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民工生活質量評價與保障制度研究》是 2010年科學出版社 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渝琳。本書通過理論與實證分析,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非工非農”群體的農民工生活質量評價及保障機制。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農民工生活質量評價與保障制度研究
- 作者:劉渝琳
- ISBN:9787030268723
- 頁數:329
- 定價:60.00 元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03月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中國農民工生活質量評價與保障制度研究》是關於農民工生活質量與保障制度的研究,研究的基本定位是以農民工為研究對象,以生活質量為中心,以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指標評價體系為主線。期望《中國農民工生活質量評價與保障制度研究》能夠客觀反映中國農民工的生活狀況,揭示影響農民工生活質量的關鍵因子,詮釋農民工生活質量與保障制度有機搭配的政策效應。本研究成果不僅有利於實現城市化戰略中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有機銜接,而且也將支撐國家保障制度改革與社會公平的平衡,為實踐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新的思路。
《中國農民工生活質量評價與保障制度研究》是針對我國農民工特殊群體的民生問題進行的學術研究和套用研究,可供政府管理部門、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經濟管理等領域中各類管理者、工作者、研究者、學生參考閱讀,也可作為對相關問題有興趣的廣大讀者的參考書目。
圖書目錄
前言
1 緒論
1.1 農民工生活質量與保障制度問題的提出
1.1.1 問題提出的必要性
1.1.2 問題研究的現實性
1.2 農民工生活質量與保障制度研究的重要性
1.2.1 研究的預期目標
1.2.2 研究的重要意義
1.3 農民工生活質量與保障制度的研究架構
1.3.1 研究問題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體系
1.3.3 研究的基本內容
1.3.4 研究的邏輯結構
1.4 農民工生活質量與保障制度研究的難點與突破
1.4.1 研究的難點
1.4.2 研究的創新
2 國內外文獻綜述及理論借鑑
2.1 國內外文獻綜述
2.1.1 國外文獻研究綜述
2.1.2 國內文獻研究綜述
2.2 理論借鑑
2.2.1 國外生活質量指數是構建農民工生活質量指數的參考依據
2.2.2 UML建模技術是選擇農民工生活質量指標的方法
2.2.3 灰色聚類理論是檢驗農民工生活質量評價體系的科學基礎
2.2.4 神經網路模型是構造農民工生活質量指標賦權的科學依據
2.2.5 外部性理論是避免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產生“外部負效應”的理論指導
2.2.6 博弈理論是構建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分析工具
2.2.7 計量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方法是判斷制度方案的檢驗手段
2.3 現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2.3.1 現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2.3.2 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3 農民工生活質量的含義和內容界定
3.1 “農民工”的定義
3.2 農民工生活質量的內容界定
3.2.1 本書的研究視角
3.2.2 農民工生活質量與城市居民、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區別
3.2.3 研究的內容界定
3.2.4 研究的含義界定
3.3 本章小結
4 農民工生活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4.1 農民工生活質量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4.1.1 指標選取及量化
4.1.2 指標體系設計原則、建立及檢驗方法
4.1.3 小結
4.2 基於UML的農民工生活質量指標體系模型構建
4.2.1 領域模型的指標體系結構模型構建
4.2.2 農民工生活質量指標體系用例建模及類建模
4.2.3 建立農民工生活質量指標體系結構模型
4.2.4 小結
4.3 基於灰色關聯聚類的農民工生活質量指標體系檢驗
4.3.1 系統指標分析中的定量研究方法
4.3.2 灰色關聯聚類在指標項聚類中的作用原理
4.3.3 農民工生活質量指標項灰色關聯聚類
4.3.4 農民工生活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結構確定
4.3.5 小結
4.4 本章小結
5 農民工生活質量評價指數的確定
5.1 指標賦權法
5.2 基於層次分析法的主觀賦權法確定的指標權重
5.2.1 層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5.2.2 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的過程
5.3 基於神經網路(ANN)的客觀賦權法確定的指標權重
5.3.1 BP神經網路法的基本原理
5.3.2 BP神經網路法在指標權重確定中的套用
5.4 基於層次分析和神經網路的組合賦權法確定的指標權重.
5.4.1 組合賦權法的基本原理
5.4.2 組合賦權法在指標權重確定中的套用
5.5 農民工生活質量綜合指數的確定
5.5.1 構造綜合指數的目的
5.5.2 綜合指數的構造
5.5.3 小結
5.6 指標解釋與構造
5.6.1 就業狀況質量
5.6.2 物質生活質量
5.6.3 社會保障水平
5.6.4 權益保護程度
5.6.5 身心健康水平
5.6.6 精神生活質量
5.7 本章小結
6 農民工生活質量現狀與實證研究
6.1 調查對象及方法確定
6.1.1 調查對象
6.1.2 調查方法
6.2 問卷調查的主要發現
6.2.1 農民工的基本特徵
6.2.2 農民工的權益保護情況
6.2.3 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情況
6.2.4 農民工的物質生活情況
6.2.5 農民工的精神生活情況
6.3 調查資料整理和有效性判斷
6.3.1 有效問卷的數據整理
6.3.2 信度評價
6.3.3 效度評價
6.4 農民工生活質量的實證研究
6.4.1 描述性分析
6.4.2 因子分析
6.4.3 回歸方程檢驗
6.4.4 聚類分析
6.5 模擬分析——模擬提升因子的權重
6.5.1 模擬提升因子權重的方案一
6.5.2 模擬提升因子權重的方案二
6.6 本章小結
7 問題的發現及成因分析
7.1 研究中問題的發現
7.1.1 來自公因子的解釋
7.1.2 主要問題的發現
7.2 農民工生活質量不高的外部原因分析
7.3 農民工生活質量不高的內在矛盾分析
7.4 影響農民工生活質量的機理分析
7.4.1 造成困境的機理之一:劉易斯(A.Lewis)模型引導的勞動力轉移路徑與農民工收入偏低的機理分析
7.4.2 造成困境的機理之二:托達羅模型(M.P.Todam)引導的勞動力轉移路徑與農民工就業壓力的機理分析
7.4.3 造成困境的機理之三:準公共產品理論引導的勞動力轉移路徑與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缺失的機理分析
……
8 農民工生活質量與社會保障的政策搭配分析
9 農民工彈性社會保障制度的構建與政策選擇
10 農民工生活質量評價與保障制度研究總結
參考文獻
附錄
……
作者簡介
劉渝琳,女,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畢業於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專業獲經濟學學士學位、重慶大學產業經濟學專業獲經濟學碩士學位、重慶大學技術經濟與管理專業獲管理學博士學位.現為重慶大學貿易與行政學院副院長。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獲得者,重慶市宣傳文化首批“五個一批”人才(理論類)獲得者.重慶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先後在澳大利亞Monash大學經濟系、美國Missouri-Colurmbia大學商學院作高級訪問學者。
近五年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國家級項目3項,主持省部級項目10餘項.主持重大招標項目2項。公開發表論文30多篇,其中在《管理世界》、《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經濟學動態》、《金融研究》、《經濟科學》、《中國軟科學》、《改革》、《國際貿易問題》、《世界經濟研究》、《財經科學》、《財經問題研究》、《當代經濟科學》、《中國人口科學》、《國際經貿探索》、《當代財經》、《人口學刊》等CSSCI期刊發表論文30多篇.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轉載以及被EL、ISTP檢索。
劉渝妍,女,教授。先後畢業於雲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昆明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獲工程碩士學位,現為昆明學院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教授。編寫教材6部,發表論文20餘篇,主持或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課題、雲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昆明市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等多項研究課題.主要研究方向為數據挖掘和軟體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