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通史

中國近代通史

20世紀對於中國近代史研究來說,是開端的世紀,是轉型的世紀,是創新的世紀,也是收穫的世紀。中國近代史研究是20世紀中國歷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20世紀中國歷史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到社會主義社會,發生了翻覆地的變化。20世紀中國近代史研究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從傳統中國歷史學中分離出來,在30—40年代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服務的、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的資產階級傾向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占統治地位,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產生,新中國建立以後,馬克思主義的中國近代史研究逐占了主導地位。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近代通史
  • 作者:張海鵬 主編
  • ISBN:9787214080981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10-01
  •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影響,作品評價,版本信息,

內容簡介

完成幾代學者夙願 《中國近代通史》問世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集體編撰的一套500多萬字、10卷本的《中國近代通史》由江蘇人民出版社集結出版。主編張海鵬表示,“本書的問世完成了范文瀾、劉大年等幾代史學家的心愿,不僅在同類著作中篇幅最大,而且是迄今為止最完整的中國近代通史。”
張海鵬稱,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范文瀾先生任所長時,即多次布置撰寫《中國近代通史》的任務,均未能完成。
范文瀾自己有一部《中國近代史》上冊,只寫到義和團。七八十年代,劉大年所長也曾努力推動,主持編寫《中國近代史稿》三冊,也只寫到義和團。雖然力圖加入經濟、文化思想、邊疆與少數民族方面的內容,但畢竟比較單薄,而且沒有涉及社會史方面的內容;而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出版過數百種通俗近代史讀物,又大多缺少新意。
“這個項目2000年正式立項,原計畫2004年完成,因為種種原因拖延至今。”張海鵬說,“《中國近代通史》的問世,可以說是完成了幾代史學家未竟的心愿。在寫作上,吸收、總結幾代學人,包括港台和海外學人大量中國近代史研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取得的成果。”

作品目錄

第一卷:近代中國歷史進程概說 張海鵬 著
中國近代通史
第一章 中國近代史史書編纂的回顧
第二章 編纂《中國近代通史》的基本思路
第三章 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的若干特點
第四章 把握中國近代史進程的幾個關鍵問題
第五章 現代化的研究視角與近代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附錄 近代中國史事記略
第二卷:近代中國的開端(1840-1864)姜濤卞修躍 著
第一章 跨入19世紀的中國
第二章 鴉片走私與禁菸
第三章 鴉片戰爭的進程與《南京條約
第四章 太平天國起義和建都天京
第五章 清王朝面對危局與太平天國的發展
第六章 太平天國的軍事勝利與內亂
第七章 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國家領土主權的嚴重損失
第八章 中外“會剿”與太平天國的敗亡
第三卷:早期現代化的嘗試(1865-1895)虞和平謝放
第一章 政權結構變異與洋務派官僚集團形成
第二章 求強、求富與洋務運動前期舉措
第三章 外國對華經濟擴張和中國民間工商業的進步
第四章 教案:民間反教鬥爭與官方的外交危機
第五章 邊疆危機與中法戰爭
第六章 洋務運動後期的舉措
第七章 早期維新思潮的興起
第八章 中日甲午戰爭
第九章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基本形成與洋務運動失敗
第四卷:從戊戌維新到義和團(1895-1900)馬勇
第一章 甲午戰爭後列強在中國的角逐
第二章 維新運動的醞釀與蓬勃發展
第三章 維新運動的局部試驗
第四章 維新運動的深化
第五章 百日維新
第六章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第七章 列強謀劃代剿義和團與清政府被迫宣戰
第八章 一場不平衡的荒唐戰爭
第九章 京都蒙難與聯軍蓄意擴大戰爭
第十章 辛丑議和: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
第五卷:新政、立憲與辛亥革命(1901-1912) 張海鵬,李細珠
第一章 清政府被迫開始實施新政
第二章 《辛丑和約》與新政形勢下的社會政治變動
第三章 革命黨人的政治組織和思想宣傳
第四章 預備立憲與官制改革的挫折
第五章 立憲運動的開展及其困境
第六章 全國革命高潮與武昌起義
第七章 中華民國成立與清帝退位
第八章 南京臨時政府在內外交困中終結
第九章  清末民初的文化觀念與社會生活變遷
第六卷:民國的初建(1912-1923)汪朝光
第一章 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
第二章袁世凱稱帝與護國戰爭
第三章 軍閥紛爭與南北對峙
第四章 五四運動與時代轉換之發端
第五章 直皖戰爭
第六章 第一次直奉戰爭與直系當政
第七章 北京政局的變化
第八章 民初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及其起伏
第七卷:國共合作國民革命(1924-1927)王奇生
第一章 國民黨改組與國共合作的形成
第二章 廣州國民政府與南方軍政格局
第三章 北京臨時執政政府與北方軍政格局
第四章 五卅運動與反帝高潮
第五章 國共紛爭:南方革命陣營的分化
第六章 北伐戰爭:北方形勢與南方的勝利
第七章 從遷都之爭到寧漢分裂
第八章 南北三政權的鼎立
第九章 國共兩黨的組織形態
第十章 急風驟雨:工農運動
第十一章 三大政黨的“革命”觀念及其政治文化
第八卷:內戰與危機(1927-1937)楊奎松
第一章 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與統一軍政的努力
第二章 國民政府的對內政策與“革命外交”
第三章蘇維埃革命與中共南方根據地的形成
第四章 人權、民主與專制的交鋒
第五章 “九一八”事變蔣介石的“安內攘外”
第六章 輿論整合與國防建設的準備
第七章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誕生、消亡以及紅軍長征
第八章 華北事變與救亡運動的興起
第九章 國共兩黨的政策轉變
第十章 西安事變與中國政局的重大轉折
第九卷:抗日戰爭(1937-1945) 王建明,曾景忠 著
第一章 中國抗日戰爭的開始
第二章 抗日戰爭初期的對日作戰
第三章 抗日戰爭初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第四章 抗日戰爭初期的外交
第五章 抗日戰爭中期的對日作戰
第六章 日本扶植傀儡政權以及對淪陷區的統治
第七章 苦撐待變與外交形勢的變化
第八章 抗日戰爭後期的對日作戰
第九章 敵後根據地的民主政權建設與大後方社會危機的出現
第十章 戰時民主運動的興起與聯合政府問題的提出
第十一章 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與中美關係的發展
第十二章 戰時的文化、思想與學術
第十三章 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
第十卷:中國命運的決戰(1945-1949) 汪朝光 著
第一章 戰與和的變奏
第二章 全面內戰的烽火
第三章 戰後社會的動盪與紛擾
第四章 國共兩黨攻守態勢的轉換
第五章 國共兩軍的軍事決戰
第六章 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結束
第七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作品鑑賞

一、該書打破了以1919年為分界的老框框,將長期以來中國近代史研究分為中國近代史(1840~1919)和中國現代史(1919~1949)兩個時期貫通起來,從1840年~1949年的中國歷史進程出發,巨觀把握住了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的基本特點,結構完整系統,體現了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軌跡,體現了從“沉淪”到“上升”的歷史過程。
二、該書以政治史、革命史的敘述為基本線索,同時客觀地看待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實際,從現代化進程的視角,全面客觀地敘述了近代中國的歷史過程。在近代中國,主題是謀求中國的獨立和平等,中國人謀求近代化或現代化的努力是在謀求國家民族獨立的主題之下進行的。如果脫離這樣的主題描述近代中國歷史,就無法反映近代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的為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而進行的啟蒙、改革、革命的真實過程,就無法反映近代中國的主導面和客觀實際。但是,歷史的內容是無比生動和豐富的,如果僅僅局限於革命史、政治史,也難呈歷史全貌。該書在以政治史、革命史為主幹的前提下,對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社會生活、思想文化、邊疆地區發展等都作了全方位的描述。
三、該書充分體現歷史研究是一個不斷累積推進的過程,注重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力求有所創新。該書可以說是數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成果的積澱之作、總結之作、集成之作。各卷廣泛參考了已有的各種研究成果,凡是重要成果均作出說明和注釋,以合學術規範。該書關於洋務運動戊戌維新、清末新政北伐戰爭和國共兩黨關係等等重大問題和事件,都對已有的學術成果作了全面整合和梳理,在此基礎上力求創新,作出了自己獨立的判斷和分析,或依據新的史料發現提出了新的認識和見解。
四、該書各卷敘述清楚透徹,文字流暢可讀。各卷充分反映出注重敘事的特點,對所寫時段的歷史事件及其發展進程和相關關係、對歷史人物在其中的活動及其背景與由來,都注重翔實的敘述,並以流暢的文字,娓娓道來,使讀者在閱讀時感受到了愉悅。
五、該書在編纂過程中,廣泛蒐集和使用了各種歷史資料,儘可能利用了已經出版的各種檔案文獻、報紙期刊、歷史文獻彙編、文集、地方志、日記、書札等資料,注重發掘研究者以往較少注意的史料,同時還注重綜合參照運用海峽兩岸就相同人物或主題出版的史料,如運用大陸出版的《孫中山全集》、《孫中山年譜》和台灣出版的《國父全集》、《國父年譜》等。各卷作者還費力蒐集和利用了尚未出版的各檔案館存檔資料,其中不僅有以往利用較多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檔,還有以往利用較少的中共中央檔案、軍事檔案館和一些地方的檔案館,以及台北國史館資料、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檔案和美國史丹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珍本與手稿圖書館藏國民黨軍政人物檔案、蘇聯解密的檔案等歷史資料。由於既充分利用新史料,又重新檢閱舊史料,對一些過去因史料未能弄清的史實得以澄清本相;對傳統的一些觀點,依憑新史料,重構史實,能夠得出令人信服的新見解。各卷還儘量參考了台灣的中國近代史同行的著作,以及國內外相關著作。

作品影響

該作品獲得第二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獎。

作品評價

推進中國近代史學科建設
《中國近代通史》以500餘萬字的宏大篇幅,如此全面、詳盡地反映1840-1949年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生活、民族、邊疆等各個方面的歷史狀況,應該說是國內第一本。這本書的出版,無疑是對中國近代史學科建設的一個推進,為歷史學的繁榮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該叢書有三個值得稱道的優點和特點:一是尊重歷史真實;二是著力學術創新;三是關注歷史和現實的統一。
發揚嚴謹治學傳統
龔書鐸(中國史學會副會長):
《中國近代通史》是中國近代史領域第一部完整的近代通史專著,三點看法:一是第一卷《概說》提綱挈領,觀點明確;二是體現了通史的“通”;三是發揚了近代史所嚴謹治學的傳統。該叢書的出版,對推動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
時代進步造就客觀史書
《中國近代通史》能夠出版的時代原因。改革開放以後的思想解放和對外開放,對研究近代史起了非常關鍵性的作用。沒有改革開放以後的思想解放和對外開放,一方面對近代史的研究不可能做到如此廣泛和深刻,另一方面在研究中的許多史料收集工作也不可能進行。該叢書的兩點創新:第一是對前人的成果有準確的判斷;第二是對前人沒有探討過的領域、沒有探討過的問題作了研究。比如書中關於清末政權的結構的變化,視角就是新的。關於戊戌維新,則對維新者策略上的失誤探討得比較多。關於新政,也作了比較客觀的、實事求是的評價。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關於國共關係史的研究,在多方面對此專題研究有了很大的推動。另外關於抗日戰爭的研究,既有自己的創見,也吸收了史學界的大量成果。
集大成通史的四“通”
熊月之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歷史研究所所長):
《中國近代通史》的四個“通”:通前後、通左右、通內外、通繁簡。他認為,這本書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既綜合了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又有編著者獨到心得,結構完整,資料翔實,徵引規範,文筆暢達,堪稱集科學性、綜合性、系統性於一體的集大成性通史著作。

版本信息

作 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國近代通史
主編:張海鵬
出版時間: 2005.11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字  數: 465千字
開 本: 32
標準書號:ISBN 7-214-04145-6/K·546
總 定 價: 450.00
紙 張: 膠版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