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一般指本詞條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是按照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要求,於2003年7月由原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和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的作物育種部分經戰略性重新組建的,是國家非營利性、社會公益性研究機構,是中國作物科學領域的創新中心、國際合作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作物種質資源、遺傳育種、栽培生理和分子生物學為主要研究領域。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在職職工357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研究所設有科研內設機構4個,建有國家重大科學設施2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級品種改良中心4個、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中心)3個、農業部風險評估實驗室1個、農業部檢驗測試中心1個、野外台站3個;擁有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9個二級學科碩士點。

2021年4月27日,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其全國工人先鋒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 外文名: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ChineseAcademy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簡稱:ICS·CAAS
  • 主管部門:中國農業科學院
  • 創建時間:2003年7月
  • 屬性:國家非營利性研究機構
  • 專職院士數:中國科學院1人、中國工程院2人
  • 博士點:二級學科8個
  • 碩士點:二級學科9個
  •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12號
歷史沿革,合併之前,合併建所,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研究部門,設備資源,科研成就,科研成果,學術期刊,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合作交流,文化傳統,形象標識,精神文化,文化活動,現任領導,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合併之前

  • 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
195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創建。
1971年,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下放北京市。
1968年12月,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育成白單4號玉米雜交種。
1977年9月,中國農林科學院擬收回下放北京市的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
1984年6月,由育種栽培研究所育成的多抗性豐產玉米雜交種“中單2號”獲得國農發明一等獎。
1995年,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中國小麥光溫特性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綜合套用生物技術創造抗黃矮病普通小麥新種質”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998年,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太谷核不育小麥的發現、鑑定與初步利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00年,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我國抗稻白葉枯病粳稻近等基因系的培育及套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 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
1978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創建。
截至1993年3月,研究所全所職工188人,其中科技人員141人、行政15人、工人32人、離退休86人;設有稻類、麥類、豆類、雜糧與考察、種質貯藏、品質、抗逆、抗病蟲與檢疫、特殊種質保存、種質信息處理、國外引種等11個研究室。

合併建所

2003年7月,按照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要求,由原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和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的作物育種部分經戰略性重新組建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2006年2月,舉行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質能源研究中心揭牌儀式;11月,國家科技部批准,依託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組建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野外觀測研究圃網。
2009-2013年,研究所連續被評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管理先進集體。
2009年1月,舉行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揭牌儀式;4月,舉行國家雜糧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揭牌儀式。
2010年12月,中國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重大科學工程通過國家驗收。
2013年7月,在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農場管理局甘河農場舉行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甘河試驗基地揭牌儀式。
2015年12月,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青年工作委員會成立。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研究所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在職職工357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特支計畫專家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7人,國家“973”首席科學家6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6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6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6人,農業部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12個,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團隊22個,中國農業科學院優秀科技創新團隊2個,中國農業科學院重點科技創新團隊6個,博士生導師59人,研究員95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莊巧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萬建民劉旭
國家特支計畫專家:萬建民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曹永生、邱麗娟、翟虎渠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劉斌
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劉斌、李文學、賈冠清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毛龍李立會王國英萬建民、王建康、王天宇
農業部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
姓名
團隊名稱
張學勇
主要農作物基因資源與種質創新團隊
馬有志
小麥分子育種創新團隊
韓天富
大豆發育生物學與廣適應育種創新團隊
李少昆
作物生理生態創新團隊
邱麗娟
大豆基因資源研究與利用創新團隊
夏先春
小麥品質、抗病分子育種創新團隊
毛龍
作物生物信息學及套用創新團隊
劉錄祥
小麥育種技術與方法研究創新團隊
李英慧
大豆馴化性狀建成的遺傳基礎解析創新團隊
李新海
玉米遺傳改良與種質創新團隊
傅彬英
水稻分子設計技術與套用創新團隊
黎裕
玉米種質資源研究與利用創新團隊
中國農業科學院創新團隊
團隊名稱
首席科學家
團隊類別
作物種質資源收集與引進
王述民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團隊
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共享
盧新雄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團隊
作物種質資源鑑定與發掘
宗緒曉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團隊
作物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團隊
小麥親本創製與新品種選育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團隊
小麥育種技術與方法研究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團隊
玉米遺傳改良與材料創製
李新海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團隊
玉米分子育種技術和套用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團隊
大豆育種技術創新與新品種選育
韓天富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團隊
作物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
張學勇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團隊
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
吳傳銀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團隊
作物分子標記技術及其套用
潘映紅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團隊
作物轉基因技術與套用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團隊
水稻分子設計技術與套用
傅彬英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團隊
作物生物信息學及套用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團隊
作物栽培與生理
李少昆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團隊
作物基因組選擇育種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團隊
雜糧等特色作物育種材料創製和新品種選育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團隊
作物耕作與生態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團隊
穀物質量安全與風險評估
王步軍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團隊
雜糧作物功能因子開發利用
任貴興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團隊
水稻優質、抗逆分子設計育種創新團隊
中國農業科學院優秀科技創新團隊
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團隊
李立會
中國農業科學院優秀科技創新團隊
作物品質遺傳改良
何中虎
中國農業科學院重點科技創新團隊
玉米種質改良與育種創新
李新海
中國農業科學院重點科技創新團隊
大豆遺傳育種
韓天富
中國農業科學院重點科技創新團隊
作物耐旱基因資源挖掘及分子基礎研究
王國英
中國農業科學院重點科技創新團隊
作物高產高效栽培與生理
趙明
中國農業科學院重點科技創新團隊
作物基因發掘與套用基因組學
毛龍
中國農業科學院重點科技創新團隊

研究部門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設有科研內設機構4個,建有國家重大科學設施2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級品種改良中心4個、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中心)3個、農業部風險評估實驗室1個、農業部檢驗測試中心1個、野外台站3個;在北京昌平、北京順義、吉林公主嶺、河北廊坊、河北沽原、河南新鄉、江蘇南京、雲南元謀和海南三亞等建有11個試驗基地;掛靠11個學會。
科研內設機構:作物種質資源中心、作物基因與分子設計中心、作物遺傳育種中心、作物耕作與栽培中心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國家種質庫外景
國家重大科學設施:國家作物種質庫、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
農業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麥類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農業部作物基因資源與種質創製重點實驗室、農業部生理生態重點實驗室
國家級品種改良中心: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中心、北京國家大豆改良分中心、國家小麥改良中心、國家農作物航天誘變技術改良中心
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中心):國家植物轉基因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雜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作物分子育種國家工程實驗室
農業部風險評估實驗室:農業部穀物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北京)
農業部檢驗測試中心:農業部穀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
野外台站:農業部新鄉小麥高效育種技術觀測實驗站、農業部核輻射農業生物科學觀測實驗站、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野外觀測研究圃網
掛靠學會:中國作物學會(一級學會)、中國作物學會藜麥分會(二級學會)、中國作物學會特用作物產業專業委員會(二級學會)、中國作物學會燕麥蕎麥分會(二級學會)、中國作物學會分子育種分會(二級學會)、中國作物學會小麥專業委員會(二級學會)、中國作物學會醫用作物專業委員會(二級學會)、中國作物學會大麥專業委員會(二級學會)、中國作物學會大豆專業委員會(二級學會)、中國農學會遺傳資源分會(二級學會)、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作物生物技術分會(二級學會)

設備資源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有10萬元以上的大型儀器設備430餘台件,自動化溫室12000平方米,人工氣候室28間,抗旱鑑定設施7200平方米,抗病蟲鑑定設施3000平方米,網室11000平方米,試驗地287公頃。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建成了比較完善的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包括1座國家長期庫、1座國家長期庫復份庫、10個國家中期庫、43個國家種質圃、169個野生近緣種原生境保護點、7個繁殖更新基地和1個國家種質資源信息中心。截至2015年12月,中國長期保存的種質資源總計469596份,其中國家種質庫長期保存總份數404690份,43個種質圃保存總份數65605份,涵蓋200多個作物,2000餘物種;年均向全國各用種單位提供種質資源4萬餘份。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擁有中國知網系列全文資料庫、中國知網統計年鑑資料庫、維普資源整合服務平台、萬方專利資料庫、萬方數據、萬方標準資料庫(行標、國標)、國研網、方正Apabi電子圖書、WileyOnlineLibrary(Wiley)等資料庫資源。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十二五”以來,研究所牽頭主持國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重大課題8項、973計畫項目4項、863計畫重點項目2項、科技支撐計畫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5項、國家科技平台計畫項目1項、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小麥、玉米、大豆、穀子、大麥、食用豆等6項。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2003年以來,研究所以第一完成單位或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二等獎8項,省部級獎29項。
(1)“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利用”,2003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中國小麥品種品質評價體系建立與分子改良技術研究”, 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3)矮敗小麥及其高效育種方法的創建與套用,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4)抗條紋葉枯病高產優質粳稻新品種選育及套用,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5)廣適高產優質大豆新品種中黃13的選育與套用, 2012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2003年以來,研究所發表科技論文4140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637篇;出版科技專著325部,獲軟體著作權77項;通過審定的作物新品種242個,其中國審品種63個;獲得授權專利292項;獲得植物新品種保護權60項。培育的小麥“中麥175、輪選987”,玉米“中單808、中單909”,大豆“中黃13、中黃35”,水稻“中稻1號、京粳1號”等一批優良新品種。

學術期刊

《The Crop Journal》(《作物學報》英文版)是中國科協主管,中國作物學會、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學術期刊,創刊於2013年。主要刊登農作物遺傳育種、耕作栽培、生理生化、生態、種質資源、穀物化學、貯藏加工以及與農作物有關的生物技術、生物數學、生物物理、農業氣象等領域以第一手資料撰寫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簡報以及專題綜述、評述等。
作物學報》(Acta Agronomica Sinica)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作物學會和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共同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有關作物科學的學術期刊,主要刊登農作物遺傳育種、耕作栽培、生理生化、生態、種質資源、穀物化學、貯藏加工以及與農作物有關的生物技術、生物數學、生物物理、農業氣象等領域以第一手資料撰寫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簡報以及專題綜述、評述等。
《作物學報》從1999年起連續1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學術期刊專項基金”的資助。2006—2013年連續8年獲“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項目”資助。從2002年起連續11年被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授予“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稱號。2013年被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評為“百強科技期刊”, 2011年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提名獎”, 2005年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2009年被中國期刊協會和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授予“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稱號。2008年和2011年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授予“中國精品科技期刊”稱號。2009年、2011年和2013年被武漢大學中國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授予“中國權威學術期刊(A+)”稱號。
《作物學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AGRIS資料庫、美國《生物學文摘》(BA)、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中心(CABI)的《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文摘》(CABA)和《全球健康》(Global Health)資料庫、英國《食品科技文摘》(FSTA)、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日本科學技術社資料庫(JST)、俄羅斯《文摘雜誌》(AJ of VINITI)、愛思維爾的Scopus資料庫和波蘭哥白尼索引(Index of Copurnicus)等資料庫和檢索系統收錄。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的前身是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和中國農學會遺傳資源分會主辦的《作物品種資源》(1982年創刊),兩次入選全國農作物、農學類核心期刊,2000年改名《植物遺傳資源科學》,2002年11月8日國家科學技術部批准《植物遺傳資源學報》創刊,主辦單位變更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學會,2006年主辦單位變更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中國農學會。
2003年,《植物遺傳資源學報》被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收錄,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和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全文收錄,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入選“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源期刊;2005年被《中國生物學文摘》和中國生物學文獻資料庫收錄;2006年被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文版)收錄;2007年被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收錄為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核心期刊,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收錄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2008年進入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中國種業》是由農業部主管,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中國種子協會主辦的全國性、專業性、技術性並在中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種業科技期刊。該刊系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優秀農業期刊。覆蓋範圍包括大田作物、蔬菜、花卉、林木、果樹、草坪、特種作物、種子機械等,信息量大,技術實用。主要欄目有種業論壇、種業人物、種業巡禮、專題論述、種業管理、種業市場、問題與探討、實用技術、學法用法、種子加工、植物新品種保護、研究論文、經驗交流、選育與區試、國外種業、新品種與品種資源、知識窗等。
作物雜誌》是中國作物學會和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主辦的農作物綜合性技術類期刊,於1985年創刊。曾獲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全國優秀農業科技期刊獎、中國科協優秀科技期刊獎。連續入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國農業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收錄期刊。2005年1月被選入《中國知識源總庫·精品期刊庫》。2008年初隨CSCD登上了面向90多個國家的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主要欄目設定有專家論壇、專題綜述、遺傳育種·種質資源·生物技術、生理生化·植物營養·栽培耕作、種子科技·品種信息、植物保護等。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擁有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9個二級學科碩士點。
二級學科博士點: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作物栽培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植物病理學、作物種質資源學、農產品質量與食物安全、信息技術與數字農業、生物信息學
二級學科碩士點: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食品科學、作物栽培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植物病理學、生物信息學、作物種質資源學、農產品質量與食物安全、信息技術與數字農業

教學建設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有在籍研究生243名;除此之外,還招收了來自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浙江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各大院校客座研究生300餘名;博士後研究人員25名;與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聯合培養了數十名研究生,每年向已開發國家選派3-4名優秀研究生出國留學。同時,也接收了18名國外留學生來所攻讀博士、碩士學位。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研究生全部免收學費、並且提供較高的研究生助研津貼(博士生課程學習期間,由研究生院發放補助 ,科研津貼不低於2500元/月,回到研究所開展實驗期間,研究生院補助1500元/月,同時研究所發放不低於1800元/月。碩士研究生課程學習期間,由研究生院發放補助,不低於1500元/月,回到研究所開展實驗期間,研究生院補助800元/月,同時研究所發放不低於1500元/月)。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研究生獲得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提名、“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中國農科院優秀博士論文獎”、“Beachell-Borlaug”國際獎學金等多項獎勵;畢業研究生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科研院所、高校、政府部門、外資公司等,就業率達95%。

合作交流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已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澳大利亞、阿根廷、秘魯、泰國、日本、韓國、緬甸等60多個國家及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國際水稻所(IRRI)、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國際生物多樣性中心(Bioversity International)等10多個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關係。搭建了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法穀物基因組聯合實驗室、中國-CIMMYT小麥品質聯合實驗室、中國-Bioversity International生物多樣性聯合實驗室、中美小麥品質與抗病性聯合實驗室、CAAS-CIMMYT玉米分子育種實驗室、中澳小麥改良聯合中心、中韓作物科學聯合實驗室、中日韓作物科學研究網路、亞太國際植物突變育種協作網等國際合作平台。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所徽是由農作物的抽象圖案構成,與作物科學研究所的特色相對應。所徽的主色調為綠色。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所徽

精神文化

研究所文化:利農為本、求實創新

文化活動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生會成立於2009年,秉承“求實高效,傳承創新”的工作理念,積極主動、獨立負責地開展學生活動,定期舉辦學術交流、社會實踐、文化體育等活動,努力發揮研究生會是“同學之家、師生之橋”的工作職能。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舉辦的活動有:作科所成功舉辦簡歷分析講座、作科所舉辦第二屆研究生桌球賽、作物科學研究所舉辦首屆研究生羽毛球賽、作物科學研究所舉辦第五期研究生學術沙龍、“愛於心,踐於行”-農科人學雷鋒活動、作科所舉辦研究生就業指導系列講座之單面模擬、作科所新一屆研究生分會第一次工作會議、作科所舉辦首屆研究生桌球賽等。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所長
周文彬
所長、黨委副書記
副所長
副所長、黨委副書記
范靜
副所長、紀委書記

所獲榮譽

2019年12月5日,獲得“全國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先進集體”稱號。
2021年4月27日,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其全國工人先鋒號。
2022年3月,入選2021-2025年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