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磁性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磁性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緊密結合國家在新能源技術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領域對磁性材料與器件的戰略需求,發揮浙江省在磁性材料方面的產業集群優勢,重點部署了稀土永磁材料、非晶軟磁材料、磁性納米材料、磁電子材料與器件四個研究方向,強調不同方向間交叉合作,形成套用基礎研究與高技術研發兼顧的學科布局,推動我國磁性材料與器件的前瞻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磁性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條件,科研成就,人才培養,

研究方向

(1)稀土永磁材料
  針對新能源技術等領域對高性能永磁材料的需求,以先進稀土永磁材料的套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發為中心,從材料使役性能、微觀結構控制和高豐度稀土研究為出發點,開展稀土永磁材料產業化關鍵技術、新型稀土永磁材料製備技術、稀土磁製冷材料和稀土永磁材料失效機制和防護技術研究。
  (2)非晶軟磁材料
  面向電力電子和能源領域發展對軟磁材料的需求,開展高性能、低損耗、節能等環境友好的非晶軟磁材料研究,套用於節能變壓器和電機等領域,達到顯著節能減排的目標。重點開展非晶納米晶軟磁合金帶材、非晶軟磁合金粉體材料、高頻磁性材料、非晶合金特性和基本物理問題的研究。
  (3)磁性納米材料
  面向高性能納米複合永磁材料研發以及磁性納米材料在生物醫學、生物分析化學和環境科學中的套用需求,開展磁性納米材料可控制備技術及其物理化學性能研究;利用納米雙相交換耦合機理、通過控制軟磁相和硬磁相拓撲分布研發新一代納米雙相複合永磁材料;基於多功能磁性納米粒子材料體系研發,開展磁性納米材料在醫學診斷與治療試劑的研製開發,以及環境污染檢測和治理的套用基礎研究。
  (4)磁電子材料與器件
  針對柔性電子技術工業變革,重點開展新型柔性磁電功能材料與器件的套用基礎研究,包括柔性磁電功能材料製備與物性調控研究、功能集成的新型存儲材料與器件、柔性敏感材料與可穿戴器件的研究。

發展歷史

中國科學院磁性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面向國家和產業的重大需求和世界發展前沿,致力於新型磁性材料和器件的套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發。實驗室於2007年開始籌建,2011年通過驗收,現任實驗室主任為李潤偉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為沈保根院士。

科研條件

 中國科學院磁性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使用面積5200餘平方米。已投入6600餘萬元用於研製或購置各種實驗設備300餘台套,建成了硬/軟磁材料、磁性薄膜、磁性納米材料製備和器件加工及測試平台等研發單元。2016年投資1500餘萬元建設和完善了納米糰簇/MAPLE低維納米結構沉積系統、高精度高靈敏度雷射加熱高溫核磁共振測試系統、高壓蠕變變形系統以及高頻磁材製備和表征測試平台等。借力國家、中科院競爭性項目研製特色設備,迄今獲得2項科技部973課題/重點研發項目,6項中科院裝備項目,建設了8套獨具特色磁性材料製備與表征設備,先後研製了多場耦合的洛侖茲電子顯微鏡、磁光克爾顯微鏡、低溫強磁場磁力顯微鏡、力-熱-磁-電耦合掃描探針顯微鏡等,在磁疇結構表征平台方面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科研成就

中國科學院磁性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承擔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項目,在研項目共204項,總經費~1.89億元,2016年到位經費3944萬元。其中在研國家項目69項,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畫5項、973項目2項、科技支撐1項、工信部稀土專項3項、自然基金57項;中科院項目包括院重點部署項目2項、STS項目2項、院裝備計畫4項;橫向合作38項。

人才培養

中國科學院磁性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擁有一支年富力強的研究隊伍,現有全職固定科研人員63人,包括研究員22人、副研究員11人、高級工程師12人。研究人員中,90%具有博士學位,年齡在35歲以下占63%。其中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3人。實驗室在站博士後17人,在學研究生115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