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南地區端公文化研究

中國西南地區端公文化研究

《中國西南地區端公文化研究》是龔德全創作的民俗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8年1月。

該書突破儺戲研究的地域桎梏,以通觀、綜合性的學術視野,探討了中國西南地區端公文化的存在方式及其社會文化意義。該書認為端公文化的本質是巫文化,其範圍要遠遠大於所謂的“儺文化”:“儺其實是被統合進端公文化系統之內,其結構、形式、精神、意蘊都統一於端公(巫)的意志之下,因而所謂的‘儺文化’其實是涵融於端公文化之中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西南地區端公文化研究
  • 作者:龔德全
  • 類別:民俗學著作
  • 字數:341千字
  • 首版時間:2018年1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思想,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論述了“西南地區”(融合歷史、地理與人文的文化空間)端公文化習俗的存在方式及其社會文化意義,並對不同時空序列中的人群看待和實踐端公信仰的問題予以觀照,藉此透析端公文化的核心,把握端公文化的本質;通過分析端公執事行為及相應形成的信仰、習俗(儀式),解讀端公執事行為背後的歷史、文化蘊涵及被邊緣化的“詩性智慧”,建構了端公文化本身的系統性、整體性結構。

作品目錄

緒論 端公:一個徘徊不去的鄉土文化幽靈
第一章 融入當地:西南端公的前世與今生
第二章 變與不變:端公信仰的核心及其在地化的文化表述
第三章 神·鬼·人:端公的神鬼觀念及其文化徵象
第四章 邏輯與機制:端公的儀式行為及其構成
第五章 端公演戲:關於“端公戲”的重新認知

作品思想

該書突破以往儺戲研究的地域桎梏,以通觀、綜合性的學術視野,探討了中國西南地區端公文化的存在方式及其社會文化意義。以往多把端公戲當作“儺戲”的一種,作者則認為端公文化的本質是巫文化,其範圍要遠遠大於所謂的“儺文化”:“儺其實是被統合進端公文化系統之內,其結構、形式、精神、意蘊都統一於端公(巫)的意志之下,因而所謂的‘儺文化’其實是涵融於端公文化之中的。”這就從理論上顛覆了“泛儺論”,以往形形色色的所謂“儺”的表現形式,其實有許多並不是儺,而應屬於端公文化;所謂“儺戲”,基本上屬於端公戲、巫戲。
作者指出:端公文化在地域上有一個由東向西的遷徙路線;端公的法事和技術行為,在西南地區有一個“在地化”的“調適”甚至妥協的過程。這就突破了以往把本地的“儺戲”原始化、凝固化的思維,也突破了個案研究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弊端。作者先以雲南昭通為例指出:“昭通地區的端公法事活動本非土著民俗,系隨漢族移民由江西、四川、湖廣等省流入,約肇端於明代,興盛於清代中後期和民國年間。這一流入時間、地點,基本與西南移民歷史的大背景相吻合。”眾所周知,民間素有“湖廣填四川”一說。作者指出,這不僅是一種口頭傳說,而且西南地區大量的漢族族譜等文獻支持這一說法。如此,某些家鄉本位的研究者,認為本地的“儺”最古老、可以上接《周禮》時代的說法,也就不攻自破了。同時,作為一種文化形態,端公文化在西遷的過程中絕不會是原封不動。也就是說,端公文化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作者指出:端公作為“強勢文化”的持有者,在逐步“在地化”的過程中,藉助其觀念、信仰,改變並重新編輯西南土著民族有關神靈祭祀的原聲音頻,並最終完成“因土成俗”的象徵意義轉換。順著這一線索,作者進而分析了“道巫”這一文化結構,指出“端公既通過供奉道教神靈、採用道教儀式和法術而保持著與道教文化的認同,同時又以開放的神系和神壇與民間信仰結成聯盟,並藉此體現出‘民眾道教’之本色”。這一結論亦帶有普遍性,以往所謂道與“儺”之間糾纏不清的關係得以澄清。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20年,該書獲貴州省第十三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中國西南地區端公文化研究》
2018年1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1638-5

作者簡介

龔德全,中山大學民俗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博士後,現為貴州民族大學副研究員,學術骨幹,碩士生導師,貴州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學術創新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