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近代史
- 類別:慕課、陝西省精品線上開放課程
- 授課平台:智慧樹網
- 首開時間:2018秋冬
- 授課教師:李喜霞、郝延軍、王蘭蘭、王筱寧
- 建設院校:西安文理學院
課程性質
課程背景
課程定位
適應專業
課程簡介
課程大綱
緒章 緒論 0.1 緒論 第一章 鴉片戰爭和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1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 1.2 鴉片貿易與禁菸運動 1.3 鴉片戰爭的爆發和結局 1.4 鴉片戰爭對中國造成的影響 1.5 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 第二章 太平天國前期和第二次鴉片戰爭 2.1 太平天國起義背景 2.2 金田起義 2.3 太平天國前期軍事 2.3.1從金田起義到定都天京 2.3.2北伐和西征 2.4 清政府對太平天國採取的政策 2.5 太平天國政策 2.5.1《天朝田畝制度》 2.5.2太平天國真正施行的政策 2.6 第二次鴉片戰爭 2.6.1第二次鴉片戰爭背景及經過 2.6.2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2.7 天京事變 2.8 洪秀全力挽不利局勢 2.9 辛酉政變 2.10 太平天國後期軍事及其最後失敗 第三章 洋務運動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3.1 洋務運動的背景 3.2 洋務運動 3.2.1洋務派與頑固派 3.2.2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上) 3.2.3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中) 3.2.4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下) 3.3 新階級力量的出現 3.3.1關於洋務運動新階級的幾個基本概念 3.3.2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思想 第四章 保衛祖國邊疆的戰鬥 4.1 左宗棠率兵收復新疆 | 4.1.1新疆問題與海防和塞防之爭 4.1.2左宗棠收復新疆與”伊犁條約“的簽訂 4.2 東南和西南邊疆的危機 4.3 中國不敗而敗之中法戰爭 4.4 中日甲午戰爭 4.4.1甲午戰爭之前國內外形勢 4.4.2甲午戰爭的經過及其結局 第五章 戊戌變法 5.1 戊戌變法背景 5.1.1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嚴重危機 5.1.2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5.2 康有為的變法理論 5.3 維新運動的發生和發展 5.3.1康有為的上書 5.3.2強學會和保國會 5.3.3其他維新志士的積極活動 5.4 百日維新與戊戌政變 5.5 義和團運動 5.6 八國聯軍侵華 5.6.1八國聯軍侵華過程及結局 5.6.2東南互保 5.7 戊戌維新時期的社會更新和風氣轉變 第六章 辛亥革命 6.1 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國 6.2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6.2.1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建立 6.2.2資產階級革命派與改良派的論戰 6.3 清政府的“預備立憲”和立憲運動 6.4 辛亥革命 6.4.1武昌起義與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 6.4.2南北議和與袁世凱竊取革命政權 第七章 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繼續與終結 7.1 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7.2 近代軍閥割據勢力介紹 7.3 張勛復辟帝制與護法運動 7.4 新文化運動 |
開課信息
開課次數 | 開課時間 | 學時安排 | 參與人數 |
---|---|---|---|
第1次開課 | 2018秋冬 | 33 | 861 |
第2次開課 | 2019春夏 | 1.04萬 | |
第3次開課 | 2019秋冬 | 7083 | |
第4次開課 | 2020春夏 | 1.48萬 | |
第5次開課 | 2020秋冬 | 1.33萬 | |
第6次開課 | 2021春夏 | 1.00萬 | |
第7次開課 | 2021秋冬 | 30 | 待定 |
第8次開課 | 2022春夏 | 招生中 | |
該課程第1-8次開課授課教師均為李喜霞、郝延軍、王蘭蘭、王筱寧。 |
課程特色
- 設計原則
- 中國近代史課程將史料與理論相結合。
- 中國近代史課程採用感知和學會史料分析的方法。
教學目標
- 掌握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理論與知識,認識中國近代社會的特點和發展規律。
- 學會利用史料分析歷史事實,提高歷史探索和歷史研究能力。
- 了解中國歷史的發展趨勢和新的研究成果,具備歷史學基本理論素養。
學習預備
- 學習資料
書名 | 作者 | ISBN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
《中國近代史》 | 李侃、李時岳 | 9787101012958 | 1999年1月 |
考核標準
單項類目名稱 | 卷面分 | 單項滿分 |
---|---|---|
緒論 單元測試 | 16 | 1.9 |
第一章 單元測試 | 10 | 1.2 |
第二章 單元測試 | 10 | 1.2 |
第三章 單元測試 | 10 | 1.2 |
第四章 單元測試 | 10 | 1.2 |
第五章 單元測試 | 10 | 1.2 |
第六章 單元測試 | 10 | 1.2 |
第七章 單元測試 | 10 | 0.9 |
單項類目名稱 | 單項滿分 |
---|---|
經歷170年—太平天國史再研討 | 10.0 |
新文化運動 |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