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

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

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隸屬於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是專門從事航空與國防先進制造技術研究與專用裝備開發的綜合性研究機構,是2016年12月以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為基礎,整合中航工業基礎院相關單位和業務組建的。

製造院主要承擔航空材料、製造工藝、專用裝備等基礎、套用和工程轉化研究工作,為中國新型飛機、發動機、飛彈等航空裝備研製和航空工廠的技術改造提供先進制造技術和工藝裝備,也為國防工業其它領域,如航天、電子、兵器、船舶等提供先進制造技術。

據2018年4月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官網顯示,製造院以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625所)為院本部,下設2家研究所和1家上市公司,擁有1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創新中心、1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院本部共有工程院院士、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等科技人員800餘人;建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1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
  • 外文名:AVIC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stitute
  • 簡稱:製造院
  • 創辦時間:1957年5月
  • 屬性:綜合性研究機構
  • 主管部門: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 現任領導:院長:李志強
    分黨組書記:張亞平
  • 專職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個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個
  • 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個
  •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八里橋北東軍莊1號
歷史沿革,科研條件,研究部門,人員編制,創新單元,合作交流,科研成就,研究成果,學術期刊,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文化傳統,形象標識,精神文化,文化活動,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56年11月,在北京東皇城根北京工業學院舊址進行籌建。
1957年5月,正式成立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所(航空工藝與生產組織研究院)。
1958年3月,更名為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所。
1960年9月,更名為第三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所。
1964年12月,更名為第三機械工業部第六研究院第九研究所 (1965年6月3日,取消總字930部隊代號)。
1965年,開始招收研究生。
1966年1月,更名為北京朝陽機械研究所。
1968年1月,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二五研究所 (1968年7月-1974年1月,代號為中國 人民解放軍京字102部隊)。
1973年8月,更名為第三機械工業部第六二五研究所。
2016年12月26日,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在北京成立2016年12月26日,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在北京成立
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
1982年5月,更名為航空工業部第六二五研究所。同年,成為國務院首批獲批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
1988年7月,更名為航空航天工業部第六二五研究所。
1993年7月,更名為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第六二五研究所(北京航空工藝研究所)。
1999年7月,更名為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第六二五研究所(北京航空工藝研究所)。
2011年,獲批博士學科點,並於2012年招收第一屆博士研究生。
2002年10月,更名為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第六二五研究所)
2009年3月,更名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第六二五研究所)。
2016年12月,以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為基礎,整合中航工業基礎院相關單位和業務,組建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
2017年9月29日,製造院智慧型裝備中心成立。

科研條件

研究部門

據2018年4月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官網顯示,製造院以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625所)為院本部,下設2家研究所(北京航空精密機械研究所濟南特種結構研究所)和1家上市公司(中航航空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擁有1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創新中心、1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3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1個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6個集團重點實驗室、4個集團技術(研發、創新)中心。
組織結構組織結構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高能束流加工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國家級創新中心:國防科技工業特種焊接創新中心
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先進航空製造技術基礎研究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複雜構件數控加工工藝及裝備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高能束流增量製造技術與裝備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數位化塑性成形技術及裝備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摩擦焊接工藝與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航空製造技術與高端專用裝備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集團重點實驗室:航空焊接與連線技術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數位化製造技術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塑性成形技術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增材製造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精密製造技術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高性能電磁窗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
集團技術(研發、創新)中心:中國航空工業製造技術中心、航空工業航空專用裝備研發中心、航空工業雷射武器技術中心、航空工業智慧型製造創新中心

人員編制

據院本部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2018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顯示,研究所共有工程院院士、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等科技人員800餘人。
截至2016年底,製造院全院有黨委5個,黨支部65個,黨員2300人。其中女黨員667人,35歲以下黨員628人。在崗職工黨員1549人,離退休職工黨員751人。
院士院士
據2018年4月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官網顯示,製造院擁有1位中國工程院院士、4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7位航空工業首席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關橋
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關橋、邢麗英
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邢麗英、張寶艷
國家"萬人計畫"領軍人才:曾元松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曾元松、郭德倫、邢麗英、張寶艷
航空工業首席專家:鞏水利、劉曉春、楊輝、李棟芳、殷旻、金京華、崔郁

創新單元

據2018年4月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官網顯示,製造院擁有的技術和設備有:
  • 製造技術研發與套用
數位化製造技術
製造院在基於模型的製造技術研發和套用方面擁有相當水平和能力,特別在基於模型的加工編程方面,結合航空製造工藝特點開發了自動鑽鉚加工編程與仿真、複合材料鋪絲和鋪帶加工編程、機器人焊接加工編程與仿真以及增材製造數據處理等系列化加工編程軟體工具,基本覆蓋了國際主流商品化軟體的功能;在基於模型的工藝/工裝/測量規劃技術,開展了基於機加、裝配和複合材料成形等工藝和工裝設計技術的研究以及測量規劃技術的研究;實現了基於三維模型的工藝、工裝和測量規劃。
機械加工技術
製造院具備複雜飛機結構件、航空發動機整體構件的機械加工技術研究與產品試製能力,在新材料切削性能研究、複雜結構件加工變形控制、切削加工資料庫開發與建立、柔性製造技術研究與套用、高速銑削技術研究套用、高效數控加工技術等方面具有較強實力,可為複雜結構件的試製與生產提供技術方案和試製條件。
特種加工技術
雷射制孔及切割技術:製造院具備航空發動機熱端零件氣膜孔以及飛機、發動機鈑金類零件雷射切割的研究與產品試製能力。
製造院鳥瞰圖製造院鳥瞰圖
高能束表面造型技術:製造院具備製備尺寸10um~20mm的表面3D形狀的電子束毛化技術,可用於金屬和複合材料連線、材料表面處理、散熱器製作、人造關節表面處理等。
電子束物理氣相沉積技術:製造院具備開發電子束物理氣相沉積設備和塗層熱物理性能檢測分析能力,針對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產品中的典型構件開發了一系列塗層工藝。
化銑技術:製造院具備各種腐蝕加工技術研究和鈦合金構件化銑小批生產能力。
磨粒流加工技術:製造院集磨粒流設備開發、零件加工、工藝研究於一體,開發的多種磨粒流設備廣泛用於航空航天、汽車等多個領域。
高效電解加工技術:製造院長期從事電解加工技術與裝備開發。
精密振動電解加工技術:製造院自主研發了先進的精密電解加工設備,建立了精密電解加工試驗平台,建立了中國整體葉盤電解加工可行的工藝模式。
電火花加工技術:製造院擁有國際上先進的五軸精密數控電火花成型加工設備和五軸精密線切割加工設備,加工精度可達0.01mm,最佳表面粗糙度Ra0.1μm,可以實現微再鑄層控制加工(再鑄層厚度小於0.005mm)。
電液束加工技術:製造院擁有電液束小孔加工中心,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獨立開發的、先進的電液束自動化加工工藝及設備,配備先進的監控系統,能夠實現自動化加工,套用於多個發動機型號。
增材製造技術
雷射選區熔化成形技術:製造院具備通過雷射選區熔化成形技術成形鈦合金、鎳基合金、鋁合金、鋼等金屬複雜結構件的能力,自主開發設備成形尺寸包括250×250×300mm、360×360×450mm、700×400×700mm等,可提供材料、結構、工藝及設備、後續處理、檢測等整體化解決方案。
電子束熔絲成形技術:製造院具備通過電子束熔絲成形技術實現鈦合金、超高強度鋼、鋁合金、鎳基合金等大型金屬複雜結構的近淨成形製造的能力,鈦合金最高成形效率可達15kg/h,最大成形尺寸為1.5m×0.8m×3m,可成形各種框、梁、接頭、起落架、滑輪架等大型結構。
電子束選區熔化成形技術:製造院擁有瑞典Arcam A2X EBSM設備一台,實驗了多個Ti-6Al-4V飛機與發動機樣件的製造,材料性能達到鍛件標準,在中國首次採用EBSM技術實現了TiAl金屬間化合物低壓渦輪葉片的製造,其室溫與高溫性能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表面工程技術
表面陽極氧化技術:製造院具備鈦合金、鋁合金、鋁鋰合金等金屬陽極氧化技術研究及小批生產能力。
製造院本部召開八屆四次職工代表大會製造院本部召開八屆四次職工代表大會
離子注入技術:製造院具備研究製備單層薄膜、納米複合薄膜、納米多層薄膜、梯度薄膜的能力,所開發的氮化物薄膜體系(TiN、ZrN、CrN、TaN、TiAlN等)、碳化物薄膜體系(TiC、TiCN、CrC等)、DLC薄膜體系(a:C-H,ta-C,金屬及非金屬摻雜DLC等---耐磨潤滑、光電功能)等薄膜獲得套用,可實現金屬基體材料的表面改性,離子注入能量0-70keV、注入深度≤1μm。
雷射衝擊強化技術:製造院擁有大功率釹玻璃和YAG雷射強化系統,可進行葉片、葉盤、小孔、焊縫等表面強化處理。
噴丸強化技術:製造院擁有數控乾式噴丸機、數控濕式噴丸機、超聲噴丸機及旋片噴丸機等設備條件,可滿足各種金屬零件的長壽命、高可靠表面強化需求。
等離子噴塗技術:製造院具備研製熱障塗層、封嚴塗層、耐磨耐蝕塗層、高溫抗氧化塗層、生物塗層、納米塗層及抗微動損傷塗層技術的能力。
超音速火焰噴塗技術:製造院擁有超音速火焰噴塗設備,在長壽命、高性能塗層開發領域占據顯著優勢,具備製備高性能耐磨塗層、抗腐蝕塗層等的能力,特別是製備苛刻服役條件下所需的耐磨耐蝕複合功能塗層等。
焊接技術
鎢極氬弧焊技術:製造院利用各種焊接變形控制技術和焊縫質量控制技術,實現構件的高質量、無變形焊接,形成了航空材料焊接構件製造的關鍵技術。
電子束焊接技術:製造院在電子束焊接工藝和專用裝備研製方面處於中國領先水平,可以提供電子束焊接的產品製造、工藝攻關、技術指導、專用設備研製等多方面的服務。
雷射焊接技術:製造院開發了一系列高效雷射焊接工藝,具備開發研製雷射焊接設備的能力,可以提供焊接工藝、焊接結構性能評估和焊接設備方面的服務。
慣性摩擦焊技術:製造院先後針對鈦合金、高溫合金、鋁合金等同種或異種材料進行了工藝試驗、組織分析和性能評估等工作,並針對相關結構開展了慣性摩擦焊工藝研究,為航空、航天和兵器等單位提供了壓氣機整體轉子工藝、外焊罩和渦輪增壓器轉子等產品。
航空焊接與連線技術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航空焊接與連線技術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
線性摩擦焊技術:製造院擁有自主研發的大噸位線性摩擦焊設備,全面開展了鈦合金(純鈦、TC4、TC4-DT、TC11、TC17、TA15及Ti60等)、鋼(碳鋼、不鏽鋼、超高強鋼等)、高強鋁合金、高溫合金(DD6單晶、FGH96粉末合金、GH4169高溫合金)、金屬間化合物(TiAl、Ti2AlNb)材料的焊接工藝研究。
攪拌摩擦焊技術:製造院建立了攪拌摩擦焊專業實驗室,開發了3個系列、10餘個品種、200餘台套攪拌摩擦焊設備;建立了4條攪拌摩擦焊產品生產線,分別用於鋁合金大部件、筒形結構件、散熱器及典型飛機結構的工業化生產;開發了攪拌摩擦點焊、雙軸肩攪拌摩擦焊、靜軸肩攪拌摩擦焊、塑流摩擦焊、機器人攪拌摩擦焊等新技術。
釺焊與擴散焊技術:製造院具備釺焊與擴散焊結構件試製與小批量生產能力,建立了小格蜂窩芯體和大格蜂窩芯體生產線,可進行蜂窩封嚴、蜂窩壁板、金屬熱防護、多孔層板、葉片組件等結構的製造,產品涉及鈦合金、高溫合金、定向凝固合金、ODS合金等多種新材料。
塑性加工技術
超塑成形/擴散連線技術:製造院研發了飛機機身壁板、口蓋、防火牆、艙門、框梁,航空發動機唇口、靜/轉子葉片,飛彈筒體、艙段、舵翼面以及太空飛行器燃料貯箱等數十種型號產品,擁有十餘台配套不同噸位及設備台面的進口/國產超塑成形設備。
噴丸成形技術:製造院具備大中型飛機機翼與機身、飛彈及火箭的蒙皮壁板、複雜整體壁板及帶筋整體壁板噴丸成形的技術能力,掌握某些重點型號飛機超臨界機翼無筋/帶筋整體壁板數控噴丸成形技術並實現工程化套用。
時效成形技術:製造院建立了包含蠕變時效本構方程、成形過程模擬、成形試驗、組織性能和外形精度控制的完整技術體系,具備可時效強化型合金的帶筋及變厚度大曲率複雜外形結構整體壁板構件蠕變時效成形技術能力。
旋壓成形技術:製造院先後進行了各種型號的整流罩、隔熱罩、制導艙殼體、火焰筒、油箱、機頭罩、機匣、副油箱等40餘類的曲母線件、筒形件、球形件、錐形件、變壁厚零件、帶內外筋零件的工藝研究,並進行中小批量生產,同時開發了SY系列強力旋壓機、PX系列普通旋壓機、PD系列皮帶輪專用旋壓機、旗桿燈桿專用旋壓機共40餘台。
熱成形技術:製造院能夠提供各類鈦合金複雜型面薄壁零件的成形技術服務,可成形零件最大尺寸可達3000mm×1500mm,型面精度可達0.1mm,具備年產10000件以上的穩定批生產能力。具備轉包生產資質和能力,通過了AS9100質量體系認證,為公務機發動機提供轉包零件上萬件。開發了RX系列熱成形、熱校形專用裝備。
機械加工技術機械加工技術
管端成形與連線技術:製造院具備導管內徑滾壓連線專用設備的研製能力,掌握了鋁合金、不鏽鋼和鈦合金導管滾壓連線的關鍵技術,其中鈦合金導管滾壓連線件能夠滿足28MPa液壓系統管路的性能要求,已通過某型發動機裝機實驗考核。
管材彎脹成形技術:製造院具備各類管材成形和連線技術能力,包括繞彎成形、推彎成形、剪下彎曲成形技術、壓彎成形、異型截面熱態脹形、層狀複合管材熱磁製備成形、無擴口內徑滾壓連線、球形接頭機械連線、磁脈衝成形與連線技術及其設備開發能力,能夠完成鈦合金、鋁合金、不鏽鋼等輕質高強管材的各類加工。
機械連線技術
製造院具備緊固件設計技術、製造工藝技術和新型緊固件開發能力,具備長壽命連線孔製作、孔強化和干涉連線等長壽命技術研究能力,能夠提供鈦合金螺栓、鈦高鎖螺栓、鈦合金抽釘、鈦管接頭、塑膠緊固件等產品。能夠提供連線裝配全流程服務,包括緊固件使用、制孔方法、制孔刀具、安裝工具和安裝方法以及操作培訓等。
裝配技術
製造院具備針對不同產品從研究、研製、生產到售後服務的全過程能力,可以提供相關柔性工裝、自動鑽鉚設備、鑽鉚末端執行器、數位化測量單元、部件移動生產線等系統,也可提供軟體開發和相關技術支持與服務。開發了翼面類五坐標自動制孔設備、大部件自動對接系統、數控多點柔性定位工裝、蒙皮拉伸柔性多點模具、蒙皮柔性夾持工裝、螺旋軌跡制孔末端執行器、柔性並聯可重構柔性工裝、低電壓電磁鉚接設備等多種工藝裝備,並在多項國家重點型號飛機研製中成功套用。
精密/超精密加工技術
超精密加工裝備及工藝技術:製造院擁有Nanosystem-1000 LODTM數控光學加工工具機和Nanosys-300 非球面曲面超精密複合加工系統,該系統具有CNC車削、磨削、飛切(銑削)等多種複合加工功能,可對球面、非球面和平面等形狀零件進行納米級超精密加工。能夠提供超精密工具機產品、總體解決方案以及超精密基礎元部件(包括高精度空氣靜壓主軸、液體靜壓主軸及液體靜壓導軌等)的設計、製造及配套服務。
精密端齒分度台:製造院擁有電動端齒盤和手動端齒盤等兩類精密端齒分度台。
精密加工技術:製造院在新材料加工性能研究、高速切削參數最佳化、切削加工變形仿真與控制、複雜零件工藝最佳化及驗證、型號產品關鍵工藝技術攻關等方面實力雄厚。在液壓、燃油、環控、飛控、火控、慣導等系統的複雜殼體、薄壁零件、框架零件、精密偶件的精密製造方面具有雄厚的技術基礎和科研、加工實力;具備直徑2mm以上長徑比可達60倍的鋁合金深小孔、直徑5mm以上長徑比可達70倍的鈦合金深小孔、同軸度2μm圓柱度1μm框架類零件高精度孔系的加工能力;可進行航空航天微小機械結構、微小光學零件及具有微小特徵零件的精密製造檢測、裝配調試、性能測試,具備直徑0.3mm以上微小孔及微槽等典型微特徵、航空航天發動機燃油噴嘴等異形微小結構件的製造能力,具備出油槽等微小異形結構的高精度免校準電加工能力,尺寸精度高達±5μm。可開展特種形狀、特殊材料的典型航空型號產品、國防科技領域相關武器裝備、專用非標設備的精密製造套用技術研究,能夠解決相關零件的精密製造、檢測及裝配難題,典型三軸測試仿真轉台裝配精度可達1秒。
精密導電滑環設計與製造技術:製造院擁有從設計、加工、裝配、檢測到售後服務的雄厚實力,研製生產出通用導電滑環,同時可以根據用戶需求定製多通道、高電壓、大電流、高轉速、高頻率以及集電、氣、液、光纖通信於一體的複雜組合體滑環,能夠滿足從低頻到高頻,從幾毫米直逕到幾十米直徑的不同用途的需求。
複合材料構件製造技術
製造院採用預浸料-熱壓罐成型技術製備了多種飛機的機翼、機身結構,採用液體成型技術製備了各種全高度夾層結構、盒段結構製件,將自動化製造技術套用於複合材料機翼、機身和進氣道等大型、複雜結構的製造。
  • 材料研發與套用
樹脂基複合材料技術
樹脂基複合材料技術:製造院形成了包括環氧、雙馬、聚醯亞胺、氰酸酯、熱塑等樹脂基體,涵蓋不同耐溫等級,面向不同成型工藝及套用需求的較齊全的樹脂基複合材料材料體系。
雷射制孔及切割技術雷射制孔及切割技術
高性能複合材料芯材技術:製造院突破了高性能芳綸紙蜂窩自動化製造、變厚度蜂窩加工、過拉伸蜂窩與3D柔性蜂窩製造、吸波蜂窩、打孔蜂窩及異型蜂窩製造等眾多工藝製造關鍵技術。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芳綸紙蜂窩自動化生產線,產能達到5000m3/年、可生產長2500mm、寬1200mm、高914mm大尺寸蜂窩,產品覆蓋了3.2mm、4.0mm、4.8mm、6.4mm、9.6mm等多種孔格尺寸,以及29kg/m3-144kg/m3的密度範圍,產品孔格規整、密度均勻,顏色一致,產能、生產效率及裝備技術水平均處於國際、國內領先水平。
金屬基複合材料技術
製造院具備SiC纖維及其鈦基複合材料製備技術能力,包括CVD法製備SiC纖維,箔纖維箔法、物理氣相沉積法製備鈦基復材,以及纖維製備CVD設備、纖維自動纏繞機、磁控濺射MS-PVD設備、電子束氣相沉積EB-PVD設備等相關專用設備開發能力。
碳基/陶瓷基複合材料技術
製造院發展出了化學氣相沉積(CVI)和先驅體浸漬裂解(PIP)等工程化製造技術、液態陶瓷先驅體轉化(LCMP)和熔滲(MI)等快速緻密化製造技術以及凝膠注模成型等多種碳基複合材料、結構陶瓷基複合材料和功能陶瓷基複合材料的製備工藝。
特種功能材料技術
結構透波複合材料技術:製造院具備結構透波複合材料及與之相關的新材料、新結構設計和製造能力
結構隱身複合材料技術:製造院在以碳纖維、Kevlar纖維等混雜增強的層合、蜂窩夾層和耐高溫結構隱身複合材料及吸波/承載複合結構的表征分析、設計、模擬計算、製造、檢測等方面具備較強的綜合研製能力,實現了國產芳綸和碳纖維替代進口纖維在結構隱身複合材料的套用,建立了結構隱身複合材料材料標準、製造工藝規範及無損檢測規範,形成了作戰飛機用結構隱身複合材料套用技術體系。
結構阻燃複合材料技術:製造院具備結構阻燃複合材料的設計、製備和表征分析能力,致力於解決複合材料的環保、高效、無毒阻燃等問題。自主開發了阻燃環氧、阻燃酚醛等系列預浸料、複合材料體系,具備各類結構阻燃複合材料研製能力。
結構導電複合材料技術:製造院突破了新型納米導電材料在樹脂基體中的分散及其改性預浸料製備等關鍵技術,研製了導電樹脂,導電薄膜,導電預浸料等相關產品。研製的薄膜電導率可以達到500S/m,複合材料板材表面電阻可以達到0.01ohm/sq,且具有優良的力學性能。整體油箱縮比件和航天天線桿產品性能達到設計要求,滿足防靜電、防雷擊、電磁禁止等使用條件。
焊接材料技術
製造院擁有適用於鈦合金、不鏽鋼TIG焊接的活性焊劑的批量供貨能力。發展形成了新的A-TIG焊接方法,可明顯提高鈦合金焊縫深寬比、改善鈦合金焊接氣孔缺陷、提高不鏽鋼材料可焊接厚度、提高焊接效率等效果,並改善鈦合金焊接接頭的高周疲勞性能。
  • 智慧型製造
自適應加工技術
製造院自適應加工技術的基礎和套用研究的複雜零件在機測量、毛坯對齊、型面重構和數控程式生成等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自適應加工技術已成功套用於某型發動機空心風扇葉片的製造中,同時開發了針對空心葉片和焊接式整體葉盤的自適應加工軟體。
自動化檢測系統
檢測技術:製造院在非接觸檢測領域研製了葉片、噴嘴等的快速檢測系統,具備提供技術服務及產品的現場解決方案的能力。
三坐標測量機:製造院自行研發出中國國內第一台三坐標測量機,引領了三坐標測量技術在國內的發展,形成五大系列產品,百餘種不同型號,用戶範圍覆蓋中外航空航天、船舶、核工業、汽車製造、鐵路機車、大專院校等科研及製造領域。
製造院本部召開2017年度總結表彰大會製造院本部召開2017年度總結表彰大會
環境與目標特性模擬技術:製造院研製的大型重載、高精度測試轉台,可實現整機RCS高精度內外場測試驗證、RCS測試場目標支撐系統、遠程預警相控陣雷達可調整方位天線樓與大型射電望遠鏡迴轉機構等技術研究。
數位化檢測集成系統:製造院成功研製一套數位化檢測軟硬體系統,涉及檢驗計畫自動生成技術、三維模型輕量化顯示技術、數顯量具接口標準化技術等,形成一條集精密加工與精密檢測於一體的成熟生產線。承接了航空某廠的數位化檢測車間改造項目。
葉片進排氣邊柔性自適應磨:製造院擁有集加工與檢測於一體的柔性智慧型製造單元ELE,針對葉片進排氣邊(前、尾緣)的製造與檢測,自動實現葉片裝夾、檢測、磨削等步驟,保證了加工精度與一致性
數位化車間/生產線整體解方案
製造院研製出中國首個準生產型結構件FMS,包括三台大型數控工具機、自動引導的無軌運輸車、三坐標測量機、刀具庫及刀具預調儀、自動化立體倉庫和可交換工裝系統,通過自研CAD/CAPP/CAM/MES集成系統、三級遞階網路控制、工件、刀具混合的自動化物流(AGV)實現生產線兩班無人值守運行,並且在航空、船舶和兵器行業成功進行推廣。
機器人集成套用技術
製造院在工業機器人套用領域突破了機器人系統集成、機器人編程仿真、機器人位置誤差補償、多機器人協同、多功能末端執行器設計等關鍵技術,開發了雙機器人鑽鉚系統、移動機器人制孔系統、雙雷射束雷射焊接系統、攪拌摩擦焊機器人、智慧型打磨機器人系統,並成功套用到多種型號的軍民機製造中。此外,還研製了蛇形臂機器人、爬行機器人、柔性導軌機器人、並在線上器人等系列特種機器人,成功實現了制孔、探測等套用。
  • 車間/生產線運行管控系統
製造院形成了針對航空救生裝備關鍵零部件、航空發動機盤環件、魚雷關鍵零部件、航空標準件、航空複合材料構件等生產的車間運行管控系統,針對不同類型零件的生產、裝配等,可提供快速定製化開發服務。自主開發了航空典型零件加工生產線運行管控系統MAPCS,面向航空產品多品種小批量柔性化生產特點,可實現多重約束動態環境下的智慧型排程與自適應動態調度,在實時的數據統計與分析的基礎上,可提供生產過程的問題分析與最佳化改進建議,支持多種運行模式,包括有人值守的自動運行模式、無人值守的自動運行模式以及手動運行模式,可以適配多種生產系統,向上與ERP/PDM/MES等信息系統、向下與加工設備/自動物流等系統集成。
  • 高端裝備
航空專用工藝裝備包含航空產品加工過程中的具有獨立運行功能的設備、生產線、檢測測量設備和專門設計製造的工裝,是集成較多先進技術、承載航空製造工藝的中高端裝備和重大技術裝備。
  • 試驗和測試技術
檢測技術
理化檢測技術:製造院具備以下理化檢測能力並提供相應服務:可以實現金屬材料的主量、痕量元素化學成分測定,金屬材料中碳、硫、氧、氮、氫的氣體分析,槽液中主要化學成分測定等;金屬材料、複合材料高低倍組織、相定性定量分析;形貌、成分、晶體結構的顯微分析;脫碳層/滲碳層、硬化層深度測定;表面形貌、斷口分析;材料物相及結構分析;X射線法測試表面殘餘應力,配有Cu、Cr、Mo、Co、Mn、V靶;維氏硬度測試,擴散焊、釺焊、線性摩擦焊、攪拌摩擦焊、雷射焊、電子束焊等焊接構件檢測;金屬材料的失效分析等。
高端裝備高端裝備
力學性能檢測技術:製造院具備以下力學檢測能力並提供相應服務:(1)金屬材料檢測,包括室溫及高溫(1200℃以下)條件下拉伸、壓縮、彎曲試驗;室溫及低溫條件下衝擊試驗;室溫條件下硬度試驗;室溫條件下的斷裂韌性試驗;室溫及高溫(1200℃以下)條件下的低周及高周疲勞試驗、裂紋擴展速率試驗;高溫持久、蠕變試驗(1200℃以下);室溫及一定溫度要求下金屬材料夾層結構的平面拉伸、壓縮、剪下試驗等。(2)非金屬材料檢測,包括室溫及一定溫度要求下拉伸、壓縮、層剪、彎曲試驗;室溫及一定溫度要求下膠膜剪下、剝離試驗;室溫及一定溫度要求下非金屬材料夾層結構的平面拉伸、壓縮、剪下試驗等。實物件檢測,包括螺栓性能試驗(拉伸、剪下、疲勞、扳擰、持久);螺母性能試驗(拉伸、鎖緊、持久、疲勞);抽釘性能試驗(拉伸、剪下、預緊力、鎖緊力矩)等。
無損檢測技術:製造院具備以下無損檢測能力並提供相應服務:(1)超聲檢測,可承擔複雜型面構件、多層結構件的超聲檢測;(2)射線檢測,主要有射線照相技術及實時成像技術,可承擔焊接件、複合材料夾層結構件及金屬蜂窩等的檢測;(3)滲透檢測,螢光滲透檢測方法有水洗型和後乳化型兩種技術,配備螢光滲透檢測生產線,通過了Nadcap滲透檢測項目認證;(4)磁粉檢測,可承擔大型零部件的磁粉檢測。
幾何量檢測技術:製造院具備檢測各類大型工裝、模具以及小尺寸零件、異型零件、葉片、齒輪齒盤、螺紋等形位公差檢測的能力,測量精度為1µm。可檢測各類三坐標、五坐標數控工具機、攪拌摩擦焊機、雷射切割機、雷射焊接機、電解工具機、柔性導軌、鋪帶機、高壓水切割設備、旋壓機等定位精度、重複定位精度、反方精度等參數,測量精度達0.5ppm。可檢測各類噴塗試件、葉片、工具機NAS試件、電解試件等零件表面粗糙以及非球面各類參數檢測,檢測精度為2%,Z軸測量範圍為12.5mm。
複合材料無損檢測技術:製造院擁有中國專業從事各種複合材料無損檢測與缺陷評估、理化性能測試表征、力學性能測試表征以及幾何特徵量檢測的複合材料檢測技術中心,通過了CNAS和DILAC實驗室認可。自主研發的各種先進的複合材料及焊接NDT與缺陷評估技術,智慧型自動化檢測設備、儀器、高性能換能器等上百餘套以上,制定檢測標準數十項。
慣性測試技術
製造院研製和生產慣性測試與運動姿態仿真設備(轉台),具有每年研發、生產200多台(套)各類轉台的能力。

合作交流

據2018年4月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官網顯示,製造院先後與美國俄羅斯德國法國瑞士義大利日本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研究機構、企業建立了長期的技術交流和經濟合作關係。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2017年,製造院獲國家級、集團級獎項23項,受理318項,授權專利133項、軟體著作權登記13項;設立院基金35項,涉及材料、製造、光電、智慧型製造等領域,逐步建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群。寬弦空心葉片與整體葉盤製造、國產T800級鋪絲材料製備、大型整體鈦合金承力結構電子束熔絲成形等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取得新突破。

學術期刊

航空製造技術》是一本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主管、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主辦的在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科技期刊, 於1958年創刊,被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11年版)收錄。
《航空精密製造技術》是由北京航空精密機械研究所主辦的雙月刊,被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收錄。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據2018年4月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依託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北京航空精密機械研究所、中航複合材料有限公司,建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1個。
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航空宇航製造工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航空宇航製造工程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航空宇航製造工程
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

教學建設

據2018年4月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有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45人,自1965年開始招生以來累計培養博士後、博士、碩士近350人。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標識統一使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司徽。
司徽司徽
司徽由地球和變體飛行器組成。飛行器指向右上方,象徵著航空工業“富國、強軍、富民”的志向。
藍色環形表明航空工業有深厚的航空高科技基礎,也象徵著集團公司所屬單位圍繞航空工業,緊密團結,有著強大的凝聚力。
飛行器下方“AVIC”,則代表了航空工業。
通觀整體構圖,表現了航空工業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國軍委的領導和關懷下,實施“兩融、三新、五化、萬億”的戰略。弘揚“航空報國,強軍富民”的集團宗旨和“敬業誠信,創新超越”的集團理念,為建設新航空、大航空、強航空而不懈努力。

精神文化

願景:躋身世界航空製造技術與專用裝備研發強者之林
核心任務:打造與集團公司發展相稱的航空製造技術旗艦部隊,為集團公司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堅強技術支撐

文化活動

製造院工會委員會以建設職工“幸福悅心工程”為主線,打造“主題勞動競賽”、“職工健康工程”、“六型班組建設”、“創意文體活動”等四大品牌,在職工中開展民眾性技術創新及合理化建議、主題勞動競賽、六型班組建設及文娛體育賽事等活動,培養選樹勞動模範,建立完善職工幫扶救助體系,持續開展職工藝術節和休育節活動。
製造院定期選送優秀青年赴國外學習深造;打造“安全生產 青年爭先”等品牌;倡導崗位建功,深入創建青年突擊隊;持續開展十佳青年評選;定期舉辦青年座談會;先後開展了“奮鬥的青春最美麗”、“悅讀青春 書香航空”、“學羅陽 做先鋒 見行動”、“我們的節日”、“吳大觀志願者服務日”等主題活動,被評為“中央企業青年文明號”、“中央企業五四紅旗團支部”和“航空工業青年工作先進單位”。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院長、分黨組副書記
李志強
分黨組書記、副院長
張亞平
分黨組副書記、紀檢組組長、工會主席
李曉峰
分黨組成員、副院長
周訓文
曾元松
李曉紅
分黨組成員、總會計師
王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