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套用中心是根據中科院綜合配套改革,結合計算所特點而新設立的面向產業套用的研發實體,現設有四個分中心,員工與學生18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集成套用中心
- 員工與學生:180人
- 集:研究、產業推廣於一體的部門
- 提供:各類資源的“邏輯中心”
集成套用中心是根據中科院綜合配套改革,結合計算所特點而新設立的面向產業套用的研發實體,現設有四個分中心,員工與學生180人。
集成套用中心是根據中科院綜合配套改革,結合計算所特點而新設立的面向產業套用的研發實體,現設有四個分中心,員工與學生180人。發展歷史嵌入套用分中心。面向嵌入式套用集研究、開發、技術轉化、產業推廣於一體的部門,員工與學生3...
中心是代表中國科學院抓總負責載人航天空間科學與套用任務的規劃、實施及成果產出與推廣,承擔工程研製的組織管理,系統設計、集成、測試,可靠性保障,在軌技術支持,有效載荷在軌運控管理,數據獲取及套用成果的推廣服務等系統技術支持、支撐、保障、服務工作。2020年12月31日,中心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國際宇航科學院...
王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套用系統副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空間套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集成技術中心主任。個人經歷 先後參與了神舟七號、神舟八號載人飛船、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以及空間站階段的空間套用系統的總體設計和載荷的研發工作。2022年10月,《新聞1+1》白岩松連線中國科學院空間...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計算機套用研究中心是在計算所高性能計算機研究中心套用研究團隊和原集成套用中心的基礎上,於2011年底組建的研究實體,是計算所面向行業信息化建設開展技術研發、工程實施、項目諮詢等的重要科研布局,是計算所戰略規劃的重點培育方向之一。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計算機套用研究中心始終以服務於關乎...
張璐 張璐,1985年出生。現任中科院空間套用中心集成技術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人物經歷 2014年,張璐被推薦加入了做科學實驗櫃的團隊。現任中科院空間套用中心集成技術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主要工作是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針對中國物聯網戰略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套用瓶頸和技術難點,集合中國科學院優勢資源開展重大技術研究、創新產品研發、物聯網系統集成研究等。宗旨使命 依託地方產業技術優勢,全方位開放合作,匯集國內外優勢科技資源,建立從技術研發、系統集成到典型套用示範的創新價值鏈。建設國家級“感知中國”...
王志偉,男,中共黨員。現任中國科學院空間套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人物履歷 曾任中國科學院空間套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現任中國科學院空間套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職務任免 2024年2月20日,中共中國科學院黨組研究,決定:王志偉同志任空間套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
中國科學院物聯網發展中心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針對我國物聯網戰略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套用瓶頸和技術難點,集合中國科學院優勢資源開展重大技術研究、創新產品研發、物聯網系統集成研究等工作。中國科學院物聯網發展中心(以下簡稱:中心)隸屬於中國科學院的非法人研究機構,負責協調中國科學院內物聯網技術領域的研發工作。
青黴素形態代謝工程研究取得新進展 料敏化太陽電池效率接近國際領先水平 基於模板法構築異質複雜一維納米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 粒譜儀器的套用及深入研究 風廓線雷達服務於災害性天氣預報 重金屬離子和放射性核素在環境中的化學行為研究 環境監測技術設備為重慶空氣品質改善提供支持 支持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發動機的自主研發
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在科技部組織的歷次評估與總結活動中均名列前茅,在2002年和2007年信息類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中被評為優秀類實驗室。實驗室重點研究基於半導體光電子材料、低維納米結構材料的新型光電子器件以及集成器件,特別是具有套用導向的新型光子功能器件。設有矽基光電子器件與集成,矽基光波導器件...
截至2023年1月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官網顯示,楊超累計培養畢業博士生35名、碩士生34名。所獲榮譽 社會任職 人物評價 “楊超領導下的課題組主動適應知識創新工程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變化,立足積累,發揮優勢,探索了從基礎到套用的成功之路,實現了基礎研究與套用開發的相互促進和良性循環。他們的做法不僅對同類型...
在中國國內第一批CIMS典型套用工 廠——瀋陽鼓風機廠,主持開發出產品快速報價系統,被譽為“實現CIM哲理的良好實例”。于海斌長期致力於工業控制網路技術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強實時高可靠工業控制網路的設計方法與調控理論,攻克了現場匯流排、工業無線和網路協同製造等自動化系統核心技術,開發了中國第一個通過國際認證的...
中國科學院空間環境研究預報中心空間環境數據共享和預報發布平台——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節點站,在中國科學院非法人研究單元——空間環境研究預報中心相關經費支持下於2006年初開始建設,2006年11月初節點站正式投入運行。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節點站擁有北京宇宙線觀測站、廣州宇宙線觀測站和海南...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綜合信息系統研究中心成立於2004年,主要從事綜合信息處理、智慧型控制與集成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中心下設綜合信息部、感測與控制部、智慧型視覺部、多媒體和虛擬現實部、科學藝術研究中心、RFID研究中心、彩票安全技術研發中心等部門。中心現有職工120餘人,研究生30餘人。
1990年研製開發了集成電路分析系統ICRES 2.0並於1992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步一等獎和1993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研製成功了積體電路分析系統ICRES 3.0;2005年研製成功了積體電路分析系統ICRES 3.5;套用ICRES 3.0及正向設計技術研發成功了某型軍用DSP,並於2005年獲得國防科學技術一等獎。
1999年10月,集成電路邏輯設計與測試基礎技術研究,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五 1992年10月,測試方法研究及套用,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四 1990年10月,一種PLA(可程式序邏輯陣列)測試方法,中科院自然科學三等獎,排名第二 代表論著 1.On Defining Affinity Graph for Spectral Clustering through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國科學院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共建單位,正式成立於2003年12月。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定位於納米科學的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重點在前瞻性、具有重要套用前景的納米科學與技術基礎研究。 [1] 截至2015年5月,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建...
智慧型院院長 黃晁,男,寧波中科信息技術套用研究院院長,寧波中科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總經理,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199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一直從事物聯網關鍵技術、網路感測,智慧型感知技術的研究,擔任信息產業部“數字音視頻編碼標準工作組”(AVS)實現組組長,科技部中小企業科技基金專家組專家,IEEE 會員...
中國科學院生物質工程研究中心總體目標是:根據生物質研究鏈條的要求,有機整合本所研究力量和條件,形成從生物質生產、生物質轉換機理、生物質技術開發和集成系統套用示範的研究團隊,提升我國生物質工程技術研究水平,達到國際水平。 中國科學院生物質工程研究中心目標:構建開放式生物質產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平台,加強生物...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發端於1950年4月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圖書管理處,1951年2月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圖書館”,1985年11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2001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試點工程式列、牽頭建設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組織全院文獻情報系統共同建設數位化網路化的科技信息集成服務體系。據2024年4月中心官網...
陸東 陸東,男,中國科學院空間套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
另外,王曉亮研究員帶領他的科研團隊,系統開展了GaN基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研究工作,並通過結構材料設計、外延生長、和器件製備工藝的攻關和最佳化,研製出具有國內領先水平GaN基耗盡型和增強型開關器件,兩端器件擊穿電壓1960V,三端器件擊穿電壓1240V,為下一步的發展和套用打下了基礎。從九十年代至今在國內外主要學術刊物...
1986年9月—1989年8月,就讀於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院與套用研究中心空間飛行器設計專業,畢業獲得碩士學位。1989年8月—2003年11月,就職於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空間總體部),歷任總師辦副主任、總體室副主任、控制室主任、系統工程室主任。2003年1月,任921工程套用系統副總師。2003年11月—2011年1月,任中國科學...
先進探測技術研究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核信息探測器的研究(包括高解析度半導體探測器、氣體探測器、大面積成像探測器,集成化前端和讀出器件等),各類先進核信息測量儀器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包括脈衝多道分析器、放大器、定標器等NIM接外掛程式),特種高壓電源和開關電源的研究與開發,特種套用核檢測儀器研究與開發(...
1987年1月,經與套用數學研究所協商,報經中國科學院批准,中國科學院套用數學所優選法與管理科學研究室劃轉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1988年至1992年,研究所組織管理和科研體系基本形成。面對科技體制改革帶來的發展機遇與挑戰,研究所著力把握髮展大局,進一步最佳化和集成力量,增強科研能力和競爭力。1993至1999年,隨著...
在重大活動期間,王自髮帶領團隊成員為活動區域及周邊地區環境空氣品質保障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為領導層的決策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科學院直屬機關黨委評)王自發率先研製了空氣品質多模式集合預報系統,在奧運大氣環境預報實踐中做出了重要貢獻。(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評)
祝寧華提出了雷射器寄生參數測試分析與補償方法、發展了集成器件三維封裝技術,提出耦合腔雷射器新結構,解決了雷射器阻抗匹配和模場匹配等難題,緩解了高速率與高功率之間的矛盾;研製出28GHz超寬頻半導體雷射器,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打破了國際壟斷;開發成功集成化多信道光模組技術,在華為和光迅等企業實現產業化套用。...
王陽元成功主持研究矽柵N溝道技術和中國第一塊1024位MOS DRAM(MOS: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DRAM: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推動MOS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在國際上提出了多晶矽薄膜氧化動力學新模型和套用方程以及與同事合作在國際上提出MOS絕緣層中可動離子和電荷陷阱新...
劉買利,1958年1 2月出生於陝西藍田,分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 所研究員。劉買利於1982年畢業於西北大學化學系;1982年—1990年任西北大學分析測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1991年—1993年任西北大學分析測試研究中心副教授;1996年獲得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Birkbeck)化學系博士學位;1998年...
1965年,中國科學院為了支持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集中了計算所、物理所、電子所和套用化學所等單位的一批科技人 的工程處,員,組成了代號為承擔起了研製微型空間計算機的攻關項目。吳幾康服從組織分配,調往該處,負責電路設計與試製工作。這種電路除要採用微電子工藝來縮小其體積外,還要使整機能在惡劣環境下可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