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安徽歙縣雄村鄉雄村、廣東梅州市大埔縣楓朗鎮三溪村、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浦源鎮浦源村三個村莊的調查結果,分別從村莊的由來與沿革、村莊自然形態與實態、村莊經濟形態與實態、村莊社會形態與實態、村莊文化形態與實態、村莊治理形態與實態對各調查村莊的具體情況進行了剖析。
圖書目錄
總 序【徐 勇】
凡 例【《中國農村調查》編輯組】
村莊類分序【徐 勇】
制錦儲才:商宦大族的興盛之道——徽州雄村調查
第一章 雄村的由來與沿革
第一節 雄村的由來
一 傳說中的梅家莊
二 洪氏主導下的應戲洪洪村
三 曹氏主導下的雄村
第二節 曹氏先祖的遷徙歷程
一 曹氏先祖乃北方望族
二 曹全晸伐黃巢而留後新安
三 曹永卿投舅親而落戶雄村
第三節 曹氏始祖開基後的世代延續
一 一祖殃才拒兩祠七房
二 子孫繁衍世序
三 流芳子孫圖錄
第四節 雄村建制變遷及當下概況
一 1949年之前的村莊建制演變
二 1949年之後的村莊建制變化
三 雄村當下基本概況
第二章 雄村曹氏宗族的自然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自然環境
一 氣候
二 自然地理
三 水資源
四 土壤
五 交通
第二節 人文環境
一 村莊布局
二 芋頭田與風水輪轉
三 宗族建築
四 祖墳
五 神廟建築
六 民居建築
第三節 雄村自然實態
一 政府主導自然資源利用
二 地理優勢消失
三 村外力量建設道路
四 風水格局讓位於現代建設
第三章 雄村曹氏宗族的經濟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經濟形態概況
一 經營方式
二 土地資源
三 生產能力
第二節 產權
一 宗族共有產權及其變更
二 家庭私有產權及其變更
第三節 經營
一 共有財產的經營
二 家庭經營
第四節 分配
一 族產經營成果的分配
二 家庭經營成捆永晚果的分配
三 國家賦稅的分配
第五節 消費
一 宗族共同消費
二 家庭日常消費
第六節 財產繼承
一 宗族共有財產的繼承
二 家庭私有財產的繼漏戲端提承
第七節 雄村經濟變遷
一 宗族經濟單位的變遷
二 家庭經濟單位的變遷
第八節 雄村經濟實態
一 產權
二 經營
三 分配
四 消費
五 繼承
第四章 雄村曹氏宗族的社懂協頸會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傳統社會形態概況
一 姓氏分布
二 人口情況
三 世代延續
第二節 社會構成
一 人口
二 婚姻
三 家庭
第三節 社會組織
一 闔族類團體
二 祠支類團體
三 房支類團體
四 團體參股的團體
第四節 社會交往
一 族內交往
二 承擔戶乃族外交往
第五節 社會分化
一 血緣分化
二 職業分化
三 分化的抑制
第六節 社會衝突
一 宗族內部衝突
二 宗族外部衝突
第七節 社會保障
一 族內救濟
二 族內庇護
三 仗義護族
第八節 雄村社會變遷
第九節 雄村社會實態
一 社會構成
二 社會組織
三 社會交往
四 社會分化
五 社會保障
第五章 雄村曹氏宗族的文化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宗族信仰
一 祖先崇拜
二 生育崇拜
三 神靈崇拜
第二節 文化觀念
一 長幼有序
二 光宗耀祖
三 經商致富
四 讀書至上
第三節 文化習俗
一 節慶習俗
二 生活習俗
第四節 文娛活動
一 保全膳會
二 徽戲進京
第五節 文化教育
一 精英引領
二 私塾林立
三 文會統管
第六節 雄村文化變遷
第七節 雄村文化實態
一 文化信仰
二 文化觀念
三 習俗
四 文化娛樂
五 教育
第六章 雄村曹氏宗族的治理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治理形態概況
一 國家治理概況
二 宗族治理概況
第二節 治理主體
一 “族務”治理主體
二 “家務”治理主體
三 國家治理主體
第三節 治理內容
一 宗族公共事務
二 族管家庭私務
三 宗族協辦賦稅徵收
第四節 治理規則
一 族規
二 祠規
三 國法
第五節 治理過程
一 決策
二 管理
三 監督
四 參與
第六節 治理方式
一 宗族獎勵
二 族內規訓
三 官府治理
第七節 雄村治理變遷
一 集體化時期的雄村治理
二 村民自治時期的雄村治理
第八節 雄村治理實態
一 治理主體
二 治理內容
三 治理規則
四 治理過程
附錄1 雄村崇德報功祠人名錄
附錄2 “大中丞”牌坊正反兩面上的文字
雄村調查小記
雄村調查日記(部分)
定規聚族:貧弱分化小族的整合與治理——粵北三溪村調查
第一章 村莊的由來與沿革
第一節 劉氏宗族的來源
一 客從何來
二 始入大埔
三 開枝散葉
第二節 劉氏宗族的興起
一 再次遷徙
二 定名三溪
三 緩慢發展
第三節 劉氏宗族的繁衍
一 日漸茁壯
二 分房而居
三 “稱霸”三溪
第四節 1949年前村莊建制
第五節 當下村莊建制
第六節 村莊概況
第二章 三溪村的自然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自然形態
一 氣候特徵
二 地理特徵
三 水資源特徵
四 土壤特徵
第二節 人文自然
一 交通特徵
二 邊界形成
三 建築布局
第三節 宗族自然實態
一 交通特徵
二 居住格局
三 祠堂重建
四 兵頌廟宇重整
第三章 三溪村的經濟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經濟概況
一 世世代代的少地宗族
二 生產能力
第二節 產權
一 宗族共同產權
二 家庭私有產權
三 產權變更
第三節 經營
一 共同財產經營
二 家庭經營關係
三 合作經營
第四節 交換
一 族內交換
二 族外交換
第五節 分配
一 族內分配
二 家內分配
三 養老分配
四 稅收分配
第六節 產業
一 農業生產
二 打工經濟
三 陶瓷加工業
第七節 消費
一 共同消費
二 家庭消費
第八節 繼承
一 共有財產繼承
二 家庭財產繼承
第九節 三溪村經濟變遷
一 宗族共有產權的瓦解
二 集體產權與經營的確立
三 家庭經濟單位的塑造
第十節 三溪村經濟實態
一 產權
二 經營
三 交換
四 村內商業
五 家庭分配
六 集體消費
第四章 社會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社會形態概況
一 姓氏概況
二 人口概況
三 世代繁衍
第二節 社會構成
一 人口關係
二 婚姻關係
三 家庭關係
第三節 社會組織
一 房長會
二 初一會
三 孝子會
四 臨時性組織
第四節 社會交往
一 族內交往
二 族外交往
第五節 社會分化
一 社會地位分化
二 財富分化
三 職業分化
第六節 社會衝突
一 族外衝突
二 房系衝突
三 房內衝突
第七節 社會保障
一 族內保障
二 族內保護
第八節 三溪村社會變遷
第九節 三溪村社會實態
一 社會構成
二 社會組織
三 社會交往
四 社會分化
五 社會保障
第五章 宗族文化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文化形態概況
一 文化觀念概況
二 文化活動概況
三 文化教育概況
第二節 宗族信仰形態
一 祖先崇拜
二 生育崇拜
三 神靈崇拜
第三節 宗族觀念形態
一 尊老敬長
二 禮讓賢德
三 光宗耀祖
第四節 宗族習俗形態
一 婚姻習俗
二 喪事禮儀
三 節日習俗
第五節 宗族文化娛樂形態
一 作福
二 春祭請神
三 還神
四 打醮
第六節 宗族教育形態
一 族內私塾
二 族外私塾與新學
三 親職教育
第七節 三溪村文化變遷
第八節 三溪村文化實態
一 宗族信仰
二 宗族觀念
三 文化習俗
四 娛樂活動
五 文化教育
第六章 宗族治理形態和實態
第一節 治理形態概況
一 民國之前的治理概況
二 民國時期的治理概況
第二節 宗族治理主體形態
一 族:以房長會為核心的“無頭治理”
二 房:以房長為中心的多元治理
三 家:以大家長為紐帶的一 元治理
四 政權與族權的結合
第三節 治理內容形態
一 宗族公共事務:相對空泛
二 房系公共事務:較為具體
三 家內事務
四 國家事務
第四節 宗族規則形態
一 祖訓
二 族規
三 習俗
四 家訓
五 國法
第五節 治理過程形態
一 宗族決策
二 族人參與
三 監督
第六節 治理方式形態
一 柔性教化
二 硬性處罰
三 國家治理
第七節 三溪村治理變遷
第八節 三溪村治理實態
一 村委會與“劉氏宗親會”
二 黨員與村莊治理
三 宗族自治與村民自治
三溪村調查小記
三溪村調查日記(部分)
政商護族:偏鄉大族的延續與發展——閩東浦源村調查
第一章 浦源村的由來與沿革
第一節 追根溯源
一 來自滎陽
二 鄭人南下
第二節 奠基發展
一 朝奉公奠基
二 八世祖擴張
第三節 村制變遷
一 1949年以前的村莊建制
二 1949年以後的村莊建制
第四節 村莊實態
一 人口發展
二 教育現狀
三 公共服務
四 鯉魚溪保護與開發
五 村落市場
第二章 浦源村鄭氏宗族的自然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自然環境
一 自然特徵
二 自然災害
第二節 人文環境
一 風水布局
二 祠堂眾廳
三 三房格局
四 安全保障
五 族內交通
第三節 浦源村自然實態
一 村莊格局
二 民房建築
三 通信建設
第三章 浦源村鄭氏宗族的經濟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經濟形態概況
一 人多田少:1949年前的土地占有
二 以商補農:1949年前的村莊產業
第二節 產權
一 公有產權
二 私有產權
第三節 經營
一 公有財產的經營
二 私有財產的經營
第四節 分配
一 公產的分配
二 家庭財產的分配
三 國家負擔的分配
第五節 消費
一 宗族共同消費
二 家庭日常消費
第六節 財產繼承
一 公有財產的繼承
二 家庭財產的繼承
第七節 浦源村經濟變遷
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村落經濟
二 集體化時期的經濟單位
三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經濟單位
第八節 浦源村經濟實態
一 集體經濟
二 私營經濟
第四章 浦源村鄭氏宗族的社會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社會形態概況
一 1949年前浦源鄭氏的人口
二 1949年前浦源鄭氏的世代發展
第二節 社會構成
一 人口關係
二 婚姻關係
三 家庭關係
四 房支關係
第三節 社會組織
一 祠董會
二 向善社
三 義會社
第四節 社會交往
一 族內交往
二 族間交往
第五節 社會分化
一 血緣分化
二 財富分化
三 職業分化
第六節 社會衝突
一 族內衝突
二 族外衝突
第七節 社會保障
一 災害救助
二 救濟窮困
第八節 浦源村社會變遷
一 保障機制變遷
二 族民身份的變遷
第九節 浦源村社會實態
一 社會組織
二 人口狀況
三 婚姻與家庭
第五章 浦源村鄭氏宗族的文化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文化形態概況
一 觀念概況
二 教育概況
三 信仰概況
第二節 觀念
一 孝敬
二 和氣
三 守節
四 仁義
第三節 信仰
一 祖先信仰
二 神靈信仰
第四節 文化習俗
一 生命禮俗
二 習俗與禁忌
三 文娛習俗
第五節 文化教育
一 教育觀念
二 私塾教育
三 親職教育
第六節 浦源村文化變遷
一 宗族信仰的變遷
二 宗教信仰的變遷
第七節 浦源村文化實態
一 教育
二 宗族精神
第六章 浦源村鄭氏宗族的治理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治理形態概況
一 國家治理
二 宗族治理
第二節 治理主體
一 宗族自治主體
二 官方治理主體
第三節 治理內容
一 族內事務
二 國家事務
第四節 治理規則
一 國法
二 族規民約
第五節 治理過程
一 決策
二 管理
三 參與
四 監督
第六節 浦源村治理變遷
一 治理區劃變遷
二 宗族意識變遷
三 治理主體變遷
第七節 浦源村治理實態
一 治理主體:博弈互傷
二 治理規則:亦法亦情
三 祠堂管理
附錄1 宗祠法規十條
附錄2 鄭氏家訓(譜頭文選)
附錄3 禁約
附錄4 祠堂楹聯
附錄5 孝子坊楹聯
浦源村調查小記
浦源村調查日記(部分)
後 記
二 宗族治理概況
第二節 治理主體
一 “族務”治理主體
二 “家務”治理主體
三 國家治理主體
第三節 治理內容
一 宗族公共事務
二 族管家庭私務
三 宗族協辦賦稅徵收
第四節 治理規則
一 族規
二 祠規
三 國法
第五節 治理過程
一 決策
二 管理
三 監督
四 參與
第六節 治理方式
一 宗族獎勵
二 族內規訓
三 官府治理
第七節 雄村治理變遷
一 集體化時期的雄村治理
二 村民自治時期的雄村治理
第八節 雄村治理實態
一 治理主體
二 治理內容
三 治理規則
四 治理過程
附錄1 雄村崇德報功祠人名錄
附錄2 “大中丞”牌坊正反兩面上的文字
雄村調查小記
雄村調查日記(部分)
定規聚族:貧弱分化小族的整合與治理——粵北三溪村調查
第一章 村莊的由來與沿革
第一節 劉氏宗族的來源
一 客從何來
二 始入大埔
三 開枝散葉
第二節 劉氏宗族的興起
一 再次遷徙
二 定名三溪
三 緩慢發展
第三節 劉氏宗族的繁衍
一 日漸茁壯
二 分房而居
三 “稱霸”三溪
第四節 1949年前村莊建制
第五節 當下村莊建制
第六節 村莊概況
第二章 三溪村的自然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自然形態
一 氣候特徵
二 地理特徵
三 水資源特徵
四 土壤特徵
第二節 人文自然
一 交通特徵
二 邊界形成
三 建築布局
第三節 宗族自然實態
一 交通特徵
二 居住格局
三 祠堂重建
四 廟宇重整
第三章 三溪村的經濟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經濟概況
一 世世代代的少地宗族
二 生產能力
第二節 產權
一 宗族共同產權
二 家庭私有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