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衣冠服飾,自北齊以來,便全用北方少數民族的服制。古籍稱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為“胡”。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衣冠用胡服》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夢溪筆談》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沈括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評析,出處簡介,作者簡介,作者成就,
作品原文
中國衣冠,自北齊①以來,乃全用胡服②。窄袖緋③綠短衣,長勒靴④,有蹀躞帶⑤,皆胡服也。窄袖利於馳射,短衣長勒皆便於涉草。胡人樂茂草,常寢處其間,予使北⑥時皆見之,雖王庭亦在深薦⑦中。予至胡庭日,新雨過,涉草,衣樗皆濡,唯胡人都無所沾。帶衣所垂蹀躞,蓋欲佩帶弓劍、帉帨、算囊、刀礪⑧之類。自後雖去蹀躞,而猶存其環。環所以銜蹀躞,如馬之秋根⑨,即今之帶銙⑩也。天子必以十三環為節,唐武德、正觀時猶爾。開元之後,雖仍舊俗,而稍褒博矣。然帶鉤尚穿帶本為孔,本朝加順折,茂人文也。
作品注釋
①北齊:南北朝時北方政權之一。為鮮卑化漢人所建。公元550年正式取代東魏建國,577年為北周所滅。
②胡服:泛指北方少數民族服裝。古籍稱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為“胡”。史載戰國時趙武靈王已提倡胡服騎射。
③緋(fēi):紅色。
④長勒(yào)靴:長筒靴。勒,靴筒。
⑤蹀躞(dié xiè)帶:裝飾蹀躞的腰帶。蹀躞,亦作“鞢躞”,一種北方少數民族特有的裝飾物,樣式不詳。疑蹀躞本為一種獸名。
⑥使北:出使北方。指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沈括出使契丹遼國事。
⑦薦:獸所食草。此泛指草。
⑧帉帨(fēn shuì):佩巾,手巾。算囊:亦稱“算袋”,本指盛運算元(計算用具)的革袋。後來成為一種裝飾品,亦用以盛他物。刀礪:佩刀和磨石。
⑨秋根:套車時拴在牛馬大腿後面的革帶稱“秋”(也寫作“鞧”、“緧”),“秋根”當是此種革帶上的裝飾物。按本條文意,秋根亦是一種環。
⑩帶銙(kuǎ):作帶扣用的金屬板或玉板。亦為裝飾物。
正觀:即貞觀,唐太宗年號。作者避宋諱改“貞”為“正”。爾:如此,這樣。
褒博:寬大。
帶鉤:腰帶上用來結系兩端的金屬鉤。古代貴族所用形制多樣,裝飾華麗。
順折:此二字之意待考。疑指唐人所稱的“撻尾”,即腰帶下插的垂頭。史載古時韋帶垂頭反插,唐高祖曾令下插,以取順下之義。宋代撻尾亦視官階高下,分別以金、玉、犀、銀、銅、鐵為飾。
茂人文:他書或引作“蓋彌文”,指更增加了禮制文明的色彩。
作品譯文
中國的衣冠服飾,自北齊以來,便全用北方少數民族的服制。袖子窄瘦、或紅或綠的短上衣,長筒靴,有裝飾蹀躞的腰帶,這些都是北方少數民族的服裝。袖子窄瘦便於馳射,短上衣、長筒靴都便於過草地。北方少數民族喜歡茂盛的草地,經常居處其間,我出使遼國時都曾親眼看到,即使他們的王庭也在深草之中。我到遼國王庭時,正碰上剛下過雨,此時過草地,衣褲都沾濕了,只有遼人都無沾濕。他們腰帶上所綴的蹀躞,大概是為了佩帶弓劍、手巾、算袋、刀子和磨石之類東西的。後來雖然去掉了蹀躞,而仍然保存著蹀躞的環。這種環是用來銜著蹀躞的,就像馬車上絡馬股的革帶上的套環,也就是現在腰帶上的銙。天子的腰帶必以十三環作為分節的裝飾,唐初武德、貞觀年間也還是這樣。開元年間以後,雖然因襲了舊的習俗,而腰帶變得稍稍寬大起來。但帶鉤還是在腰帶前端穿孔固定的,而本朝添加分等級的撻尾,表示禮制文明的意味就更濃厚了。
作品評析
《夢溪筆談》首載《故事》一門,共分兩卷,主要記敘和談論宋代朝廷的典章故事,涉及官制、禮儀、輿服、圖籍、科舉、封賜等內容,並及有關掌故。作者所談是有所選擇的,多為當時人們已不甚熟知或不知所從來的事項,許多細節可以彌補史書的缺載;同時由於宋朝典制多沿承唐朝典制,所以作者敘其源流多溯及唐代。
出處簡介
《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農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和美術等。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占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約占總數的36%,其餘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占全書的46%。
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
《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
作者簡介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公元1063年(仁宗嘉祐八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公元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1082年(元豐五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
作者成就
《中國衣冠用胡服》選自《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