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話劇的孕育與生成

《中國話劇的孕育與生成》主要內容:古代文學研究,對於近代文學的觀照,到這裡似乎近於尾聲,常常是步履匆匆,不了了之;現代文學研究,又乏前瞻後顧,從中尋取承繼和發展的必然聯繫,於是形成了一個薄弱的斷裂空間。特別是話劇,也許基於它本身發展的稚弱,對於這種文學樣式的孕生流變,演化發展,更少勾沉翔察。袁國興的這部書稿,以探索者的勇氣,承諾了這個重要課題。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充實了研究中的薄弱環節,乃至有拓展,熔鑄了自己的見解。整部書稿自然用心於宏闊地把握文化發展的整體能力,但是更加注重在翔實史料的梳理、思辨中尋索歷史演進的腳步。細密的觀察與踏實的筆墨,給予接受者以信服的力量。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話劇的孕育與生成
  • 出版社:中國戲劇出版社
  • 頁數:272頁
  • 開本:32
  • 品牌:中國戲劇出版社
  • 作者:袁國興
  • 出版日期:2000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4011828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話劇的孕育與生成》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袁國興,1953年生於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祖籍山東省牟平縣。1990年獲東北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話劇文學研究會理事。發表論文數十篇,主要著作有《中國現代文學結構形態研究》、《擠進文學》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我的選擇
1—1 一個跨世紀的產兒
1—2 大轉折中的外傾心態與“錯位”
1—3 藝術在哪裡?

第二章 歐風東漸的進化鏈
2—1 中國人最初怎樣看外國戲劇
2—2 一個“神話”的追求
2—3 別一種戲劇模式的滲入
2—4 新形式的衝動
2—5 第一步與第二步

第三章 來自日本的衝擊波
3—1 契機與火種
3—2 搖籃與視窗
3—3 “壯士芝居”與“天知派”新劇
3—4 “新派”演藝的反響
3—5 心靈的撞擊與隔膜

第四章 西方的誘惑
4—1 浸潤與媾合
4—2 義理與人情
3—3 悲劇與“圓形”世界
4—4 類型與個性

第五章 《不如歸》與“家庭戲”
5—1 她為什麼受寵?
5—2 裡應外合
5—3 依附與剝離
5—4 消彌與分化

第六章 型式學步錄
6一1 “但說白而不唱”
6—2 “終夜一出,分三四節”
6—3 “全其神以待演者”
6—4 “文學革新之一種”
6—5 “范型”的推敲

第七章 走出襁褓
7一1 最後的爭吵與分手
7—2 另闢蹊徑
7—3 戲劇文學熱
7—4 一個逐漸清晰的面影

附錄
一、早期中國話劇編目
二、早期中國話劇大事年表
三、早期中國話劇研究資料目錄索引
繁體字本後記
簡體字本後記

文摘

第一章:我的選擇
1-1 一個跨世紀的產兒
1918年,中國新文學的最早倡導者胡適在談到新詩的時候說:“文學革命的運動,不論中外,大概都是從‘文的形式’一方面下手,大概都是先要求語言文字文體等方面的大解放”①。直到1935年,他在給《中國新文學大系》做“導言”時,仍堅持這一觀點。對於胡適新文學“先要做到文字型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來做新思想新精神的運輸品”這一“文學革命”的思想②,時人可以見仁見智,有不同看法;但不容否認,它有相當的合理性。中國新文學首先從語言形式方面打開了缺口,與傳統舊文學劃定一條分界線,引起了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的一系列“形式”變革,開闢了文學發展的新紀元。這是文學革命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內容”,新質的重要標誌。

後記

自從本書1993年在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了繁體字本以後,心裡一直忐忑不安,原因有二:一是原書的列印稿採取的是腳註,正式出版時改為章末章節附注,最後校對時,我忽略了這一變化,結果個別章節的注釋由於一個序號錯位而連帶著其他序號也發生了錯位,這樣少數引文與注釋就亂了套。出版了的書就像潑出的水,無法收回;而本書所使用的材料絕大部分都是初次引用,因此深怕由於我的疏忽而造成別人的誤解和新的錯誤,這將影響到學術資料使用的嚴肅性。我心裡忐忑不安的第二個原因是,在我研究這一課題時,深感材料的匱乏和可資借鑑資料的不足,在切入論題的角度和材料的取捨、認定上,大著膽子一任自己當初的感覺行事,過後冷靜下來總有些後怕。所幸的是,本書出版以後,得到了多方的鼓勵,也許是時尚所致,表揚的不少,批評的還未見到;但我自己發現了書中有些資料使用上的偏誤,比如,署名為卓呆(徐半梅)創作的劇本《故鄉》,當初我就懷疑它的成熟與其時的中國話劇整體水平不一致。後來日本學者飯壕容告訴我該劇創作參照了日本新派劇本《豬之吉》,而我在當時卻不得不把它看作是完全的創作。至於還有些新發現的材料無法補充和其他排版校對類錯誤,一直成為了我的一塊心病。現在中國戲劇出版社肯於出版這本書的簡體字本,總可以了卻了我的一些心愿。

序言

在近現代中國文學史和各體裁文學專史的研究中話劇研究一直是一個薄弱的環節。一般著作,多以“五四”時期,作為新舊文學的歷史分界。古代文學研究,對於近代文學的觀照,到這裡似乎近於尾聲,常常是步履匆匆,不了了之;現代文學研究,又乏前瞻後顧,從中尋取承繼和發展的必然聯繫,於是形成了一個薄弱的斷裂空間。特別是話劇,也許基於它本身發展的稚弱,對於這種文學樣式的孕生流變,演化發展,更少勾沉翔察。袁國興的這部書稿,以探索者的勇氣,承諾了這個重要課題。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充實了研究中的薄弱環節,乃至有拓展,熔鑄了自己的見解。整部書稿自然用心於宏闊地把握文化發展的整體能力,但是更加注重在翔實史料的梳理、思辨中尋索歷史演進的腳步。細密的觀察與踏實的筆墨,給予接受者以信服的力量。是的,在有些地方,或許留有作者貪戀於史實鋪陳的印痕。但是作者絕不放言高論,使得這個本來就薄弱的研究空間,流於空疏。有些近乎原生態的陳述,經過作者的有意組合,更增強了些許生動的情趣。不用說,在史料的發掘中,作者遇到了許多困難,可以說,一鱗一爪的提煉、組合,都潛隱著作者的苦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