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實踐概論

中國農業實踐概論

《中國農業實踐概論》的體例和文風,既不同於工具書類的農業百科全書,又不同於一般的教科書或專題研究報告及專著,而是一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總結實踐指導實踐、思想性知識性都很強的現代農業科學讀物。其顯著特點是,既對巨觀全局性問題進行綜合系統分析,又對微觀現實性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突出針對性和實用性,從中國農業和農村的實際出發,緊緊圍繞農業發展新階段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總結實踐經驗,匯綜、篩選、吸收、借鑑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思路和途徑。全書文風樸實,深入淺出,通俗易讀。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農業實踐概論
  • 出版社:中國農業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頁數:582頁
  • 開本:大16
  • 品牌:中國農業出版社
  • 作者:姜春雲
  • 出版日期:2001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10906777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農業實踐概論》由中國農業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光輝燦爛的中國農耕文明
第一節 中國農業的“四大發明”
一、審時相物的物候曆法
二、伏魔將龍的水利工程
三、巧奪天工的傳統工具
四、擇精取華的育種技術
五、華夏農耕文明對世界的影響
第二節 經世濟民的農業思想
一、古代農業的“三才”論
二、古代農業巨觀管理思想
三、古代農業經營思想
第三節 歷史上的農業演變與制度變革
一、夏商周時代的土地“井田制”
二、土地制度的歷史變革
三、賦役租稅制度與重大變革
第四節 農業區域經濟與糧食生產的歷史變遷
一、農業區域的演變與經濟重心的轉移
二、作物構成的變化
三、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及其歷史影響
四、糧食產量與人均占有量的變化
第五節 近代農業的確立
一、晚清興農風氣的形成
二、民國時期的鄉村建設實驗
三、民國時期的農業科研教育

第二章 新中國農業的輝煌成就
第一節 探索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
一、改革開放前對中國農業發展道路的探索
二、在改革中探索出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
第二節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空前提高
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連續登上新台階
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獲得高速增長
三、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
第三節 解決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
一、新中國成立前人民不得溫飽
二、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圓了溫飽夢
三、中國解決溫飽問題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讚譽
第四節 農業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一、農業拉動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二、農業支持工業化快速成長
三、農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第三章 新世紀中國農業發展的戰略思考
第一節 新世紀中國農業發展的三項基本任務
一、保障食物安全
二、實現農業現代化
三、增加農民收入
第二節 新世紀中國農業發展的機遇、挑戰和潛力
一、農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二、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三、農業發展的潛力分析
第三節 新世紀中國農業發展的戰略構想
一、實施農業結構調整戰略,拓寬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領域
二、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
三、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戰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組織化水平
四、實施農村小城鎮帶動戰略,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五、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東西部地區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六、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增強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力

第四章 不可替代的農業基礎地位
第一節 黨的三代中央領導核心論農業
一、毛澤東同志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
二、鄧小平同志關於農業是基礎的科學論斷指導中國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功
三、江澤民同志關於有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論述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的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和途徑
第二節 農業的基礎地位不可代替、不可動搖
一、農業不僅是人類生存和繁衍的基礎,也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
二、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作為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特別需要加強保護
三、世界上經濟已開發國家保護和支持農業的有關政策措施
四、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後,仍然需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
第三節 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對策思考
一、強化領導
二、增加投入
三、最佳化結構
四、科技進步
五、體制創新
六、政策落實

第五章 保護土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
第一節 充分認識保護土地的重要意義
一、土地的概念
二、土地的功能和特性
三、土地承載力是有極限的
四、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二節 中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狀況
一、土地資源總量多、人均少
二、土地資源總體質量不高
三、可利用的後備土地資源不足
第三節 中國土地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成就和面臨的挑戰
一、土地資源保護與利用取得的成就
二、土地資源保護與利用存在的問題及面臨的形勢
第四節 中國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方略
一、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方針和目標
二、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主要對策
第六章 水利是農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命脈
第七章 森林是農業和國土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
第八章 進行-場新的農業科技革命
第九章 增加現代投入是確保農業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基礎條件
第十章 走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第十一章 農業標準化是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
第十二章 迎接農業信息新時代
第十三章 風光無限的現代農業裝備
第十四章 做好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這篇大文章
第十五章 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第十六章 繼續搞好農業綜合開發
第十七章 消除貪困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任務
第十八章 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
第十九章 實現鄉鎮企業新發展
第二十章 積極穩妥地實施小城鎮戰略
第二十一章 加快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和市場體系建設
第二十二章 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第二十三章 加強農業風險保障體系建設
第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第二十五章 建設山川秀美的良好生態環境
第二十六章 堅持農業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
第二十七章 村民自治是農民當家作主的好形式
第二十八章 充分發揮法制在農業發展中的規範、保障和促進作用
第二十九章 做好新形勢下的農民工作
第三十章 加強和改進黨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領導
後記

文摘

在世界古代文明中,最使我們炎黃子孫引以自豪的,是中國的傳統農業曾長期領先於世界其他文明古國。那么,中國傳統農業何以歷經數千年而長盛不衰?這是由於我們祖先創造了一整套獨特的精耕細作、用地養地的技術體系。其中的精華部分,至今仍是世界現代農業發展值得借鑑和發揚的要素。中國古代農業實踐所創造的技術成果, 甚至可以與造紙、火藥、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等“四大發明”相媲美.這就是歷史上與農業生產直接相關的物候曆法、水利工程、傳統農具和農作物育種技術,我們將其稱為中國古代農業的“四大發明”。
中國在春秋時代就產生了《孫子兵法》這樣不朽的軍事著作。它所體現的軍事思想,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方面。在農業領域,我們的先賢先哲是否也有過同樣的思想光芒? 中國曆朝歷代的政治家、思想家、農學家,從各自不同的立場、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時代視角上發表了許許多多關於農業問題的精闢論述:這些豐富多彩的農業思想,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之一。

後記

1999年4月,科技部設立了“中國農業實踐與發展研究”課題項目,姜春雲同志擔任主持人並親自指導課題研究工作。
這項課題研究,歷時近兩年,傾注了課題組全體同志的高度熱忱和辛勤勞動。在課題研究之初,姜春雲同志對課題組成員提出了“觀點正確、內涵豐富、立足實踐、注重創新、論述深邃、可讀性強”的總體要求;在書稿撰寫過程中,姜春雲同志又和課題組的同志一起明確了這本書的體例和文風,強調這本書既不同於工具書類的農業百科全書,又不同於一般的教科書或專題研究報告,而應該是一部總結實踐、指導實踐、主要面向廣大農村工作者、農業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服務工作者和農村基層幹部、民眾的現代農業著作。既要從巨觀上進行綜合系統分析,又要緊緊圍繞農村改革和發展中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為指導,總結實踐經驗,深化理性認識,借鑑最新研究成果,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思路和途徑,並注意深入淺出,通俗易讀,力求使讀者能夠從中得到有益的啟迪。

序言

世紀之交,中國農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一場世界範圍的新的科技革命迅猛興起,正在引發產業結構的大調整。中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更大程度上參與世界經濟的交流、合作和競爭。在這新的形勢下,機遇和挑戰、希望和風險,同時擺到了中國農業、農村工作者和廣大農民面前。中國農業的現狀如何,前景如何;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加快農業的發展;如何推進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由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向可持續發展轉變;如何進行一次新的農業科技革命,依靠科技進步實現農業的跨越式發展;如何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效益,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以及什麼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速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最佳選擇,等等,都是亟需潛心思考、深入研究、積極探索並作出科學分析、正確回答的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