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唯一一家票據陳列館,“貴州財經學院票據陳列館”於2006年建立,並以廣義票據概念來蒐集和展示有關票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票據陳列館
- 建立:2006年
- 類別:陳列館
- 概念:廣義票據
我國的票據類型不僅多樣,其製作材質也十分多樣。有竹簡、木簡、絹帛製成的票據,也有獸殼、獸皮製成的票據,還鮮有拐棍、衣帽充當票據的形式,紙質製作的票據是主要形式。
從票據陳列館現有規模來看,共設定6個展廳,包括了我國從古代到新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各種票據,近千種、萬餘件。其6個展廳具體為:一是中國古代的票據塊。用兩個圖版勾勒先秦至清代中國票據的發展情況,陳列有世界最早宋代紙幣印版飯製品和票號的號票實物等。而是股票塊。具體劃分為晚清時期股票、民國時期股票、新中國建立初期股票、改革開放以來股票和各個時期的認購證,均用實物陳列。三是中國票證塊。用以陳列新中國成立後短缺經濟時代的各類票證和土地證等。四是中國貨幣演變塊。用以陳列貝幣至民國銀元和紙幣,第一至五人民幣和各種紀念幣實物,國庫券和公債。六是反映貴州財經學院校友在證券業貢獻的版塊。
“貴州財經學院票據陳列館正在籌建少數民族票據室,采九州之票,成票據一館。屆時陳列館將不僅會突破一個學院,一個省份,成為全世界的公共文化場所。”該館的主要創建者繆坤和博士介紹說,“陳列館將日漸走向票據展示中心、資料中心和研究中心的位置。”
《道德經》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如若人言並非盡可信,正心誠意只是尚未發現的世外桃源,那么人們便求助於信物——用“得”與“失”搭建一個世內桃源。於是,產權信物票據便應運而生。千古票據,無非是前人用生活的指紋,印下的一個又一個正寫或反寫的“信”字,組合起來便是一部經濟文明的信史。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當先民還唱著《擊壤歌》自給自足時,雖然“帝力於我何有哉”,但為了明晰所有權,生活在西周的先民,生活中便多了名叫“傅別”的借貸憑證,傅別一式兩份,借貸雙方各執一份。西周的傅別,是現有文獻記載中最早的信用票據。
戰國時期,放款取利已較為常見,時稱假貸。借貸以券契為憑證,借貸雙方各執一半,到期合券以償。《戰國策》中,流傳甚廣的馮諼客孟嘗君的故事,即提到馮諼奉孟嘗君之命到薛地收債,用車裝載著券契與到期當還債的諸民合券對賬。擅作主張燒毀券契、免除諸民債務的馮諼,為孟嘗君燒出了一個“得民心的安身之所”。守信固然得理也得利,但如此“利他的失信”卻也求仁得仁。
當李白秀口一張吐出的是半個盛唐時,詩史杜甫筆下“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開元盛世里,商品流通領域產生了一種用於款項匯兌的飛錢。飛錢也被稱為“便換”,相當於現今的匯票。商人把款項交給某地的某一機構或商家,領取票據,然後持票到該機構所屬的道,核對憑據無誤後,提取款項。除飛錢外,唐代還出現了一種與存錢業務密切相連的信用票據,作為提款憑據,稱為帖或書帖,相當於現代的支票。有學者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支票。惜這些票據已不見實物。
發行於成都的北宋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紙幣。彼時的成都江口,泊著的是東吳萬里商船,我國古代信用票據得以空前發展。
明朝那些事兒中,鄭和下西洋的船木早已腐朽,海禁沒有禁住資本主義的萌芽,明後期銀錢並用,匯兌業務又再度興起。會票、銀票和錢票都是這一時期使用的信用工具。會票是匯款的憑證,銀票和錢票是取銀或取錢的憑證。降至清代會票仍是匯兌的憑證,有學者指出,這一時期的會票功能突破一般的匯款憑證,還具有支票的性質。
不許有一船一板下海的清朝政府,終究還是舶來了股票。最早出現的股票是外商股票,交易機構“上海股份公所”和“上海眾業公所”也是由外商開辦的。隨著洋務派興辦工業,中國自己的股票、公司債券和證券市場也隨之產生。1872年設立的輪船招商局是我國第一家股份制企業,發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枚中國人自己的股票。
如果說,清朝以前的經濟史,一種類型的票據尚可各領風騷數百年的話,那么清末以後的票據,便是只爭朝夕的日新月異去了,清政府末期和民國時期發行的股票總數已達上萬種。
1949年6月,天津證券交易所重新設立,這是新中國設立的第一個證券交易所,標誌著中國當代證券市場的正式啟動;1952年,天津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相繼關閉。隨著對農業、手工業和私營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除了社會主義銀行信用之外,基本上不存在其他的信用形式。改革開放後,中國人的投資方式開始多樣化,比較規範的股票是從1984年上海飛樂音響公司發行不償還的股票開始的,上海飛樂音響股份公司是新中國建立後第一家真正的股份有限公司……
原本過期作廢的票據,在時光的雕刻下退盡銅臭味,蛻變成一部實物信史。
取法於唐之飛錢的北宋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紙幣,發行於天府之國的成都。交子、關子、會子、便錢、見錢公據等票據為代表的匯票類兌換券,持票人根據需要,持票據到指定的地區和入納地兌取現錢。其方式是以現錢兌取現錢,最終結果是解決入納人現錢空間和時間攜帶的不便,具有匯兌的性質。
山東莒洲礦務局股票
隨著洋務派興辦工業,中國自己的股票、公司債券和證券市場也隨之產生。目前能見到的清代發行最早的股票,是光緒11年(1885)由大清皇帝御批發行的山東莒洲礦務局股票。
晚清、民國各類票號
清代產生了我國特色的匯兌專營機構票號。票號的創始人是山西平遙人雷履泰。雷履泰原本是顏料商,開設有西裕成顏料行。總號在平遙,在北京、天津、瀋陽、四川等地設分號,並在俄羅斯、阿富汗、朝鮮等國家設立了辦事機構。西裕成本來也替人辦理匯兌,至道光三年(1823年)前後改為日升昌票號,成為專營匯兌業務的金融機構。1915年,日升昌票號關閉。20世紀40年代,隨著最後兩家票號改組為銀號,票號的歷史隨之結束。
民國時期發行的各種本票、支票、匯票
標誌著現代經濟學意義的本票、支票、匯票正式在古老的大地上生根發芽。
紅色票據
從1927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各根據地人民政府發行過以公債為主的一些證券用於支援革命戰爭、發展根據地經濟建設事業和賑濟災荒。還有的是為了實現當時中國共產黨的一些特定政策,具有明顯的戰時特徵。根據地也有一些很有特色的合作社和集股銀行發行的股票,閩西農工銀行股票上有馬克思、列寧的肖像。總體上看,當時的股票印製得比較粗糙,多數是用極普通的草紙油印的。
新中國成立後各類票券
民國戰爭時期發行的各類票券,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得到統一,並且與“第一”緊密聯繫。包括第一套人民幣、土地證、第一張保險單……這些票據標誌著新中國經濟步入正規並飛速發展的全歷程。而且,新中國建立之初,由於生產力水平低,物質匱乏,又受國際環境的影響,為確保人民生產生活需要,我國實行了40多年的計畫控制、憑票供應的配給制度,隨之出現了大量的各類票證。這一時期的票證是我國短缺經濟時代的見證。這些票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糧票、布票、油票、棉花票、肉票、魚票、糖票、鹽票、煙票、煤票、劈材票、鞋票、腳盆票、雨傘票、鐵鍋票等生活必需品,也有手錶票、腳踏車票、縫紉機票、電視機票等當時人們認為的“奢侈品”票。這些票證是我國特殊歷史時期產生的特有現象。缺了它,人們的衣、食、住、行就難以正常.