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綜合經濟區

中國綜合經濟區

三大經濟地帶從總體上指出了我國由沿海到內地形成了東、中、西三個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和地域職能,為確定整個國民經濟的戰略部署和制定區域性經濟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綜合經濟區
  • 作用:為確定戰略制定經濟政策提供依據
  • 優點:整齊劃一
  • 特色:有組織、有計畫
設立原因,七大經濟區介紹,

設立原因

由於中國地域廣闊,在三大經濟地帶內部,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特點和條件仍存在著明顯的不同,例如工業分布上存在著“北重南輕”的結構差異和“北煤南水”的能源賦予差異,農業上更是存在著水熱組合條件和農業利用結構上的差異等。因而,有必要對各地區的差異進行更深入的區分,以形成合理的區域經濟結構,發揮各地區的綜合經濟優勢,提高巨觀經濟效益。從國情出發,全國人大八屆四次會議提出了中國七大經濟區的方案。

七大經濟區介紹

1.環渤海經濟區。以北京、天津、瀋陽、大連、濟南、青島、石家莊、唐山、太原、呼和浩特等城市為核心,坐落於東北亞的中心,是國家政策引導發展的重點區域。
①區域優勢。一是明顯的區位優勢,該區地處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和沿海對外開放的中北段,又處東北亞中心,為該區帶來極強的經濟輻射潛力;二是明顯的人才優勢,這裡科技、教育水平高,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最理想的地區之一;三是交通優勢,擁有全國密度最高的交通網路和獨特的港群(大連、營口、唐山、天津、黃驊、煙臺、威海、青島等港口),沈大、京津、濟青、京石、太舊、濟德等高速公路,也將使該區有希望最先在中國建成區域性高速公路網地區;四是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多樣,石油、鐵礦、煤炭、海洋資源在全國均占重要地位。
②專門化部門。該區具有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石油、石油化工與海洋化工、鋼鐵、機械、電子、輕紡及棉花、水產品在全國占重要地位。今後除發揮現有工業潛力之外,宜充分利用智力資源,大力發展微電子、光學、計算機、生物工程新材料等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同時在農業開發上集中力量建設河北、山東的糧棉果和海水捕撈與養殖基地,加快北京、天津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第三產業的發展。
2.東北經濟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東部盟市。
①區域特點。東北區地處東北亞開放地帶,石油化工、礦冶機電設備、交通運輸設備製造在全國居突出地位。這裡資源豐富而且地域組合條件好,石油鐵礦、煤炭及糧食、甜菜、原木、畜產品均在全國占較大比重,水資源在我國北方也屬豐裕。擁有比較發達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網。
②專門化部門。東北區是以石油化工、鋼鐵、礦冶機電設備、汽車製造、森林工業為主導產業的全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和糧食、原木、甜菜、畜牧產品的重要基地。今後的方向除了加速現有工業企業的技術改造和體制改革外,充分利用地處東北亞經濟圈中部的有利地理位置,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
3.長江三角洲及沿江經濟區。包括長江三角洲14個市和沿江28個地市,面積約33×104平方千米,人口1.68億。
①區域特點。全國最大的經濟技術核心區,這裡礦產資源不足,但農業發展水平和商業化程度較高,水資源比較豐富,地理位置和交通運輸條件優越,藉助長江和江河湖海相通的優勢,成為內聯中、西部的中國與亞太經濟區的結合部,以地方農副產品資源優勢建立起以輕紡工業為主、輕重工業均較發達的綜合經濟區。該區在科技文化水平、內外貿易的發達程度上都居全國領先地位。
②專門化部門。長江三角洲地區以製造業為主體,重化工業比較發達,汽車、鋼鐵、石化等產值占全國同類行業的1/3~1/2;沿江地區以紡織、輕工業為主,重化工業比較發達。在城市化進程中,該區第三產業發展加快,是全國最大的對外開放基地。今後的方向宜積極開拓光導纖維、雷射、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新技術,重點發展微電子、汽車、造船、發電設備、通訊設備、儀器儀表、乙烯及後續加工材料和深加工、輕紡產品等,並積極發展第三產業,使之成為重要的人才培養中心與金融、貿易、信息中心。
4.中部五省經濟區。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面積87.12×104平方千米,人口3.13億。
①區域特點。地處中國中部地帶中段,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帶向西部的過渡帶和上海、連雲港、廣州三個對外開放“視窗”的連線地帶。水土光熱等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達;有色金屬、水能、鐵、非金屬等資源比較豐富;經濟和科技力量比較雄厚;交通運輸條件便利。
②專門化部門。該區為我國重要的農業基地,水稻、棉花、淡水產品、油菜籽等主要農產品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冶金、機械、化工、紡織等部門已成體系,今後的重點是以大運量、高耗水工業為主體,建立由冶金、紡織、汽車、化工等組成的沿江工業地帶,擔負起我國經濟開發中“承東啟西”的橋樑和基地作用。
5.東南沿海經濟區。目前包括廣東、福建兩省和浙江南部沿海地區,今後可將港、澳、台劃入。目前該區面積29.93×104平方千米,人口9800萬。
①區域特點。該區位於東南沿海,與港、澳、台毗鄰,海外僑胞眾多,在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方面有著特殊的有利條件,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和經濟特區集中的地帶。地處熱帶、亞熱帶,水熱條件良好,是我國熱帶經濟作物產地;錳及有色金屬、水能資源比較豐富。經濟已有相當基礎,是中國收入水平最高的地區。
②專門化部門。地方資源為該區奠定了良好的輕工、食品、橡膠等工業發展的條件,加之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需要,該區宜重點發展電子、日用化工、高檔消費品、食品和熱帶經濟作物加工工業,同時積極發展貿易、旅遊、信息等第三產業和糖料、鮮活農產品等創匯農業。
6.大西南經濟區,包括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廣西、西藏和海南以及廣東西部的湛江、茂名、肇慶。
①區域特點。除耕地資源外,資源組合條件良好,礦產、水、能源、可開發的土地、生物、林木、旅遊、勞動力等資源均很豐富,其中水電可開發資源占全國一半以上;但資源開發程度低,交通通信條件較差,經濟相對落後。地處長江上游,生態環境狀況對整個長江流域影響重大。雖以內陸為主,但漫長的邊境線使之成為我國面向東南亞和南亞開放的前沿。
②專門化部門。以地方資源及資源組合優勢為基礎,重點發展高耗能的重化工業,成為鋼鐵、有色金屬、磷化工、機械、輕紡、食品等的工業基地。
7.西北經濟區。包括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和內蒙古西部盟市。
①區域特點。氣候條件較差,生態環境脆弱,但自然資源特別是能源、礦產、可開發利用的土地等資源豐富,經濟總體水平偏低,區內經濟主要集中在一些經濟密集區。地處我國大西北,通過新亞歐大陸橋,成為我國通往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重要門戶。少數民族集中,是新疆、西藏、寧夏、內蒙古四大民族自治區的聯結部。
②專門化部門。利用資源優勢和亞歐大陸橋的紐帶作用,以水電和石油開發為基礎,建成有色金屬冶煉、石油化工、鹽化工、機械製造等能源和原材料生產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