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中國美院附中)

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

中國美院附中一般指本詞條

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是中國最早創辦的基礎美術教學基地,是中國最具聲望的中等美術學府之一。學校向來把培養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良好的文化素養、創造性的開拓意識的高等藝術院校後備生作為辦學宗旨,尤其重視對學生加強中國傳統藝術素質的陶冶。七十餘年以來,已培養學生逾千名,成為國內培養基礎美術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
  • 簡稱:國美附中
  • 知名校友王朝聞王式廓董希文力群
  • 所屬地區:中國
  • 專業學科:美術
院校概況,院校歷史,院校今日,課程,校活動,校園設施,學費,獎學金,特殊活動,學生會及社團,學校領導,

院校概況

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是中國最早創辦的基礎美術教學基地,是中國最具聲望的中等美術學府之一。七十餘年以來,已培養學生逾千名,其中許多已成為國內外著名的藝術家,早期的有:王朝聞王式廓董希文力群彥涵肖傳玖、羅工柳、吳冠中朱德群趙無極吳國亭等;中期畢業生中,亦有不少成為當今文化藝術界的中堅力量。
中國美術學院附中中國美術學院附中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 ,附中也在不斷地擴大其辦學規模。現定規模為4個年級、8-10個班,450-500名學生。學校每年向全國招收國中畢業生,教學質量正穩步提高。自1991年以來,畢業生每年有一定比例保送中國美術學院,另對專業優秀畢業生可以專業免試,每年應屆生考入全國兩所重點美術學院的升學率保持在較高水平。中國美術學院附中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英才和教學上的累累碩果,1994年榮獲"潘天壽藝術教育獎"。
七十餘年的辦學經歷,使附中師資力量也日趨雄厚,形成了專業和文化教研室不斷健全完善的教學體制,並形成以正副教授為核心,以中年教師為骨幹,以青年教師為中堅力量的教師隊伍。編制內教師中有正副教授共12人,講師11人。另聘大學教授和各系主任經常來校講學和指導。
自改革開放以來,學校本著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精神,一座嶄新的教學樓拔地而起,並不斷地改善教學設施,建立起配套的繪畫陳列室、展覽大廳、教學畫廊、多媒體電腦室、語音教室和圖書館(藏書近3萬餘冊),使專業與文化教育走上現代化的道路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教學,2000年在浙江麗水建立教學實習基地,給學生提供了增長社會閱歷和挖掘藝術創作素材的新天地。附中嚴以治校,創造優美的教學環境,營造良好的校風和學風,致力於基礎藝術教育,提高教學效益,使學校成為一所全國基礎美術教育的示範基地,並向世界一流的藝術院校邁進!

院校歷史

鄭朝 周遠鵬〈撰寫於1994年〉
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
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是一所錄屬中央文化部直接管轄,接受中國美術學院具體領導的,兼有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二重性質的高級中等美術學校。校址設在風景秀麗的西子湖畔,溯自1929年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成立高中部至今,已度過了65個春秋。
(一)
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高中部
高級藝術科職業學校時期
(1929-1939)
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創始人是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
1929年,中華民國大學院教育委員會,通過了大學院院長蔡元培擬在杭州創辦國立藝術大學的提案。1928年3月國立藝術院宣告成立,直屬大學院管轄,是當時全國最高藝術學府。學院提出以培養專門藝術人才,倡導藝術運動,促進社會美育為宗旨。
學院設立國畫系(一年後兩系合併為繪畫系)、雕塑系、圖案系四系。各系學制都是五年,其中預科二年、本科三年。學院只招收預科生,不招收本科生。預科生入學資格是高中修業一年以上的學生。規定預科採用學年制,本科採用學分制。因此預科的資格和教學安排處於大學與中學之間。學院又設立研究部,招收藝術專科學校畢業生入學。這樣,國立藝術院就形成了預科、本科、研究部階梯式上升的一整套培養高深藝術人才的系統工程。預科是其中的最初階梯。學院院長林鳳眠,教務長林文錚。預科與本科教師無界線,教授有吳大羽、潘天壽、劉既漂、李金髮、蔡威廉、陶元慶等,講師有姜丹書、王子云、周天初等。首屆招收預科生70多年。學生為自全國各地,以浙江、江蘇、廣東等省籍最多,男女兼收。
學院以孤山羅苑為本部,其他校舍還有照膽台、三賢祠、蘇白二公祠、朱文公祠等處。這裡面臨西湖,碧波萬頃;襟帶蘇白二堤,與中山公園、西冷印社、西湖博物館、省圖書館為鄰,風景優勝,人文薈萃。學生就在這樣優越的環境中生活、學習。
1929年冬,奉教育部令,國立藝術院改名為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按規定專科學校學制三年,招收高中畢業生入學。[注]當時學校領導認為高等藝術學校三年學制太短,而且藝術人才須從小培養,因為改預科為高中部,確定招收國中畢業生入學。高中部畢業生可以直接升入該校專科,也可以外出升學或就業。這樣,從高中部到專科畢業,共有六年學習時間,為培養高深藝術人才提供年限的保證。在藝術專科學校設立以培養專科後備生為目標,並與專科教學相銜接的高中部,這在中國藝術教育中是一個創造。所以該校高中部的設立,是開中國高等藝術學校設立附屬中等美術學校之先河!
1930年秋,高中部首屆新生62名入學。
1932年,設音樂系。高中部也開始招收音樂專業的學生。
1934年,奉教育部令,高中部改稱附屬高級藝術科職業學校。
學制幾經改變,1934年的《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藝術教育大綱》宣稱:“我們抱定一個宗旨,無論在任何學制、任何名稱下,但我們總是力求增進教學的效能,提高學子的程度,使成為名副其實的藝人。”又提出:“藝術學校所能給予學子者,是藝術的基礎經驗與方法,使之成為“未來”的藝術家或大藝術家。”學校承認整個學習階段是打基礎,那么高中、高職便是打基礎的基礎階段了。
高中、高職的基礎是指德智體諸方面的發展。
原附中校長馬玉如教授原附中校長馬玉如教授
關於專業技術課(稱實習主課)情況如下。
高中、高職把專業技術課放在重要地位。上午是專業技術課,下午才是其他課程。專業技術課有素描、水彩、國畫和速寫四門。其中又以素描最重要。《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藝術教育大綱》提出:“素描即是造型藝術的基礎。我國藝術學校過去的錯誤,就是忽視了素描的重要,……該校鑒於斯弊,毅然地把高職部的第一、第二學年的時間全致力於素描。第三學年才分系。”同時,學校規定學生選修系別是以素描的優劣為標準的,進入專科後不再設素描課。
素描課一、二、三學期畫石膏;四、五、六學期畫人體。素描課用木炭作畫,所以又稱木炭課。素描教師全部是法國留學生,其中擔任高中、高職素描教師時間較長的蔡威廉、李超士、方乾民等教授。高中、高職學生學習素描熱情很高,許多人如痴如醉;班級、學校經常舉行素描觀摩會,師生競爭意識強烈,學生素描成績逐年迅速提高,為升入專科奠定紮實專業基礎。
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在創辦時,許多方面借鑑法國的藝術教育,但是也看到西方現代藝術教育純粹是技術教育的嚴重缺點;同時,鑒於國內藝術教育也存在著輕視藝術史論和文化修養的弊端,學校領導認識到,要造就真正的藝術家而不是藝術匠人,必須改變這種情況。因此,一方面在入學考試時不降低對文化課的要求;一方面在高中、高職安排相當數量的藝術史論課和文化課,計有中國美術史、西洋美術史、解、透視、幾何、色彩學、國文、外國文、黨義、音樂、博物、體育、軍訓等(其中黨義、軍訓為教育部規定的必修課)。這些課統稱理論副課。學校規定:每學年理論副課考試成績二門以上不及格者,不得升級。在理論副課中,以外國文課時最多,在三年中每周四課時。一些外國文成績優秀的學生,高中、高職畢業後,可以直接赴外國留學。
理論副課的教師有:姜丹書(中國美術史、解剖、透視)、林文靜(西洋美術史)、黃紀興(法文)、張天翼(國文)等。
《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藝術教育大綱》又宣稱:鑒於過於藝術教育的失敗原因之一是政治思想侵入學校,使學生不能專心學習,因此強調“藝術學校應當成為純粹研究藝術的學府”,標榜學校的超政治立場。同時,國民黨政府採取種種措施,越來越嚴格地控制學校的政治思想。但是,30年代的中國正處於歷史偉大轉折的關頭,一方面是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民主的進步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日益深入學界;一方面是日本帝國主義日益暴露出其猙獰的侵略面目,全國民眾同仇敵愾。杭州藝專學生直面人生,紛紛衝出“象牙之塔”,融入時代洪流。
當時校園中社團林立,這些社團性質和宗旨雖然不同,而張揚愛國主義和左翼文化思想是其中的主流。“一八藝社”便是著名的代表。他們宣布;“對於人類,對於世界,我們將要運用我們尖銳沉重的筆尖,憑著我們的青春熱情,作有力的貢獻,使這灰暗的世界轉為曦和。”1931年“八一藝社”被反動當局扼殺後,1933年進步學生又組織了“木鈴木刻研究會”。繼續把革命的木刻作品獻給人民大眾。但不久,主要社員,高中部學生曹白、力群、葉乃芬等也遭逮捕。杭州藝專發端的現代木刻藝術運動,在魯迅的支持和指導下,終於成為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光榮一頁。當時杭州藝專愛國學生也是一支宣傳抗日的重要力量。在查抄日貨、遊行示威、搗毀教育廳長張道藩私邸、赴京請願等活動中,高中部學生總是站在隊伍前列,起到開路掌旗的先鋒作用。
致敬老校友致敬老校友
在體育方面,林鳳眠校長認為:西湖太沉靜了,有使學生體魄柔弱精神萎靡的可能,必須大力提倡體育鍛鍊。因此在操場添置了球類、田徑、武術等體育設施,請專家指導。藝專排球隊曾獲全國大學生比賽第二名,籃球隊曾獲浙江省學生比賽第二名。杭州藝專成為浙江體育運動的一支勁旅,其中,高中、高學生是中堅力量。
杭州藝專高中、高職的學習環境比較安定,教學條件不斷改善,學風優良,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為專科培養了全面發展的後備生,也為社會輸送了優秀的藝術人才,在全國聲譽卓著!
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1月,杭州危急。杭州藝專高職學生和全校師生一起,辭別西湖,開始了流亡生活。學校先遷諸,後又遷江西貴溪。
1938年,杭州與北平兩所國立藝專在湖南沅陵合併,稱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為國內唯一的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該校改稱為國立藝術轉科學校附屬高級藝術科職業學校。高職主任為王子云教授。1939年,學校又遷到雲南昆明。
在遷校途中,高職的學生與專科的大哥哥大姐姐們一起,過著顛沛流離、極其艱苦的生活;同時,充滿愛國熱情,用美術、戲劇、音樂等形式,一路進行抗日宣傳。高職的一部分畢業生還奔赴延安等地參加抗日工作,如彥涵、羅工柳等。
1939年秋,奉教育部令,國立藝專按照新規定的專科學校體制進行改革,分本科、新制兩種學制。本制又稱三年制,招收高中畢業生入學;新制又稱五年制,招收國中畢業生入學,因而停辦高級藝術科職業學校。我院早期設定的高中、高職辦學形式,至此結束。
自1933年至1941年,高中、高職共畢業學生535人,其中有王朝聞、高冠華、董希文、力群、費曼爾、張權、彥涵、趙無極、羅工柳、吳冠中、朱德群等。
(二)
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
附屬中等美術學校
(1954-1958)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10月,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更名為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院長劉開渠。
1953年3月,中央文化部在北京召開首屆藝術教育座談會,會議明確一系列關於藝術教育的問題,並發表《藝術教育座談會紀要》。其中提出: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為全國最高藝術學府之一,主要任務是培養美術的專門人才及藝術專科學校師資。同年,為了給學院輸送合格的後備生,文化部指示我院從速創辦附屬中等美術學校。
1954年春,第一副院長莫朴親自籌劃,委派版畫家夏子頤為附屬中等美術學校籌備主任,並成立了籌備處,成員有朱穎人、孫家、阮傳文、姚巧雲、費芬等。籌備處人員均無辦學經驗,在夏主任的具體領導下,群策群力,艱苦奮鬥,白手起家。
附中設址於西湖孤山朱文公祠。這裡是紀念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的舊祠,屋宇淺隘,破舊不堪。於是因陋就簡,改造刷新,修浚小池,購置設備,學校初具規模。
是年秋,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附屬中等美術學院宣告成立。學校由文化部領導,由所屬
學院直接管理,並接受省市教育部門的指導。學制四年。
首任主任(校長)夏子頤。
學校面向華東地區招生,首屆新生37名。
附中在開辦過程中,通過學習由文化部下發的蘇聯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的教學大綱和有關課程的教學方案,中央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波蘭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的的教學經驗;同時,聽取老藝術教育家的意見,結合自身的特點,逐漸形成附中最早的教學大綱和有關課程的教學方案。附中教學大綱明確提出培養目標是:為高等美術學校輸送合格的後備生,同時也為社會輸送一部分普及美術的幹部。教師在討論中,認為兩者以前者為主,整個教學要著眼於培養未來的藝術家。招收對象主要是應屆國中畢業生,經過四年的培養,使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得到發展,具備一定的文化和美術專業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附中的課程設定,根據《藝術教育座談會紀要》的規定安排:藝術院校附中的政治文化課,一般應占全部課程比例55-60%,專業課應占40-45%。
附中的政治文化課,設有政治、語文、俄語、歷史、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體育等課。總的要求達到相當於普通高中畢業的水平,其中文科要求略高與普通高中,理科則要求精簡內容。
關於附中專業課的設定,教師們認為除了吸取蘇聯的經驗外,應該考慮到本民族的特點,符合中國的藝術傳統。這個意見得到國畫教授潘天壽的支持,他說:“中國畫、素描、水彩、裝飾圖案都要學一點,最後再加一點書法。”為此,專業課的設定,既借鑑了蘇聯美院附中的繪畫教學體系,開設了素描、速寫、色彩、創作等課;同時又給民族藝術傳統,開設了中國畫、書法等課。一年以後,文化部教育司司長陳叔亮來校視察,看到學生作品匯報中有中國畫和書法,非常高興地說:“你們做得對,應該重視民族繪畫的傳統基礎課。”以後並把這一經驗介紹給全國的附屬中等美術學校。在專業課中,素描課時占40%。素描課基本上沿用蘇聯美院附中的教學大綱,從教學內容、方法到繪畫工具,概不例外,與早期高中部時期的素描有很大的區別。創作課的目的是為了訓練學生初步的構思構圖能力,要求學生能把從生活中得到的感受與瞬間印象表現出來,有一定的生活氣息;不求完整與深入。
附中開辦時,師資匱缺,基本上由剛從高等學校的畢業生擔任。最初的專業課教師是朱穎人、呂洪仁、姚巧雲,文化課教師是沈禮煌、何永定、吳佑祚等。這些教師熱情積極、虛心好學,能過鑽研教材、外出觀摩教學、請有經驗的中學教師講授教育法等種種途徑,迅速適應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有些課程還聘請學院和校外教師兼任。1956年調入一大批教師,壯大了教師隊伍,基本配齊教師有鄭朝、金飲良、王福年、林文霞、龔文憶、王笏良等。附中教師在校領導的關心幫助下,熱愛藝術教育事業,團結一致,認真負責,關心愛護學生,教書又教人,並處處以自己的品格影響學生的道德品質,形成一種尊師愛生、教學相長的良好風氣。
附中校慶晚會附中校慶晚會
附中各班級設立班主任和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支部,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愛國主義和道德品質的教育。
黎冰鴻副院長在附中一次講座中提出:“附中學生將來要成為金字塔式的畫家,不要做竹竿般的畫匠。”校方為此也作了多方面的努力,開闢第二課堂,來開拓學生的藝術視野,提高多方面的修養:①聘請著名藝術家舉行講座。潘天壽、黎冰鴻、吳茀之、劉葦、張漾兮、張懷江、潘思同、張聿光、唐雲和趙延年等都曾熱情為附中學生舉行講座;還組織學生訪問藝壇前輩劉海粟、顏文梁。②不失時機地組織學生赴外地參觀藝術展覽,如先後參觀過《俄羅斯十八、十九世紀繪畫展》、《中國宋元明清畫展》等。③經常組織學生外出寫生和下鄉下廠體驗生活。新生入學不久,學校就安排遊覽西湖的活動,請學院王伯敏老師擔任“導遊”,結合風景點介紹杭州的文化背景和名人典故。也曾到富春江嚴子陵釣台、紹興大禹陵等處旅行寫生,使學生不僅畫了大量的速寫和風景,而且上了一堂堂關於民族文化傳統的教育課。④學校還購置了鋼琴等多種兵器,組織樂隊,專門調來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的周韻為音樂教師。在周末和節日舉行音樂會和文娛晚會,文化生活豐富多采。
學校重視體育活動,以提高學生的體質。附中學生常在全院運動會上囊括冠軍,並曾在省中學生運動會上獲得跳高和十項全能的兩項冠軍。
1956年秋,為探求美術啟蒙教育的最佳年齡,摸索早出人才的經驗,增設國中部,招收國小畢業生40名入學。
1956年,學院任命沈禮煌為副校長,與傅定洧、楊作友組成領導小組,作為過渡班子,協助夏子頤工作。
到了1957年,附中已有高中部四個班,共150人;國中部一個班級,40人;共有學生190人。教職員45人。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每年度評選出一批優秀學生。學校呈現出一派蓬勃發展的景象。
1957年,附中在上海市舉辦學生專業成績匯報展覽,受到文化界的讚揚,劉海粟在《文匯報》著文說:“杭州美術分院附中成立僅三年,居然有此優異的成績,確是一件令人歡欣鼓舞的事!”
同年,全國首屆附屬中等美術學院教育會議在杭州該校召開,由文化部陳叔亮司長主持。各校就培養目標、課程設備、招生等各方面的經驗進行交流和探討。蘇聯專家、油畫家馬克西莫夫也就素描和創作等內容作了發言。該校也在會上介紹了自己的辦學經驗。這次會議內容豐富,收穫較大,為進一步辦好該校起到了指導和推進作用。
1957年夏,全國開展反擊“資產階級右派”的鬥爭,聲勢浩大,附中的一位領導和二位教師被錯誤地劃為“資產階級右派分子”,一些教師和高年級的學生也受到不應有的批判,學校教學工作一度處於停頓。
同年,學院奉命由孤山遷往南山路新址,原校舍留給附中使用。秋,附中也奉命遷往南山路學院內,以旭東樓為教學樓。
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時期結束。
(三)
浙江美術學院
附屬中等美術學校(1)
(1958-1969)
1958年6月,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改名浙江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由學院副院長陳隴兼任校長。
這年2月,文化部在北京召開全國藝術教育工作會議。貫徹勤儉辦學、勤工儉學,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5月,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浙江美術學院暨附中貫徹上級批示,先後開展了“雙反運動”(即反浪費、反保守)、“紅專辯論”、“交心運動”,制訂躍進目標,參加人民公社、“大煉鋼鐵”和“創作放衛星”等一系列運動和活動,使教學工作無法正常進行。從1958年到1960年期間,附中還有以下主要舉措:
①1958年將浙江美術學院附屬中等學術學校改為浙江美術學院中學部。改名理由是認為該校培養目標是普及美術幹部,而不是高等美術學校的後備生。至1959年7月,又恢復原名。
②撤消國中部,學生有的轉入普通中學,有的直接參加工農業勞動。
③首屆畢業生不輸送學院深造,全部分配工作,主要從事基層普及美術工作。
④不久,由於學院擴大招生名額,生源短缺,又匆匆從55班(修滿三年)、56班(修滿二年)選送38名學生直接升入學院各系深造。
⑤1958年這一年停止招生。學院先後招收二期工農兵專修班,其後工農專修班撤消,一部分年紀較輕達到國中畢業文化水平的學院轉到附中,編為58班。
⑥根據文化部1959年關於發展和加強附屬藝術中國小的指示精神,1959年擴大招生,共四個班級141人;1960年又招收四個秋季班級,一個春季班級,143人。到了1960年在校學生達350餘人。由於學生人數大增,也相應調入大批教師。
這段時間,附中在教學上強調師生深入工農民眾生活,與工農打成一片,改造世界觀與藝術觀,體驗工農民眾的生活,加深與工農民眾的感情,明確藝術與生活的關係,提高現場速寫和創作的能力。在此期間,學生創作了一些較好的美術作品。如55、56班集體創作的連環畫《火車頭頌》等。同時,也鍛鍊了師生美術普及及工作的能力,這是很有好處的。但是,在這段時間裡,在“紅”與“專”的關係上,提出了“以紅帶專”;在基礎與創作的關係上,提出了“以創作帶基礎”等口號。由於這些口號的片面性,下鄉時間過多,高年級每學期有三分之二以上時間下鄉下廠,低年級也有三分之一以上時間;創作比重太大,削弱了課堂教學,文化課和專業基礎課的質量下降。同時,正常的教學秩序被打亂,常常處於缺乏教學計畫的狀態中。而在創作教學中,又簡單地提倡為政治服務、為中心任務服務,並不適當地開展創作競賽,離開藝術創作的規律,結果導致了創作教學的浮泛,質量下降。
1958年,附中設立中共黨支部,首任支部書記傅定洧。1959年,改由盛清渭任支部書記兼副校長。
1961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糾正1958年以來“大躍進”的某些失誤。1961年7月、9月,中央有關部門又頒發了《關於當前文學藝術工作的意見》(草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根據這些檔案的精神,文化部又多次召開藝術教育工作會議,總結這幾年藝術教育工作的經驗與教訓,明確辦學思想。其中對附中關係最大的是1961年秋根據文化部《關於在藝術院校中討論教學方案的通知》開展的大討論。
附中全體教師幹部經過反覆討論文化部頒發的《附屬中等美術學校教學方案》(草案)後,制定了《浙江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教學方案》(草案)。在這個方案中,首先重新明確了培養目標:主要是高等美術學校的後備生。當時,浙江美術學院正被文化部確定為全國重點美術學院。文化部領導提出重點美術學院應該培養出中國第一流的美術家。毫無疑問,該校應該以培養未來的第一流美術家作為自己的培養目標。由此,進而明確了第二個問題,即必須重視學生的全面文化修養。前幾年文化課與專業課的比例由原來的60%比40%,改變為40%比60%是不妥的,改為45%比55%。後又改為50%比50%。文化課中要加強文科,文化部還隨教學方案頒發了《附屬中等藝術學校課外閱讀書目》(草案),該校文化課教研組立即向學生推薦了這個書目。同時,也認識到數理化課可以幫助學生確立科學的唯物主義世界觀,促進其辨證思維的發展,仍應開設。第三個問題,是關於創作課與專業基礎課的比例,多數教師認為掌握40%比60%為妥。莫朴教授等少數教師認為創作課比例仍太高,後來確定為30%比70%。在教學方案的討論中,還明確了對學生政治思想的要求不能太高,應以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作為基本的標準。
這幾年,附中以制定貫徹新的教學方案為中心,同時還進行了以下一系列的工作:
①根據1961年文化部《關於進一步調整全國藝術學校的初步意見》的精神,附中規模不宜過大,在校學生數限160名以內,對現有的學生數作了調整。59班、60班各由四個班減為二個班,各班人數限40名以內。動員一部分學生回鄉,參加其他工作。教職員也做了相應的調整與精減,調出一部分人員。1962年秋,在校學生共233名,教師42名,幹部9名。
②為充實領導力量,1960年學院調黨委為方明任支部書記兼副校長,鄭慶玲任支部副書記兼教導主任(後支部委員金欽晾繼任教導主任)。1961年又任命李宗傑為支部副書記。朱錫林任團總支書記。為了發揮行政的作用,設立了校務委員會,陳貫時、楊作友、徐永祥、馬玉如、羅梅蓀、鄭朝、李新端等為校務委員。
③在此時期,一批教學經驗豐富的著名藝術教育家,如莫朴、王流秋、金浪、朱金樓、張懷江等,由於被錯誤地劃為“右派”,下放在附中任教和工作。逐年又充實了一批青年教師,專業教師有黃裳、諸涵、陳貫時、王自正、姚有信、周昌米、樓召炎、李宗傑、白凡、張品操、陳守烈、林以友、程自良、陸放、陳強等。文化課教師有崔端同、竺志華、顧彩珍、戴祖銀、高進、高安保、呂恆源等。加上原有的教師,陣容強大。這時附中已開辦十年左右,也已積累相當的教學經驗。但是由於前幾年“反右”和各種政治運動,教師的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在此時的政治氛圍中,學校比過去重視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和繁榮文化科學事業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政策,廣大教師的心情比過去舒暢,教學熱情與創作熱情都相當高。專業教師的藝術視野不斷開拓,在總結了過去素描教學的利弊後,提出加強“四寫”(即寫生、速寫、摹寫、默寫)的措施;對單一的以蘇聯契斯恰柯夫教學法為主的專業教學體系產生懷疑,要求突破,一些教師作了一些新的探索。語文課和其他文化課教師,對本課如何結合美術專業進行教學,都作了有益的探索並取得一定的成果。這時,創作題材已有拓寬,創作思想比較自由,在專業教師的美術創作中出現了一批較好的作品,如莫朴的油畫《普陀石》,周昌米的中國畫《送兒參加紅軍》、《在陽光下》,樓召炎的版畫《積肥歸來》,張品操的連環畫《小兵張嘎》,姚有信的中國畫《女飼養員》等。有這樣一支有相當水平的又積極熱情的師資隊伍,是辦好附中的重要保證。
④學校逐步制訂出一些規章制度,加強規範行為,《學生守則》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種,要求學生講文明,懂禮貌,守紀律,愛集體,講衛生。體育方面,堅持二操(早操、課間操)一活動(下午的課外體育活動)的制度。在全省中專工作會議中,該校的管理制度工作作了典型介紹。
⑤加強基本建設。比較突出的是圖書館,圖書由數千冊增至二萬冊。由管理員費芬一人負責,及時購置新書,管理得井井有條,方便師生,為教學服務,得到一致讚揚。
在這幾年內,國家政治形勢穩定,經濟逐步恢復,又開展了“學習雷鋒”等活動,社會風氣良好。這段時間,附中教學秩序穩定,重視“又紅又專”和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學生學習目的明確,逐步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思想,遵守紀律,生活艱苦樸素,環境整齊清潔,互相幫助蔚然成風;學習上刻苦努力,你追我趕,天天向上,教學質量全面提高,每年評選出一批“五好學生”。學生的升學率也較高。如59班有19人升入高等藝術學校。分配到社會上工作的畢業生,由於工作積極,一專多能,也受到普遍好評。
但是時隔不久,階級鬥爭的 又越拉越緊。1963年,全國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學院組織師生下鄉參加運動;翌年,又組織更大規模的師生隊伍參加運動。附中也將課堂搬到農村,只留少數教師維持上課。剛建立起來的教學秩序又被打亂,剛制訂的教學方案也被沖挎。
1966年至1976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一場浩劫鋪天蓋地而來,浙江美術學院及其附中陷入深重的災難之中。附中被認為是培養“修正主義苗子”的園地。附中的一切受到掃蕩。大批教師、幹部遭到殘酷鬥爭、無情打擊;學校檔案和歷年學生留校作品被毀滅一空;圖書館遭受大量損失。特別是有些人利用附中一些學生的幼稚無知,使之成為一支破壞力很大的力量,如潘天壽院長被揪鬥毆打、王流秋教授被百般摧殘、圖書管理員費芬被迫害致死,便是發生在附中的幾個突出例子,這一切造成沉重的無可挽回的損失。
1968年,浙江省革命委員會撤消浙江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的建制,但當時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畢業,教師也未分散。直至1969年65班畢業,浙江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才真正停止活動。
(四)
浙江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2)
(1982-1993)
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
(1993-)
1976年,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終於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柱,浙江美術學院迎來了藝術的春天。1977年,浙江美術學院開始恢複本科招生的入學考試制度。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1981年,黨中央提出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號召。同年12月,院黨委決定復辦附中,並由呂洪仁、李宗傑、潘倫道三人組成籌備工作領導小組,由呂洪仁任組長,後任副校長,著手附中復辦的各項工作。
在當時面臨著的諸多問題中,師資、校舍與教學設備最為困難。十年浩劫使附中歷年所積累的教學設備幾乎全部散失,教學資料、學生作業幾乎蕩然無存;教學樓被外界占用多年後已破舊不堪。教師是其中最棘手的問題,原有的附中教師一部分已調離學院,一部分留在各系任教,因種種原因,難以返回附中。1982年3月,學院領導提出了“原附中專業教師調回附中任教的幾個原則”,動員了部分教師回附中工作。文化部撥出了部分復辦經費。復辦附中的領導小組僅帶著嚴幼俊、程自良、徐屏、於藕、顧真、戴祖銀等幾位教師,本著“因陋就簡”的原則籌建搭架,並於1982年從浙江省範圍內招收了30名學生,定學制為四年,邊教學,邊建設。就這樣開始了附中新的歷程。 1984年,學院任命附中老教師、油畫家馬如玉為附中校長,國畫家馬其寬為副校長,安百里為黨支部副書記。教學仍依據50年代積累的傳統經驗起步:以素描、速寫、色彩、創作為四門專業基礎課;以中國畫、書法、工藝、藝術修養為必修課,到高年級時再以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工藝為專業選修課。並按照專業與文化課並重的原則,開設了普通高中除物理之外的全部文化課。課時各占50%。 1985年,文化部在上海召開了全國藝術教育工作會議,初探了開放改革以後藝術教育的新問題、新路子。然而,當時的該校還處在維持教學與大量的基礎建設階段,可以說是一個樂章的前奏。
到1988年前,學校集中力量解決了幾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問題:
①教師是學校建設的根本,是第一位的。首先調入了文化課教師崔端同、周遠鵬、甘衛華、翁震宇和專業教師本院畢業生藤英、劉健。同時為加強附中的專業骨幹、充實領導力量,從外地調入油畫家施紹辰,先參予學校領導,並於1986年正式接任附中副校長。1985年後陸續調入青年專業教師周雷、張浩、吳國榮、梁景如、陳寧等,充實教師隊伍。
②為保障附中能有計畫有目標地進行基本建設,在學院的支持下,自1985年開始,附中的教學經費獨立自主。這一舉措,使附中在此後的二年中能集中資金,投資了圖書與電教兩項建設。1986年耗資15萬元,添置了一大批進口畫冊資料;訂購了160餘種中外畫刊、雜誌,到1988年,附中重建的圖書館,藏書已達二萬餘冊。1987年,又投資15萬元,購置了攝象機、錄象機等電教器材,形成了初步配套的電教設施。
③在招生問題上取得了大步的進展。1985年恢復華東地區招生;1986年開始全國招生,從而提高了招生質量。
④1987年根據文化部的檔案規定,實行了品學兼優的附中畢業生可以直接保送到學院本科深造的激勵制度。
至此,復辦後的浙江美院附中開始進入較為穩定的教學階段。
1987年,學院調整附中領導班子,任命施邵辰為校長,徐銀森為副校長,高亞加為黨支部副書記。
80年代以來,我國開放改革的形勢使文藝創作和藝術教育處於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藝術觀念的更新與多元思考,帶來了藝術創作的多向探索,新的感覺與新的視野必然引起對於傳統藝術模式的反思,引發對藝術教育的新求索。此時學院的研討空氣活躍,學科自身涵量的拓寬,邊緣學科的興起,必然促使專業基礎教學開始橫向開拓與縱向深入。合於同一校園,參與學院學術活動的附中,於這樣一種文化氛圍中,必然受其啟示,促使學校對教學的認真思考,並作出選擇。因此,1984年以來,學校領導以科學的、發展的眼光對基礎教學進行穩步的、有選擇的改革。凡是有益於構成學生基礎訓練目標的新概念、新樣式,都允許教師認真的學一學、試一試,以打開思路。“科學分析、吸收長處、補充基礎”是當時的基本思路。所以在造型訓練方面,對“結構素描”、“設計素描”、“專業性素描”等所提出的帶有新意向的觀念,均逐一的進行了局部的分析與吸收,打破了專業教學的單一模式。學生的思路與眼界也逐漸拓開了。學校對專業教學的認真思考與初步探索在新時期有了良好的開端。
1986年,中國四所附屬中等美術學校(中央美院附中、四川美院附中、西安美院附中、廣州美院附中)與該校聯繫,舉辦附中學生作品聯展。該校因復辦起步不久,老附中的積累全無,學校僅有一、二、四年級三個班級,條件不成熟而未去參加,但學校堅持將四校學生聯展接到浙江展出,對兄弟學校的教學情況作了認真的學習和研究,以促進該校的教學。隨著專業教學的新思考與兄弟學校的教學情況作了認真的學習和研究,以促進該校的教學。隨著專業教學的新思考與兄弟學校間專業教學的橫向交流,該校文化課教學也十分重視探研它與專業教學間的關係,這促成了1986年在北京召開附屬中等美術學校文化課研討會(抗訴四校加該校和上海大學美院附中),以及嗣後在重慶召開的首屆語文教學研究會,並成立了有關文化課教學研究的聯誼性組織。
1986年附中有二名專業副教授,1988年有二名文化課高級講師。附中決定進一步充實教學力量,又先後調入一大批大學應屆畢業生,專業教師有:何紅舟、陳宏慶、魏紹明、馮緒民、徐明慧、常青、盧勇,文化教師有董文波、李慶華、鄭黎。附中增加了一大批青年教師,增添了青春的活力,形成了合理的結構。
1987年,學校開始與國外交流,日本東洋美術學校校長來訪,學校聘任了該校中國籍教師關乃平為客座講師。1988年夏,由中央美院及附中,浙江美院及附中四院校校長回訪日本,在交流與訪問中,該校的基礎素描習作所體現的基本寫生能力,博得了日本有關的中等美術學校校長與美國專家的讚賞。
1988年至1990年, 在施紹辰出國進修、考察期間,由國畫家程寶泓任副校長並代理校長職務。學校繼續進行教學探討,於1990年總結復辦以來的經驗,編制了《專業教學的暫行大綱》,逐步調整了各項教學管理制度。同時進行了一次招生改革實驗,於1989年試招了自費生26名,學制三年。學生入學時成績普遍較差,經過師生共同努力,其中有四名學生三年後就考入了高等藝術學校。在開展多種形式辦學和勤工儉學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1990年底,校長施紹辰回國,趙揚彪任校長主力負責支部日常事務,後任支部副書記兼副校長。1991年,周遠鵬任副校長。
附中經過八年奮鬥,錘鍊了全體教職員。開放改革飛速發展的形勢,使學校意識到自身存在的條件與未來的發展需求,必須認真總結經驗,提出新的要求,全力向前邁進。根據附中的性質與任務,學生的年齡特點,首先確立了“嚴治校、嚴治教、嚴治學”的辦學原則。把學校的工作中心集中到提高教學質量上來,把藝術教學的宗旨提高到開發人的心靈與智慧上來。同時根據學校現實條件,提出了實現“小而精,規範化,高質量”創一流學校的管理目標。從1991年開始,全校上下,振奮精神,加快了一系列規範化的措施,從而進入了全面提高辦學水平的階段。
1991年初春,學校集中修訂好教學管理的各項制度,如《學校管理規定》、《教學計畫》、《學生評分條例》等基本法規。由學校管理的規範化啟動,重點修訂彙編了學生管理的各項制度,使之系列化,並印刷成《學生必讀》手冊,頒發給所有學生。其中有“學生學籍管理暫行條例”、“學生學習、生活管理條例”、“三好學生、優秀幹部、文明班級評選制度”等項內容。接著,集中修訂和彙編了教師管理的各項制度,印製成《教職工手冊》,全體教職員人手一冊,其中有“教職工聘任、考核制度”、“教職工崗位職責條例”、“教職工道德修養規定”、“請假和考勤辦法、例會與政治學習制度”等內容。學校認真地實施了教學管理、教師管理、學生管理三個方面的規範,體現了“三嚴”的辦學原則。同時,形成了“二條線三層次”的日常教育管理網路:一條線是行政班主任——教導科——校長室,具體負責學生日常管理、行為規範教育、紀律執行等工作;另一條線是專業年級組長——教研室——校長室,隨時掌握學生專業思想、教學進程、作業檔案、藝術社會實踐等。兩條線總歸與校長室,三個曾繫上傳下達,使學校的日常教學管理運轉正常,秩序井然。
1992年,文化部撥專款55萬元,全面翻新了附中教學大樓和學生宿舍。使這幢已有50多年歷史的二層教學樓和學生宿舍樓修葺一新,並隨之實行規範化的管理,大大改變了學校的環境面貌。同年,在全面規範管理已獲得成功的基礎上,開展了創“優良教風、優良學風、優良校風”為目標的“三優工程”,並又補充了許多具體的規章制度,使附中的教育管理和教學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1993年春,在文化部直屬藝術院校的最佳化環境評比中,附中也得到了文化部、兄弟院校的一致好評。文化部副部長陳昌本與教科司司長陶純孝親臨該校視察並表示讚揚。
與教學管理全面規範同步,學校以更大的精力面對藝術教學高歌實際,致力於教學質量的提高與教學科研的強化。多年的實踐與認真的多向思考,使學校對現代化基礎美術教學有了更為成熟的認識。
1991年,首先提出了“附中的造型基礎教學以課堂素描教學為核心,速寫、構圖教學為兩翼的基本框架”,以及色彩教學中加強色彩造型的要求。對於上述四門專業基礎主課作了進一步的科學的解析,拓寬容量。並明確附中的造型基礎教學,以寫實、寫生、藝術源於生活為基本立足點。同時闡明了“造型基礎是學生應具備的一種良好的造型素質,它應包含基礎能力和發展潛力兩個方面”。基礎能力是一種技能,而發展潛力卻是一種修養與意識。現在的藝術教育應更深刻地注視學生潛力的備,以體現附中教學階段的特色。學校考慮到現代藝術的基礎教育,應大力加強對民族傳統藝術和現代工藝設計的了解和認識。為此,著手對原有的三門必修專業基礎知識課(中國畫基礎、書法基礎、工藝設計基礎),重新修改教學要求,調整指導思想,修訂原有教案,以組成第二層次的基礎教育課程。另外,在高年級又有各專業畫科(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工藝設計)的選修課,組成了第三層次的專業教學。這樣形成一種多層次的,強化綜合思維的造型基礎教學。同時學校改革了社會實踐課的教學。明確規定了深入生活,接觸社會,了解國情民情,參加一定的勞動,寫出調查報告和完成規定數量的速寫和構圖作業等項任務;要求學生把個人與社會、藝術與生活的兩大關係作為思考的主題。
根據新的認識,附中從1992年開始,著手編寫一個新的、符合教學發展需要的專業教學大綱。1993年在全院性的學術討論中進一步明確了附中教學是美院總體教學的基礎之後,學校領導又走訪了大學本科各系,進一步研討了附中的專業基礎教學,於1994年春制定了一個力爭適應改革新形勢的專業教學大綱。
與此同時,還採取了以下幾項重要措施:
①自1992年起,在組織教學方面,試行了專業教學的年級組長制,由一名講師以上的教師全面負責一個班級四年的專業教學,上連校長,下接各科認課教師,保持了教學的總體構想與連貫性,加深對學生的了解,也強化了教師的責任感。
②學校的專業檔案,是學校教學發展的歷史見證。附中復辦後,經過十年積累,於1992年對留存的學生專業作業進行了全面的清理、登記編號,並將部分作業製作成幻燈、相冊、錄象片;至1993年,學校已為每個在校學生建立了專業檔案,以備教學研究之用。
③加強教學科研活動。學校通過課堂教學檢查、學生座談會、舉辦各種講座、請大學部教師來研討附中現狀、了解畢業生在大學學習情況等一系列活動,收集情況進行理論的總結研究,從而指導改進教學。
④自1992年開始,實行專業教師舉辦公開課與聽課制度,進一步明確專業教學的基礎理論和教學規範的要求,促進了專業各科、各教師間的教學交流。
幾年的努力,使附中的專業教學出現了生氣蓬勃的局面。教學樓畫廊里學生習作展覽不間斷,階段性專業教學總結不間斷,學生專業成績明顯提高。這引起美術界的注意。1991年應四川人民美術出版社之請,編輯出版學生作品集二冊;1992年應江西21世紀出版社之請,編輯出版美術教育叢書六冊,共20餘萬字;1993年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之請,編輯出版學生素描選集;1993年底,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決定出版一套附中學生優秀作品集。辦校60多年來,附中第一次有了一批自己的出版物。
自1991年至1993年,附中文化課教學也有了重要的突破與提高。1990年11月文化部召開了關於中等藝術學校文化課會考問題的教學工作會議後,學校及時調整了適應會考的教學計畫,把文化課教學納入了普通高中的會考軌道。文化課教師參加浙江省和杭州市有關學科的研討活動。學校領導提出“消滅E級,爭取優良”的口號,一方面要求教師加強備課,了解信息,強化輔導;一方面安排時間,督促學生認真複習。校領導還為會考成績優秀的指導教師和學生,設立獎金制度。經過全校上下一致努力,兩年來連續取得了較好的成績。1993年,據地理、歷史、英語三門課的統計,100%達到合格,其中A、B(優秀)的比例分別為:英語A40.8%、B45.2%;歷史A40.04%、B50%;地理A36.84、B47.34。優秀等級數為全市平均數的一倍左右,成為全省會考三所最優秀的學校之一。會考取得了優秀的成績,提高了全校上下的信心,激勵了師生進一步教好學好文化課的積極性。
由於附中學生的專業、文化課成績不斷提高,德智體全面發展,畢業生的質量也明顯提高。自1991年以來,畢業生每年有10%保送大學,專業達到高校升學最低分數線的有90%左右,每年考入兩所國家重點美術學院的應屆升學率保持平均50%以上。還有二名學生獲潘天壽獎學金,一名學生獲永芳藝術獎金。
該校1991年明確提出了以正副教授、骨幹教師組成教學核心,充分發揮中年教師的作用,鍛鍊培養青年教師,以建設一直精悍的忠誠與藝術教育的教師隊伍的師資建設方針。現在一批青年教師通過教學時間、離崗培訓,已經成長起來,大多晉升為講師。同時根據改革的精神,該校注重補充一支充滿潛力的客座教師隊伍,聘請大學在職或退休的正副教授來校兼課兼職,亦接納大學研究生來校實習上課,大大增強了教學的活力。兩支隊伍使附中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宏大的教學隊伍的群體。到1993年,編制內教師共有25人,其中正教授5人,講師11人;客座教師每年平均有16人次。還特邀學院各系負責專業教學的領導和正副教授來校指導畢業班的專業教學。
1993年,根據社會需要與學校條件,再次試招25名自費生,與25名公費生混合編班,試行學費的滾動制,加強激勵機制,使學生的學習保持努力進取的良好勢頭。同年,接收了三名境外學生的培訓。
該校自1929年國立杭州藝專高中部起步,屢停屢辦。據不完全統計,已先後向高等藝術院校和社會輸送畢業生1000多名,成為國內培養基礎美術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桃李芳菲,人才輩出,早年畢業生中,已有不少成為 聲中外的著名藝術家和教授;中期畢業生中,亦已有不少成為當今文化藝術界的中堅力量。
1993年12月,國家較為批准浙江美術學院改名為“中國美術學院”;同時,浙江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改名為“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
1994年初,經學院批准,在附中成立了“中國美術學院基礎美術教育研究室”。為推動全院的基礎教學研究,大學本科各系均推出一名正或副教授參加研究室的教學研究工作。同時,支持附中正式建立“美術教學基金”,用以推動藝術教育研究活動、獎勵優秀教師及優秀青年學生,並增設必要的專業教學設備。
1994年,鑒於附中對藝術基礎教育事業所作的貢獻,“潘天壽基金會”決定為附中集體頒發“潘天壽藝術教育獎”。
[注]: 按國立藝術院校改名為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時間,民國時期檔案有二說:一說1929年冬,一說1930年春,此處從前說。

院校今日

課程

每日(周末除外)早7:00前晨跑簽到
校內火車頭校內火車頭
1.上午文化課,下午專業課。
2.晚自習有老師看堂,每三周有兩次閱讀課 。
3.高一年級設有美術鑑賞課,和書法(古典文化)課。

校活動

1.該校由各學生部定期舉辦活動設定獎勵,
常有攝影,速寫,色彩,油畫,素描,書法,板報,個人書籍,詩歌等校內比賽和展覽;
2.該校常與大學部聯合舉辦各種文體活動,鍛鍊學生各方面素質。
3.每周六晚階梯教室放映電影

校園設施

除了各展覽館、體育場[網球場、籃球場(四個)、桌球場、羽毛球場、足球場]等可以與大學共用之外,本部內還有繪畫陳列室、展覽大廳、教學畫廊、多媒體電腦室、語音教室和圖書館等各類設施。
校園內有多個自動販賣機
校園內設南北兩食堂:
山北食堂每日都可定外賣
山南食堂周末可定外賣(大食堂)
校內有南北兩家超市
山北超市可定外賣
山南超市不設外賣
校園北部有校內文具店,書畫用品一應俱全
校園內設有飯店,火車頭內設咖啡廳
校內有多處監控、巡邏保全,保證學生安全

學費

學費:年度學費 13200元(暫定)

獎學金

特等獎學金13200元
一等獎學金1800元
二等獎學金1200元
三等獎學金800元
此外,學校還設有專業獎學金、進步獎學金等

特殊活動

1.學院常有各畫家畫展,講座,藝術作品展,大學生畢業展等大型活動;
2.高一學生有軍訓活動,高二學生有下鄉寫生活動。

學生會及社團

學生會:學習部、編輯部、勞衛部、文藝部、宣傳部
社團:傳統書畫交流社、足球社、籃球社、攝影社、話劇社、合唱團、樂隊

學校領導

現任校長:陳寧 副校長:戴俊豪
現任黨支部書記:俞芳秀 黨總支副書記:陳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