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史:通史卷

中國科學技術史:通史卷

《中國科學技術史:通史卷》是2003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杜石然、盧嘉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技術史:通史卷
  • 作者:杜石然、盧嘉錫
  • 出版時間:2003年01月01日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頁數:984 頁
  • ISBN:7030098501 
  • 定價:299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圓脊精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力求全面、系統地總結中國科學技術的發生和發展歷程,是一部綜合性的學術論著。它是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稿》、《簡明中國科學技術史話》 等著作的基礎上,結合近年來的新發現和新研究成果編著而成的。論述中注重內外史的結合,即在論述科學技術各學科及分支的發展歷程和突出成就、傑出人物的同時,論述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思想、文化以及中外交流的關係,書中力求總結中國科學技術的特點、規律以及經驗和教訓。 本書的主要特點是時間跨度長,從遠古直至近代,學科面廣,幾乎涵蓋各個科學技術學科和分支,而且涉及社會及人文科學的眾多學科,如政治、 經濟、思想、文化、考古、軍事等,這在迄今新出版的有關中國科技史著作中是很少見的。

圖書目錄

總序盧嘉錫(i)
前言(iii)
第一章原始技術和科學知識的萌芽(距今約200多萬-4000年前)(1)
第一節人類的祖先與中國古文明的起源(1)
一自然環境和人類的祖先(1)
二中國古文明的起源(6)
第二節勞動工具的製造和火的使用(8)
一木、石、蚌、骨器的製造(8)
二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方法的發明(13)
第三節採集與漁獵技術及其意義(14)
第四節原始農業技術(18)
一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發生 (18)
二原始耕作技術 (23)
三原始動物的馴養(26)
第五節原始工藝技術(26)
一原始紡織技術和蠶絲的開始利用(26)
二陶器的發明和制陶技術(29)
三原始建築和建築技術(32)
四交通工具的起源和初期套用(35)
五原始銅器的出現和原始採礦技術(37)
第六節自然科學知識的萌芽(39)
一天文學知識的萌芽(39)
二數學知識的萌芽(43)
三物理化學知識的萌芽(45)
四生物學和地學知識(48)
第七節醫藥與衛生保健的起源(49)
一醫藥的起源(49)
二衛生保健的起源(51)
第八節原始宗教與科學技術(53)
小結(55)
第二章技術和科學知識的積累(夏、商、西周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前770年)(57)
第一節夏、商、西周的社會制度與科學技術的發展(57)
第二節中國的青銅文化(59)
第三節青銅冶煉鑄造技術(66)
第四節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物學知識的積累(69)
一以種植生產為主的自然經濟開始形成(69)
二耕作制度和耕作技術(70)
三園藝、蠶桑和畜牧獸醫(71)
四農業生產實踐中積累的生物學知識(74)
第五節工藝技術(75)
一制陶技術的進步和原始瓷的發展(75)
二建築技術的發展(78)
三玉、骨、角器的製造(81)
四紡織和染色技術(84)
五釀酒技術(87)
六車、舟製作技術(89)
七漆器製作技術(91)
八採礦技術(93)
第六節初期的天文學和數學(96)
一天文學(96)
二數學(99)
第七節物候和地學知識的積累(101)
一《夏小正》和物候知識(101)
二地學和氣象學知識(102)
三原始地圖(104)
第八節初期的醫藥學(104)
一巫與醫的分化(104)
二對疾病的認識(106)
三對藥物認識的提高(107)
四外治法(109)
五醫事制度(109)
第九節天命觀與陰陽五行思想(111)
一天命觀的形成和浮沉(111)
二陰陽五行說的起源(113)
小結(115)
第三章古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奠基(春秋戰國時期,前770 ~前221) (116)
第一節社會大變革與科學技術(116)
一生產力的發展與生產關係的變革(116)
二私學的興起(117)
三諸侯割據的局面與科學技術(118)
四思想的解放與百家爭鳴(120)
第二節鐵器時代的到來與冶鐵技術(121)
一塊煉鐵、滲碳鋼、生鐵與鑄鐵柔化及脫碳鋼技術的出現(122)
二冶鐵業的興起與鐵器的逐漸普及(124)
三鑄造技術的進展(125)
四找礦經驗與採礦技術(126)
第三節精耕細作傳統的雛形與生物學知識(128)
一重農思想,以農立國與重農學派(128)
二《呂氏春秋.上農》等篇所反映的精耕細作技術(129)
三植物生態學和動植物分類知識(131)
第四節大型水利工程和水陸交通(133)
一水利事業與社會(133)
二灌溉工程(134)
三水運工程(137)
四堤防工程(138)'
五水陸交通(138)
第五節《考工記》——手工業技術規範的匯集(141)
一《考工記》的產生(141)
二車輛的製造(141)
三弓箭的製作(142)
四鐘、鼓、磬等樂器的製作及發音機理的探索(144)
五練絲、染色和皮革加工技術(145)
六城市和宮室的規劃設計與建築技術(146)
七有關數學知識及其他(147)
第六節墨子及其科學貢獻(148)
一墨子的生平事跡(148)
二《墨經》及其作者(151)
三墨子的科學和技術貢獻(152)
四墨子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157)
第七節天文學和數學的進步(160)
一天象觀測與記錄傳統的形成(160)
二星占家及其天文學貢獻(161)
三陰陽家對天文曆法的貢獻(163)
四曆法的規範化與古四分曆(164)
五算籌、籌算、十進位值制及整數、分數的四則運算(167)
第八節地理著作的出現(170)
一《禹貢》(170)
二《山海經》(173)
三《管子》中的地理篇章(174)
四《穆天子傳》(177)
五堪輿的起源(178)
第九節生命觀的轉變與醫藥學的發展(178)
一職業醫家(180)
二藥物知識(183)
三醫學理論(184)
四養生學(185)
第十節諸子百家的自然觀(186)
一唯物主義與無神論思潮的興起(186)
二關於宇宙無限性的討論(187)
三關於宇宙本原與演化的論爭(188)
四關於天地相對關係、形態與穩定性的討論(191)
小結(193)
第四章古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形成(秦漢時期,前221 ~220) (195)
第一節秦漢社會與科學技術(195)
第二節農業科學技術和水利工程(199)
一鐵農具的發展和牛耕的普及(199)
二農作物的演變和栽培技術的提高(201)
三《氾勝之書》(205)
四園藝、畜牧、獸醫和桑蠶技術(209)
五水利工程的大興修(212)
六《史記.河渠書》與《漢書.溝洫志》(216)
第三節生產工具、兵器的鐵器化和冶鑄技術的成熟(216)
一生產工具與兵器的鐵器化(216)
二冶鐵和鑄造技術的新進展(218)
三炒鋼、百鍊鋼技術和鑄鐵熱處理工藝的進展 (220)
四有色冶金新技術(222)
第四節天文曆法體系的形成及張衡的貢獻(226)
一曆法思想及治歷原則與方法的論爭(226)
二曆法基本內容和方法的確立(228)
三天文儀器的製作與《石氏星表》的測定(230)
四天象觀測記錄的完善(232)
五宇宙理論的發展(232)
六張衡的科學貢獻(234)
第五節數學體系的形成(237)
一竹簡《算術書》(237)
二《周髀算經》中的數學知識(240)
三《九章算術》的出現(241)
四《九章算術》的內容簡介(242)
五《九章算術》的意義及其影響(243)
第六節地圖測繪技術與地理著作(244)
—放馬灘和馬王堆出土的地圖(244)
二《史記.貨殖列傳》(248)
三《漢書.地理志》(248)
四字書中所反映的地理知識(249)
五氣象知識(251)
第七節醫藥學體系的形成(254)
四本草學的成立與發展(259)
五東漢醫學的時代特徵(262)
第八節煉丹術的興起(265)
一煉丹術的起源(265)
二《淮南萬畢術》和《黃帝九鼎神丹經》(268)
三魏伯陽與《周易參同契》(269)
第九節造紙技術與漆器工藝(271)
一造紙術的發明與蔡倫的革新(271)
二漆器工藝的提高與漆器業的興盛(274)
第十節建築和紡織技術(277)
一秦漢長城(277)
二秦代宮殿建築及漢都長安與洛陽城(279)
三木結構與磚結構技術(282)
四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紡織品看當時的紡織技術(287)
五紡織機械(288)
第十一節交通與車船製造技術(291)
一馳道、棧道和車輛製造(291)
二造船技術(294)
三航運技術(299)
第十二節學術思想與王充《論衡》(301)
一天人感應說及其他(301)
二樸素的生物演化觀念(303)
三古文經學同讖緯之學、今文經學之爭(304)
四王充及其《論衡》(305)
第十三節中外科學技術文化的交流(308)
一陸路交通(308)
二海路交通(309)
三科學技術文化的交流(310)
小結(312)
第五章古代科技體系的充實與提髙(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220~581) (314)
第一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狀況(314)
第二節農業科學技術與農學名著《齊民要術》(318)
一農具的改進和北方旱作地區耕一耙一糖技術體系的形成(318)
二農作制的發展和選種技術(320)
三園藝、畜牧獸醫和桑蠶技術的發展(322)
四賈思勰和《齊民要術》(325)
第三節天文曆法的一系列新進展(327)
一一系列天文數據與方法的改進(327)
二張子信的三大發現(329)
三陳卓星官及儀象的進步(330)
四大氣消光理論及天地大型結構理論的論爭(332)
第四節傑出的數學家劉徽和祖沖之(334)
一劉徽及其數學成就(335)
二祖沖之及其科技成就(337)
三傳世的其他重要數學著作(340)
第五節地學的新進展(343)
一地圖的編纂(343)
二裴秀和“製圖六體”(344)
三旅行家對地理學的貢獻(347)
四方誌著作的發展與《華陽國志》(348)
五酈道元和《水經注》(351)
六關於植物找礦知識(355)
第六節醫藥學體系的完善和發展(356)
一醫政制度與醫學教育(356)
二脈診方法的總結與趨同化(357)
三針灸療法的總結與發展(360)
四本草與藥物學的進展(362)
五服石之風興起及影響(364)
第七節煉丹術的發展及其化學成就(365)
一道教的建立及道教理論的形成(365)
二煉丹術的發展(367)
三煉丹術與化學(369)
第八節各項技術成就(371)
一制瓷技術的成熟(371)
二灌鋼法和鼓風技術(373)
三佛教建築(374)
四馬鈞及其機械製造成就(375)
五運輸工具(378)
六兵器和軍事技術(379)
第九節科學思想與宗教、文化(380)
一關於玄學(380)
二關於佛教(382)
三關於道教(384)
小結(386)
第六章古代科學技術體系的持續發展(隋、唐、五代時期,581 ~960) (387)
第一節經濟和科學文化繁榮的大帝國(387)
第二節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392)
一農業生產的興盛(392)
二農田水利和灌溉工具(393)
三“江東犁”和南方水田地區的耕作技術(396)
四茶樹的栽培和茶葉採摘加工技術(398)
五畜牧獸醫(399)
六農書(400)
第三節冶金和紡織技術(402)
一大型鑄件和煉銀技術(402)
二紡織技術(406)
第四節都市建設和橋樑工程(410)
一長安城的興建(410)
二東京洛陽城的興建(414)
三木構建築和磚塔(417)
四橋樑建築(419)
第五節造船與航運技術的進步(421)
一造船事業的大發展(421)
二造船技術的進步(424)
三內河運輸的發展(427)
四航海事業的發展(429)
第六節地理學的成就和大運河的開鑿(430)
一唐代地圖學的發展與地圖學家賈耽(430)
二以圖經為代表的地方志(434)
三旅行家及其著作(436)
四礦物學著作和採礦技術(439)
五海陸變遷思想的論證和潮汐學的興起(441)
六氣象氣候學的新成就(442)
七沿革地理及其專著——《通典》“州郡典” (443)
八大運河的開鑿和利用(444)
第七節算經的注釋和數學的發展(446)
一數學教育(446)
二“十部算經”的注釋(447)
三王孝通和《緝古算經》(447)
四實用算術的發展(448)
第八節天文學體系的完善和一行的貢獻(449)
一定朔法的正式套用(449)
二交食推算法的新發展(451)
三五星位置計算法的進展(452)
四曆法中數學方法的長足進步(453)
五《丹元子步天歌》與《開元占經》(455)
六一行及其貢獻(456)
第九節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造紙技術的發展(459)
一雕版印刷術的發明(459)
二造紙技術的發展(465)
第十節煉丹術的興盛和化學的進步(467)
一煉丹術的興盛(467)
二煉丹化學的發展(468)
三煉丹設備的進步和藥物學成就(470)
第十一節醫藥學(474)
一醫藥衛生的事業化(474)
二醫方的集結(475)
三醫經的注釋(478)
四本草學(479)
五外科與骨傷科(480)
六藏醫學(481)
第十二節中外交往和科學技術交流的發展(484)
一中外交往概況(484)
二與朝鮮的交流(488)
三與日本的交流(489)
四與印度的交流(492)
五與中亞、西亞各國間的交流(492)
六與南海諸國的交流(494)
第十三節唐朝人的自然觀和無神論思想(494)
—傅奕、岑文本、呂才等人的無神論和唯物主義思想(495)
二柳宗元的唯物主義自然觀(496)
三劉禹錫的唯物主義自然觀(497)
小結(499)
第七章古代科學技術體系的高度發展(宋遼金元時期,960- 1368) (500)
第一節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社會背景(500)
一社會概況(500)
二生產力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活躍(502)
三文化的發展和思想的活躍(503)
四教育事業的發展(505)
第二節指南針的發明和造船、航運技術(508)
一指南針的發明(508)
二指南針在航海中的套用與其他航海技術的進步(512)
三造船技術的發展(516)
四媽祖信仰與航海(522)
第三節雕版印刷的盛行和活字印刷術的發明(527)
一雕版印刷術的盛行(527)
二雕版印刷技術的發展和印刷管理制度的出現(529)
三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發展(532)
四造紙技術的進一步發展(539)
第四節火藥和兵器製造技術(542)
一火藥的發明(542)
二火藥武器的出現和發展(544)
三冷兵器製造技術的持續發展’(548)
第五節卓越的科學家沈括(551)
一沈括的生平和業績(551)
二《夢溪筆談》及其他著述(555)
三沈括的主要科學成就(558)
四沈括的科學思想和治學方法(561)
第六節農業生產和農學的發展(563)
一農田的開墾和農作物分布的變化(563)
二土地的利用和地力維持的寶貴經驗(565)
三農具和農田水利建設(566)
四園藝、畜牧獸醫和蠶桑技術(569)
五宋元農學四大家(571)
第七節數學的輝煌成就(575)
一宋元四大家——秦九韶、李冶、楊輝、朱世傑(575)
二高次方程的數值解法(576)
三天元術和四元術(581)
四高階等差級數 (584)
五大衍求一術(585)
第八節天文學體系發展的高峰及郭守敬的成就(586)
—天文儀器發展的高峰(586)
二恆星觀測工作和星圖、星表的編制(591)
三天文數據和歷算方法的精確化?(595)
四郭守敬的科學技術成就(596)
第九節地學的新發展(599)
一方誌學的蓬勃發展(599)
二以石刻地圖為特點的地圖學(600)
三沿革地理著作(607)
四礦物岩石著作(608)
五遊記和域外地理 (609)
六水文學的蓬勃發展(612)
七水利學著作(616)
第十節醫藥學的全面發展(617)
一本草學的發展(618)
二金、元四大家和醫學流派的形成(620)
三法醫學著作《洗冤錄》和解剖學知識(625)
四臨床各科的發展(627)
第十一節動植物譜錄的大量出現和生物學知識的發展(629)
一動植物譜錄(629)
二生物學知識的發展(631)
第十二節冶金和採礦技術(632)
一冶金技術的發展(632)
二坑采技術的提高(636)
三井采技術的革新(637)
第十三節瓷器製造技術的全面發展(638)
一瓷器發展概況(638)
二爭奇鬥豔的名窯名瓷(640)
三瓷器製造技術的進步(646)
第十四節建築與橋樑技術(649)
一城市規劃與格局的變化(649)
二建築學名著《營造法式》(653)
三宋代樓閣式塔建造技術的發展(655)
四遼代應縣木塔與元代木構建築技術的新發展(658)
五橋樑建造技術(661)
第十五節紡織技術的高度發展(670)
一織造技術的新進步(670)
二紡織機械的改進(674)
三薛景石與《梓人遺制》(680)
第十六節中外科技交流(683)
一對外交通貿易的興盛及其影響(683)
二中國與西南亞、歐洲的科技交流(684)
三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科技交流(689)
第十七節自然觀和科學思想(692)
一宋元時期的自然觀和科學思想概況(692)
二張載的自然觀和科學思想(694)
三朱熹的自然觀和科學思想(695)
小結(697)
第八章傳統科學技術的緩慢發展(明清時期,上1368年~17世紀)(699)
第一節明代社會(699)
第二節造船和航海技術(702)
一偉大的航海壯舉——鄭和下西洋(703)
二先進的造船和航海技術(705)
三援朝抗倭中的露梁海戰(710)
第三節先進的冶金技術(716)
一空前的生產規模(716)
二採礦技術(718)
三焦炭、活塞式風箱和機車的使用(719)
四炒鋼工藝的新成就(720)
五灌鋼法的新發展(720)
六古代鋼鐵技術體系綜述(721)
七最早的煉鋅技術(721)
第四節治河、治運和鹽鹼地改造(722)
一治河及與治河有關著作(722)
二治運與其他水利著作(724)
三鹽鹼地改造(726)
第五節農業技術與農書(727)
一土地利用的深入發展(727)
二新作物的引進(728)
三“一歲數收”技術(730)
四耕作栽培技術的發展與完善(730)
五明清時期的農書(731)
六蠶桑技術的發展(733)
七對農作物和一般植物性狀特徵的研究(735)
第六節建築技術的普遍提高(736)
一明清的宮殿建築(736)
二明代的萬里長城(738)
三精巧的園林技術(740)
四兄弟民族建築(742)
第七節商業數學與珠算(745)
一商業數學的發展(745)
二珠算的廣泛套用(746)
第八節聲學研究的突破性進展(747)
一朱載堉和十二平均律(747)
二聲音共鳴在建築藝術上的運用(750)
第九節明代醫藥學(753)
一藥業與藥學(753)
二醫學發展的時代特徵(756)
三人痘接種法的發明(758)
第十節明代地方志和地圖(759)
一地方志及其科學價值(759)
二羅洪先和《廣輿圖》(763)
第十一節明末著名科學家及其著作(764)
一李時珍和《本草綱目》(764)
二徐光啟及其科學貢獻(766)
三徐霞客和《徐霞客遊記》(772)
四宋應星和《天工開物》(774)
第十二節“理學”、“心學”的泛濫和明末實學思潮的興起(777)
一“理學”和“心學”的泛濫(777)
二實學思潮的興起(777)
小結(781)
第九章西方科學技術的傳入及其他(明清時期,下17世紀~ 1840年)(783)
第一節明清交替和清代社會(783)
第二節明末清初時期的西學東漸(786)
一傳教士來華的背景(786)
二傳人的西方科學技術知識(787)
第三節對待西方科學技術知識傳人的政策和態度(792)
一對西方科學技術知識傳入的政策(792)
二對待傳人的西方科學技術知識的三種不同態度 (794)
第四節康熙帝和清初全國地圖測繪(796)
一康熙帝和自然科學(796)
二清初的地圖測繪工作(798)
第五節西方天文、數學知識傳入後取得的成就(802)
一《崇禎曆書》和《數理精蘊》的編纂(802)
二王錫闡和梅文鼎的成就(804)
三明安圖及其《割圓密率捷法》(806)
四對數術的傳入(809)
第六節醫藥學(810)
一醫學發展的時代特徵(810)
二溫病學說的興盛(812)
三王清任的臟腑解剖實踐(815)
四牛痘接種法的傳人與推廣(817)
第七節地學的新成就(819)
一清初的地理學(819)
二治河與治河著作(823)
三水系著作(825)
四邊疆地理著作(827)
第八節其他科技成就(829)
一明、清瓷器(829)
二吳其濬和《植物名實圖考》(833)
三採礦技術(834)
第九節乾嘉學派對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839)
一古典文獻的考證(839)
二脫離實際的學風阻礙科學技術發展(841)
小結(842)
第十章近代中國科學技術(清末民初時期,1840- 1919)(843)
第一節近代中國社會(843)
一鴉片戰爭前後的中國社會和閉關自守政策的破產(843)
二18世紀和19世紀前半葉西方科學技術的進步(846)
三早期的改良主義思潮及其影響(850)
第二節洋務運動和西方科技知識的大量傳人(852)
一洋務運動(852)
二近代工廠礦山的建立 (854)
三科學技術書籍的編譯(857)
第三節洋務運動時期的中國數學(862)
一對中國古代傳統數學以及對明末清初傳入的西算的研究(862)
二洋務運動時期的傑出數學家李善蘭(863)
三西方數學知識的翻譯和介紹(865)
第四節傳人的物理學、化學知識(867)
一物理學(867)
二化學(871)
第五節傳人的天文學、地學、生物學知識(875)
一天文學(875)
二地學(882)
三生物學(886)
第六節鐵道工程技術和冶金技術的引進(890)
一鐵路的興建和傑出的工程師詹天佑(890)
二近代冶金技術的傳人(894)
第七節西方醫藥知識的傳人(896)
一西方醫藥知識傳人的初始階段(896)
二嘉慶、道光、鹹豐年間傳人的西方醫藥知識 (897)
三西醫學校教育、西醫書籍文獻的翻譯和出版、留學生的派遣(899)
四中西醫之爭和匯通學派(901)
第八節中國近代農學的創立(903)
一《農學報》和《農學叢書》的編輯(903)
二近代農業教育和農事試驗場的建立(905)
三留學生的派遣和外國專家的招聘(906)
四中國農業近代化的一些特點(907)
第九節20世紀初期的中國科學和技術(908)
一洋務運動的失敗(908)
二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911)
三學制的改革,留學生的派遣和學會的創立(914)
四五四運動和中國近代科學技術(918)
小結(919)
結語(921)
一關於科技興國(922)
二關於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問題(927)
三歷史上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社會條件(933)
四宋元時期何以會形成古代科技發展高潮(936)
五西學東來、明末清初科技發展和實學思潮(946)
六“西學中源”、洋務運動、近代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953)
七中國科學技術在近代落後的原因(959)
參考文獻(965)
索引(971)
書名索引(971)
人名索引(976)
後記(981)
總跋(98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