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事人物辭典

周滅商的一場決戰。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死後,周武王姬發在太公呂尚的輔佐下,乘商軍主力在東南的時機,率兵車三千乘、虎賁三千人,會合西南的庸、蜀、羌、髳、微、盧、彭等方國部族進攻商紂,經孟津進抵牧野(今河南淇縣),與商軍進行角逐。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軍事人物辭典
  • 類別:辭典
  • 內容:古代戰爭
  • 作者:本書編委會
牧野之戰,長勺之戰,假途滅虢之役,泓水之戰,城濮之戰,崤山之戰,邲之戰,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秦楚丹陽之戰,即墨之戰,閼與之戰,長平之戰,巨鹿之戰,韓信破趙之戰,楚漢成皋之戰,垓下之圍,白登之圍,昌邑之戰,馬邑之謀,昆陽之戰,班超破沙車之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合肥之戰,

牧野之戰

在陣前,商軍中的奴隸兵掉轉武器,發動起義,反戈一擊,商軍大敗。於是周軍進占商都朝歌(在今河南淇縣),紂兵敗自焚,商遂亡。

長勺之戰

我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公元前684年(周莊王十三年、齊桓公二年),齊軍攻魯。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曹劌求見魯莊公,認為莊公取信於民,得到“國人”的支持,可以一戰。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相遇。莊公準備立即出擊,曹劌加以阻止。等到齊軍三次擊鼓進攻。曹劌抓住對方勇氣衰竭的時機,發動反攻,一鼓作氣,擊敗齊軍。齊軍敗退時,曹劌望見齊軍“轍亂旗靡”的情形,斷定不是詐敗埋伏,才下令追擊,取得全勝。

假途滅虢之役

這是春秋時晉國發動的一次戰爭。公元前655年(周惠王二十二年),晉獻公為了一舉滅掉虞國和虢國,利用虞公的貪利,以珍寶收買虞公,借道出兵,先滅掉虢國,然後又乘其不備,發起突然襲擊,輕而易舉地把虞國滅掉了。

泓水之戰

春秋時宋楚之間的戰役。齊桓公死後,宋襄公自認為霸主。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宋襄公攻鄭,楚成王派兵救鄭。兩軍戰於泓水(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宋軍已排列成陣,楚軍正在渡河。宋軍將領目夷認為敵眾我寡,主張乘楚軍渡河之際出擊,宋襄公拒絕說:“君子不乘人之危發動進攻。”到楚軍雖已渡河,但尚未排成陣勢時,目夷又請求出擊,宋襄公仍拒絕說:“君子不攻擊不成陣勢的敵軍。”直到楚軍作好交戰的準備,宋襄公才下令出擊。結果宋軍大敗,襄公也身受重傷

城濮之戰

我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公元前633年(周襄王十九年),楚成王率陳蔡等國軍隊圍攻宋國,宋向晉國求救。次年,晉文公派兵進攻楚的盟國曹、衛,迫使楚軍北上援救。時楚軍占優勢,晉軍故意退卻九十里,在城濮(今河南范縣西南)和楚軍會戰。晉軍選擇楚軍薄弱環節,首先擊潰由陳、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晉軍主力偽裝退卻,誘使楚軍左翼追擊,然後進行夾擊,獲大勝。晉文公從此成為霸主。

崤山之戰

這是發生在春秋時期的著名伏擊戰。公元前627年(周襄王二十五年),秦國乘晉文公、鄭文公新喪之際,派大將孟明視偷襲鄭國,因鄭國發覺有所準備,秦軍乃轉而一舉滅掉依附於晉的滑國(在今河南偃師南)、晉國得知秦軍越境擊滑,遂以大將先軫為元帥,率晉師潛抵崤山(在今河南洛寧西北),選擇有利地形,設下埋伏。秦軍為防止萬一,分四隊梯次進入山區,開始遇到一部晉軍伏兵,一觸而潰,而後又傳來追兵將至的訊息。秦軍為防止晉軍追襲,乃加快行軍速度,收縮四隊的梯次距離,形成相對集中之勢。這正好全部進入晉軍伏擊圈。晉軍趁時居高臨下,從四面發起衝擊。結果,全殲秦軍,俘秦將孟明視等人。

邲之戰

春秋時楚莊王建立霸權的戰役。公元前597年(周定王十年、楚莊王十七年),楚攻鄭,晉往救,渡過黃河,駐在敖、鄗(在今河南河陰)二山之間。晉軍將領意見不合,主戰主和不一。楚軍在孫叔敖指揮下突然向邲(今河南鄭州東)進兵,晉的中軍、下軍措手不及,爭船渡河逃走,潰不成軍。

桂陵之戰

戰國時齊國圍魏救趙的戰役。公元前353年(周顯王十六年),魏軍圍攻趙都邯鄲(今屬河北),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以魏國精銳在趙,內部空虛,乃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將龐娟兼程趕回應戰,又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設伏襲擊,大敗魏軍,遂解趙圍。後中國軍事家常用“圍魏救趙”來說明類似戰法。

馬陵之戰

戰國前期齊國大敗魏國的戰役。公元前342年(周顯王二十七年),魏攻韓,韓向齊求救,齊以田忌為將,孫臏為師,起兵攻魏。次年齊用孫臏計,以逐日減灶製造齊軍大量逃亡的假象,迷惑敵人,引誘追擊。待魏軍追到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險要地區,齊軍萬弩齊發,全殲魏軍十萬,魏將龐涓被迫自殺,魏太子申也被俘殺,從此魏的國勢衰落。見《史記·孫子列傳》。

秦楚丹陽之戰

這是戰國後期秦楚之間發生的一次重要戰爭。公元前313年(楚懷王十六年),即丹陽(在陝西漢中)交戰之前,秦國為了爭奪漢中,首先採取外交攻勢,以謙詞厚禮誘騙等一系列手段,拆散了齊楚軍事聯盟。進而於次年(公元前312年)與楚軍在漢中的丹陽展開激戰,一舉打敗楚軍,殲滅八萬人,俘虜楚大將屈匄及其他將領七十餘人。楚懷王再次派軍爭奪,又戰於藍田(在今陝西),仍為秦軍所敗,失去了整個漢中地區。

即墨之戰

戰國後期齊將田單在即墨利用火牛陣大破燕軍的一次有名戰役。燕昭王時,燕將樂毅攻破齊國,田單堅守即墨(今屬山東)。公元前279年(燕昭王三十三年),昭王死,惠王即位,聽信齊國反間計,撤掉樂毅,改用騎劫為將。田單一面派人向燕軍詐降,使燕麻痹;一面又用千餘頭牛,角上縛兵刃,尾上縛葦灌油,夜間以火點燃,使其猛衝燕軍,並以五千勇士隨後衝殺,結果大敗燕軍,殺死騎劫,解即墨之圍。田單乘勝陸續收復齊國失去的七十餘城。

閼與之戰

這是戰國後期秦趙之間發生的一場戰爭。公元前270年(趙惠文王二十九年),秦國進攻韓國,圍攻閼與(在今山西和順西北)。趙王派趙奢為將,率軍往救。趙奢率軍出邯鄲城三十里,紮營築壘,以示固守,嚴格隱蔽了奔襲閼與的作戰意圖,從而迷惑了秦軍。二十八天后,偃旗息鼓,晝夜兼程,突然出現於閼與戰場,占據有利地形,向秦軍發起猛攻,大敗秦軍,遂解閼與之圍,凱旋迴國。

長平之戰

戰國時秦國大敗趙國的戰役。公元前262年(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包圍韓的上黨,上黨郡守馮亭以地獻於趙、引起秦、趙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戰。趙將廉頗堅守長平達三年之久。後因趙國中反間計,改用趙括為將。趙括空談兵法,率大軍盲目出擊,秦將白起先在正面詐敗後退,另外部署兩支奇兵襲擊趙軍後路。結果趙軍被包圍,困守四十六日,不能突圍,趙括被射死,趙軍四十多萬人也被俘坑死。從此趙國的實力削弱。

巨鹿之戰

秦末農民起義軍擊潰秦軍主力的戰役。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秦將章邯率軍攻趙,以重兵圍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率起義軍救趙。宋義在途中逗留不進,項羽殺宋義,取得領導權。起義軍渡漳水後,破釜沉舟,只帶三天食物,決心血戰到底。不久,在巨鹿激戰,大破秦軍,殺秦將蘇角,生擒王離,涉間自殺。後章邯率餘眾二十餘萬在殷虛(今河南安陽西北)投降。

韓信破趙之戰

楚漢戰爭的重要戰役,也是我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公元前204年(漢高祖四年),漢大將韓信率軍數萬攻趙,趙王歇和主將陳余守井陘(今河北井陘北),所部號稱二十萬,幾倍於漢軍。韓信採用“陷之死地而後生”的戰術,背水為陣,率軍奮戰;同時遣兵襲占趙軍防禦薄弱的後方。趙軍腹背受敵,全部潰敗,陳余被殺,趙王歇也被俘。

楚漢成皋之戰

我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楚漢戰爭中,項羽在軍事力量上處於優勢,劉邦處於劣勢,兩軍在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成皋(今滎陽西北)間相持。後項羽戰敗劉邦,占有滎陽、成皋、派大司馬曹咎守成皋。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四年),曹咎率軍渡汜水(在今河南滎陽境),欲與漢軍決戰,劉邦乘其半渡襲擊,大破楚軍,復取成皋。

垓下之圍

楚漢戰爭的最後決戰。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劉邦與韓信、彭越等合兵,將項羽圍困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南)。項羽糧盡援絕,聽到四面楚歌,以為漢軍已得楚地,大勢已去,因而突圍南走,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軍兵喪失殆盡,自刎而死。

白登之圍

漢初,匈奴冒頓單于不斷攻擾漢朝北方郡縣。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匈奴大軍圍攻晉陽(今山西太原),高祖劉邦親自率軍三十餘萬迎戰,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東北),達七日之久。後用陳平計,重賂冒頓的閼氏(皇后),始得突圍。

昌邑之戰

這是漢景帝時平定“七王之亂”的一次重要戰役。公元前154年(前元三年),以吳王劉濞為首的吳楚七王舉兵叛亂,發兵二十餘萬,洶洶北進。景帝遣太尉周亞夫繞道武關,神速搶占滎陽、洛陽。一面以非主力部隊梁國之軍,據守睢陽,深溝高壘,抗擊吳楚聯軍;一面派出輕騎繞出吳軍之後,斷其糧道。而周亞夫卻屯兵昌邑(今山東金鄉西北),把主力控制在手,堅壁不戰,梁王屢求援救,周亞夫堅不答應。吳楚聯軍屢攻梁城不下,實力已有所削弱,轉而進攻周亞夫軍,兩軍遇於下邑(今安徽碭山東),企圖與漢軍主力決戰,周亞夫仍堅壁不戰。吳楚聯軍求戰不成,糧盡飢疲,士卒散亂,欲引兵退走。周亞夫抓住這一戰機,發動追擊,大破吳楚聯軍。吳王劉濞僅率數千兵乘夜逃竄,楚王劉戊被迫自殺。

馬邑之謀

漢武帝對匈奴戰爭的開始。西漢初年以來,匈奴長期攻擾漢朝北方郡縣。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武帝派馬邑(今山西朔縣)人聶壹誘匈奴單于取馬邑,又命李廣、韓安國等率兵三十餘萬埋伏城外山谷中,俟機出擊,後來匈奴單于率十餘萬騎入武州塞,中途發覺有伏,引兵退歸。漢武帝對匈奴大規模的戰爭從此展開。

昆陽之戰

我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公元23年(地皇四年),綠林軍進逼宛城(今河南南陽),不斷取得勝利。王莽派王尋、王邑率軍四十二萬,號稱百萬,包圍昆陽(今河南葉縣北),用樓車和地道攻城。王鳳等率起義軍八九千人奮戰堅守,劉秀等突圍求援。各地起義軍進援昆陽時,劉秀乘莽軍輕敵懈怠,率精兵三千集中突破敵軍中堅,殺死王尋。各軍奮勇作戰,城內守軍也乘勝出擊,內外夾攻,大破敵軍,殲滅了王莽主力。

班超破沙車之役

這是東漢王朝同北匈奴爭奪西域的一次戰爭。公元87年(章和元年),班超調集於闐、疏勒等部軍兵二萬五千人進攻沙車,而龜茲王派左將軍聯合溫宿、姑墨、尉頭等部軍兵五萬人前往援救。班超佯為不戰而分兵東西兩路撤退,又故意放跑俘虜回去報信,龜茲遂分其軍,兩路設伏,中堅只屯留一半,又放鬆了戒備。班超調動和分散了敵人之後,卻突然向龜茲軍發起攻擊,一舉而破之,沙車遂降。

官渡之戰

東漢末曹操統一北方的重要戰役,也是我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重要戰例。當時袁紹據有冀、青、幽、並四州,自恃兵多糧足。公元199年(建安四年),率兵十餘萬南下。曹操兵少糧缺,以劣勢兵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相拒。次年春,曹操乘袁軍輕敵,內部不和,兩次偷襲袁軍後方,焚其糧車和糧屯,使袁軍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投降。曹操乘機全線出擊,殲滅了袁軍主力,袁紹被迫退回河北。

赤壁之戰

我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東漢末年,曹操初步統一北方後,於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率兵二十餘萬南下,孫權和劉備聯軍五萬,共同抵抗。曹兵進到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小戰失利,退駐江北,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孫劉聯軍利用曹軍遠來疲憊,疾疫流行,不習水戰,後方又不穩定等弱點,用火攻擊敗曹操水師,孫權大將周瑜和劉備水陸並進,大破曹軍。戰後,孫權地位更加鞏固,劉備據有荊州大部地區,旋又取得益州,形成曹、孫、劉三方鼎峙的局面。

合肥之戰

這是三國時期曹操與孫權之間爭奪合肥的一次戰役。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孫權親率十萬大軍來攻合肥。當時駐守合肥的曹軍將領是張遼、樂進和李典,守軍僅七千餘人,而曹操主力又遠在漢中。面對這種不利態勢,張遼決定不待吳軍形成包圍之時,即選拔八百勇士先行出擊,挫敗了敵人的鋒銳,安定了自己的軍心,鼓舞了自己部隊的士氣,然後回城修築工事,加強守備。從而擺脫了困守孤城、被動挨打的地位,以劣勢之軍阻止了強大敵人的進攻,迫使孫權不得不率軍退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