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已經正式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與山東省、煙臺市共建資源環境與高技術交叉領域的正在建設中的研究所。 煙臺海岸帶所將面向海岸帶水資源與能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國家戰略需求,面向國際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前沿,重點在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岸帶可再生能源、海岸帶災害預警與防控、海岸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海岸灘涂可持續利用等科技方向,開展相關理論研究、關鍵技術研發與系統集成和工程示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 外文名:Yantai Institute of Coastal Zone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地址:煙臺
- 簡稱:煙臺海岸帶所
共建意義,基本使命,主要任務,功能與目標,重要進展,未來發展,
共建意義
(Yantai Institute of Coastal Zone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YIC, CAS),中文簡稱為“煙臺海岸帶所”。
1、共建煙臺海岸帶所,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我國海岸線漫長,具有十分重要的自然屬性和社會經濟屬性。海岸帶擁有豐富的潮汐能、波浪能、風能等能源資源,擁有蘆葦、海藻、海洋微生物、紅樹林、魚類等生物資源,擁有地下水、海水及礦產、灘涂、沙灘、岸線等眾多資源。海岸帶多風暴潮、颱風等突發性自然災害,多海岸侵蝕、海水入侵、地面沉降、海面升高、河口和港口泥沙淤積等緩發性災害。海岸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集約地區,其可持續發展對區域乃至國家發展有著重要的輻射與帶動作用。近些年來,已開發國家高度重視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紛紛單獨或在大學設立研究機構,開展相關研發工作。我國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已有一定基礎,但與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還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研究力量不足,缺乏專業研究機構;研究工作零散,缺乏系統設計整體部署;規律認知與技術研發、工程示範及技術轉移脫節。加強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對於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2、共建煙臺海岸帶所,是山東省及北方沿海地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山東省海岸帶區域地理位置優越,海陸資源豐富,中小城市密集,產業發展迅速。 2004 年,山東省沿海 7 市陸地面積占全省的 44% ,人口占全省的 33% ,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省的 50% ,實際利用外資占全省的 79% ,出口創匯占全省的 74% ,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 在我國北方海岸帶中,膠東半島具有代表性。 近年來,山東省及北方海岸帶區域水資源與能源短缺、近海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海岸侵蝕和海水入侵等問題日益突出,制約了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共建煙臺海岸所,將為山東省及北方沿海地區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3、共建煙臺海岸帶所,是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與區域創新體系結合共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
根據中科院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加強資源與海洋、生態與環境及能源領域研發力量部署,是創新三期科技布局調整的重點之一。由於歷史原因,目前中科院在山東省僅設有一個研究所。共建煙臺海岸所,體現資源環境科技、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新材料、能源及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前沿交叉,從而在山東省形成三所犄角相依、優勢互補的研究所布局,形成中科院北、東、南沿海地區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分工明確、各有側重的研究格局,推進知識創新體系與技術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緊密結合。
基本使命
煙臺海岸帶所的使命是:堅持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與區域創新相結合,堅持科技創新與創新創業人才培育相結合,堅持院地共建與國際合作相結合,堅持和院內有關研究所協同與自主發展相結合,為我國北方沿海地區資源開發利用、重大災害防治、生態環境治理不斷做出科技創新貢獻 。
主要任務
建議煙臺海岸帶所主要任務是:
—— 面向海岸帶水資源與能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國家戰略需求,面向國際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前沿,重點在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海岸帶重大災害預警與防控、海岸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海塗、沙灘、岸線以及海潮漲落帶清潔可持續利用等領域,開展相關理論研究、關鍵技術研發與系統集成和工程示範。
—— 建立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現代研究所制度,建立有利於知識轉移與技術轉化的管理機制,建立與區域創新體系各單元聯合合作的有效方式,建立面向社會的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公共技術研發平台,成為區域創新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帶動區域相關產業發展,培育新興產業。
—— 結合重大科技任務引進人才,結合科技創新實踐培養人才,結合知識技術轉移轉化向社會輸送人才,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培訓人才,成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人才高地,成為區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高地。
功能與目標
煙臺海岸帶所將具有堅實的科學基礎和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具有組織開展集成度高且綜合性強的大型研發活動、有效解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領域產業發展相關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形成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和規模產業化的轉移轉化機制,與各類社會經濟組織建立廣泛的聯繫,成為我國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特色鮮明,具有 “ 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 ” 的創新型國家研究機構;成為向社會開放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平台、技術服務和成果轉化的平台、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的平台。
重要進展
2009年12月1日,中國科學院與山東省、煙臺市人民政府共同召開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驗收會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路甬祥,山東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姜異康擔任驗收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施爾畏,山東省副省長李兆前、煙臺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孫永春擔任驗收委員會副主任。驗收會由施爾畏同志主持。2006年5月16日,中國科學院、山東省政府、煙臺市政府簽署了《共建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備忘錄》;同年6月,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籌建工作組進駐煙臺開展工作;9月17日,中國科學院、山東省政府、煙臺市政府在濟南共同簽署了《共建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協定》。2009年7月,經中編辦批覆正式成立。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順利通過驗收,標誌著海岸帶所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三年來,煙臺海岸帶所根據中科院“邊建設、邊招聘、邊科研”的精神,以提升我國海岸帶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重點開展海岸帶資源化學與化工關鍵技術、海岸帶環境與生態過程及其監測調控技術、海岸帶信息與海岸帶綜合管理技術及其套用等3個優先發展領域創新研究。目前研究所承擔國家與地方各類科研項目近137項,項目經費5400多萬元,申請發明專利33項,發表高水平國際論文90多篇。研究所現有科技人員151人(95人具有博士學位),其中研究員16人,中科院“百人計畫”7人(秦偉、於君寶、劉東艷、陳令新、吳惠豐、邵宏波、龔駿)。目前已招收研究生126人,其中博士生55人。
煙臺海岸帶所重視對外開放與合作,積極利用社會資源,按照“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原則,推動與地方大學和企業的合作。與煙臺大學共建了“海岸帶環境化學實驗室”,與山東東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海岸帶生物資源實驗室”,與山東濱州學院共建“中科院煙臺海岸研究所濱海濕地研究基地”。2009年8月,與山東東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共建海岸帶生物資源利用技術中心”協定,並成功研發出融合了陸海資源的保健品——“陸海一號”推向市場。同時,煙臺海岸帶所積極推進全方位、多層次、高水平的雙邊與多邊國際科技合作,與德國、英國、義大利、俄羅斯、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科研機構簽署了合作協定並已經舉辦了多次國際學術會議,促進了與國際海岸帶科技同行的合作與交流。煙臺海岸帶所將極大提高我國海岸帶研究的水平,為山東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山東省委省政府和煙臺市委市政府將一如既往地關心新建研究所的工作,在創造環境、發展平台和完善服務等方面繼續支持研究所的建設與發展。
路甬祥發表了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三年來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富有成效的籌建工作,對在籌建工作中給予大力關心和支持的國家有關部門,省市領導和有關部門,中科院機關、研究所的領導與工作人員表示衷心感謝。路甬祥指出,研究所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完成籌建任務,初步形成了海岸帶研究的特色,為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已經初步具備了中國科學院研究機構的水平,基本實現了新建研究所“共建方滿意、人民民眾滿意、社會各界滿意,國內外同行認同”的目標。路甬祥指出,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也是中國科學院建院60周年,6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和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始終與祖國同行,與科學共進,為新中國科技大廈的奠基創業和鞏固發展,為新中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國家安全做出了重要的科技創新貢獻,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形成了 “科學院精神”。在建院60周年之際,胡錦濤總書記發來了賀信,溫家寶總理、劉延東國務委員視察中科院並發表了重要講話。中央領導同志對中科院60年的發展與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對中科院戰略定位做出了進一步的明確,對中科院今後的改革創新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要求中科院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進程中進一步發揮“火車頭”作用。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和全國人民對中科院的高度重視、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路甬祥指出,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是現代化的永恆主題,人類文明進步呼喚著可持續發展和新科技革命。當今世界正遭受金融危機的衝擊,也正處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在今後的10-20年,很有可能發生一場以綠色、智慧型和可持續為特徵的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圍繞新科技革命,一場占領未來發展制高點的新的國際競爭正在全面展開。中國面臨重大機遇和嚴峻挑戰,再不能與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必須密切關注和緊跟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大趨勢,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贏得主動、有所作為。
路甬祥指出,我國的海岸帶是世界上最具典型性的海岸帶,該區人口密度大、物質交換密集,同時又是一個生態環境脆弱的敏感區域。開展海岸帶研究不僅是國家和沿海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需求,同時對研究全球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人類活動對海岸帶生態環境的影響等國際廣泛關注的重大科學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海岸帶研究涉及人口、資源、環境等許多方面,是一個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目標的系統工程。面對新科技革命的挑戰,面對國家未來發展的需求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中國科學院必須以更加前瞻的視野、更加開放的胸懷、更加緊迫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樹立更加高遠的戰略目標和更加端正的科技價值理念,牢牢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前瞻布局,確定一批科技創新戰略目標、建設一批世界先進水平的創新基地、培養一批高水平科技創新和創業人才,努力取得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為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加快發展,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路甬祥要求,煙臺海岸帶所正處在新的發展起點上,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機遇,希望研究所的同志們進一步提升責任感和緊迫感,要繼續將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結合起來,通過觀念、體制、機制、管理等方面的創新來保證和推動科技創新,為我國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的支撐和推動作用。
未來發展
路甬祥對研究所今後的工作提出四點希望:
第一,不斷加強戰略研究。要進一步凝練創新戰略目標,努力提升戰略視野,深刻認知和全面把握國家海岸帶持續發展對科技需求,不斷提高從需求出發提煉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的能力,提高形成系統解決方案的能力。
第二,堅持以人為本。要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建設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具有戰略視野、具有高度責任感,同時作風民主、清正廉潔、和諧奮進的領導班子。同時,建立公平的競爭機制,建立合理有序的流動機制,形成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的體制與模式,建設勇於創新、善於創新、無私奉獻、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創新人才隊伍。
第三,加大創新技術平台和網路平台建設。常規儀器設備已不能解決原創性的工作,研究所要繼續加強支撐實現創新目標的創新技術手段和技術平台的建設。海岸帶研究涉及遙感和地理信息平台、生態網路台站建設的問題,要與國家和院的相關網路平台建設銜接起來。
第四,要繼續解放思想、開放合作,創新體制、機制和文化。科技創新永無止境,科技管理模式也不是一成不變,作為新建研究所,要敢於改變傳統的組織管理模式,敢於創造新的發展模式和新的機制。
路甬祥強調,新建研究機構是中國科學院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主動調整科技布局,主動調整科研力量的地域分布,主動探索國家科研機構體制機制創新的重大戰略舉措。全院務必繼續高度重視新建所的長遠發展,全力以赴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