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報告:能源安全研究

中國能源報告:能源安全研究

《中國能源報告(2012):能源安全研究》內容簡介:作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自2009年開始,我國各種化石能源全面出現淨進口,能源對外依存度逐年攀升,局部地區“油荒”、“煤荒”、“電荒”時有發生,能源安全問題愈加凸顯。本報告從世界能源地緣政治和我國能源安全的歷史著手,針對國際能源市場的複雜性、我國能源進口貿易風險、戰略能源儲備策略、能源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能源貧困與可再生能源、能源消費的環境健康效應、重點節能行業和地區節能潛力、能源供應預警與應急預案,以及能源安全的國際比較等科學問題,開展了系統研究,以期為國家相關決策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和信息支持。

基本介紹

  • 外文名:China Energy Report (2012):Energy Security Research
  • 書名:中國能源報告:能源安全研究
  • 作者:魏一鳴 吳剛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頁數:299頁
  • 開本:16
  • 品牌:科學出版社
  • 類型:科技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30344977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能源報告(2012):能源安全研究》從世界能源地緣政治和我國能源安全的歷史著手,針對國際能源市場的複雜性、我國能源進口貿易風險、我國戰略能源儲備策略、能源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我國的能源貧困問題、能源消費的環境健康效應、重點節能行業的潛力分析、可再生能源發展潛力、能源安全預警與應急預案、能源安全的國際比較等熱點問題開展系統研究,以期為國家相關決策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和信息支持

作者簡介

魏一鳴,工學博士(1996年),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現任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院長,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副理事長、能源經濟與管理研究分會理事長、複雜系統研究分會理事長等職務。12份國際學術期刊副主編或編委,及10份中國學術期刊編委。曾任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2000~2008年)、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1年起)。2000年日本先端科技大學訪問副教授、2005年美國哈佛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長期從事管理系統工程的研究工作,研究領域包括能源經濟建模與分析、資源與環境管理、能源經濟與氣候政策。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科技攻關課題、國家973計畫、歐盟FP7等重要科研課題40餘項。在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SCI收錄42篇,SSCI收錄40篇,EI收錄95篇;出版著作12部。發表的學術論文被同行引用超過3400次,其中SCI/SSCI他引380次。獲軟體著作權6件。向中央和國務院提交了多份政策諮詢報告並得到了重視。
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4年)、中國青年科技獎(2001年)、紀念博士後制度20周年“全國優秀博士後”稱號(2005年),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4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2004年)、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008年度)、“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曾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及其他4項省部級科學技術或自然科學獎。
魏一鳴教授積極推動了管理系統工程、能源經濟與管理學科的建設和發展。發起並創建了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複雜系統研究分會(2005年)、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能源經濟與管理分會(2009年),並分別擔任首任理事長。先後創建了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2006年)、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2009年),並先後擔任中心首任主任。
魏一鳴教授特別重視研究生的培養,曾獲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稱號(2008年),主講的研究生課程“工業工程與管理”、“管理系統工程”分別於2001年、2002年被中國科學院評為優秀課程;指導的研究生中,4人獲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2人獲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人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
吳剛,男,1977年5月生,河北唐山人,管理學博士。現為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2010.09-2011.09)。吳剛博士2006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直從事能源領域的研究工作,在能源安全政策、能源複雜系統建模、全球氣候變化與碳排放、節能與可再生能源政策等方面開展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工作。先後主持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項目、國家973計畫、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人才項目等重要研究課題10餘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在本領域國際一流學術期刊Energy Economics,Energy Policy,Applied 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Ecological Economics等上發表論文20餘篇,SCI&SSCI論文16篇,EI論文2篇,合作出版中英文著作6部(英文2部),合作向中央和國務院提交了多份政策諮詢報告,部分被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全文採納,並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吳剛博士曾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名第8),中國科學院寶鋼獎學金,日本鋼管株式會社NKK特等獎學金等獎勵。
梁巧梅,女,1979年生,壯族,廣西南寧人。2007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獲管理學博士學位。2007~2009年曾任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現任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副教授,兼任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能源經濟與管理研究分會常務理事。目前主要研究領域為能源複雜系統建模、能源與環境政策。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主持或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計畫、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畫等多項科研課題。曾獲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等榮譽或獎勵。2010年曾被世界著名出版集團Elsevier列入“2004~2008年度Elsevier經濟學期刊中引用率最高的中國大陸作者”。
廖華,男,1980年生,江西南康人,現為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能源、環境與氣候經濟,能源市場,經濟發展與結構變動。發表論文30餘篇,部分論文被聯合國、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引用,被麻省理工學院(MIT)“能源安全與挑戰”課程列為必讀材料(requi redreading)。合作出版著作5部(英文2部)、編著1部、譯著1部。作為負責人已承擔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2項。完成的部分政策諮詢報告被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採用,並得到中央領導的批示。曾為美國東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訪問學者,曾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獎勵等。兼任中國“雙法”研究會能源經濟與管理分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

圖書目錄

前言
縮寫和縮略語
第1章 世界能源形勢與中國能源安全的回顧
1.1 世界能源發展回顧
1.1.1 全球化石能源儲量仍較豐富但分布不均
1.1.2 全球一次能源消費創歷史新高
1.1.3 全球可再生能源生產與消費穩步增長
1.1.4 中東北非動盪與歐債危機致國際原油價格大幅波動
1.2 世界能源發展新趨勢
1.2.1 未來世界能源需求量仍將繼續增加
1.2.2 全球金融危機給清潔可再生能源發展提供了新契機
1.2.3 福島核事故改變世界核能發展規劃
1.2.4 頁岩氣撼動全球天然氣格局
1.2.5 世界能源消費結構呈現清潔低碳化趨勢
1.2.6 世界各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存在較大差異
1.3 世界能源貿易特徵分析
1.3.1 世界石油貿易特點
1.3.2 世界天然氣貿易特點
1.3.3 世界煤炭貿易特點
1.4 中國能源消費特點與中國能源安全
1.4.1 中國能源消費的特點
1.4.2 中國能源安全的歷史
1.4.3 中國能源安全的現狀
1.5 能源安全的解讀與認識
1.5.1 能源安全的定義
1.5.2 能源安全的內涵及演變
1.6 本章小結
第2章 世界能源地緣政治發展與中國能源外交
2.1 世界能源地緣政治關係演進
2.1.1 英美爭霸中東
2.1.2 IEA與OPEC的對抗
2.2 世界能源地緣政治新格局
2.2.1 尋求石油霸權的美國
2.2.2 擅打“能源牌”的俄羅斯
2.2.3 矛盾中的歐盟和日本
2.2.4 不斷崛起的新興國家
2.2.5 持續遭受衝擊的OPEC
2.3 五大產油區的地緣政治格局
2.3.1 中亞俄羅斯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
2.3.2 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
2.3.3 非洲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
2.3.4 拉美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
2.3.5 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
2.4 中國能源角色的轉變
2.4.1 由貧油國向石油出口國的轉變
2.4.2 由石油出口國向石油進口國的轉變
2.5 中國的能源外交
2.5.1 中國在中亞俄羅斯地區的能源外交
2.5.2 中國在中東地區的能源外交
2.5.3 中國在非洲地區的能源外交
2.5.4 中國在拉美地區的能源外交
2.5.5 中國在亞太地區的能源外交
2.6 本章小結
第3章 石油價格與能源安全
3.1 世界石油價格體系及其演變
3.1.1 世界石油價格體系的構成
3.1.2 石油價格體系的演變
3.2 國際油價波動特徵及其影響分析
3.2.1 油價波動特徵
3.2.2 油價波動主要影響因素
3.2.3 油價波動對經濟與金融的影響
3.3 石油金融化發展及其風險分析
3.3.1 石油金融化發展的意義
3.3.2 石油金融化發展蘊含的風險
3.3.3 石油期貨市場投機與價格波動
3.4 石油價格與中國的能源安全
3.4.1 石油定價機制與中國能源安全
3.4.2 油價引發的能源安全與糧食安全矛盾
3.4.3 未來油價走勢與中國能源安全
3.5 本章小結
第4章 中國能源進口與運輸風險評價
4.1 中國主要能源貿易通道的運輸風險分析
4.1.1 中國能源貿易的主要運輸通道
4.1.2 石油海洋運輸面臨的主要風險分析
4.1.3 中國降低能源貿易運輸風險的策略
4.2 中國石油進口綜合風險的比較分析
4.2.1 中國原油和成品油貿易差異
4.2.2 石油進口的投資組合風險評價模型
4.2.3 中國原油和成品油進口的特定風險比較
4.2.4 中國石油進口的系統風險比較
4.2.5 主要結論
4.3 中美原油進口風險的比較分析
4.3.1 中美原油進口現狀及對外依存度
4.3.2 中美原油進口來源和多元化差異
4.3.3 中美原油進口的策略差異
4.3.4 中美原油進口策略的比較
4.3.5 主要結論
4.4 中國煤炭貿易及運輸風險分析
4.4.1 煤炭貿易的歷史與現狀
4.4.2 煤炭貿易與運輸風險分析
4.5 中國天然氣貿易與運輸風險分析
4.5.1 天然氣供需現狀分析
4.5.2 天然氣貿易與運輸風險
4.6 本章小結
第5章 中國能源儲備策略研究
5.1 全球能源儲備現狀及特點
5.1.1 全球能源儲備歷史與現狀
5.1.2 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特點及策略
5.2 中國戰略石油儲備的最佳補倉時機和補倉策略
5.2.1 我國戰略石油儲備規劃
5.2.2 我國戰略石油儲備的不確定動態規劃模型
5.2.3 我國戰略石油儲備的最佳補倉時機和策略
5.3 突發事件下我國戰略石油儲備的最優釋放策略
5.3.1 戰略石油儲備策略的動態規劃模型
5.3.2 不同突發事件對國際油價的衝擊
5.3.3 不同突發事件情景下我國戰略石油儲備的最優策略
5.3.4 我國戰略石油儲備補倉和釋放對國際油價的影響
5.3.5 我國成品油儲備策略
5.4 中國天然氣儲備策略
5.4.1 世界典型國家的天然氣儲備模式及特點
5.4.2 我國天然氣儲備的現狀及策略
5.5 中國煤炭儲備策略
5.5.1 煤炭儲備的現狀
5.5.2 煤炭儲備策略建議
5.6 本章小結
第6章 保障能源安全下的重點節能行業和地區
6.1 引言
6.2 研究思路和數據說明
6.3 重點節能行業和地區
6.3.1 農業重點節能地區
6.3.2 工業重點節能行業和地區
6.3.3 建築業用能
6.3.4 第三產業重點節能行業和地區
6.3.5 居民生活用能
6.4 結論與政策啟示
第7章 清潔和可再生能源對國家能源安全的作用
7.1 世界清潔和可再生能源對化石能源的替代作用
7.1.1 清潔和可再生能源增長迅速
7.1.2 未來清潔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將繼續增加
7.2 中國清潔和可再生能源對化石能源的替代作用
7.2.1 中國清潔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
7.2.2 中國水能資源豐富
7.2.3 中國核電2020年有望占電力總裝機的4%~~5%
7.2.4 中國風電發展迅速
7.2.5 中國太陽能利用前景廣闊
7.2.6 生物質能發展現狀與潛力
7.3 清潔和可再生能源發展政策的國際比較
7.3.1 目標引導
7.3.2 政策激勵
7.3.3 產業扶持
7.3.4 資金支持
7.4 本章小結
第8章 能源貧困與能源使用安全
8.1 能源貧困與能源使用安全的關係
8.1.1 能源貧困及其國際現狀
8.1.2 我國能源貧困現狀
8.2 能源貧困的主要影響因素研究
8.2.1 影響因素分析
8.2.2 方法介紹
8.2.3 模型結果與分析
8.3 中國區域能源貧困評估
8.3.1 開發中國家能源發展指數
8.3.2 中國區域能源貧困指數
8.3.3 主要結論
8.4 本章小結
第9章 中國能源消費與公眾健康
9.1 能源消費對環境和公眾健康的影響綜述
9.1.1 能源消費對環境影響綜述
9.1.2 環境污染造成公眾健康效應研究綜述
9.1.3 區域污染與行業排放造成公眾健康效應綜述
9.2 城市大氣污染與公眾健康效應的經濟評估
9.2.1 研究背景
9.2.2 健康效應經濟評估方法及數據來源
9.2.3 城市大氣污染物健康效應及其經濟損失
9.2.4 情景分析
9.3 部門污染物排放對公眾健康效應的經濟評估
9.3.1 部門污染物排放對公眾健康評估方法及數據來源
9.3.2 部門排放的健康效應和經濟損失評估
9.3.3 部門邊際健康效應的經濟損失評估
9.3.4 能源邊際健康效應的經濟損失評估
9.3.5 情景分析
9.4 主要結論與建議
第10章 能源供應危機與經濟安全研究
10.1 世界能源危機的歷史及影響分析
10.1.1 世界能源危機歷史回顧
10.1.2 石油危機對世界巨觀經濟的影響分析
10.2 中國能源供應短缺事件分析
10.2.1 近年來中國能源供應短缺的典型事件
10.2.2 中國能源供應短缺的影響因素分析
10.3 原油供應中斷的社會經濟影響研究
10.3.1 原油供應中斷情景設定
10.3.2 原油供應中斷對中國的社會經濟影響
10.4 國際原油價格上漲的社會經濟影響研究
10.4.1 國際原油價格上漲情景設定
10.4.2 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對中國的社會經濟影響
10.5 成品油供應短缺的應急預案研究
10.5.1 我國成品油供應體系
10.5.2 模型設定
10.5.3 應對成品油供應短缺的不同應急預案效果比較
10.6 本章小結
第11章 國家能源安全的綜合評價
11.1 典型國家能源安全政策比較
11.1.1 增加能源科技投入,千方百計實現能源技術突破
11.1.2 實施能源進口貿易的多元化策略,分散能源進口風險
11.1.3 各能源進口國大力發展戰略儲備,提高能源應急能力
11.1.4 最佳化能源消費結構,鼓勵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
11.1.5 重視能源地緣政治,開展多元化的能源外交與合作
11.1.6 建立高效的能源安全管理機構,制定能源應急法律法規
11.2 能源安全綜合評價體系與方法
11.2.1 能源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11.2.2 能源安全綜合評價模型
11.3 典型國家能源供應安全的比較
11.3.1 典型已開發國家能源供應安全指數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
11.3.2 典型開發中國家能源供應安全指數總體呈下降趨勢
11.3.3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多數國家能源供應安全指數大幅提高
11.3.4 主要結論
11.4 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能源安全的綜合評價
11.4.1 氣候變化對我國能源安全政策的影響
11.4.2 數據來源及預處理
11.4.3 我國能源供應安全指數呈先升後降的趨勢
11.4.4 我國能源使用安全指數呈波動上升的趨勢
11.4.5 氣候保護與我國能源安全
11.4.6 主要結論
11.5 本章小結
第12章 中國能源安全的挑戰與展望
12.1 中國能源安全面臨的挑戰
12.1.1 能源消費量快速增長的挑戰
12.1.2 能源安全影響因素多樣化的挑戰
12.1.3 單一安全向多元安全轉變的挑戰
12.1.4 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12.1.5 環境治理與保護的挑戰
12.1.6 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的挑戰
12.2 中國能源供需展望(到2020年)
12.2.1 能源需求增速逐漸回落,但回落幅度存在較多不確定性
12.2.2 煤炭消費比重緩慢下降,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比重陸續提高
12.2.3 原油煤炭產量增長日趨減緩,清潔低碳能源總體發展較快
12.2.4 國內能源生產重心繼續西移,大規模、長距離能源調運帶來新的安全和管理挑戰
12.2.5 煤炭、石油、天然氣淨進口量將持續位居全球首位或者第二位,天然氣價改日趨緊迫
12.3 中國能源安全展望
12.3.1 能源進口量持續增長,能源對外依存度繼續攀升
12.3.2 能源運輸通道實現多元化,運輸風險逐步降低
12.3.3 國家能源儲備規模龐大,能源儲備體系相對完善
12.3.4 能源市場化改革繼續深入,價格體系逐步完善
12.3.5 能源貧困人口快速下降,徹底消除能源貧困任重而道遠
12.4 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對策建議
12.4.1 完善儲運—市場—合作體系,構築國家能源安全框架
12.4.2 最佳化產業結構,實現低碳化發展路徑
12.4.3 實現能源進口的多元化,降低進口運輸風險
12.4.4 運用財政稅收手段,實現可再生能源產業化
12.4.5 加強規劃與巨觀調控,滿足能源投資需求
12.4.6 構築能源安全預警體系,保障能源供應安全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