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二研究院)是由中央批准、中編辦發文,在原航天707所、710所等五家單位的基礎上重組成立的,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一期)的原創新單位之一,是“口述錢學森工程”的開展單位。
據2018年4月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擁有國家級平台8個,行業級平台近50個;具有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人員、國家級百千萬人選、國家“千人計畫”人選、國家級和部級專家、部級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57人;擁有1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2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
- 外文名:China Aerospace Academy of System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簡稱:十二院
- 創辦時間:1981年
- 主管部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 現任領導:院長:薛惠鋒
黨委書記:郭京朝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2個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個 - 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個
-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阜成路14號院
歷史沿革,科研條件,研究部門,人員編制,科研成就,研究成果,學術期刊,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資質證書,文化傳統,形象標識,精神文化,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81年,中國航天707研究所成立。
1982年,中國航天710研究所成立。
1988年,中國航天工程諮詢中心成立。
1993年,中國航天經濟研究中心成立。
2003年,中國航天707研究所、中國航天710研究所、中國航天工程諮詢中心、中國航天經濟研究中心重組為中國航天工程諮詢中心。
2011年,時值錢學森誕辰100周年之際,中國航天工程諮詢中心更名為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同年,中國工程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為依託,聯合成立了中國航天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
2015年11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軍民融合促進中心掛牌。
2016年4月24日,中國首個航天日來臨之際,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二研究院正式掛牌成立。
科研條件
研究部門
據2018年4月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擁有國家級平台8個,行業級平台近50個;是中國航天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國家兩化融合創新推進聯盟、中國衛星全球服務聯盟、中國電子商務聯盟、中國網信軍民融合促進會(籌)等國家級平台的依託單位,是錢學森數據推進實驗室(籌)的依託單位;是國家保密科技測評中心航天中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軍民融合促進中心、中國航天社會系統工程實驗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系統論證中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智慧財產權中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軟體評測中心(中國航天工程諮詢中心軟體測評實驗室)、航天育種中心等行業級平台的掛靠單位。
研究院設有規劃設計系統工程研究所(一所)、經濟社會系統工程研究室(二所)、信息工程研究所(三所)、科技情報與智慧財產權研究所(四所)、信息控制研究所(五所)、北京航天宏康計算機技術開發中心、航天印刷所、航天神潔(北京)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航天興科高新技術有限公司、北京航天神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北京航天神建工程設計有限公司、航天未來(北京)科技傳播有限公司等研究部門和科技公司。
人員編制
據2018年4月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建有由80餘名兩院院士、高級將領、高層領導、知名企業家組成的錢學森決策顧問委員會,由150餘名長江學者、千人計畫專家、國家傑出青年專家組成的錢學森創新委員會,由多學科博士後、研究生組成的創新團隊,為建設高端智庫、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具有副高級職稱以上人員(202人)占39%;碩士以上學歷人員(266人)占51%;35歲以下青年科技人員(255人)占49%。具有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人員、國家級百千萬人選、國家“千人計畫”人選、國家級和部級專家、部級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57人。
中國航天錢學森決策顧問委員會由錢永剛教授擔任主任委員,委員會成員由院士,老將軍,老領導,政府、高校和大型企業集團現任高層領導,以及業界頂尖專家學者組成,有張文台上將、孫家棟院士、王永志院士、欒恩傑院士、糜振玉中將、楊保華副總經理、汪成為院士、陳定昌院士、邢球痕院士、沈緒榜院士、李德仁院士、周玉院士、姜景山院士等。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20世紀80年代起,人民科學家錢學森就在研究院前身之一航天710所,開創了系統工程的中國學派。研究院率先將系統工程運用於國家巨觀經濟、人口政策決策,並因此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受中央有關部門委託,開展了“口述錢學森工程”、“群星燦爛工程”等重大項目,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錢學森歸國60周年紀念大會,舉辦多期在中國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的“錢學森論壇”,與美國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共同發行了《系統工程在中國》專刊。
研究院是中國載人航天的原始創新單位之一,論證提出了“從飛船起步”的方案,獲得中央採納;支撐了《201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航天及國防科技工業“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的編制;為探月工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等國家重大專項的頂層設計提供了重要支撐。
研究院是中國第一台大型計算機的套用單位,開通了中國第一條國際網際網路專線,建設了中國第一個實現全國聯網的計算機網路系統,是中國航天的信息化建設的總體部。
研究院是中國航天四大發射基地測控系統的研製單位,為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各型衛星發射等重大任務提供了全方位的測控、通信保障;在武器裝備信息化、信息安全、“低慢小”航空器協同防控等領域,形成了一系列獨有的品牌。
據2018年4月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擁有3.7萬項航天尖端專利技術、聯合擁有近17萬項國防專利技術,以技術轉化和產業化為主攻方向,推動尖端技術和常規技術融合套用和產業化示範;建立了中國首個“航天(國防)技術轉移中心”,以航天高技術為核心資源,推進技術交易、成果轉化、資本積聚、產業孵化平台建設;推動了“航天等離子點火”、“航天等離子煤制乙炔”等軍民融合產業示範工程,通過航天技術轉移轉化,服務於寧夏、內蒙古等地的多個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
學術期刊
《中國航天》(月刊)創刊於1987年,設有航天活動、航天系統與技術、載人航天、飛彈與其它武器系統等欄目,被萬方、知網、維普、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等收錄,獲得中國期刊方陣雙百期刊、中科雙百期刊、全國優秀科技期刊、Caj-cd規範獲獎期刊等榮譽。
《數字軍工》是一本全面介紹信息化建設的工程套用類期刊,報導中國國內外軍工製造業數位化的發展動態,全面總結並交流軍工企業開展信息化建設方面的理論、方法以及工程實踐。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據2018年4月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官網和2018年招生簡章顯示,研究院擁有1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2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
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控制科學與工程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系統工程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系統工程、計算機套用技術
教學建設
截至2010年5月,研究院共有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19人,共培養博士生15名,碩士生213名。
研究院2018年招生簡章顯示,研究生為全日制管理,學制3年;在讀期間,除免除學費之外,享受國家規定的獎學金以及生活補貼及其他方面等待遇;研究生在讀期間有機會參與國家級重點科研項目的研究,重視研究生教育質量,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導師的指導。
資質證書
據2018年4月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擁各類資質20餘項,包括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涉密信息系統集成資質、國防武器裝備科研生產一級保密資質的多項軍工資質,通過了GB/T19001-2008國標質量管理體系認證、GJB9001B-2009國軍標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擁有甲級工程諮詢資質、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計量認證、探月工程軟體評測機構資質認證等資質。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研究院統一使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標誌。
標誌以直線、圓、字母為設計元素,以“箭頭”為設計主題。
箭頭象徵航天產品沖天而起,體現航天主業特徵,同時也寓意航天人奮發向上和航天事業蒸蒸日上;箭頭又像一個“人”字,寓意集團公司以人為本、團結協作的理念。
三個同心圓象徵三個宇宙速度,傳達出航天的產業特徵,同時三個同心圓由內而外圓環線條粗細、薄厚漸變,表現集團公司不斷開拓、發展、壯大的勢頭。
中文簡稱(即“中國航天”)和英文簡稱(即“CASC”)的字型,是以大黑字型為基礎進行設計的專用字型。中英文簡稱字型一般與標誌組合使用,以達到整體協調的作用。
精神文化
三大使命:打造錢學森智庫;支撐航天、服務國家;成為軍民融合發展的抓總單位。
指導方針:堅持以錢學森思想為本位,以系統科學與工程為技術,以敢超戰略為理念,“建強創佳,爭優做大”,力爭在推進航天強國建設的關鍵時刻發揮無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
院長 | 薛惠鋒 |
黨委書記、副院長 | 郭京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