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語言地圖集:少數民族語言卷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頁數:256頁
- 開本:4
-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集中展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豐富多彩的語言畫卷.《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是中國幾代語言學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全面展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地區、各民族的語言狀況,是21世紀國中國語言學界最新、最重要的學術成果之一。
2.凝聚了50餘位專家心血的科研精品;
濃縮了100多年來學術界的研究成果;
展現了全中國豐富多彩的語言畫卷。
2.凝聚了50餘位專家心血的科研精品;
濃縮了100多年來學術界的研究成果;
展現了全中國豐富多彩的語言畫卷。
作者簡介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2002-2008年A類重大課題研究成果,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合作編制,由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方言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前主任、漢語方言學界權威刊物《方言》雜誌前主編張振興研究員總負責,國內50多位漢語方言學家和少數民族語言學家歷經8年努力,鼎力合作而成。
圖書目錄
前言
地圖目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
圖例
A 總圖
A1 中國語言分布
A2 中國漢語方言
A3 中國少數民族
A4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
A5 廣西壯族自治區語言分布
C 少數民族語言圖
C1-1 北方少數民族語言
C1-2 蒙古語族語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青海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C1-3 蒙古諳——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甘肅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C1-4 突厥語族語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甘肅省黑龍江省
C1-5 維吾爾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C1-6 滿通古斯語族語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黑龍江省
C1-7 朝鮮語——吉林省黑龍江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
C1-8 南方少數民族語言
C1-9 侗台語族語言——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海南省湖南省廣東省
C1-10 壯傣語支語言——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貴州省海南省廣東省
C1-11 壯語——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廣東省
C1-12 侗水語支語言——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南省廣東省
C1-13 仡央語支語言——貴州省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C1-14 苗瑤語族語言——貴州省湖南省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川省廣東省海南省重慶市湖北省江西省
C1-15 苗語支語言——貴州省湖南省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川省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
C1-16 苗語——貴州省湖南省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川省重慶市湖北省
C1-17 瑤語——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南省雲南省廣東省海南省貴州省江西省
C1-18 藏緬語族語言A-西藏自治區四川省青海省甘肅省雲南省
C1-19 藏緬語族語言B-四川省西藏自治區青海省甘肅省雲南省
C1-20 藏緬語族語言C-雲南省四川省貴州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C1-21 彝語支語言——雲南省四川省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C1-22 彝語——雲南省四川省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C1-23 羌語支語言——四川省雲南省
C1-24 緬語支景頗語支語言——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C1-25 藏語——西藏自治區四川省青海省甘肅省雲南省
……
附:漢語方言捲地圖目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
圖例
地圖目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
圖例
A 總圖
A1 中國語言分布
A2 中國漢語方言
A3 中國少數民族
A4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
A5 廣西壯族自治區語言分布
C 少數民族語言圖
C1-1 北方少數民族語言
C1-2 蒙古語族語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青海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C1-3 蒙古諳——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甘肅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C1-4 突厥語族語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甘肅省黑龍江省
C1-5 維吾爾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C1-6 滿通古斯語族語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黑龍江省
C1-7 朝鮮語——吉林省黑龍江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
C1-8 南方少數民族語言
C1-9 侗台語族語言——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海南省湖南省廣東省
C1-10 壯傣語支語言——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貴州省海南省廣東省
C1-11 壯語——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廣東省
C1-12 侗水語支語言——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南省廣東省
C1-13 仡央語支語言——貴州省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C1-14 苗瑤語族語言——貴州省湖南省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川省廣東省海南省重慶市湖北省江西省
C1-15 苗語支語言——貴州省湖南省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川省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
C1-16 苗語——貴州省湖南省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川省重慶市湖北省
C1-17 瑤語——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南省雲南省廣東省海南省貴州省江西省
C1-18 藏緬語族語言A-西藏自治區四川省青海省甘肅省雲南省
C1-19 藏緬語族語言B-四川省西藏自治區青海省甘肅省雲南省
C1-20 藏緬語族語言C-雲南省四川省貴州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C1-21 彝語支語言——雲南省四川省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C1-22 彝語——雲南省四川省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C1-23 羌語支語言——四川省雲南省
C1-24 緬語支景頗語支語言——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C1-25 藏語——西藏自治區四川省青海省甘肅省雲南省
……
附:漢語方言捲地圖目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
圖例
名人推薦
(1)本書執行主編、本課題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前主任、《方言》雜誌前主編張振興研究員:
《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研究課題的研究成果,由國內50多位漢語方言學家和少數民族語言學家歷經8年努力,鼎力合作而成。本地圖集不但對於語言學研究,尤其對漢語研究和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對於漢學、民族學、人類學、考古學、人文地理學、歷史地理學、人口統計學、經濟學、社會學、民俗學、新聞事業等相關的人文社會學科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於其他跟人類生活、人類歷史直接間接有關聯的領域內的專家和感興趣的人士,也會有用處。
(2)本書編者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主任李藍研究員:
《中國語言地圖集》1987版於1992年榮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又於1999年榮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等獎。《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在繼承1987版《中國語言地圖集》優良學術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大規模擴大圖幅。這些語言地圖從不同角度,全面、系統地表現了漢語方言和各少數民族語言、方言最新的地理分布和分區分類情況,完整展示了我國豐富多彩的語言資源狀況。二、在利用GIS技術、構建語言資料庫、計算機繪製地圖等新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三、局部的方言分區有新突破。總之,這是《中國語言地圖集》的編者們在新的歷史時期,為學術界捧出的一個學術巨獻。
3.附:學術界對1987版《中國語言地圖集》的評價
(1)北京大學中文系陸儉明教授《新中國語言學50 年》:
《中國語言地圖集》的出版,這可以說是我國語言科學的基本建設。不僅為整個漢語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新鮮事實,有利於整個漢語研究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而且對國家的語言決策和相關學科的建設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當代語言學》1999年第4期)
(2)海外學者丁邦新教授《評》:
中國境內語言和方言情形極為複雜,主編和各圖的編輯從整體的設計到個別的解決,既須有一般性的了解,也要有獨到的學術眼光。這是一個大集體工作的團隊表現,如非中國社會科學院主持其事,其他的學術單位恐怕難以辦到。(《國際中國語言學評論》1990,Vol 1. 1)
《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研究課題的研究成果,由國內50多位漢語方言學家和少數民族語言學家歷經8年努力,鼎力合作而成。本地圖集不但對於語言學研究,尤其對漢語研究和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對於漢學、民族學、人類學、考古學、人文地理學、歷史地理學、人口統計學、經濟學、社會學、民俗學、新聞事業等相關的人文社會學科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於其他跟人類生活、人類歷史直接間接有關聯的領域內的專家和感興趣的人士,也會有用處。
(2)本書編者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主任李藍研究員:
《中國語言地圖集》1987版於1992年榮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又於1999年榮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等獎。《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在繼承1987版《中國語言地圖集》優良學術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大規模擴大圖幅。這些語言地圖從不同角度,全面、系統地表現了漢語方言和各少數民族語言、方言最新的地理分布和分區分類情況,完整展示了我國豐富多彩的語言資源狀況。二、在利用GIS技術、構建語言資料庫、計算機繪製地圖等新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三、局部的方言分區有新突破。總之,這是《中國語言地圖集》的編者們在新的歷史時期,為學術界捧出的一個學術巨獻。
3.附:學術界對1987版《中國語言地圖集》的評價
(1)北京大學中文系陸儉明教授《新中國語言學50 年》:
《中國語言地圖集》的出版,這可以說是我國語言科學的基本建設。不僅為整個漢語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新鮮事實,有利於整個漢語研究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而且對國家的語言決策和相關學科的建設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當代語言學》1999年第4期)
(2)海外學者丁邦新教授《評》:
中國境內語言和方言情形極為複雜,主編和各圖的編輯從整體的設計到個別的解決,既須有一般性的了解,也要有獨到的學術眼光。這是一個大集體工作的團隊表現,如非中國社會科學院主持其事,其他的學術單位恐怕難以辦到。(《國際中國語言學評論》1990,Vol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