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行政區劃通史(遼金卷)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遼金卷)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遼金卷)》是2012年5月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余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行政區劃通史(遼金卷)
  • 作者:余蔚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5月
  • 頁數:959 頁
  • 定價:125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30905600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遼金卷)》主要利用宋、遼、金、元四朝史書,輔以文集、方誌及金石等考古材料,系統闡述了遼、金兩代的地方行政建置,並對其疆域及行政制度作了全面的梳理。全卷四編,前兩編為遼代行政區劃研究,後兩編為金代政區研究。第一編探討了遼代疆域及政區制度。其中著重對遼代的道—路體制與州製作了全面的分析,指出,遼代的高層區劃是五京道與軍事路、財政路並行的體制,五京道雖非遼代自始至終重要的高層政區,但卻是實際存在的,並且是後兩者的前身。此外,對州的種類劃分作了全新的梳理,重點論述了方州形成的過程,併合路、州兩級的研究,得出遼代政區是以四級制為主幹的多種統轄模式並存的結論。第二編以道及軍事路為綱,對遼代州、縣建置沿革作了詳盡的考述,並列出三個時間斷面的政區設定情況,從而使遼代的政區在通代變遷的具體考證之外,更由幾個時間上的剖面,配合地圖,得到更直觀的呈現。第三編對金代疆域頻繁變遷的狀況與背景作了細緻的分析,並推導出金代行政區劃乃路、鎮、州、縣四級體制,同時對軍事路的建置作了全面的探究。第四編以軍事路為綱,對金代統縣、縣級政區作了具體考述,亦給出三個時間斷面,使金代各個層級的政區得以展現其全貌。《中國行政區劃通史(遼金卷)》通過對遼、金兩代行政區劃沿革與相關政治制度的全面考述,力求給出兩代政區制度的完整面貌及建置沿革的政治背景。因體例及研究便利的需要,本卷將遼、金兩代分述,但筆者始終關注兩個相承接的朝代之間制度、具體政區的延續性,力求體現二者之間的關聯性。

作者簡介

  余蔚,1974年出生,浙江寧波人。2004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主要從事歷史政治地理及宋、遼、金政治史的研究。在《歷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文史》、《中華文史論叢》、《歷史地理》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圖書目錄

緒言
一、遼代政區之研究狀況
二、關於遼代政區沿革史料之評判
三、遼代京府州縣沿革考辨的疑難之處與處理手法
四、金代政區之研究狀況
第一編 遼代疆域變遷與政區制度考述
第一章 遼代疆域
第二章 遼代政區五京制與高層政區
第一節 遼代的“複式”政區體制
第二節 五京之沿革
第三節 遼疆域的三種分區模式及五京道的意義
一、財政路
二、軍事路
1.南京路
2.山北路—西京路
3.西南面
4.西北路
5.烏古敵烈路
6.東北路
7.黃龍府路
8.鹹州路
9.東京路
10.南路
11.保州路
12.平州路
13.治安區——以遼西路為例
三、五京道——遼代的行政區和中央監察分區
四、遼諸種高層區劃之綜述
第三章 遼代州縣制度
第一節 州的種類
第二節 隸宮州縣
第三節 頭下州軍
第四節 方州
一、方州之始置
二、統縣政區與縣級政區的體系化
三、州之等第之完善
四、統縣政區與縣的遍置——政區分布格局的變遷及其戰略意義
五、與方州相關的統轄關係
第五節 邊防城
第六節 遙領虛封與遼代州軍的虛實之辨
一、遼代遙領使職體系的發展及其與唐五代、宋制的關係
二、遼代遙領使職與州的等第的關係
第二編 遼代政區建置沿革考
凡例
第一章 上京道府州城縣沿革
第二章 東京道府州軍城縣沿革
第三章 中京道府州城縣沿革
第四章 南京道府州軍縣沿革
第五章 西京道府州縣沿革
第六章 平州路州縣沿革
第七章 西南面州軍城沿革
第八章 西北路州城沿革
第九章 烏古敵烈路州城沿革
第十章 頭下州
第一節 上京道境內
第二節 東京道境內
第三節 中京道境內
第四節 西京道境內
第五節 不知所在之州
第十一章 未知所屬的府州軍城縣
第十二章 遼前、中、後期的政區
第一節 太宗大同元年(947)遼政區
第二節 聖宗太平十年(1030)遼政區
第三節 天祚天慶三年(1116)遼政區
第三編 金代疆域與制度
第一章 金代疆域變化及政區之出入置廢
第一節 金初疆域的確立過程
一、太祖朝取遼境之過程
1.遼天慶四至六年:獲取遼之東境
2.天輔元年至四年:經略上京道
3.天輔六年至七年:獲遼全境
二、獲取北宋北境之過程
1.天會三年至九年:取宋秦嶺—淮河以北之地
2.天會九年至皇統二年:對河、淮之間的爭奪與金南界的形成
三、金、夏關於西南路、麟府路以及“陝西北鄙”之爭奪
第二節 皇統二年之疆域
第三節 金中期邊地之得失
第四節 金境陷蒙之漫長過程
一、金蒙對華北之爭奪
1.大安二年至貞祐二年:西北、西南路之淪陷
2.至寧元年至貞祐四年:陷西京路大部及中都路北部
3.興定元年至元光二年:金失中都路南部及河北、河東
4.正大中的反攻及失敗
5.興定至正大間山東兩路、大名府路之陷落
6.正大八年至天興二年:滅金戰役中河南、陝西之大部陷落
7.天興三年之後:陝西陷落—全境陷落
二、大安以後的東北疆
1.貞祐二、三年:失鹹平路、北京路、臨潢府路、東北路、蒲裕路全境及東京路北部
2.興定元年:失上京及隆安、曷懶、速頻、胡里改、婆速路
3.正大三年:遼陽府以南至遼東半島的陷落
4.金末東北疆失守次第之總結及原因探析
附 蒲鮮萬奴東夏國疆域政區
三、金疆域陷蒙過程之特點及解釋
第五節 金末與宋之戰爭及疆域之出入
第六節 金末西夏之擾邊
第二章 金代政區制度:路、鎮、州、縣四級統轄體制
第一節 高層政區之一:路制概說
第二節 高層政區之二:金代的地方高層軍事區劃
一、北境路制之草創
1.金初“路”之緣起及性質之辨——關於萬戶路
2.都統路的生成及推廣以及萬戶、都勃堇、都統、軍帥、統軍之關係
3.招討司
二、進據中原時期對宋制與偽齊制度的吸收
三、海陵朝對全國高層軍事區劃的整飭
四、關於北境“節 度使路”的層級——對於金代“路下有路”說的質疑
五、定製之後軍事路的種類與數量
六、大安以後總管府的淡出
第三節 高層政區之三:金各軍事路沿革
一、上京路
二、隆州路
三、胡里改路
四、蒲裕路
五、速頻路
六、曷懶路
七、鹹平路
八、東京路
九、婆速路
十、北京路
十一、臨潢府路
十二、東北路
十三、西南路
十四、西北路
十五、中都路
十六、河北東路
十七、河北西路
十八、大名府路
十九、西京路
二十、河東北路
二十一、河東南路
二十二、南京路
二十三、山東東路
二十四、山東西路
二十五、京兆府路
二十六、鳳翔路
二十七、鄜延路
二十八、慶原路
二十九、臨洮路
三十、(廢)耶懶路
三十一、(廢)南京路
三十二、(廢)麟府路
三十三、(廢)烏古迪烈路
三十四、(廢)曷蘇館路
第四節 高層政區之四:轉運司路
第五節 高層政區之五:提刑司、按察司路與地方監察制度
一、提刑司、按察司的變遷:大定二十九年至貞祐三年
1.建立提刑司的政治需要
2.提刑司之建立、隸屬關係與建制
3.提刑司改按察司及兩者的主要區別
4.按察司與轉運司的合併
5.按察司的撤銷及其政治背景
6.提刑司與按察司的職責
二、中央官員的地方監察工作:監察御史與其他特使
三、提刑司及按察司轄區、治所
1.九路提刑司轄區及治所
2.按察司轄區及治所
四、金制與宋制
第六節 金代的京、府、州、縣制度
一、京制
二、統縣政區
1.金前期的統縣政區制度及其階序的調整
2.統縣政區的階序與等第
3.遙領州、府
三、縣及警巡院、錄事司、司候司轄區
第七節 跨高層地方軍政機構:金初樞密院及行台尚書省
第八節 金後期地方軍政機構:行省及其他軍政區
一、行尚書省
二、行樞密院、行元帥府、總帥、經略司
三、宣撫司、安撫司、經略司
第九節 由割據而分封——封建九公
第四編 金代京府州縣沿革
凡例
第一章 金代京府州縣沿革(上)
第一節 上京路州縣沿革
第二節 隆州路州縣沿革
第三節 胡里改路州縣沿革
第四節 蒲裕路州縣沿革
第五節 鹹平路州縣沿革
第六節 東京路州縣沿革
第七節 婆速路州縣沿革
第八節 北京路州縣沿革
第九節 臨潢府路州縣沿革
第十節 東北路州縣沿革
第十一節 西南路州縣沿革
第十二節 西北路州縣沿革
第二章 金代京府州縣沿革(中)
第一節 中都路州縣沿革
第二節 河北東路州縣沿革
第三節 河北西路州縣沿革
第四節 大名府路州縣沿革
第五節 西京路州縣沿革
第六節 河東北路州縣沿革
第七節 河東南路州縣沿革
第三章 金代京府州縣沿革(下)
第一節 南京路州縣沿革
第二節 山東東路州縣沿革
第三節 山東西路州縣沿革
第四節 京兆府路州縣沿革
第五節 鳳翔路州縣沿革
第六節 鄜延路州縣沿革
第七節 慶原路州縣沿革
第八節 臨洮路州縣沿革
第四章 金代政區斷代
第一節 皇統三年政區
第二節 大定二十九年政區
第三節 泰和八年政區
第四節 關於全國政區數之變化的簡單分析
主要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