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組建背景,發展變遷,科研條件,設施設備,人員編制,科研部門,學術交流,科研成就,科研成果,學術刊物,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創新文化,形象標識,參與活動,機構領導,
歷史沿革
組建背景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對邊疆地區的建設十分重視,多次派遣科學考察隊對草原進行綜合考察,並把草地資源的開發納入國家建設計畫。
1955年,在
周恩來總理的親自主持下制定了全國農業科學技術發展十年規劃。
1957年,
聶榮臻副總理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擴大會議上作重要講話時指出:“中國農業科學院是全國農業科學研究中心和領導中心,圍繞這箇中心,要把農業科學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組成一個全國的科學工作網,提出全國農業科學研究的方向和任務,制訂重點研究工作計畫,組織全國有關方面的農業科研力量進行協調合作”。
1963年4月1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丁穎院長主持召開第八次院長辦公會議,討論並通過了積極籌建國家草原所的提案。從此,拉開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籌建的帷幕。同年7月18日,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第二十一次院長辦公會議上,又進一步明確並通過了要在原十年事業發展規劃中擬建草原研究所、鹽鹼地改良研究所和水土保持研究所的決定。
1963年8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幹部處很快就把當年從全國有關高等院校接收的11名大學畢業生(包括草原、畜牧、農學和植物學專業等)分配到了草原所,但由於當時草原所的所址尚未確定,所以就先將他們集中起來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西北畜牧獸醫研究所(蘭州)代管。
發展變遷
1963年3月22日,經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批准,開始籌建內蒙古草原科學研究所。
1964年3月20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內蒙古自治區農牧科學院形成統一意見,在將內蒙古草原科學研究所加以充實的基礎上建立國家草原所,掛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和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研究所兩塊牌子。4月,內蒙古草原科學研究所已初具規模,所內已設有草原利用、草原改良、牧草飼料栽培、植物保護和牧草生理5個研究室及中心化驗室。5月,內蒙古草原科學研究所由內蒙古自治區畜牧廳移交內蒙古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領導,辦公地點也由八里莊的內蒙古畜牧獸醫研究所遷至五里營的內蒙古甜菜研究所原所址。7月,國家科委同意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內蒙古自治區農牧科學院在內蒙古草原科學研究所的基礎上建立國家草原研究所。8月,內蒙古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黨委副書記胡漢林同志和內蒙古草原科學研究所負責人王明昶同志一行前往蘭州,從中國農業科學院西北畜牧獸醫研究所將11名大學生接回草原所。從此,中國第一所國家級草原科學專業研究機構——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正式搭建完成。
1965年1月,
中國科學院院長
郭沫若為草原所題寫賀辭。6月,根據農業部和國家編委檔案精神,將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研究所下設的5個草原改良試驗站(即呼盟莫達木吉、錫盟查乾敖包、烏盟伊克烏蘇、伊盟烏蘭柴登和巴盟錫林高勒草原改良試驗站)劃歸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領導。
十年“
文化大革命”期間,草原所和全國其他科研單位一樣陷入一片混亂,機構隸屬關係變化不定,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和大規模連續性的科研活動很難正常進行,科研人員被下放到基層,科研工作幾乎處於停頓狀態。
1976年8月,草原所承辦了為期3個月的國家農林部在錫盟鑲黃旗召開全國牧區草原建設現場會議,提出要堅持貫徹牧區“以牧為主,多種經營”和半農半牧區“農牧並舉,全面發展”的方針政策。
1979年10月,草原所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成立。
1983年4月,草原所勞動服務公司成立。
1985年,草原所重新調整了方向和任務,確定草原所是一個以套用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為主的草原科學研究機構。
1993年,草原所完成了建所30年科技成果的清理、分類和登記,編印出127項主要科技成果名錄,完成了建所30周年成就展。
2002年,草原所被確定為非營利性科研機構,進一步明晰了草原所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的定位和作用。
2004年,草原所根據科技部、財政部、中編委聯合下發的“關於農業部等九個部門所屬科研機構改革方案的批覆”,按照非營利性科研機構的要求,結合該所的實情情況,制定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科技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和與之配套的8個附屬檔案,全面啟動了科技體制改革工作。
2005年,草原所對所內以往制訂的規章制度進行了修訂完善,編印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規章制度彙編”,共包括41項規章制度。
科研條件
設施設備
根據2017年4月該所官網顯示,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建有1000公頃牧草種子繁育、生產基地和現代化的育苗車間,可以提供優良牧草種子和種苗;建有牧草種子清選車間,每小時可清選牧草種子1500-3000公斤;建有草塊加工車間,每小時可生產苜蓿草塊4000公斤;建有掛藏室,農機具庫,貯草棚,常、低溫牧草種子庫及一些生產、生活設施。擁有各類噴灌、牧草播種、收穫、加工等農牧業機械設備,可以滿足牧草種植、生產、加工等作業以及科學研究工作的需要。
人員編制
根據2017年4月該所官網顯示,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有在職職工164人,其中科技人員117人,科技人員中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15人,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38人;有博士學位的26人,具有碩士學位的38人,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21人。
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部分):袁清、劉桂香
科研部門
根據2017年4月該所官網顯示,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設有5個研究室,1個研究中心,1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5箇中國農業科學院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3個農業部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1個農業部安監與檢測中心。此外,草原所還擁有國家牧草種質資源中期保存庫、國家多年生牧草圃、國家牧草改良中心和國家旱生牧草種子繁育基地等4個科研創新部門。
研究室:牧草資源與育種研究室、草地生態與監測研究室、草地生產與管理研究室、草地工程機械研究室、草地綜合發展研究室
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歐亞溫帶草原研究中心
農業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牧草資源與利用重點實驗室
中國農業科學院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中國農業科學院鄂爾多斯沙地草原生態環境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中國農業科學院沙爾沁牧草資源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中國農業科學院玉樹高寒草原資源與生態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中國農業科學院太僕寺旗草地資源生態監測與評價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中國農業科學院蘇尼特溫帶荒漠草原資源與生態環境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
農業部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農業部鄂爾多斯沙地草原生態環境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農業部沙爾沁牧草資源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農業部玉樹高寒草原資源與生態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
農業部安監與檢測中心:農業部草產業產品質量安全監督與檢測中心
學術交流
根據2017年4月該所官網顯示,先後有美國、英國、紐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日本、波蘭、蒙古、印度、尼泊爾等國家的專家、學者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進行訪問並就草業科學的研究與發展方面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探討;所里有多名專家、學者到中國國外與同行進行共同研究與學術交流。
截至2012年,應邀到草原所講學、進行學術交流和參加合作研究的外籍學者及專家600餘人次。根據2017年4月該所官網顯示,建所以來,草原所共派出70餘人次出席在中國國內外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概況
根據2017年4月該所官網顯示,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建所以來,共承擔國家、省部級等各類研究項目503項,獲得各類獎勵成果105項,其中國家級科技獎勵1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75項;收集保存一批優良、珍貴的種質資源,培育牧草(飼料作物)新品種17個;獲得專利19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6項;出版著作100部,發表論文1551篇。
●重大科技獎勵成果
(1)“中國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動態監測系統試點試驗研究”於1997年12月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全國主要栽培牧草種子質量分級標準的研究與制定”於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3)“中國重點牧區(11片)草地資源調查”於1993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4)“中國北方草原154種飼用植物的染色體研究”於1993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5)“北方農牧區三種主要害鼠種群數量動態預測及綜合治理技術”於1991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6)“牧區無鼠害蘇木的建立和鞏固研究”於1988年獲中央愛衛會、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7)“9MSB-2.10型草地免耕松播聯合機組”於2002年獲得內蒙古技術進步三等獎;
(8)“優質牧草新品種及新技術示範推廣”於2006年獲得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
(9)“內蒙古沙打旺草地衰退原因及其恢復技術”於2004年獲得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二等獎;
(10)“草原幾種主要害鼠種群數量動態預測及持續控制技術”於2009年8月獲得內蒙古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11)“奶牛優質飼草生產技術研究與示範”於2010年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三等獎、2011年獲得中華農業科技二等獎。
學術刊物
《中國草地學報》
《
中國草地學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主管、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和中國草學會共同主辦的國家級草學學術期刊,內容以草學基礎理論研究和套用理論研究為主,兼納高新技術研究和直接產生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開發性研究。該刊為《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農業核心期刊、RCCSE中國權威/核心學術期刊、全國優秀農業期刊,並被《中國知網》《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文電子期刊服務資料庫》《中國生物學文獻資料庫》和《中國生物學文摘》等多種資料庫及二次文獻收錄。2010年該刊期刊綜合統計源文獻引用的總被引頻次為1622,影響因子為1.192,複合影響因子為1.685。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根據2017年4月該所官網顯示,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博士後流動站1個。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草學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草業科學
博士後流動站:草學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教學建設
●學生規模
截至2012年5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共培養碩士學位人員160人,其中統招碩士85人,農業推廣碩士75人,培養博士學位人員32人,博士後出站2人。在培碩士研究生19人,博士研究生21人,在站博士後3人。
●導師數量
根據2017年4月該所官網顯示,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擁有研究生導師19名,兼職導師1名。其中,博士生導師5名,碩士生導師14名。
●獎助體系
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在第一年學習期間,每月助學金在1000元左右;回研究所後,每月助學金及研究助理津貼合計在1300元以上。同時,研究生在學期間可申請各項獎學金,如課程成績優秀獎、中期考核優秀獎、優秀畢業生獎等。
創新文化
形象標識
所徽
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所徽總體呈圓形,主體色調為綠色和藍色,最中間的圖形似一本打開的書籍,書中有藍天,有草原,草原上有河流,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一幅和諧的大草原圖景。“書中自有草原”的構思生動而形象地揭示了研究所的研究主題:草原科學。所徽的上方是研究所中文全稱,下方是對應的英文名稱。
參與活動
2016年10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在該所農牧交錯區試驗示範基地舉行在職職工運動會,全所90餘名在職職工參加了比賽。運動會設定了籃球、拔河、兩人三足、心心相印,雙人投球、搶種搶收等7個集體項目和桌球、踢毽子、飛鏢、跳繩等5個單人項目。
2016年4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組織青年職工40餘人參加了由內蒙古自治區直屬機關團工委舉辦的“植綠護綠”植樹活動。
2014年12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舉辦了離退休職工趣味棋牌賽,所領導及工會、黨辦人事處、辦公室等相關人員和30餘位離退休職工參加了活動。活動在草原所老幹部活動中心舉行,分為撲克、象棋、麻將等項目。
2014年6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青工委組織近30名青年職工到沙爾沁基地參加“保護秀美草原、環保就在當下”義務勞動。
2013年5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組織職工40餘人參加了由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主辦,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承辦的呼和浩特萬人登山活動。該所黨委書記王育青、副所長李志勇參加了此次活動。
機構領導
職務 | 姓名 |
所長、副書記 | 侯向陽 |
黨委書記、副所長 | 王育青 |
副所長 | 李志勇 |
參考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