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繡娘
- 類型:人文紀錄片
- 出品公司:大唐風韻(北京)影視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星天空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等單位
《中國繡娘》是由人民日報社、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聯合拍攝的大型紀錄片,中國能源汽車傳播集團下屬大唐風韻(北京)影視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北京星天空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出品的大型人文紀錄片,將全方位、多維度、高品質展現中國刺繡文化魅力和中國繡娘精神氣質。劇情簡介 《中國繡娘》將通過錄製全國各地...
2011年,26歲的周麗琴從城裡回到家鄉鎮湖,開了自己的小小繡莊。2012年,協會吸收周麗琴進來,一方面提供專業指導,一方面為她創造向優秀繡娘學習的機會。2013年,協會又幫助她申報專業職稱。如今,周麗琴已成長為高級工藝美術師。人物活動 2020年5月29日,鎮湖繡娘周麗琴向李蘭娟院士贈蘇繡肖像。2020年7月11日,...
中級繡娘 中級繡娘,也稱繡女。1、入行5年以上。2、繡法純熟。針法富於表現力,技法隨主題自然變換。3、掌握兩種以上流派風格。如蘇繡水路自然,湘繡嚴謹不苟,粵繡精妙龐煌,蜀繡精緻形象。4、熟練使用32絲、16絲、8絲、4絲,作品100片以上,題材涉及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水魚蟲、人物肖像。5 、作品線片光彩...
《繡娘精裝蘇繡紅梅款》是2019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中華傳統手工藝保護叢書 繡娘》聚焦中國傳統刺繡技藝,以人類學方法為基礎,對全國各地、老中青三代非遺傳承人進行現場採訪記錄,將他們的背景故事、精湛技藝、工作狀態和美學思想展現出來;同時結合史料,對各繡種的地理、歷史、工藝特色、傳承脈絡...
楊美,女,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苗族手工技藝傳承人。貴州省第十四屆人大代表。現為貴州巧姐民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繡娘。人物經歷 現為貴州巧姐民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繡娘。社會任職 貴州省第十四屆人大代表 主要貢獻 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苗族手工技藝傳承人。所獲榮譽 2020年12月,被公示為“2020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候選人...
非遺電影《雲朵上的繡娘》就是以挖掘羌族人文歷史及非遺原生態文化為背景,以真實人物寧強羌繡非遺傳承人王小琴和繡娘鄭娥為原型改編,通過寧強縣羌族人民的風土人情及羌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立體展現根植於陝西的非遺文化精髓,電影將會為中國傳統文化和陝西文化產業注入全新的血液。演職員表 電影《雲朵上的繡娘...
繡娘 《繡娘》是一部蘇劇,由蘇州市蘇劇傳習保護中心創排。所獲榮譽 2022年12月8日,入選2022紫金文化藝術節“優秀劇目獎”名單。
2002年,繡娘絲綢榮獲國際服裝博覽會金獎 。2003年,在觀前街開設繡娘絲綢第一家直營門店。2006年 在高新區設立16000平米設計、研發、生產基地。2006年,繡娘絲綢觀東店、山塘街店相繼開業。2010年,繡娘絲綢直營門店擴增至5家。2010年 參展上海世博會,成為上海世博會指定絲綢禮品。 2012年 與姑蘇區政府合作,在中國...
國唐中工藝最複雜,創作難度最大的“抽紗刺繡唐卡”最早於“明永樂12年即公元1414年“由宮廷繡娘繡制十幅抽紗刺繡唐卡贈與宗喀吧大師。由於歷史變遷,其中七幅遺失,現存世三幅。其中兩幅保存於西藏大昭寺,另一幅《紅閻摩敵》於2014年11月27日在香港佳士得加佣金以3.48億港元落槌,買家為滬上藏家劉益謙。清康、...
繡娘:蘇繡與湘繡、蜀繡、粵繡並列中國四大名繡,是吳文化中華彩絢麗的組成部分。刺繡業是蘇州歷史上人數最多、最古老的傳統行業,吳中地區不僅是蘇繡的發祥地,也是最大的生產基地。木瀆鎮湖向來被譽為蘇繡之鄉,曾湧現出一大批海內外知名的當代繡娘和蘇繡作品。 2004 年3月底開館的姚建萍刺繡藝術館,使繡娘的社會...
錢亞清,出生於中國刺繡之鄉鎮湖,自幼便跟隨母親學刺繡。數十年來,她創辦了自己的繡坊,通過傳、幫、帶,讓新一代的繡娘們和刺繡新人看到希望;藉助網路平台,向更多人展示蘇繡藝術,傳播藝術魅力;在工業園區開出首家以蘇繡藝術為主題的公益體驗館,使更多人開始重視蘇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也為失地農民、下崗...
如今,張小紅的夏繡作品不僅做為文化藝術品被收藏在中國刺繡藝術館,而且做為江西旅遊藝術珍品深受國內外遊客的青睞。夏繡藝術家張小紅所註冊的“夏繡”、“巧妹”兩個商標的繡品 2005年3月,夏繡藝術家張小紅租下了20多平方米的店面和40多平方米的教室,向社會招收了40名下崗人員做繡娘,創辦“江西渝州繡坊”。2...
她的壯族刺繡作品曾作為中國-東協博覽會指定嘉賓禮品及2014年在南寧舉行的第45屆世界體操錦標賽各國首腦貴賓指定禮品,曾受邀在德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展出並收藏,產品還銷往國內和國外20多個國家、地區。在藍淋的帶領下,貧困縣馬山縣2000多名婦女經過培訓,成為合格的壯繡繡娘,通過技藝,用自己的雙手,實現增收...
2009年4月,沈艷燕成立了平武縣傳承職業培訓學校。沈艷燕說:“這些婦女不論年齡大小,只要願意,我都願意教她們。”三年來,她已經培訓過一千多名繡娘。繡娘們每年除了做農活和家務,靠羌繡還能增加幾千元的收入。令她感觸最深的是,羌繡不僅能給災區鄉里鄉親的繡娘們帶去一些收益,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份工作使一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