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民大遷徙》是一部報告文學形式的作品,整部作品主要描寫了農民工問題。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農民大遷徙
- 作者: 楊豪
- ISBN:9787533924058
- 頁數: 263 頁
-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1-1
圖書相關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圖書相關信息
作 者: 楊豪 著
出 版 社: 浙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1-1 字 數: 230000
版 次: 1 頁 數: 263
印刷時間: 2007-1-1 開 本: 印 次: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33924058
包 裝: 平裝
定價:¥16.00
內容簡介
- 中國農民大遷徙
本書是以報告文學的形式,《中國農民大遷徙》里,楊豪對於農民的真摯感情非常濃重,無論是激情的述說,還是理性的思考,乃至憤怒的吶喊,都是真情的流露。但是,作品現象羅列和直觀的描寫似乎多了些,而就某些重點人物故事的整體把握和深入解剖又似乎不夠。作品結構缺乏內在邏輯貫穿,現象也顯是零碎。作為報告,面上的信息密集豐富,可作為文學、對人物性格和內在精神情感的挖掘卻顯不足。但是,儘管存在著這些缺陷,《中國農民大遷徙》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視角衝擊力和可能引發思考的作用還是很強,不失為一本不可多得的感時濟世的書,一幅現實的流民圖。
講述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規模最大的人口遷徙。中國農民正以每年500萬人的速度進城,加入到1.2億的打工大軍中。農民工問題是一個跨世紀的問題,構建和諧社會不可不考慮農民工問題。
作者簡介
- 中國農民大遷徙
楊豪,著名作家,湖北大悟縣人,1962年9月18日出生於一個偏僻山村。幼年喪父,家貧失學,少年曆經磨難。先後在湖北省文聯文化藝術中心、湖北省作協《楚文學》編輯部、中國改革雜誌社、新華社湖北分工作,現為《市長論壇》雜誌社記者,系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他創作的《農民的呼喚》在《當代》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先後被數十家刊物轉載,並被中國作協創研部收入《1999年中國報告文學精選》一書;《中國農民教育現狀思錄》在《報告文學》雜誌發表後,又被《2000年度中國最佳報告文學》收錄。
圖書目錄
- 中國農民大遷徙
引子
第一章 民工潮形成的歷史背景
“打工妹”“打工仔”:一個時代的新名詞
打工族的夢
城鄉大接軌
第二章 艱險的打工之路
打工妹之死,呼喚《勞動法》出台
打工姐妹多厄難
第三章 進城農民工眾生相
泥瓦木工劉滿庚
餐館打工妹劉小霞
建築工駱曉峰
街頭織補謝嫂子
掃馬路的鄉下婦
電器修理工張家義
115天掙了415元
養豬夫婦王老黑
賣菜夫婦的心聲
第四章 聚焦京城農民工
去京打工受騙多
建築工:“但願兒子不再做苦力”
清潔工:想孩子時淚流滿面
新祥子:軲轆聲中的夢想
秦兵的城市生活
城市“黑王”
第五章 打工妹辛酸多
抗暴女聲討正義
打工少女落虎口
河南打工妹淚灑羊城
打工妹抗暴上海難
第六章 破滅的淘金夢
淘金不誠誤入“黑廠”
29個農民的生死之旅
打工夫婦落難沙龍鎮
矽肺病在侵蝕農民工的生命
第七章 打工中誤入歧途中的少女們
打工妹的愛情悲劇
打工妹,你“戀”得好苦
青春被金錢揉碎的打工女
是誰讓花秀少女沉淪?
川道上迷失的少女少婦
留守妻子的情與怨
第八章 晉升白領鳳毛麟角
第九章 拖欠民工工資,世紀之患
第十章 保護民工權益,社會在行動
第十一章 是填補還是擠占?
第十二章 都市農民工性壓抑調查
第十三章 農民流動經歷的幾個歷史階段
第十四章 從社會學角度論遷徙
第十五章 新農村建設,農民的真正出路
《中國農民大遷徙》寫了什麼內容
整個寫的是農民工的問題,自從上世紀末一直到本世紀初,拖欠農民工錢問題已成為世紀之患。農民工苦點累點他們不怕,最怕就是拖欠工資,一家老小的開支全靠打工掙錢,掙不到錢一家就得喝西北風,一旦生活受到威脅,就會鋌而走險,這也是最傷害社會的事情,也是民工問題的結症所在。上世紀80年代,農村改革開放搞活之後,大多的農民就開始進城務工,已至到了90年代後,就出現了令世人驚嘆百萬民工潮。但農民工進城淘金,都能拾到銀子嗎?並非如此,農民打工是不得已而為之,農民種著幾畝黃土地,僅夠餬口,幾乎沒有經濟收入,而隨著90年代之後,農民負擔層層加碼,不斷攀升,農民已到了不堪重負的程度,更多的農民為了躲避負擔,舉家拋荒棄田,進城務工,然而在城裡打工的生存狀況卻又並不是太樂觀。。。。。。
《中國農民大遷徙》所帶來的文學力量
楊豪的這部作品就表達農民工問題的深廣度而言,具有“全景式”的視野,這在同類作品中較為少見。它所反映的不再是某個局部的痛感,而是一個階層的困境。農民工的勞動環境問題、身份尊嚴問題、權利待遇問題、家庭生活問題、教育問題、心理健康問題、性問題等等,作者用了八年時間調研,向我們講敘了一個個關於這些城市邊緣人群的故事,他們的身份,他們的來歷,他們的悲痛以及他們的感受和期望。這部作品使讀者分明感到就在我們身邊流淌著一條由悲傷、痛苦、血淚、屈辱和憤懣所形成的苦難河流,讓人氣悶,也讓人深思。作為城市,該怎樣回報養育了自己的農村?作為城市人,該怎樣正視他們的勞動?作為人,該怎樣尊重他們的存在?這部作品中各色農民工的遭遇使我們震驚,它給我們的不是悲憫而是思考,是“引起療救的注意”,這就是這部作品真實深廣的品質所帶來的文學力量。
《中國農民大遷徙》“出籠”的基本過程
80年代民工潮的興起,作者看到當時農民負擔太重,儘管打工有艱險,但他們還是要義無反顧地走出去,為的是逃離黃土地,因為當時種田幾乎賠本,為了生存只有走出去。有的年輕夫婦帶著孩子全家出動,幾年不歸,有的建築民工一乾幾年要不到工錢,有的工頭跑了躲了,過年都不敢回來。
以下是作者楊豪談過的一段話:
面對這些,我還能做些什麼呢?寫,除了用我的筆桿子替我的農民工父老鄉親們說上兩句話外,我還能做些什麼呢?我將收集到新材料繼續充實到這個長篇。後來,我依舊同報告文學評論權威李炳銀老師聯繫,他一直很關心我,鼓勵我,要我多為三農問題出作品。他說,農民工這么突出的社會問題,可以說全社會都在關注,報告文學作家不應該迴避這個社會問題,應該深層次地反思一下這個問題,這是報告文學作家必須面對的責任問題。當得知我寫的農民工問題的文章沒有單位敢發表時,李老師立即把我的情況介紹給了浙江文藝出版社副總編鄒亮。鄒總編在一個星期內大概看完了我的文字和內容,並列入出版計畫,讓我再充實一些相關的內容。恰在這個期間,新一屆中央政府對農民工問題重視了,發出了清理惡意拖欠農民工工錢的通知,之後,總理又親自為民工討工錢,農民工問題一度成為媒體議論的焦點,社會關注的熱點。我們《中國改革》雜誌社做過好幾期這樣的專題。於是,我又在原文上增加了農民工子女就學難,以及各地紛紛採取措施為農民工討工錢的部分內容。這一來就是40萬字,基本上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各個行業打工的農民的生活狀況,這就是《中國農民大遷徙》“出籠”的基本過程。
後記
書名反反映的問題
直面農民命運的歷史思考——楊豪長篇報告文學《中國農民大遷徙》
【作者】江 岳 王貴平
寫農民和為農民而寫,是作家楊豪一以貫之的寫作姿態。作為專寫“三農”問題的報告文學作家,他的一些作品——如《農民的呼喚》(1999年)、《中國農村教育現狀憂思錄》(2000年)都在當時產生過全國性的影響。他的作品一向以真實深刻的寫實風格和真摯憂時的文學情懷而為評論界所激賞。他的這部新作《中國農民大遷徙》(浙江文藝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也承襲了他先前的藝術特色和情感取向,獲得廣泛好評,入選中國作家協會2007年重點作品扶持項目。
由書名可知這部作品是反映農民工問題的。 由於這一問題集中反映著當前社會的某些深層矛盾,成為一個社會和文學的熱點。楊豪敏銳地捕捉到這一熱點,聲明“我是農民的兒子,我要為農民說話”並矢志於此。楊豪的這部作品就表達農民工問題的深廣度而言,具有“全景式”的視野,這在同類作品中較為少見。它所反映的不再是某個局部的痛感,而是一個階層的困境。農民工的勞動環境問題、身份尊嚴問題、權利待遇問題、家庭生活問題、教育問題、心理健康問題、性問題等等,作者用了八年時間調研,向我們講敘了一個個關於這些城市邊緣人群的故事,他們的身份,他們的來歷,他們的悲痛以及他們的感受和期望。這部作品使讀者分明感到就在我們身邊流淌著一條由悲傷、痛苦、血淚、屈辱和憤懣所形成的苦難河流,讓人氣悶,也讓人深思。作為城市,該怎樣回報養育了自己的農村?作為城市人,該怎樣正視他們的勞動?作為人,該怎樣尊重他們的存在?這部作品中各色農民工的遭遇使我們震驚,它給我們的不是悲憫而是思考,是“引起療救的注意”,這就是這部作品真實深廣的品質所帶來的文學力量。
歷史原因
當代中國社會正處在向現代轉型的途中,由此而來的動盪不寧會引出許多沉重與沉痛的話題。農民的命運即是其一。對於消除農民的苦難來說,現代化不是一線佛光,可見立竿見影之效。因為歷史的進步總要付出代價,而農民首當其衝。這即是所謂“現代性之痛”。它的產生與現代化的不充分有關,它的解決也有待現代化的充分發展成熟。這顯然是一個歷史過程。這部作品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作者能站在歷史高度去表現與思考現實,細緻地分析農民工的歷史起因、現實遭遇背後的深層社會原因,或者對農民工問題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議,更在於作者非常注意不同歷史過程中所觀察的對象的不同趨向,並且由此對未來進行“預期敘事”。作者對整個歷史過程的把握很精到,他是在一個時空序列中去描述對象的,從在改革開放初無人關注、呼告無門的民工生存狀態,寫到取消暫住證後的民工生存狀態,寫到拖欠工資問題受到總理關注的民工生存狀態……民工在各個時期的關注熱點有著相同點也有著相異點,這些都是作品歷史感的體現。作者是將農民工問題看作一個過程而不是片斷,一個逐漸被改善的過程,肯定了社會的進步和社會各界努力改善民工狀況的方向,使我們看到人的主體力量並對克服困境充滿信心。雖然報告文學描寫的是現實,但與歷史、未來沒有聯繫的現實是死的現實,多對現實片斷的疾呼少對歷史流向的把握,這是一些報告文學的通病,而這部作品很好地避免了這些缺陷。
無法脫離苦難敘事
在當前的創作中,反映進城農民遭遇的作品,或是關注城鄉問題的作品,很少有脫離苦難敘事的;其中,城市大多是被簡單置於批判與否定的地位,以不仁者的面目出現。這本書也不例外。這一現象固然反映了現實問題的峻急,但從更高要求上衡量,它也反映了我們的作家對現實缺乏應有的藝術距離感,成為了現實的俘虜。這本書雖然民工人物眾多,但深入挖掘不夠,因而缺乏有感染力的形象,有見事不見人的缺陷。因此,從作者的角度出發,處理好真實的想像與想像的真實之間的關係是重要的。真實的想像是對現實的真實表達,而想像的真實則是對現實的文學性超越。這種超越來自現實,作者不能拘泥於現實。現在很多苦難敘事也是多著眼於苦難現實本身,而少了對它的超越,這種超越就是要經由苦難去表現人、展示人的發展。在今後的創作中,作家對處於艱難時世的農民的救助和慰藉,能不能比同情更多呢?作家是否應該更多一點對苦難根源的揭示和根治途徑的尋覓、更多一點改變苦難命運的暖色和轉機、更多一點對沉重與沉痛的“度”的節制呢?這不是苛求,而是作家突破局限的必然要求。因為農民進城絕不僅僅只有苦難和淚水,城市之所以對農民有巨大的吸引力,不僅僅只是打工掙錢帶來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還有城市文明的滋養和現代社會的薰陶,它在淘汰守舊守成的小農意識之時,也將科學、民主、法制、秩序、效率、紀律等等現代意識傳播給了農民,使他們成為真正的現代公民。作者雖然也有部分內容寫到了一些進城農民的成功,但也沒深入揭示他們成功背後的逐漸生成的新的人性因素:他們是如何從鄉土農民成為現代弄潮兒的?在承受苦難的過程中他們犧牲了什麼?揚棄了什麼?又獲得了什麼?
當然,作品雖有某些不足,但依然是一部無愧於時代的作品。目前隨著黨中央建設“新農村”的戰略的實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書中所記載的農民工問題就會成為歷史,並在未來被淡忘。但歷史會記住我們的作家和文學曾為這一問題而憂思而努力。
【原載】 《文藝報》2007年10月20日
每年一度的春節農民工大遷徙背景
每年一度的春節農民工大遷徙,表面看來是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實際上是農民工並沒有把就業城市看成“家”:從戶籍、勞動、社保、子女教育等方面,許多城市都有自己的門檻,找不到歸屬感的農民工們無奈只有回家。
在統籌城鄉發展的今天,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今年中央和省委1號檔案都明確要求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並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多渠道多形式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將有穩定職業並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農民工逐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這給我們指明了解決“民工荒”難題的方向。試想,如果農民工們在戶籍、住房、社保、子女教育等方面與其他市民同等待遇,他能不把這個城市當成家嗎?當農民工變成了市民,就業者崗位也就是“藍領”、“白領”之分,“農民工”這個稱謂也就不存在了。“農民工”定將成為歷史名詞,這是我們應當做的,也是我們正在做的。
中國農民大遷徙至少蘊涵三個層面意味
隨著中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了數億農村剩餘勞動力以農民工稱謂和平均每年1300萬人規模向非農產業轉移,這種史詩般的農民大遷徙至少蘊涵三個層面的意味:
一是數億農民身份的轉變,是一個歷史進程是我國現代化過程中的一個長期現象;
二是農民工群體已快速壯大了工人階級隊伍,並在二、三產業的諸多領域,起到支撐性作用;
三是能否最終完成歷史性的農民身份大變遷,關係到國家的命運和興衰,關係到中國社會全面小康和現代化的實現。所謂農民安則社稷安,農民富則天下富,古今亦然,這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