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山區發展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Mountain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AS)主要面向山區,以人地關係研究為核心,以服務國家山區可持續發展為戰略目標,以解決山區可持續發展關鍵科學問題,創新山區發展思想與技術,構建山區可持續發展理論與技術體系為宗旨,為國家山區發展提供決策諮詢與系統解決方案的研究實體。中心始建於1965年,由山地所最早成立的四個研究室之一—經濟地理研究室,以及後來的區域地理研究室、山地地理研究室、山區發展研究室而來發展而來,2009年正式更名為山區發展中心。
中國科學院山區發展研究中心現有在職職工21人,包括研究員7人,副研究員6人,助理研究員8人,其中16人具有博士學位;擁有博士(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碩士(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環境工程、土壤學)研究生培養資格。現有博士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4人。近十年累計招收博士、碩士研究生百餘人(含聯合培養)。目前有在讀博士16人,碩士20人,在站博士後2人。
中國科學院山區發展研究中心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中心研究方向和領域不斷拓展,逐步形成了以五個學科組為基礎的山區發展學科體系,包括山區承載力與國土規劃學科組、山區流域生態與管理學科組、山區環境與發展適應學科組、山區地緣經濟與發展戰略學科組、山地旅遊與景觀規劃學科組。在發展學科的同時,中心也積極參加和服務國家山區發展與建設,尤其在三峽工程建設及庫區生態環境保護,地震災後重建,以及長江上游及西南地區生態保育和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二、研究領域
(1)山區承載力與國土規劃學科組:重點開展山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山區聚落可持續發展、山區國土空間規劃、山區國土功能最佳化調控研究,服務于山區協調發展,保障山區可持續性。
(2)山區環境與發展適應學科組:重點開展山區環境變化與山區社會福祉、生產力轉型、生計適應三個領域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創新研究。探索我國山區生產力適配、居民福利、可持續生計的適應類型、適應過程、適應空間和適應機理,為可持續山區提供科學依據。
(3)山區流域生態與管理學科組:重點開展山區人地關係機制,以及山區流域生態系統服務與生計,山區綠色經濟與清潔流域,山區流域自然災害風險與氣候變化適應等方面研究,構建山區流域可持續發展理論與技術體系。
(4)山區地緣經濟與發展戰略學科組:以我國長江上游及西南地區山區,特別是少數民族聚集山區為重點,研究山區地域經濟系統的組成、結構、功能、內外聯繫及其發展過程,探索山區地域經濟發展方向與生產力總體布局,研究山區地域經濟與持續發展戰略途徑及其對策,構建並完善我國山區地域經濟與持續發展研究的理論體系與方法。
(5)山地旅遊與景觀規劃學科組:以西南山區為主要研究對象,將山地旅遊作為推動山區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主要工具,研究山地旅遊發生髮展機理過程及其形態特徵,科學評估山地旅遊作用和效用,探索山地旅遊學的學科框架,以及思想體系和方法體系,理論上為創建中國特色的山地旅遊學奠定開創性的基礎,實踐上為我國山地旅遊創新發展提供理論和科技支撐。
三、科研平台
1、萬州典型區生態環境監測重點站
萬州典型區生態環境監測重點站,隸屬於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1997年由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承建並運行,站址位於重慶市萬州區長嶺鎮梨樹村,地理位置108°30′E,30°45′N,海拔265m。萬州站以站部和典型小流域為主要監測區,建立了地塊-坡面-集水區-小流域-中流域的生態水文監測系統。
萬州重點站監測布局
站部坡面監測與實驗系統
典型小流域監測系統
(1)監測目標及內容
主要監測三峽工程建設、運行期間,城鎮化發展與移民、農戶生計改變下庫區中部、近庫岸流域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系統動態變化,構建多尺度連續監測資料庫,為三峽工程安全運行和環境維護、三峽庫區移民安穩致富和生態環境建設提供科學的監測數據和有效的管理對策。
萬州站野外監測系統包括站部徑流場和典型小流域兩個單元,並在長江一級支流五橋河流域建設了由坡地徑流小區-自然坡面-支溝-小流域-入庫河流的多尺度監測網路,旨在不同空間尺度上開展水土流失與面源污染監測,揭示泥沙、養分流失尺度效應。
定位監測氣候、生態水文要素(徑流、泥沙、養分)和土壤水分、降水特徵等,為坡地土-水-植物界面過程的生態水文過程與機理研究提供基礎支撐;
跟蹤監測小流域內人類經濟社會活動,揭示人類經濟社會活動與流域生態過程耦合關係;
動態監測流域的土地利用與生產力變化,為三峽庫區小流域可持續經營管理提供科學的依據。
(2)科研定位及內容
立足三峽庫區,面向長江上游,重點開展庫區流域水文與水環境變化研究、流域生態系統與地表過程研究、流域人地關係與調控研究,為三峽工程及庫區生態與環境安全提供科技支撐,為山區可持續發展及山地科學體系建設提供理論支持。
基礎研究主要包括:
l庫區生態與環境變化監測與評估;
l庫區移民遷建、產業重構對區域社會經濟與環境影響;
l農戶生計與生態變化過程研究;
l生態系統服務與生態補償。
流域管理及實用技術主要包括:
l庫區國土功能空間最佳化及人地關係協調規劃;
l庫區高效生態農業與生態環境保護技術集成;
l農田施肥管理技術和坡面水土流失防治技術;
l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試驗示範;
l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示範。
近年來,萬州站依託監測、實驗和示範平台,開展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部委專項等科研項目20餘項。主要科研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三峽庫區農戶生計與生態系統服務耦合關係與調控機制研究”、“坡地邊溝水土保持機理研究”、“基於水蝕過程的土壤可蝕性研究”;三峽後續工作科研項目“三峽庫區生態屏障區生態效益監測技術與評價方法研究”;環保部專項“成渝城市群生態環境十年變化調查及評估”;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項目“三峽庫區生態農業與環境保育技術試驗示範研究”;科技部科技開發項目“三峽庫區生態農業工程的研究與示範”;西部之光項目“三峽庫區名特優新林果繁育及SOP研究”、“三峽庫區稻田氮磷高效利用與流失阻控技術”;重慶市重點科技項目“三峽庫區生態農業工程的試驗與示範研究”、“三峽庫區荒溪治理模式與決策支持系統研究”等。
(3)台站設施
萬州重點站建有坡耕地水土流失與面源污染監測系統、小流域水土流失與面源污染監測系統、氣象觀測場、人工模擬降雨試驗系統和生態農業試驗示範基地,包括綜合實驗樓、樣品理化分析室、坡耕地/坡台地徑流小區、自動化降雨大廳、自然坡面徑流觀測場、支溝測流堰、小流域水文站等基礎設施,擁有連續流動注射分析儀、自動採樣器、人工降雨機、自記水位儀、分光光度計、土壤團聚體自動分析儀、土壤剪下儀等監測和實驗設備。
2、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寶興縣人民政府科技合作創新基地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寶興縣人民政府科技合作創新基地由寶興縣人民政府與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合作共建,主要由山區發展中心負責承建。該院地合作基地針對寶興縣生態文明建設需求,以及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綠色經濟發展、城鄉統籌、國土規劃、農村經濟發展、山區資源發展、山地災害防治、綜合生態系統管理、人才培養、科學調查與監測等方面開展合作研究。
科研創新基地研究架構
四、重點研究項目
近十年來,山區發展中心承擔科學項目(課題)80餘項,其中部分重點研究項目包括:
l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畫項目(973項目):典型山地水土要素時空耦合特徵、效應及其調控
l中科院學部諮詢項目:我國中西部典型山區發展戰略問題與對策研究
l中科院知識創新重要方向性項目:西南山區情勢與資源環境安全戰略研究
l四川省抗震救災指揮部重大項目:汶川地震四川省重災區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
l四川省抗震救災指揮部重大項目:蘆山地震災區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
l省發改委重大項目:四川省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主體功能區域劃分技術報告)
l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城鎮化與山區勞動力轉移時空過程與對策研究
l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三峽庫區農村聚落重構經濟最佳人口規模與資源環境承載力關係研究
l中科院知識創新重要方向性項目:西南典型山區聚落宜居性與聚落重構研究
l全球環境基金(GEF)項目:長江流域自然保護與洪水控制”專題-“長江上游生態功能評估與生態功能保護區規劃”
l中國-挪威國際合作項目:四川省生物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與行動計畫
l環保部重大專項:全國生態環境十年(2000-2010年)變化遙感調查與評估項目-成渝城市群生態環境狀況及十年變化調查與評估
l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贈款項目:四川省易災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減災戰略
l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三峽庫區農戶生計與生態系統服務耦合關係與調控機制研究
l國家公關項目:攀西地區特色生物資源綜合開發與示範
l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出口玫瑰油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
l十二五院方向性項目:中國西南山區特色農業資源及產業化開發研究
l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項目:三峽庫區生態農業與環境保育技術試驗示範研究
l科技部科技開發項目:三峽庫區生態農業工程的研究與示範
l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西南山區旅遊可進入性度量模型及其空間效應研究
l四川省世界遺產辦專項: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監測體系研究
l四川省旅遊局專項:四川省生態旅遊發展研究
l研究所知識創新項目:中國山區發展報告
l中國科學院對外合作重點項目:氣候變化影響下喜馬拉雅地區山地地表過程與區域適應對策前期研究
l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山地城市工業系統的生態適應性及其地域政策效應
l973-專題:江河源區生態系統脆弱性及其適應對策研究
l973-專題:青藏高原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系統的影響與適應研究
l973-專題:長江黃河源區冰凍圈變化對草地生態和畜牧業影響及其適應機制研究
l科技支撐課題:多年凍土區退化草地恢復技術與試驗示範
五、科研成果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山區發展研究中心承擔科學項目(課題)80餘項,發表科研論文480餘篇,其中SCI論文60多篇,EI論文39篇,出版各類專著16部。榮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2次,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獎2次,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6次,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3次,其餘省部級科技進步獎9次。
圍繞山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在山區承載力與國土規劃、山區城鎮與聚落、山地流域生態與管理、山地旅遊與景觀規劃、山區可持續評價、山區地緣經濟與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l對西南山區的重點地區開展綜合開發與協調發展研究,探討山區發展、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空間功能區劃的理論和方法;針對山區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建立山區生物資源開發與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的系統理論和技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