
正式設立了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首批5個國家公園。74%的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了有效保護。
十年來,美麗中國綠色本底不斷夯實。國家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累計完成造林9.6億畝,種草改良1.65億畝,新增和修復濕地1200多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0.32%。近十年,中國為全球貢獻了四分之一的新增森林面積。
“一國兩制”在港澳的實踐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掌舵領航和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香港實現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澳門保持穩定發展良好態勢。
“習近平總書記對‘一國兩制’和港澳工作提出一系列原創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將我們黨對‘一國兩制’的規律性認識提升到新高度。”黃柳權說,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是對“一國兩制”理論的豐富和發展,為推進新時代“一國兩制”實踐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港澳工作取得新成就、實現新發展的根本原因。
中央台辦:統一的時、勢、義始終在祖國大陸這一邊
202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中央台辦副主任陳元豐介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台工作和兩岸關係發展情況。
陳元豐表示,過去十年對台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十年中,兩岸政治交往取得歷史性突破。我們推動實現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首次會晤、直接對話溝通,將兩岸交流互動提升到新高度,成為兩岸關係發展道路上一座新的里程碑。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在共同政治基礎上建立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兩部門負責人實現互訪、開通熱線。
十年中,兩岸對話協商形成新局面。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進兩岸政黨黨際交流,與台灣有關政黨、團體和人士就兩岸關係與民族未來開展對話協商,達成多項共識並發表共同倡議,與台灣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探索“兩制”台灣方案。
十年來,在大陸台胞逐步享受同等待遇和發展機遇。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踐行“兩岸一家親”的理念,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完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保障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實行卡式台胞證,實現福建向金門供水,制發台灣居民居住證,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同等待遇,持續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
十年來,兩岸貿易和台商對大陸投資顯著增長。2011年兩岸貿易額為1600.3億美元,2021年兩岸貿易額增至3283.4億美元,十年間翻了一番。截至2011年,台商投資大陸項目累計85772個,到2021年底,台商投資大陸項目累計達124142個,十年間增長44.7%。大陸穩居台灣地區最大出口市場、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台商島外投資第一大目的地。
十年來,兩岸人員往來和各界交流持續擴大。我們團結廣大台灣同胞,排除“台獨”分裂勢力干擾阻撓,推動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和人員往來走深走實。舉辦海峽論壇、上海台北城市論壇、海峽青年論壇等一系列兩岸交流活動,保持了兩岸同胞交流合作的發展態勢。2011年兩岸人員往來710萬人次,其中台胞來大陸526萬人次;2019年兩岸人員往來約900萬人次,其中台胞來大陸超過600萬人次。近3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上交流成為兩岸同胞交流互動的主要形式,台灣各界實際參與人數和線上可及人數屢創新高。
十年來,反“獨”促統大勢不斷增強。我們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有力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依法打擊“台獨”頑固分子,有力震懾“台獨”分裂勢力。妥善處理台灣對外交往問題,鞏固發展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格局。
陳元豐指出,當前,在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都發生深刻複雜變化的時代背景下,推進祖國完全統一面臨著新的形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統一的時、勢、義始終在祖國大陸這一邊。新時代我們反對“台獨”分裂和外來干涉的力量更強,實現祖國統一的意志和決心更加堅定。任何勢力的阻撓破壞,都無法改變祖國統一的歷史大勢。

主題影像展

2022年6月20日,“時代畫卷人民有感——‘中國這十年’主題影像展”在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開幕。展覽聚焦“中國這十年”,旨在通過精彩影像講述這十年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故事。
展覽以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主線,圍繞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創新型國家建設深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成果顯現、生態文明建設成績斐然、教育事業蒸蒸日上、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全面小康建設碩果纍纍、對外交流合作不斷擴大、人民民眾生命安全保障有力、基層治理現代化持續推進等17個主題,精心選取百餘幅最具代表性的攝影作品,以微鏡頭折射大背景,用小故事講述新時代,展現民眾生活實實在在的變化,呈現中國這十年發展創新的斐然成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