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由行:中國西部

《中國自由行:中國西部》是天津教育出版社於2009年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葉永烈。

本書所記錄的,是一段穿梭在歷史的光影與文化的風情、自然的旋律與天地的和聲中的時空之旅。走馬古道、揚鞭沙漠、徜徉山水、信步古城,作者帶著炙熱的眼光和深沉的熱愛,一次次踏上中國中西部大地。在他的鏡頭裡,西部的天,是藍色與白色的不朽交織;西部的地,是紅色與黃色的激情碰撞;西部的人,是歷史與現代的奇妙組合。西部的山山水水,都因它的人文歷史而凝重、雋永;西部的古往今來,也得益於它的地理風貌而豐滿、深厚。走馬西部,不僅要做個山水的仁智知音,更要領悟和感受在黃土白沙的起伏變遷中,西部人那一股斗天爭地的倔強和一種適者生存的智慧。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自由行:中國西部
  •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 頁數:245頁
  • 開本:16
  • 定價:35.00
  • 作者:葉永烈
  • 出版日期:2009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0951323, 7530951327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那裡曾經有過一座木橋,戍邊的戰士從橋上經過,人多車擠,浮塵蔽日,於是就有了“塵埃不見鹹陽橋”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國自由行:中國西部》是作者遊歷中國中西部時所創作的旅行紀實的選集。

作者簡介

葉永烈,1940年生於浙江溫州,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1歲發表詩作,20歲成為《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2l歲寫出《小靈通漫遊未來》。至今,《十萬個為什麼》總印數已超過一億冊。主要著作有:“紅色三部曲”
《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與蔣介石》,客觀展現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反右派始末》,全面反映1957年“反右派運動”;“‘四人幫’興衰”系列——《江青傳》《張春橋傳》《王洪文傳》《姚文元傳》以及《陳伯達傳》,真實寫照中國十年“文革”;《鄧小平改變中國——1978:中國命運大轉折》,全景紀實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此外,還有《追尋歷史真相一我的寫作生涯》《用事實說話一我的採訪手記》《陳雲之路》《中共中央一支筆——胡喬木傳》《傅雷與傅聰》《追尋彭加木》《飛天夢——目擊中國航天秘史》等。作品曾獲獎80餘次。1989年被收入美國《世界名人錄》,並被美國傳記研究所聘為顧問。1998年獲香港“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之“最佳傳記文學家獎”。新版《小靈通漫遊未來》於2002年12月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2005年10月獲“中國當代優秀傳記文學作家獎”。

圖書目錄

西部風貌
黃陵祭祖記
奔赴延安的紅色通道
延安的窯洞
延安一日
延安印象
延安巨變
四方城兩安
今日鹹陽橋
觸摸漢景帝
走馬山西
在平遙古城住客棧
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大院
海陸空游蘭州
天下雄關——嘉峪關
千里飛沙走敦煌
飛天情
甘露贊
綠色,沙漠的靈魂
重遊烏魯木齊
從細節看新疆
吐魯番之“最”
蓉城熱流
霧鎖成都
三進山城
山城美景
在大熊貓研究中心
大渡河畔的歡歌
我從青海來
西寧印象
訪青海女子柔道隊
過了日月山
酥油花
貴州新貌
貴陽新機場一瞥
貴陽不堵車
中國第一瀑
在革命歷史名城遵義
我當送書大使到貴州
昆明無處不飛花
翠湖飛鷗
精品城市——箇舊
錫的故鄉
美麗的麗江
“冰海之皇”出高原
皚皚雪山似玉龍
騎腳踏車游桂林
清清灕江水
美麗的北海

中部覽勝
暑中武漢
高峽出平湖
縴繩盪悠悠
古城襄陽春色
走出深閨的張家界
才飲長沙水
今日韶山
鄭州在起飛
七朝古都——開封
名震華夏的少林寺
黃山可游不可留
徜徉皖南吉鎮
宣城的明珠
合肥的粥
火爐南昌行
喜登新滕王閣
廬山風雨雲霧中
美廬滄桑
天下第一山——井岡山
訪紅都瑞金
古風猶存婺源城

文摘

在上海,不知去過多少回瑞金一路、瑞金二路,我卻未曾有緣一睹中國革命的聖地瑞金。最近,我終於如願以償,來到欽慕已久的“紅都”。
那天,黎明時分,我從井岡山東行,汽車在贛南起伏的斤.陵地帶顛簸了。一整天,到達瑞金時已經暮靄濃重。車入縣城,我見到許多商店以“紅都”為名。過了貢水上的一座水泥大橋,我住進瑞金賓館。想打電話給縣委宣傳部,我習慣地撥“114”查號,可是電話機上竟沒有撥盤。一問賓館服務員才知,瑞金是個小縣城,電話不多,不編號碼,拿起話筒時只需向總機說句打到哪裡便可接通……
瑞金雖小,當我在瑞金革命紀念館副館長鐘書棋陪同下前往各處參觀革命舊址,卻深深地被她博大的內涵所感動。鐘書棋是位“瑞金通”,在美國記者哈里森.索爾茲伯里的《長征》一書中,便多次提到他的大名。他如數家珍一般向我介紹這片紅色的熱土。
瑞金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說古代建縣時掘地得金,遂稱“瑞金”。然而,瑞金歷史上最光輝的一頁,是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成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人稱“瑞京”,而“紅都”、“赤都”之譽也由此而來。
老鐘帶領我來到郊區葉坪,步入建於明朝的謝姓宗祠,60年前的十月革命節——1931年11月7日,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就在這裡舉行。毛澤東在這裡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中央執行委員會兼人民委員會主席,“毛主席”之稱便始於此。大會之後,這個祠堂成了臨時中央政府辦公所在地。我見到祠堂里15間用木板隔成的小房間,每間不足10平方米,內放一桌、幾條板凳。每問小屋便是人民委員會的一個部的辦公場所,如外交部的王稼薔(即王稼祥)、財政部的鄧子恢、教育部的瞿秋白、國家政治保衛局的鄧發等均在這些小房間內辦公。特務密報了葉坪的動向,蔣介石派出飛機前來轟炸,中央機關迅即秘密轉移到瑞金西側的沙洲壩。在那裡的毛澤東舊居旁,我見到一口不平常的水井。沙洲壩確是“沙洲”,當年缺水,老百姓喝池塘水,污濁不堪。毛澤東主席關心民眾生活,親自踏勘並帶領紅軍挖了這口深達5米的甜水井,老百姓譽之為“紅軍井”。如今,這口井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井旁豎立石碑,上鐫閃閃發亮的金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
在瑞金,我還尋訪了鄧小平的舊居。1931年8月至1932年6月,鄧小平擔任中共瑞金縣委書記。
瑞金是當年中央蘇區的心臟。瑞金那時流傳民謠:“南宋北宋,唔斗瑞京。”“唔斗”,瑞金方言,意為不如。
我住在瑞金賓館時,贛州地委的領導們正住在樓上,忙著召集會議,研究部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誕生60周年紀念活動。屆時,許多飽經風霜的老紅軍戰士將重返故地,滿懷深情話當年……
1998年初冬,我在北京住了十幾天,正遇上初降瑞雪,一片銀裝素裹,樹梢、屋檐掛著長長的冰凌;飛回上海,行魂未定,義飛往江西。從空中俯瞰,青山綠水,生機盎然。
只飛了一個小時,飛機便降落在景德鎮機場。環顧機場,除了我所乘坐的這架飛機之外,沒有見到第二架飛機。景德鎮機場是個小機場,旅客不多。上海到這裡的航班,每周才兩班而已。這裡建設機場,全然因為景德鎮是世界聞名的瓷都,為了給外商來往提供方便,才開通了空中走廊。
我下飛機,沒有在景德鎮逗留,上車直奔贛東北的婺源縣。汽車穿過景德鎮市區。沿途見到瓷器鋪接二連三,那齊腰高的火花瓶成排陳列在公路邊上。這裡的廣告要么是“餐具瓷器”,要么是“燈具瓷器”。這裡是瓷器世界。
婺源與景德鎮緊鄰。出了景德鎮,頓時變得清靜。一條水泥公路,直通縣城。公路兩側,綠樹叢中掩映著一幢幢白牆黑瓦的民居,顯得古樸而整齊。白牆上偶爾可見刷著黑色斗大的字,我以為一定是什麼大標語,細細一看,卻是“大哥大在手,任君天下走”之類廣告同。在成片的林子前,我見到“聯合國××項目”橫幅。
從景德鎮出發約莫開了兩個小時車,來到了婺源縣城。縣城不大,只有3萬人口。一條大河在縣城拐了一個彎,以“s”形穿城而過,使這座傍水小城顯得格外漂亮。我從跨河大橋上望下去,河水清澈見底,一艘艘捕魚小舟正在碧波之上追逐。
大橋邊,矗立著淺綠色玻璃幕牆的郵政大樓,是全城最富麗堂皇的建築。我下榻的友好賓館,大堂里掛著雙星標誌,表明是二星級賓館,算是全縣最高檔的賓館了。
以今日的目光來看婺源,這裡交通閉塞,只通汽車,沒有火車,更沒有飛機。公路向西通景德鎮,向北通屯溪、黃山。
婺源,因是婺水之源而得名,地處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婺源過去屬徽州,這裡的文化傳統、民風都表明是徽州的一部分。新中國成立後,婺源劃歸江西。
婺源過去相當輝煌,因為這裡當時水路交通發達,向東可以去浙江,向西則去江西,向北則可以去安徽。這裡保存了大量完好的明清建築,古風猶存,既是過去輝煌的見證,又是今日封閉的象徵。
婺源以出產“綠、紅、黑、白”四樣貨而著稱:
所謂“綠”,就是婺綠,中國的名茶之一。過去曾被列為貢品。我走在婺源街上,隨處可見巨大的“茶”字,那便是出售婺綠的茶鋪;
“紅”,則是當地所產的一種紅魚。這種魚,長著一身紅鱗,肚大,呈餃子形,肉白而鮮。當地宴請客人,必上紅魚,以為吉利;
“黑”,是指當地所產的硯台,與徽州的墨相匹配;
至於“白”,則是木材。這裡盛產木材。如今為了保林護木,保持水土,嚴禁濫伐。我在出縣境的公路上,見到設有木材檢查站一一沒有獲準,是不許運送木材出縣的。
在婺源,我見到一所中學門口掛著“天佑中學”的牌子,一打聽,得知是以詹天佑的名字命名的,婺源是他的故鄉。
婺源有著悠久的文化。朱熹也是這裡的文化名人。
筆者離開婺源,坐汽車北行,前往安徽屯溪。屯溪與婺源的距離只比景德鎮離婺源稍遠,但是車行時間卻多了一倍,因為這條公路路面很差,而且正在修路。
屯溪附近的機場,比景德鎮機場大,而且飛機班次也多。這個機場主要是為來黃山的遊客修建的。黃山是中國著名景點,遊客眾多,所以航班也就多。

序言

在北京新華立品圖書公司劉景琳、唐建福先生的策劃下,推出了這套“葉永烈‘世界觀”’叢書,即《美國自由行》《俄羅斯自由行》《歐洲自由行》《今天的越南》《中國自由行:東部卷》《中國自由行:中西部卷》以及《中國自由行:台港澳卷》等。
我喜歡旅遊,同時也喜歡邊游邊攝影,並把旅途的見聞不斷敲進手提電腦。沒想到,我的這些“行走文學”作品,竟然會積累這么多。
大約是出於職業習慣,多年從事紀實文學創作的我,在旅行之中特別注意捕捉細節,觀察民情,注重文化,關注歷史。也正因為這樣,我的“行走文學”不同於通常的以介紹風景名勝為主的旅遊圖書。
我小時候特別羨慕父親出差,看著他拎了一隻外邊套著灰色布套的皮箱去碼頭,踏上溫州到上海的輪船,隨著東流而去的甌江水消失在天際。從來沒有出過遠門的我,真想跟隨父親去看看上海是什麼樣的。可是,小小年紀的我,哪來“出差”?父親稱我是“小溜溜”——溫州話的意思是喜歡到處遊蕩的孩子。父親摸著我的腦門說,在這裡給你貼上一張郵票,把你從郵局寄出去,你就可以到處旅遊了。後來,我長大了,寫了一部長篇童話,叫《“小溜溜”溜了》,寫的是一個孩子在腦門上貼了一張郵票,游遍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王國。其實,這“小溜溜”就是童年的我。
我第一次出遠門,是在高中畢業之後,考上北京大學。17歲的我從溫州乘坐長途汽車來到金華,我見到冒著黑煙、呼哧呼哧喘著粗氣的火車頭,連行李都扔在一邊,奔過去看這從未見過的龐然大物。我途經上海前往北京。記得,父親曾經笑著叮囑過我,看上海國際飯店的時候,千萬要把帽子戴好,因為仰起頭看高高的國際飯店,帽子會掉下來!幸虧我來到國際飯店前沒有戴帽子。在溫州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高樓,儘管現在國際飯店在上海的高樓大廈之中只是個小弟弟而已。
我終於也開始出差。從北京大學畢業之後,我在電影製片廠擔任編導,天南地北地跑,出差成了家常便飯。我幾乎跑遍全國。不過,畢竟公務在身,總是來去匆匆,何況那年月把旅遊說成是“遊山玩水”,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妻則忙於上班和照顧婆婆、孩子,很少有機會旅遊。
一直到妻退休之後,我們才有機會四處雲遊,從“小溜溜”變成“大溜溜”。如今的我,雖然年已花甲,雖說去過那么多的國家和城市,但是對於沒有去過的地方永遠充滿好奇心。旅遊成為我的興趣和樂趣。有時候,我們也參加旅遊團,以為那樣更加省心,而且高效率。不過,“趕鴨子”般的旅遊使我無法自由採訪。更多的時候是我與妻組成“兩人團”,自由自在地漫遊於異國他鄉,細細地訪問,細細地品味。尤其是美國,我與妻已經去了七次,很快又要第八次去那裡。在美國,我既是旅行者,從最西面的夏威夷到最東面的紐約都留下我們一次次遊歷的足跡,然而我更是採訪者,在美國進行廣泛的採訪;我又是美國的居民,因為我去那裡每一回都住一段時間,可以深入體驗星條旗下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攝影記錄了旅途的見聞,凝固了難忘的瞬間。每逢外出旅遊,我便成了“好攝之徒”,隨身小包里總是放著相機,一見到值得拍攝的景物,立即掏出相機,咔嚓咔嚓,那“時刻準備著”的架勢就像一位很專業的攝影記者。
最初,我用的是膠片照相機。自從用上數位相機,遠比前者方便,那些膠片照相機就“退休”了。從此,數位相機成了我的親密夥伴。我不斷改善我的“裝備”,買了更新更好的數位相機,還買了數碼伴侶,每一次出國都能帶回幾千張數碼照片。
邊游邊攝,日積月累,我擁有龐大的照片資料庫。在閒暇時,我與妻一起在電腦螢幕上欣賞這些風光旖旎的照片,仿佛又回到美好的旅途。沒想到,這套叢書出版的時候,配上我自己拍攝的這些照片,圖文相得益彰,成了一套圖文並茂的書。
葉永烈
2008年7月1日
於上海“沉思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