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用鴿

中國軍用鴿

中國軍用鴿是中國用於軍事目的(軍隊中傳遞軍事情報、文書、物品等)的通信鴿,服役於中國軍隊。軍鴿被人類譽為“軍中通信兵”,在戰爭中的通信作用給人印象深刻,中國是世界上使用軍鴿最早的國家之一。

如今,人類雖然進入了衛星通信時代,但世界各國軍隊的軍鴿仍在軍中占有重要地位,軍鴿具有“簡便、靈活、快速、準確”的特點,比較適合在邊防、海防地區使用。在特殊條件下,如敵後偵察,在不允許啟用現代電子通信設備或有線電信可能被竊聽、破壞的緊急情況下,軍鴿通信是最佳選擇。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國軍用鴿
  • 拉丁學名:Columba livia domestic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今鳥亞綱
  • :鴿形目
  • :鳩鴿科
  • :鴿屬
  • :家鴿
軍鴿歷史,軍鴿分類,軍鴿用途,軍鴿優點,現代軍鴿,馴養繁育,光榮歷史,帶回救命藥,參與核實驗,飛回送情報,受傷帶來救援,未解之謎,未來展望,

軍鴿歷史

相傳我國早在楚漢戰爭中和張騫出使西域時,就已經利用鴿子傳遞信息。在世界戰爭史上,信鴿參戰的事例更是不勝枚舉。
鴿子鴿子
鴿經》是我國目前為止已知的最早的一部記載鴿子的專著,作者系清朝鄒平(今山東省鄒平縣)的張萬鐘。全書共分六部分:論鴿、花色、飛放、翻跳、典故、賦詩,共1萬餘字。成書時間在1604年~1614年。
從這部書中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在鴿子育種方面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而且非常重視鴿子的眼睛。在“典故”部分記載了很多關於信鴿的非常有價值的史料。以《鴿經》記載的實例計算,500多年前,我國信鴿的飛翔速度和今天的冠軍鴿相差無幾,這也是我國傳統信鴿同樣具有良好的競翔素質的明證。
上世紀40年代是雲南軍鴿的黃金期。
說起雲南的軍鴿,就得追溯到滇越鐵路。上世紀20年代,法國人修築滇越鐵路時,帶了一批通信鴿到雲南。
“那時的通信還不是很發達,容易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陳文廣說,下雨啊、下雪啊,電話線路容易斷,無線電還沒有普及到每個站點。為了預防線路故障,就把鴿子作為輔助通信。火車到達一個站點,就將鴿子放到下一個站點,表示火車整點到達。
40年代可以說是雲南軍鴿的黃金時代,世界有名的品種都匯集到了雲南昆明,有美軍軍鴿、日軍軍鴿等。這些軍鴿都是為戰爭服務的,可以說都是精品。
抗日戰爭結束後,美軍撤退,有些裝備和物品,如軍鴿、洋豬、洋雞等,以很低的價格處理,這些軍鴿也就散落在了民間。陳文廣和另外幾名鴿子愛好者,零星地把軍鴿蒐集起來。
後來,隨著陳文廣攜帶鴿子參軍,這些散落在民間的軍鴿,成了我軍軍鴿,它們也就是現在這支全國唯一軍鴿隊的祖先。
1990年昆明軍鴿隊擴編。
新中國成立後,學習國外的經驗,我國也開始組建自己的軍鴿部隊。1950年,當時的11個軍區相繼組建了11支軍鴿隊,其中就有昆明軍鴿隊。1955年,軍鴿隊和軍犬隊合併。
20世紀60年代,就在昆明軍鴿隊不斷取得成績的時候,鴿子被列為了禁養動物,全國各地的信鴿協會遭到了衝擊,部隊也不例外。於是,各軍區軍鴿隊的編制相繼被撤銷。
那么,為什麼唯獨昆明軍鴿隊保留了呢?這得力於時任昆明軍區司令員的秦基偉。抗美援朝時,這位志願軍15軍軍長在戰場上捕到過美國軍鴿,他深知軍鴿的重要作用。在昆明軍區的努力下,軍鴿隊保留了下來,成了全軍唯一僅存的軍鴿隊。
在那次衝擊下,全國20多個信鴿協會、其他軍區軍鴿隊都把精品送到昆明軍鴿隊“保留”,有300多隻不同品種的信鴿。
1976年,軍鴿隊從軍犬隊分出,併入原昆明軍區某部,編為軍鴿組。
上世紀70年代,又引進了大批外國名種。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昆明軍鴿隊擁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種鴿子。1990年,擴編為軍鴿隊,隸屬於成都軍區駐滇某部。

軍鴿分類

鴿子能千里歸老巢,憑藉的是它身體內部的“羅盤”。正因為此,鴿子才能在軍事上發揮重要作用。根據軍鴿任務的特點,軍鴿可分為5種類型。
鴿子鴿子
單程通信鴿:不管東南西北,幾十公里、幾百公里,甚至幾千公里,鴿子都能靠“羅盤”飛回來。
往返通信鴿:甲乙兩地構成迴路,甲地給吃不給住,乙地給住不給吃,利用鴿子的生理特徵形成通信迴路。
移動通信鴿:這種鴿子只認通信車,鴿舍裝在車上,鴿子就認那個車。另外,顏色、聲音和肢體動作三者構成暗語,來指揮鴿子,敵人不容易掌握。指揮部到哪,就把鴿子帶出去熟悉下環境,然後帶到前線打仗。明天轉移了,它又去新地點。
夜間通信鴿:戰爭發生時的地形和氣候,是千差萬別的,在訓練中就要讓鴿子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地形。夜間通信也是出於戰爭的需要,要讓鴿子學會夜間執行任務。
留置通信鴿:敵後偵察用,像《加里森敢死隊》里描述的那種,把情報員空投至敵人後方,負責收集情報和資料,不能發報,情報只能由鴿子帶回來。這種鴿子有一個特點,具有肌肉貯存能力,像駱駝一樣;另外,關上一段時間,這種鴿子的關節也不會出現麻痹或失靈的現象,一放出去就能很準確地回來。
所以,鴿子要做到因種施配、因種施養、因種施訓。

軍鴿用途

在交通不便、缺少通信工具的邊海防地區、山區、林區、海島和沙漠等地域,可以用軍鴿報信;
邊防巡邏或者敵後偵察以及當時的條件不允許使用電子通信設備時,可以讓軍鴿將情報送回;
潛艇伏擊、陸軍小分隊設伏,不允許使用無線電通信手段的時候,可以在出發時攜帶軍鴿,用於通信;
飛行員、空降兵在飛行、空降時,遇有電台損壞或者遺失時,可以用軍鴿進行通信;
另外,軍鴿在戰場救護方面也大有所為。戰場上的救護分隊可以用軍鴿將前線傷員的人數、傷勢、血型、預計手術規模等情況先行帶到野戰醫院,以利於傷員的及時救治。

軍鴿優點

軍鴿通信有以下幾個優點:信息傳遞迅速,信息保密;雷達無法偵測;用法簡單;成本低,容易普及。
鴿子鴿子
對於一個國家來講,它的通信應該是多層次、多網路、多手段的。軍鴿通信,與騎兵通信、汽車通信、駱駝通信等傳統的移動通信手段相比,具有速度快的明顯優勢。在正常情況下,鴿子每小時的飛行速度可達70~80公里,順風時直線距離可達120公里,逆風時能飛到30公里。但軍鴿通信又受地理條件的影響,它要有起飛/降落的條件。
軍鴿通信,可以稱之為末梢通信或保底通信,即當其他通信手段,如電台、電話、衛星通信等現代通信手段都失靈的情況下,軍鴿通信這種原始的通信方式才能顯現出它的重要性。
從戰略角度講,我國幅員遼闊,邊境防線相當長,全部裝備高精尖設備需要花費很大的財力。軍鴿成本低,還可以再生產。一對鴿子一年可以抱9對,4個月就可以成熟,後代又能繁殖,所以一年可以繁殖50多隻。
鴿子一般可以活40年。軍鴿一般使用9年,但也有軍鴿二三十歲都還在執行任務的。有些邊防、海島部隊,至今還繼續保有軍鴿通信。

現代軍鴿

在信息化作戰的今天,軍鴿仍然在作戰中占據重要地位。俄羅斯、美國等西方國家設有專門的軍鴿訓練和研究機構。僅有4萬現役軍人的瑞士,在軍隊中服役的軍鴿就多達4萬餘只,與軍人的比例幾乎是一比一。而我國,則在成都軍區專門保留了一個營級建制的軍鴿隊。
鴿子鴿子
軍鴿隊是營級單位,上世紀90年代初沒有裁編以前,軍鴿隊人數最多達到過幾十人,軍鴿4000多羽。後來經歷了百萬大裁軍、50萬裁軍,全軍11支軍鴿隊最後只剩下了昆明的這支,當然編制也縮小了。
成都軍區的這批軍鴿中很大一部分是二戰結束後原美國空軍志願軍遺留下來的。“軍鴿大王”陳文廣將他們培養起來,並創建了我軍第一個軍鴿隊及訓練基地。軍鴿隊目前只有兩名幹部、三名戰士,每隻軍鴿的服役期有6到8年。官兵們還在賽鴿樓背面騰出4間鴿舍,專門作為退役軍鴿的“干休所”,裡面住著150多隻“老戰士”。它們中很多立過功,繁殖過優秀鴿種,戰士們每天同樣悉心地照料著它們的飲食起居。
20多年前,馳騁在太平洋上的我國遠航艦隊收留了兩隻腳環上印著“台北”字樣的受傷信鴿,官兵們為它們取名為“回回”、“歸歸”,並把它們輾轉送到了中國軍鴿隊。軍鴿教練員陳文廣經過仔細觀察和研究發現,台鴿之所以能飛越大洋,是因為他們具有適應海上遠翔的“向洋性”,而雲貴高原信鴿則具有“向山性”。陳文廣將這兩種良種鴿子進行了雜交繁殖,成功培養出了既具有“向洋性”又具有“向山性”的一代名鴿——“應驗鴿系”,並在當年的全國信鴿大賽中一舉奪冠。經過嚴格訓練,猶如“鋼鐵戰士”般的一隻只軍鴿,如今已在南海艦隊等部隊服役。雲貴高原、北國塞外、天涯海角、西北大漠,祖國的萬裡邊海防線上,到處都留下了軍鴿自由翱翔的矯健身影。
軍鴿隊保留在昆明是有原因的。從歷史上看,二戰時期美國空軍飛虎隊駐昆明期間在緬甸作戰,就使用了5000多羽軍鴿為戰場服務。後來這些經受過戰火洗禮的軍鴿留在了昆明,成為現在軍鴿隊軍鴿們的祖先。
另外,昆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很適宜軍鴿訓練。昆明多山多植物,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這樣訓練出來的軍鴿可以飛多種地形和氣候。昆明礦產多,從而形成了一個高山強磁帶,對軍鴿的訓練非常有利。

馴養繁育

每天早上7點,出過操吃了飯,馴養員就趕緊回來打開鴿籠,喜歡早起的軍鴿們已經在鴿舍的空地上舒筋活骨了。馴養員爬上3層平頂鴿舍的樓頂,手持一面紅旗,用力揮舞,軍鴿們看到信號,立刻飛出鴿舍衝上了藍天。不一會兒,一支幾百羽軍鴿組成的整齊壯觀的隊伍就圍繞著軍鴿隊的院子開始了一天的“早操”。軍鴿的眼睛對色彩很敏感,它們害怕紅色,利用這一點訓練它們養成一見紅色信號旗就起飛的習慣。它們不怕綠色,就訓練它們見到綠色信號旗就降落入舍的習慣。軍鴿們早上的飛翔訓練一般進行一個小時,然後降落入舍用餐。
軍鴿軍鴿
鴿子愛吃豆類,特別是豌豆。因為豆類圓滑無芒,便於吞食,另外蛋白質含量也非常高。為了營養合理,還給軍鴿配備多種副食,像青菜、鹽土、骨粉、保健沙等。
軍鴿五分之四的營養消耗在眼睛上。遇到不熟悉的鴿子,只要看眼睛就可以大致知道該鴿子的品質。看眼睛又關鍵在眼沙。世界是奇妙的,任何一個生物體都天生獨一無二。軍鴿的區分就在眼沙,眼沙是分布在軍鴿瞳孔外緣的一層面沙,它就像人的指紋一樣,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眼沙。
優秀軍鴿的眼睛角膜明亮,眼沙清晰,色澤秀麗。通過軍鴿眼沙的形狀和顏色就可以判斷這羽軍鴿適合作種鴿、執行任務鴿還是全能鴿。甚至可以判斷它是否適合在夜間、山地、沙漠或者海洋等不同地理環境執行任務。
分辨軍鴿優劣只是入門功夫。再進一步的基本功則是軍鴿的繁育。好的軍鴿不一定適合做種鴿。種鴿一定要能培育出比自己還優秀的下一代,種鴿可以飛200公里的,後代要飛500公里以上才算選配成功。而種鴿的選擇除了眼沙講究之外,還要注意年齡和羽色。
軍鴿的壽命一般在15至20年。種鴿的理想年齡是2至6歲這段時間。另外,羽色也很重要。軍鴿的羽色一般選擇瓦灰色、淺雨色、紅絳色等。白色、雜花色的鴿子容易暴露目標,所以不宜選做軍鴿。同時也考慮到地域性的保護色。比如,瓦灰色適合海洋、海島飛行,黑色適於森林地區,紅絳色則宜於沙漠地帶。
軍鴿是嚴格的“一夫一妻”制,一旦配成對,就不會再分開。但是人工配種有時需要不同遺傳特性的組合,不得不棒打鴛鴦,將雌雄軍鴿拆散飼養,以便使它們遺忘原配。在分離期間忌諱雌雄軍鴿見面,以前出現過軍鴿為尋找配偶失蹤的現象。
軍鴿配對成功以後就會築窩產蛋。一般軍鴿一生產蛋在50枚左右,每次產蛋肯定是兩枚。軍鴿隊長期的研究表明,軍鴿的第一、第二、第三窩蛋質量是最好的,孵出的幼鴿體質優於後來者。故有“頭窩蛋,金不換”之說。所以,一般軍鴿都會保留前三窩蛋。在這6枚蛋中,會出現一羽既可以做種鴿又能做執行任務鴿的全能鴿。
軍鴿是一個奇特的物種。它的雌雄不像其他禽類比如雞那樣,從身體外觀上就可以很清楚的辨認。軍鴿單從羽毛色彩、體形上很難分辨出雌雄來。這種隱性特徵使得軍鴿有時自己也難以區分,從而導致同性兩羽雌鴿相配。有時會發現在鴿巢里有4枚鴿蛋,這樣的鴿蛋是育不出小鴿子的。當然雌雄鴿不是沒有一點區別,比如體形、鳴聲、性格等都可以作為特徵,但這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積累。
幼鴿出殼以後並不能吃食物。這時的雌雄鴿都會在胃裡分泌一種鴿乳。軍鴿隊曾經化驗過這種鴿乳的營養成分,發現它與羊奶差不多,有人還試圖通過化學合成的方法生產鴿乳,目前還沒有取得成功。
幼鴿長到第6至8天,必須給它戴上足環,超過8天則不容易戴上。軍鴿的足環是一個鋁塑環,中間夾著一圈紙,上面登記著軍鴿的出生年月日和編號。為了增加軍鴿的光榮感,還給鋁塑環打上了軍徽。
幼鴿一旦被戴上足環就意味著正式入伍服役,國家每年的軍費開支中就固定有它的生活訓練經費。退役後,軍隊負責軍鴿的養老,直至其自然死亡。功勳軍鴿死後還將被製成標本,以供後人瞻仰。
軍鴿生長到28天,就可以離巢。幼鴿一旦離巢,父母就不再管它,而且今後也不會有母子親情。軍鴿只有夫妻之愛,沒有長幼之情,說起來很殘酷。獨立的小軍鴿熟悉了新的鴿舍,就可以進行基本訓練了。
基礎科目訓練包括信號訓練、出入舍門訓練、親和訓練等。非常重要的就是親和訓練。剛開始的時候,由於訓練需要,先要把軍鴿餓上兩天,不予餵食。兩天后給食時,馴養員先將食物撒到離自己很近的地方,引導軍鴿過來吃。進而將食物放在自己手上,軍鴿觀察到沒有危險,就會飛到手上來吃。每次少餵一點,一天分幾次,這樣就利用給食機會增加與軍鴿接觸時間,逐步與軍鴿建立親密的感情。
親和訓練3個星期就可以完成。當軍鴿一見到馴養員就往他的頭上、肩上、手上飛,就表示親和已經成功。軍鴿往人身上飛的時候,即使把衣服弄髒了,也不能將它們趕走。不然,有可能驚嚇了軍鴿,使它們產生畏懼心理,重新恢復親和,又需一段時間。
基礎性訓練完成以後,則開始進行套用性科目訓練。套用性科目就比較複雜,它包括單程通信、往返通信、移動通信等訓練。這是馴養員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內容,也是難度最大的,因為它需要耐心和智慧。
軍鴿通信訓練依據的是軍鴿天生的歸巢欲望。歸巢欲望是鴿子在進化過程中遺傳下來的天性,軍鴿十分喜愛自己的鴿舍和窩巢,一旦記住自己的鴿舍位置便永遠不會忘記。軍鴿飛到任何地方,都會感到不安,一旦獲得自由,就一定會竭盡全力以最快的速度飛回老巢。
套用科目訓練首先是單程通信訓練,它是以駐地鴿舍為中心,將軍鴿攜帶到一定距離外任何地點,放飛軍鴿,讓它攜帶信息歸巢。軍鴿一般可以負擔60克的重量,極限使用可以達到100克。即使負重,它的飛行速度也很快,順風時速可達120公里,逆風時速也可保持40公里。
在單程通信訓練的基礎上,可以開始進行往返通信訓練。往返通信是利用軍鴿的食慾和棲息欲加以訓練,即一地給食,一地給住,使軍鴿在吃住兩地之間養成有規律的往返飛行。這種訓練需要注意的就是對於中途落地自尋食物的軍鴿要強行糾正,糾正無效的就得淘汰。
由於軍隊的作戰任務是不斷變化的,這就需要軍鴿訓練在單程、往返的基礎上升級難度,進行移動通信訓練。馴養員強調,移動通信訓練要使用剛出巢的幼鴿。
訓練前期首先建立移動鴿舍。移動的鴿舍一般選在昆明周圍視線開闊、四周沒有樹林或者建築物的地方,以方便幼鴿熟悉移動鴿舍。將幼鴿從固定鴿舍轉移到移動鴿舍後,首先進行與人的親和、熟悉移動車、信號等例行的基本訓練。然後,採取將鴿舍入口進行一定角度的變換,讓軍鴿進行辨認不同方向的方位訓練。這時的鴿舍位置是不動的。
完成這個訓練以後,再進一步升級,將鴿舍移動50米,訓練軍鴿歸巢。成果穩固以後,再移動200米,一直訓練到在60公里以內,地點至少變換7個以上後,才能達到實戰要求。
實際上,實戰中為了保證安全,每次都是放飛兩羽軍鴿執行同一個任務。因為軍鴿執行任務途中很可能會被老鷹捕殺,這就需要對軍鴿進行防鷹訓練。
鷹類是軍鴿的天敵。昆明多鷹類,常見的就有隼、雕、鷂、鳶等20多種,經常會有鷹類在軍鴿隊上空盤旋,想要捕食軍鴿。根據統計,遠翔的鴿子一般損失率在30%至40%,這就是自然界殘酷的生存法則。
所以,軍鴿隊就想辦法與鷹鬥智鬥勇。鷹和烏鴉同屬猛禽,當鷹捕獲到食物時,烏鴉喜歡群集而至,搶食鷹的食物,為此,鷹非常討厭這些黑傢伙,總是設法避開它們的糾纏。利用這一點,軍鴿隊培育出了黑色的軍鴿,可以給鷹造成錯覺,另外也可以形成與森林等地形同色的保護色。
但是軍鴿畢竟是鴿子,一旦被識破,仍難免遭毒手。後來,軍鴿隊研究發現,鷹的翅翼窄,下降非常快,一分鐘就是幾千米,但是上升速度則很慢。鴿子的翅翼寬,下降阻力大,但是上升推進力強,是鷹的兩倍。利用這個生理特性,軍鴿隊將軍鴿拉到昆明附近多鷹隼出沒的山上,讓軍鴿與鷹類狹路相逢。
軍鴿遇到鷹隼的時候,訓練員就發出信號,強制軍鴿振翅高飛,由於軍鴿上升速度快,一下子就擺脫了鷹的追擊。時間一長,鴿子就形成了條件反射,一旦遇到鷹類,它們就會自行高飛,避開鷹類。
後來,軍鴿隊專門培育出了一種不怕鷹的軍鴿———“森林黑”品系,這花了軍鴿隊整整10年時間。

光榮歷史

軍鴿隊有一個軍鴿榮譽館,在這裡可以看到這支軍鴿隊的光榮歷史:
森林黑:1958年,在雲南邊防某地一線戰鬥中負傷流血,但它仍堅持飛翔,把前方急件帶回了指揮部,指揮員立即派出騎兵趕到出事點,殲滅了竄入國境內的敵人。
高原雨點:上世紀70年代參加我國西部核試驗穿越蘑菇雲,從新疆飛回昆明,空距2750千米,歷時31天……
每一隻軍鴿背後都有一個故事,牌子上簡短的文字,並不足以展現軍鴿的榮譽。

帶回救命藥

一手創建我軍歷史上第一支軍鴿隊的副教授陳文廣,說起他的這支軍鴿隊時,異常有精神。
“它們參加了好幾個戰役,最顯著的是攜帶救命藥。”回憶往事,陳文廣的眼睛有神許多。
1956年,駐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某部片馬風雪埡口的一名戰士突患鉤端螺旋體病,高燒不退,昏迷不醒。醫生進行了診斷後,發現前哨排沒有合適的藥,需要到直線距離50公里外的團部取藥。
風雪埡口位於高黎貢山西麓,山下是怒江,海拔落差近2000米,亞熱帶瘴癘流行;山上是皚皚白雪。山高路遠,一上一下得兩天的時間。時間就是生命,連長打算請求上級派直升機營救。正當大家都在發愁時,有人提醒指導員:平常我們這些鴿子都可以帶報帶信,帶兩盒藥也是可以的吧。
這個部隊有一組往返通信鴿,在大雪封山期間,軍鴿平時每天從前哨排飛到團部,攜帶檔案、指示;在沒有檔案收發時,幫著帶報紙和戰士家信。一句話提醒了連長。於是,衛生員寫了病情和處方,放飛了4羽軍鴿。在戰士們的焦急等待中,半個小時後4羽軍鴿帶回了兩盒藥,戰士得救了。
後來這名戰士掏出了自己的復員費,買花生米慰勞了這4羽鴿子,以感謝它們的救命之恩。

參與核實驗

“羽毛有燒焦味了,但它們還能從新疆飛回來。”幾名訓鴿員這樣描述軍鴿隊的一次榮譽經歷。
在我國進行的一次核爆試驗中,陳文廣奉軍委總部命令,挑昆明軍鴿乘火車前往新疆,參加核爆試驗。
駐地條件十分艱苦,每人每天供應10千克水。訓練條件也發生了變化。刮南風,沙丘一夜之間就移到北邊;刮西風,沙丘又移到了東邊。茫茫沙灘,讓鴿子記住的標誌物本來就很少,飄移不定的沙丘更增加了訓練難度。
參加試驗的軍鴿,便埋伏在核彈爆心附近不同方位,鴿籠用無線電遙控啟門,與核爆同時進行。
隨著一朵巨大的蘑菇雲在羅布泊上空升起,軍鴿衝出籠子,迎著輻射,頂著衝擊波,急速地穿過蘑菇雲層,通過核爆區,闖出了死亡地帶,順利返回基地。
而訓鴿員卻發現有5羽鴿子不見蹤影。
後來,參加試驗的各單位人員在北京集中總結學習。試驗總指揮長張愛萍在總結會上表揚:昆明軍鴿完成了在核戰爭條件下,以輔助通信手段保障通信暢通的實驗課題。
而在回昆的路上,陳文廣卻一直悶悶不樂。然而就在回到部隊後,陳文廣卻發現丟失的5羽鴿子竟從試驗地飛到昆明,心情像如獲珍寶一般開心。據說,這次任務的完成,也是昆明軍鴿隊能保留下來的原因之一。

飛回送情報

1973年的一天,邊防民兵岩英與往日一樣,在滇緬邊境的叢林中執行巡邏任務。突然,他發現一處小山崖上有人蹬踩的痕跡,立刻警覺起來,沿著山崖爬上去,剛探出頭就看見50米開外有3個人鑽入了密林深處。
巡邏經驗告訴他,很可能是特務越境。他想立即追上去截住特務,可轉念一想,自己只有一把步槍,以一敵三,沒有勝算的把握。怎么辦呢?他突然想到解放軍邊防某部的駐地離這裡不遠,急行軍的話一個小時就可以趕到;不如把情報送出去,自己再尾隨他們,到時協助部隊抓敵。
岩英從背簍里摸出一羽鴿子,寫上情報,把鴿子放飛。隨後岩英提著步槍,躡手躡腳地向著特務所在的地方走去。
太陽慢慢西沉,樹林中漸漸黑起來了。3名特務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崎嶇小道上。
“站住,不許動。”灌木叢中突然鑽出一隊人馬。3名特務一下子被唬住了,來不及反抗就被俘虜了。此時,特務還摸不著頭腦,不知道是怎么被發現的。他們不知道,是軍鴿把情報傳遞給了部隊。

受傷帶來救援

1960年,某邊防小分隊到邊境處理情況,在西雙版納勐巴拉森林中國際中心查線時,與殘匪相遇。
殘匪把國防通信線桿砍斷,只要查線員下來檢修,殘匪就乘機伏擊查線員。看到情況後,班長很有敵情經驗,知道敵人打的是什麼算盤。他讓另一名老兵占領制高點掩護,自己下去檢修。在下去之前,他把手榴彈的蓋子打開,給衝鋒鎗上了膛。
“繳槍不殺!”殘匪叫囂著。班長假裝投降,扣著扳機舉著搶,一步一步靠近殘匪,走到有效距離時,“嘩,一梭子,殘匪一片地倒掉。”然後,站在制高點上的老兵用大火力掩護班長撤退。
而在另一邊,新兵正準備把敵情通過軍鴿帶回指揮部。他把軍鴿夾在腋下裝信時,不小心把鴿子的主羽弄彎了,而且還順風放飛。鴿子沒飛出去兩百米就跌落在岩石上,被殘匪射中。受到疼痛的刺激,鴿子奮飛而起。
這隻受傷的鴿子到達指揮部時,另一隻鴿子也到了。
“發生情況時,我們都是要放飛兩隻鴿子。丟失了一隻,還有一隻能保證情報傳到。”
收到情報後,指揮部馬上命令最近的連隊支援,全殲了這伙殘匪。

未解之謎

軍鴿隊有一羽軍鴿,從上海放飛回到昆明,歷經2150公里,用了21天,這個紀錄至今未被打破,它靠什麼導航安全歸巢呢?世界上對於軍鴿歸巢導航的解釋眾多,比如“地磁感導航”、“生物鐘導航”、“太陽偏振光導航”,“本身體內激素導航”等等。
比較著名的是“地磁感導航”:自然界有很多動物的某些器官發達到驚人的程度。比如蛇可以看到紅外線,蝙蝠可以聽到超音波。而鴿子可以感受到地球磁場的作用力方向和強弱的微小變化。軍鴿眼內有一塊突起,稱為磁骨,它通過這塊磁骨可以測量地球磁場的變化,從而判斷自己的飛行方向。
還有一種本身激素說:它其實類似於人類的激素,是一種經過自然選擇形成的天性。不過這種說法並沒有經過驗證。所以到目前為止,這仍然是一個尚未解開的謎。
與軍鴿相關聯的謎還不限於此。隨著我國核試驗研究的解密,軍鴿參與核爆取樣的秘密隨之公開。據介紹,當時的核爆地點放置有多種動物,核子彈爆炸後,各種動物都死了,放置在核爆區域的25對鴿子,竟然有3羽安然無恙地返回。軍鴿能夠穿越大面積的放射性污染區而不受損害,這個謎至今還懸而未解。

未來展望

近年來,西方一些國家設立的軍鴿研究所,對軍鴿的功能進行了新的探索,軍鴿的用途漸漸超出單一通信的功能。
據悉,美國的海上救險專家利用軍鴿幫助救險人員在海上尋找失蹤者。實驗表明,軍鴿的辨認準確率在90%以上。他們還利用鴿眼的定向功能,將軍鴿放置在火箭的控制系統中,使軍鴿不斷調整火箭的方向,確保火箭準確地攻擊設定的目標。
我國軍方有關專家也提出了將軍鴿的特性和微型電子設備結合,通過攜帶微型電子成像和通信設備,對戰場進行小區域實時的隱蔽圖像偵察的構想。
由此可以預見,軍鴿這支特殊的隊伍還將在未來的戰爭中再立新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