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精神·中國人

中國精神·中國人

《中國精神·中國人》是大師季羨林民族精神之作,緊密契合當下的中國夢、中國精神、愛國主義、中華文化復興等焦點話題,探討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所在:“中國歷史上一批窮困的知識分子,貧無立錐之地,決不會有麵團團的富家翁相。中國詩文和老百姓嘴中有很多形容貧而瘦的窮人的話,什麼‘瘦骨嶙峋’,什麼‘骨瘦如柴’,又是什麼‘瘦得皮包骨頭’,等等,都與骨頭有關。這一批人一無所有,最值錢的僅存的‘財產’就是他們這一身瘦骨頭。這是他們人生中最後的一點‘賭注’,輕易不能押上的,押上一輸,他們也就‘涅槃’了。然而他們卻偏偏喜歡拚命,喜歡拼這一身瘦老骨頭。他們稱這個為‘骨氣’。同‘面子’一樣,‘骨氣’這個詞兒也是無法譯成外文的,是中國的國粹。”全面展現了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中國知識分子有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傳統,是世界上哪一個國家也不能望其項背的。……我平生優點不多,但自謂愛國不敢後人,即使把我燒成了灰,每一粒灰也還是愛國的。”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精神·中國人
  • 出版社: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 頁數:279頁
  • 開本:16
  • 品牌:國文傳媒
  • 作者:季羨林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250565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大師季羨林振奮民族精神力作
季老之子季承獨家授權·紀念版
震撼預言“21世紀,東方文化必將全面復興”
探求何為中國精神、中國文化、中國人的脊樑

作者簡介

季羨林,生於1911年8月6日,字希逋,又字齊奘。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1935年留學德國,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一生精通12種語言,是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翻譯家,散文家。曾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2009年7月1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8歲。

圖書目錄

一輯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
談中國精神
中國的民族性
文化與氣節
愛國主義
再談愛國主義
滄桑閱盡話愛國
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一個信念,一個主旨,一點精神
學術良心或學術道德
慈善是道德的積累
真理愈辨愈明嗎?
論怪論
觀秦兵馬俑
虎門炮台
餘思或反思(《牛棚雜憶》節選)
我寫我
辭“國學大師”
辭學界(術)泰斗
辭“國寶”
二輯中華文化必將復興
二十一世紀:東方文化的時代
只有東方文化能拯救人類
中國文化的內涵
從巨觀上看中國文化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和諧”是中國文化的精髓
西方不亮東方亮
東學西漸與“東化”
我們要奉行“送去主義”
國學漫談
“天人合一”新解
思想家與哲學家
我與東方文化研究
談文學交流
研究中國文化應該把宗教考慮進來
三輯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一個真正的中國知識分子
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
回憶陳寅恪先生
掃傅斯年先生墓
我記憶中的老舍先生
回憶梁實秋先生
回憶吳宓先生
西諦先生
悼念沈從文先生
懷念喬木
晚節善終大節不虧——悼念馮芝生(友蘭)先生
四輯我的夢,我的希望
夢遊二十一世紀
夢縈未名湖
清華夢憶
一個預言的實現
我對未來教育的幾點希望
對未來的懸思
我的懷舊觀
迎新懷舊——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元旦感懷
大放光明
新世紀新千年寄語
五輯和年輕人聊聊天
中國青年與現代文明
希望在你們身上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勤奮、天才(才能)與機遇
莫讓時間再怕東方人
我害怕“天才”
人生
再談人生
三論人生
不完滿才是人生
生命的價值
做人與處世
談孝
愛情
公德
時間

後記

父親愛做夢。一生不知做過多少夢。這是他去世前在醫院裡的時候對我講的。按他的說法,只要睡得好,就會做夢。但他有失眠的毛病,終生大部分時間,特別是在成年之後,都靠安眠藥過日子。吃安眠藥,能睡得好,所以做夢的機會還是很多的。
幼年在農村的時候,應該也做夢,可是不能記得了。那些夢,我想,不外乎到舉人太太大奶奶家吃白面膜,到老娘隔壁屠戶家喝牛肉湯。及至進了城,在叔父家寄居,年齡稍長,對於夢就有了記憶。那時。他夢的是什麼呢?父親對我說過,他所夢到的多半是自己的母親。他懷念母親,但是不能回家;城裡的生活好,能念書,可是獨居一室,孤單冷清,再加上嬸母另眼看待,使他心情非常壓抑,思鄉思母之情在夜間就化成了夢。當然,也只不過是夢而已!
念中學的時候,他也經常做夢,夢的是畢業後如何養家餬口,如何把母親也接到城裡來,讓她擺脫極為窮困的生活,並和自己在一起過日子。那時,他已經奉命結婚,夢裡自然不會有自己的妻子,恐怕更多的是他的意中人“荷姐”。可是這一點,父親從來沒有對我說過。
那時還有一個強大的夢,就是去念大學——非北大、清華莫屬!這個夢後來實現了。
在清華大學讀-I的時候,他的夢更多。他夢見的不是成了詩人、作家、教授,這些都是在白天想到的——白天想到的事,一般在夢裡不會再現。那時,他確實有一個夢想,而不是夢,一個大的夢想,就是出國留學,特別渴望能到德國去留學。這件事他在夢裡沒有夢到過,可是這的確是他的夢想。這個夢想,在經過一年多的渴望後也實現了。
於是他到了德國。在那裡他仍然做夢。夢之多,使他自己也極為吃驚。所以,他打算把自己的夢記錄下來,以便結成集子,讓大家了解。1936年7月,他剛到德國哥延根不到一年的時間,因做夢做的太多,就真的準備了一個小本子來做記錄,並給小本子起了個名日“夢集”。現在我找到了這個小本子,一看,它還有一個副標題是“哥城八十二夢集”。可見,當時可以記錄的就至少已經有八十二個夢了。這么多的夢,實際上真正記下來的卻很少,其中有1936年6月30日夜的,也有1938年4月4日夜的,甚至還有1942年4月8日夜的,等等。讀了這些記下來的夢,我覺得卻沒有什麼可向大家介紹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典型的夢囈。不過有一段可以寫給大家看看:“不知從什麼地方來的,反正現在是在集上,什麼地方呢?……像一個小村莊。……我就沿著街走去,迎面走來的是外祖母。她正在找我。現在我知道,這個小村莊就是王里長屯。轉了幾個彎,就到了她的家。這時我仿佛覺得我是從很遠的遠方才回到故鄉去的。所以有很多人從遠方向我看,但我對他們也沒多注意,就走進了屋子裡去。右面是一座土炕,上面擺了許多小碟子,裡面滿盛著青是杏紅是棗什麼的。對面是一隻大缸。我把缸蓋掀開,一陣水花散開來,一陣清光射上去,水面平靜之後。我看到水裡有一條扁身長嘴的魚。就想到,只有它這個小小的動物.伴著我的外祖母度過了多少寂寞的時光,我的淚再也忍不住了。於是我漸漸地向夢外走去,竟然真的聽見了自己的啜泣。”這個夢可以見證父親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
其實,父親在德國的時候,真正的夢只有兩個:一個是懷念自己的母親,一個是懷念自己的故國。到了晚年的時候,父親曾想把當年的這種懷念寫成文字,為此他曾仔細翻檢過自己的日記,可是終歸沒能實現。
至於回國後父親都是做的什麼夢,他沒有對我說過,也沒有發現有文字的記載。我想,他一定仍然會做夢,那夢可以想像,也是隨著他命運的變化而變化的。有好夢也有噩夢,好夢是大量的,噩夢也不在少數!
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卻多次向我談及他喜歡做夢的事,並且向我講述了他近日所做的一個特別的夢:他感到自己睡得特別深沉,忽然他呼喚自己的兒子延宗趕快過來。因為他看到有大批的人群擁著秦始皇來了。人們要把秦始皇五馬分屍,就像商鞅曾被秦惠帝車裂一樣。於是他吩咐我按住秦始皇的頭,接著便有許多人上來把秦始皇的四肢綁好,像四個方向拉去。……
父親很奇怪,他為什麼在夢裡想到了秦始皇?
這恐怕是父親做的最後一個夢。

序言

自序: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
按我出生的環境,我本應該終生成為一個貧農。但是造化小兒卻偏偏要播弄我,把我播弄成了一個知識分子。從小知識分子把我播弄成一個中年知識分子;又從中年知識分子把我播弄成一個老知識分子。現在我已經到瞭望九之年,耳雖不太聰,目雖不太明,但畢竟還是“難得糊塗”,仍然能寫能讀,焚膏繼晷,兀兀窮年,仿佛有什麼力量在背後鞭策著自己,欲罷不能。眼前有時閃出一個長隊的影子,是北大教授按年齡順序排成了的。我還沒有站在最前面,前面還有將近二十來個人。這個長隊緩慢地向前邁進,目的地是八寶山。時不時地有人“捷足先登”,登的不是泰山,而就是這八寶山。我暗暗下定決心:決不搶先加塞,我要魚貫而進。什麼時候魚貫到我面前,我就要含笑揮手,向人間說一聲“拜拜”了。
乾知識分子這個行當是並不輕鬆的。在過去七八十年中,我嘗夠酸甜苦辣,經歷夠了喜怒哀樂。走過了陽關大道,也走過了獨木小橋。有時候,光風霽月,有時候,陰霾蔽天。有時候,峰迴路轉,有時候,柳暗花明。金榜上也曾題過名,春風也曾得過意,說不高興是假話。但是,一轉瞬間,就交了華蓋運,四處碰壁,五內如焚。原因何在呢?古人說:“人生識字憂患始。”這實在是見道之言。“識字”,當然就是知識分子了。一戴上這頂帽子,“憂患”就開始向你奔來。是不是杜甫的詩:“儒冠多誤身”?“儒”,當然就是知識分子了,一戴上儒冠就倒霉。我只舉這兩個小例子,就可以知道,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們早就對自己這一行膩味了。“詩必窮而後工”,連作詩都必須先“窮”。“窮”並不一定指的是沒有錢,主要指的也是倒霉。不倒霉就作不出好詩,沒有切身經歷和巨觀觀察,能說得出這樣的話嗎?司馬遷《太史公自序》說:“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公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算了一筆清楚的賬。
世界各國應該都有知識分子。但是,根據我七八十年的觀察與思考,我覺得,既然同為知識分子,必有其共同之處,有知識,承擔延續各自國家的文化的重任,至少這兩點必然是共同的。但是不同之處卻是多而突出。別的國家先不談,我先談一談中國歷代的知識分子,中國有五六千年或者更長的文化史,也就有五六千年的知識分子。我的總印象是:中國知識分子是一種很奇怪的群體,是造化小兒加心加意創造出來的一種“稀有動物”。雖然十年浩劫中,他們被批為“一心唯讀聖賢書”的“修正主義”分子。這實際上是冤枉的。這樣的人不能說沒有,但是,主流卻正相反。幾千年的歷史可以證明,中國知識分子最關心時事,最關心政治,最愛國。這最後一點,是由中國歷史環境所造成的。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哪一天沒有虎視眈眈伺機入侵的外敵。歷史上許多赫然有名的皇帝,都曾受到外敵的欺侮。老百姓更不必說了。存在決定意識,反映到知識分子頭腦中,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愛國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管這句話的原形是什麼樣子,反正它痛快淋漓地表達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心聲。在別的國家是沒有這種情況的。然而,中國知識分子也是極難對付的傢伙。他們的感情特別細膩、銳敏、脆弱、隱晦。他們學富五車,胸羅萬象。有的或有時自高自大,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有的或有時卻又患了弗洛伊德講的那一種“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他們一方面吹噓想“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氣魄貫長虹,浩氣盈宇宙。有時卻又為芝麻綠豆大的一點小事而長吁短嘆,甚至輕生,“自絕於人民”。關鍵問題,依我看,就是中國特有的“國粹”——面子問題。“面子”這個詞兒,外國文沒法翻譯,可見是中國獨有的。俗話里許多話都與此有關,比如“丟臉”、“真不要臉”、“賞臉”,如此等等。“臉”者,面子也。中國知識分子是中國國粹“面子”的主要衛道士。
儘管極難對付,然而中國歷代統治者哪一個也不得不來對付。古代一個皇帝說:“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之!”真是一針見血。創業的皇帝決不會是知識分子,只有像劉邦、朱元璋等這樣一字不識的,不顧身家性命,“厚”而且“黑”的,膽子最大的地痞流氓才能成為開國的“英主”。否則,都是磕頭的把兄弟,為什麼單單推他當頭兒?可是,一旦創業成功,坐上金鑾寶殿,這時候就用得著知識分子來幫他們治理國家。不用說國家大事,連定朝儀這樣的小事,劉邦還不得不求助於知識分子叔孫通。朝儀一定,朝廷井然有序,共同起義的那一群鐵哥兒們,個個服服帖帖,跪拜如儀,讓劉邦“龍心大悅”,真正嘗到了當皇帝的滋味。
同面子表面上無關實則有關的另一個問題,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處世問題,也就是隱居或出仕的問題。中國知識分子很多都標榜自己無意為官,而實則正相反。一個最有典型意義又眾所周知的例子就是“大名垂宇宙”的諸葛亮。他高臥隆中,看來是在隱居,實則他最關心天下大事,他的“信息源”看來是非常多的。否則,在當時既無電話電報,甚至連寫信都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他怎么能對天下大勢了如指掌,因而寫出了有名的《隆中對》呢?他經世之心昭然在人耳目,然而卻偏偏讓劉先主三顧茅廬然後才出山“鞠躬盡瘁”。這不是面子又是什麼呢?
我還想進一步談一談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非常古怪、很難以理解又似乎很容易理解的特點。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貧窮落魄的多。有詩為證:“文章憎命達。”文章寫得好,命運就不亨通;命運亨通的人,文章就寫不好。那些靠文章中狀元、當宰相的人,畢竟是極少數。而且中國文學史上根本就沒有哪一個偉大文學家中過狀元。《儒林外史》是專寫知識分子的小說。吳敬梓真把窮苦潦倒的知識分子寫活了。沒有中舉前的周進和范進等的形象,真是入木三分,至今還栩栩如生。中國歷史上一批窮困的知識分子,貧無立錐之地,決不會有麵團團的富家翁相。中國詩文和老百姓嘴中有很多形容貧而瘦的窮人的話,什麼“瘦骨嶙峋”,什麼“骨瘦如柴”,又是什麼“瘦得皮包骨頭”,等等,都與骨頭有關。這一批人一無所有,最值錢的僅存的“財產”就是他們這一身瘦骨頭。這是他們人生中最後的一點“賭注”,輕易不能押上的,押上一輸,他們也就“涅槃”了。然而他們卻偏偏喜歡拚命,喜歡拼這一身瘦老骨頭。他們稱這個為“骨氣”。同“面子”一樣,“骨氣”這個詞兒也是無法譯成外文的,是中國的國粹。要舉實際例子的話,那就可以舉出很多來。《三國演義》中的禰衡,就是這樣一個人,結果被曹操假手黃祖給砍掉了腦袋瓜。近代有一個章太炎,胸佩大勳章,赤足站在新華門外大罵袁世凱,袁世凱不敢動他一根毫毛,只好欽贈美名“章瘋子”,聊以挽回自己的一點面子。中國這些知識分子,脾氣往往極大。他們又仗著“骨氣”這個法寶,敢於直言不諱。一見不順眼的事,就發為文章,呼天叫地,痛哭流涕,大呼什麼“人心不古,世道日非”,又是什麼“黃鐘毀棄,瓦釜雷鳴”。這種例子,俯拾即是。他們根本不給當政的最高統治者留一點面子,有時候甚至讓他們下不了台。須知面子是古代最高統治者皇帝們的命根子,是他們的統治和尊嚴的最高保障。因此,我就產生了一個大膽的“理論”:一部中國古代政治史至少其中一部分就是最高統治者皇帝和大小知識分子互相利用又互相鬥爭,互相對付和應付,又有大棒,又有胡蘿蔔,間或甚至有剝皮凌遲的歷史。
在外國知識分子中,只有印度的同中國的有可比性。印度共有四大種姓,為首的是婆羅門。在印度古代,文化知識就掌握在他們手裡,這個最高種姓實際上也是他們自封的。他們是地地道道的知識分子,在社會上受到普遍的尊敬。然而卻有一件天大的怪事,實在出人意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