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藝術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在眾多色彩斑斕的瓷器中唯獨沒有大紅色高溫紅釉瓷,這是因為紅色釉不耐高溫,燒制非常困難,被喻為千窯一寶十窯九不成之說,因此燒制大紅釉成為世界史上一道千古難題,更是歷代能工巧匠們的夢想。2006年8月廈門日源實業成立的大紅釉燒制攻關小組終於攻克了因燒制困難,成品率極低的難題,價格大副下降成為中國紅釉一支異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紅釉
- 類型:瓷器
- 分類:紅釉
- 起源:古代
- 種類:紅釉瓷
- 榮譽:千窯一寶
- 成就:攻克了因燒制困難等
代表意義,歷史背景,色釉,鈞紅,銅紅釉瓷器,創燒階段,美麗的傳說,祭紅,高溫鉛紅釉,陶瓷的黃金時代,“郎窯紅”,郎窯紅的燒製成功,豇豆紅,Peach Bloom,陶瓷的彩釉裝飾,
代表意義
我國人民的欣賞習慣,常以紅色代表吉祥、富貴,被譽為“千窯一寶”的紅釉瓷,也以其特有的民族風格,成為世界陶瓷史上一顆閃耀著奪目光輝的明珠。
歷史背景
中國的瓷器自早期開始,便是以顏色釉裝飾為其特徵,特別是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青釉,曾獨霸天下數百年。這是由於受當時技術條件所限,人們無法從制瓷原料中將鐵質除盡。而當青釉瓷器出現四百年以後,到了隋代,我國北方窯場終於成功地燒出了白釉瓷器,才最終結束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其後當絢麗斑駁的唐三彩陶器問世後,又進一步豐富了陶瓷的裝飾風格。宋代是我國瓷業全面逢勃發展的時期,也是各種顏色釉爭奇鬥妍、光輝燦爛的時代,特別是當鈞窯燒出燦若晚霞的銅紅窯變釉後,更為我國陶瓷美學開創了一個新境蜀。它使高溫顏色釉本身取得了獨立的美學價值,已不再僅僅是器物的保護層。
色釉
所謂顏色釉,指的是釉料的裝飾顏色,在製作無色透明釉料的時候,加入某些金屬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在高溫下就會呈現色彩繽紛的釉色。如我國傳統顏色釉中,以銅的氧化物為著色劑,就能燒出祭紅、鮮紅、寶石紅、牛血紅等鮮艷奪目的紅釉;以鐵的氧化物為著色劑,又能燒出如豆青、粉青、天青、梅子青等“千峰翠色”的青釉;而以鈷為氧化物的著色劑,則燒出霽藍、寶石藍等美麗動人的藍釉。同一種金屬氧化物由於在釉內含量的不同,溫度與燒成氣氛有別,以及釉中其它化學成份組成的差異,又能呈現出眾多不同的色彩。例如同樣是以銅為著色劑,在氧化氣氛中就呈現綠色,而在還原氣氛中卻呈現紅色。唐代長沙窯青瓷上那種綠色花紋,便是銅在氧化氣氛中的結果。北宋晚期,河南禹縣的鈞窯窯工,在1300℃的高溫下創造了一種強烈的還原條件,又使銅呈現出紅色,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鈞紅”。
鈞紅
呈色雖屬於紅釉範疇,但嚴格說是在具有蛋白石般光澤的青色釉面上,雜以紅色、紫紅色,或深、或淺、或呈斑塊狀、或是放射狀,並非通體紅色。但是鈞紅的燒製成功,仍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成就,它對後來陶瓷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並為元、明、清高 溫顏色釉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使鈞瓷成為歷代傳世珍寶。曾有人用“夕陽紫翠忽成嵐”來形容鈞瓷變幻莫測的美,也有人說:即使對陶瓷器毫無興趣的美術愛好者,如果看見鈞紅,也會忽然變成了陶瓷愛好者。至今當地民間還流傳著“鈞和玉比,鈞比玉美”、“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說法。
銅紅釉瓷器
渾然一色的銅紅釉瓷器,是在元代景德鎮燒製成功的,此時在紅釉瓷器上已經不再見到鈞窯器物上那種紅藍相間或紅中閃紫的色彩,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純淨的朱紅色。1974年江西景德鎮市郊凌氏墓出土了兩件紅釉瓷俑,兩俑身著寬袖袍服,頭戴官帽,雙手執笏拱立,除臉部、手和笏板飾青白釉外,衣履均為紅色。雖然瓷俑身上的紅色有些紅褐不勻,紅色也不夠鮮艷美麗,但它畢竟是我國制瓷史上首先出現的純正紅釉。從墓志銘上可知,瓷俑的燒造年代至遲應在元代至元四年(1338)以前,它標誌著元代景德鎮制瓷 藝的進一步成熟。從此紅釉瓷器能夠自成體系,它與青釉、藍釉等顏色釉末產成為我國顏色釉瓷中的奇葩。
創燒階段
如果說元代的純紅釉還處在創燒階段,那么明代的紅釉器就已紅完全成熟了。特別是永樂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燒造成功的鮮紅釉,色調純正,釉厚如脂,《景德鎮陶錄》稱“永樂鮮紅最貴”絕非過譽之詞。宣德紅釉比永樂鮮紅更勝一籌,它雖沒有永樂紅釉鮮明溫潤,但紅中稍帶黯黑,紅而不鮮,更顯得靜穆和凝重。又由於釉色中閃耀出如紅寶石一樣的光澤,耀眼奪目,所以又稱為“寶石紅”(圖四六),《景德鎮陶錄》因此有“宣窯”以“鮮紅為寶”之說。
美麗的傳說
在景德鎮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明宣德年間,有一天皇帝穿著一身紅袍,偶然從一件白瓷旁邊走過,突然發現白瓷被染成紅色,格外鮮艷奪目,於是皇帝傳下聖旨,命令御窯廠馬上燒出這種紅色瓷器。然而由於銅紅的呈色極不穩定,在燒制中對窯室的氣氛又十分敏感,稍有變異便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有時一窯甚至幾窯才能燒出一件通體鮮紅的產品,所以要得到比較純正的紅釉十分不易。正當窯工們屢燒不成眼看限期已到,就要大禍臨頭時,其中一位窯工的女兒得到神仙託夢,要她投身熊熊燃燒的窯爐之中,以血染瓷便 可成功。於是她成人不行,投身入窯,只見一團熾烈的白煙騰空而起,滿窯瓷器皆成紅色。這個傳說雖極富傳奇色彩,但如此悲壯的故事,充分說明紅釉燒之不易,後人遂以“祭紅”命名宣德時期的一種特殊紅釉器,即以此紀念這位傳說中的烈女。
祭紅
別名“霽紅”,是中國傳統紅釉器中的佼佼者,其釉面的特點是,紅不刺目,鮮而不過,釉不流淌,裂紋不出。清高宗乾隆在《詠宣窯霽紅瓶》一詩中稱譽道:“暈如雨後霽霞飛,出火還加微灸工。世上硃砂非所擬,西方寶石致難同。插花應使花羞色,比畫翻嗤畫是空。”
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紅釉器之所以超越前代而獨樹一幟,一方面是窯工們在長期實踐中,找到了釉料配製的正確比例,掌握了燒制紅釉瓷的恰當次候;另一方面也與朱元璋曾在洪武三年頒布“以紅色為貴”的規定有關(《明史?禮志》),雖然在傳世或出土的洪武器里,純正紅色的紅釉器較少見,但卻大量出現了用銅紅在釉下繪出花紋圖案的器物,即陶瓷史上著名的釉里紅器,在紅釉器的大家族中,也算得上一枝獨秀。永樂時期朱棣皇帝雖普一度崇尚白色,但後期他仍以紅色為貴,例如在景德鎮明代御窯廠遺址中,發掘出永樂前期地層內98%以上器為甜白瓷,紅釉器甚為罕見,而永樂後期地層中的紅釉卻猛增,約占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永樂前後宮廷色尚的變化。
高溫鉛紅釉
自明代宣德以後,由於銅在高溫下燒造工藝標準難於掌握,所以逐漸失傳,終明一代再沒有得到恢復。紅釉瓷器是皇室祭祀先、天地的重要祭器,如《大明會典》“器用”一章中敘及祭祀用器時曾提到:“洪武元年,多以金造……,二年祭器皆用瓷……。嘉靖九年,朝廷規定四郊各陵瓷,圓丘青色,方丘黃色,日壇赤色,月壇白色。”這是以青、黃、紅、白四色象徵天、地、日、月,因此缺少其中任何一色,祭祀將無法進行。而此時鮮紅的高溫銅紅器已不能燒造,所以,嘉靖時期只好改用“礬紅”代替,文獻上也曾記載說:“鮮紅土,未詳出何地,燒煉做紅器,正、嘉間斷絕,故嘉靖二十六年,因上取鮮紅器,制難成,御史徐紳疏請以礬紅代。”礬紅是以鐵為著色劑的釉上低溫紅彩,釉面無論光澤明亮的程度,還是滋潤柔和的感覺,都不如銅紅的效果,而且礬紅彩的釉面極容易剝落,所以價值遠不如銅紅器那樣高。它唯一可取的是在燒造上比較穩定,容易控制,成品率高,其中如“棗皮紅”乃是嘉靖紅釉的一個著名品種,它風格別具,自嘉靖以後明清兩代都曾大量燒制。
陶瓷的黃金時代
清代是我國陶瓷的黃金時代,此時各種顏色釉已是品種繁多,琳琅滿目,應有盡有。甚至同一種釉色也能燒出不同的色調,如藍釉有天藍、灑藍、霽監之分,青釉有粉青、豆青、東青之別。此外,還有集各種色釉於一器、變化莫測的“窯變”花釉,以及鱔魚青、鱔魚黃、蟹甲青、蛇皮綠、茶葉末等鐵質結晶釉。康熙年間還恢復了失傳二百多年的高溫銅紅釉,而且名品迭出,如郎窯紅、豇豆紅、霽紅等,不勝枚舉,充分體現了此時景德鎮窯工們對各種金屬氧化物呈色規律的熟練掌握和高超的制瓷技藝。
“郎窯紅”
指清代康熙時景德鎮御窯廠的督陶官郎廷極署窯務時燒造的一種高溫銅紅釉。其釉色好似初凝牛血一般鮮紅濃艷,並有一種強烈的玻璃光澤,光亮奪目,極盡絢麗燦爛(圖四七)。在西方通稱為“Sang de boeuf”,它可與飲譽中外的明代宣德“寶石紅”並駕齊驅。郎窯紅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釉的流動性極大,其口邊一圈因釉薄而呈白色。通體釉面除開有大片裂紋外,還有許多不規則的細小牛毛紋顯現,垂流部分更是色濃釉厚,但它們恰好中止在底足周圍,整齊如削,決不流過,這些都形成郎窯紅的一種獨特風格。基於這些特徵,在文物界有所謂“脫口垂足,郎不流”的說法,也成為鑑別真偽郎窯紅的一條重要依據。由於郎窯紅的釉料製作和燒成溫度極難掌握,所以在景德鎮流傳有這樣一句話:“若要窮,燒郎紅。”這也是郎窯紅之所以名貴的原因之一。清人許謹齋曾有一首詩讚美郎窯紅早:“宣成陶器夸前朝,……邇來傑出推郎窯,……雨過天青紅琢玉,貢之廊廟光鴻鈞。”(《戲呈紫衡(郎廷極之字)中丞》)詩中所言的“紅琢玉”就是指郎窯紅而言,“貢之廊廟”則說明當時郎 窯紅器物曾從內廷專用。結合郎窯紅的傳世之物,也不難看出,如觀音尊、棒捶瓶、穿帶瓶、膽式瓶、梅瓶、僧帽壺、高足杯等,無論其造型、釉色皆鮮紅濃艷、雍容華貴、氣度非凡,應該都是宮中陳設之物。
郎窯紅的燒製成功
使紅釉瓷器的燒制在清代又一次出現了繁榮興旺的盛況,除郎窯紅外,還 許多名品種。陳瀏(寂園叟)在其《陶雅》一書中曾列舉當時的紅釉品種有十多種之多,它們或因其形色近似某種事物,而名之為“雞血紅”、“生血紅”、“豇豆紅”、“桔紅”、“寶石紅”、“珊瑚紅”、“胭脂紅”等;或因其製作方法不同而名之為“銅紅”、“抹紅”、“吹紅”、“礬紅”等;或以其使用性能而命名為“祭紅”;或以其燒造的主管人使隱患如“郎窯紅”等等;真是五花八門。在這些著名的紅釉中,一種比郎窯紅更為名貴的高溫銅紅釉,即康熙朝的“豇豆紅”也熠熠生輝。
豇豆紅
在色調上與郎窯紅那種有如牛血一般濃艷的紅色正好相反,它是一種濃淡相間的淺紅色,素雅清淡,柔和悅目,因紅釉中多帶有綠色苔點,頗似紅豇豆的顏色,故得此名(圖四八)。此種釉色本是燒制過程中的變化所致,然而綠色斑點在渾然一體的紅釉中,卻也別具情起。它們有的在勻淨的粉紅色中泛出深紅的斑點,有的則在淺紅色中現出綠斑,頗有“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清人洪亮吉詩)的奇觀。豇豆紅的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釉色通體一色,潔淨無瑕者名為“大紅袍”或“正紅”;而含有深淺不一的綠色斑點,就是“豇豆紅”,還有人稱之為“美人醉”;色調再淺些的被稱為“娃娃臉”或“桃花泛”,它雖不如深者美艷,但也有幽雅妖嫩之態;再次者色調或者更淺,或有晦暗渾濁,就名為“乳鼠皮”或“榆樹皮”。一種紅釉竟有如此變幻莫測的色調,稱得上千古之奇了。
Peach Bloom
豇豆紅在歐洲有專名為“Peach Bloom”(桃花紅)。它之所以蜚聲瓷界,珍貴無比,一方面是由於其釉色如嬰孩雙頰微赤,美人初開笑顏;或紅似海棠花初放,桃花綻開;或如早霞朦朧,旭日東升,富有無限詩意。另一方面也由於燒成條件極難掌握,是銅紅釉中最難燒的一種。根據目前科學分析和顯微觀察的結果表明,燒制豇豆紅必須重疊掛釉兩三層,它即需使用還原焰煅燒,還要適當放入一些富於氧氣的空氣,方能出現那種複雜微妙的綠色或桃紅色,可說是巧奪天工。豇豆紅僅見康熙一朝燒有此品種,而且是專供宮廷御用之器。目前傳世呂中絕無大器,主要以文房用具為主,如菊瓣瓶、柳葉瓶、太白尊、石榴尊、筆洗、印盒等,器物底部均書“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款,所以更為珍奇。
陶瓷的彩釉裝飾
“郎窯紅”是我國紅釉中色彩最鮮艷的一種,“豇豆紅”則是銅紅釉中最為名貴的一種。這些釉器均在清代燒製成功,結束了明代以來近二百年紅釉器哀落的局面,可謂功在千秋,從此我國陶瓷的彩釉裝飾出現了更加繁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